东晋权力斗争有多残酷?三年换了2个帝王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何充等人不满意的原因便是掌控荆州的庾翼太能折腾了。
庾翼动不动就要北伐,这可跟朝中“清玄”的主流思想不一致啊。
这些世家大老爷们,想得最多的就是“不干事”。
自己在江东舒舒服服地住着多好,干嘛非得打仗。
若是读《庾翼传》,会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庾翼不断地来回转移驻地。
有些朋友会疑惑:庾翼这是干嘛呢?其实从地图上看,东晋沿着长江自西向东的关键点便是江陵、夏口、武昌、石头城,这四个点。
在这四个点驻军,可以代表着不同的作用。
江陵西防大成,北防。
夏口、武昌是建康的西部防线,若这俩点守不住,建康便只能依靠最后的石头城了。
换句话说,这几个点都是东晋长江防线的重点。
庾翼转移诸地,既有为自己北伐做准备的打算,也有安插庾氏势力的想法。
若庾氏彻底掌控了这几个点,那么建康就完全处于庾氏的控制之下了。
在江陵北方的襄阳,可以说是东晋与后赵的边防城池。
庾翼率领大军驻扎此地,便是对后赵表明:我要打你了。
何充等人不希望开战,自然不能让庾翼驻扎到襄阳。
一旦庾翼大军进入襄阳,即使不主动开战,后赵也可能会主动攻击。
毕竟你庾翼率领大军,来到两国边界,难道是旅游的? 庾翼一旦与后赵开战,若引得后赵全力进攻东晋,那么世家便不得不支持庾翼了。
庾翼可以战败,但决不能让后赵军打过来,这便是世家的想法。
何充虽然不同意,但庾翼的兵马都是人家自己招募的,晋庭管不住啊。
庾冰知道自家兄弟此举,虽说是与后赵开战,但与“叛逆”其实无二了。
因此当庾翼大军到了襄阳后,庾冰就以做庾翼后援的借口,从建康跑到武昌,不敢呆在朝廷中枢了。
庾翼的第一次北伐,算是取了场小胜利吧,但这时候整个的形势对庾翼却是越来越不利。
先是晋康帝去世(公元344年),新晋穆帝继位。
司马聃是何充选择的继承人,而这时的司马聃仅仅2岁,也就是说晋朝中枢落入了何充的手里。
庾氏在中枢与何充的权力平衡被打破。
若说司马聃继位,庾氏在朝堂上还有机会重夺话语权的话,紧接着庾冰的死便标志着庾氏失去了与最高权力层的联系。
庾冰的的死对庾翼才是致命打击。
失去与中枢的联系,庾翼就得不到最新的朝廷政策与最新的情报,更失去了与中枢世家的联系。
庾冰充当着庾翼在朝中的耳目,同时担任着庾氏与世家的纽带。
没有世家的支持,庾翼将寸步难行。
不过庾翼的困难局势没有坚持多久,因为他自己在一年后(公元345年)发病死了。
庾翼的死因很怪,说庾翼见到了一个类似方相(东晋时期的鬼神)的东西,不久后便背疽发作死了。
庾翼的死是不是很诡异?但若将这四年间,也就是342年到344年的事情捋一捋,便能品出东晋朝堂更诡异的一幕。
342年晋成帝去世,他的同母弟弟司马岳继位也就是晋康帝。
成帝、康帝的母亲是庾亮兄弟的妹妹,庾氏有着的身份。
庾怿是庾翼的二弟,在342年,他因为想毒死的之(王导死后,王氏的掌门人),被成帝训斥,结果庾怿回到家中便服毒自尽了。
史上记载庾怿的暗杀手段极其低劣。
他将一壶毒酒送给王允之,王允之将毒酒让狗尝了一尝,狗被毒死了。
王允之就去成帝那里告庾怿的状,庾怿被训斥后回家就死了。
王允之让狗试毒的行为,说明王氏与庾氏已经是公开的敌人了,否则哪怕普通人送的礼,怎么会率先想到有毒方面的? 若王氏一直在防备着庾氏,双方如此敌视的状态下,庾怿还以“毒酒”如此低劣的手段暗杀王允之,没长脑子吗? 庾怿死的莫名其妙,王允之同样如此。
在342年稍晚的时候,王允之便死了,没记载死因,只写着“卒,年四十。
谥曰忠”。
王允之在死之前,与庾冰有过冲突,“(王允之)欲与庾冰言之。
冰闻甚愧,即以恬为吴郡,而以允之为卫将军、会稽内史”,这其中有没有联系? 晋成帝在王允之死前稍早几个月,也刚刚去世。
当时的朝堂围绕着让成帝的儿子继位,还是弟弟继位展开了一场争斗。
最后庾氏赢得了胜利,康帝司马岳顺利继位。
从另一方面来说,穆帝即位,庾氏掌控大权,不久后王允之便不明不白的死了,其中有没有联系? 到了344年,仅仅当了两年皇帝的司马岳病重。
这一次庾氏又与何充等世家,对继承人展开斗争。
不过这一次是何充等世家赢了,庾氏的的权柄被削弱。
康帝死后仅仅数月,庾冰去世。
第二年(也就隔着几个月)庾翼死去,死的原因都是莫名其妙(康帝死于庾翼北伐,庾冰出镇地方期间)。
342年到345年,死了两位皇帝,四位重臣(庾翼、庾亮、庾怿、王允之),而且都是死的莫名其妙。
我们知道古代的生存率低,但若顶层世家的人还这么容易死,那么普通百姓岂不是走个路都可能摔死? 庾翼、庾冰死后,何充利用夺取了庾氏在荆襄的控制权,庾氏自此便没落了。
究竟真相是什么,我们已经不可考了,但其中权力的倾轧肯定少不了的。
表明风光无限的世家,背后为了权力,究竟付出了什么?或许只有当事人才清楚吧。
沦为权力的野兽,自古就不少,不是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为什么成为正统:与东晋习凿齿写的史书有关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口才好、反应快。
如果参加辩论赛,一定做主辩,拿个优秀辩手奖。
习凿齿有几次精彩辩论 习凿齿从小有志气,写了一手好文章,做过的秘书,而且是首席大秘书。
当时有个学者孙绰,以头脑子转得快著称。
一次拜访桓温,桓温有点伤脑筋,因为自己手下号称人才如云,但如果派出接待的人,被孙绰问得张口结舌,那要被人笑掉大牙,以后在名流界都混了。
思来想去,通知习凿齿上阵。
习凿齿听过他名字,但从来没有见过面。
两个人坐下来,做过简单的介绍后,孙绰开口就是一句:“蠢尔蛮荆,大邦为雠?” 这是《·小雅·采芑》中的句子,什么意思呢?古代的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瞧不起四周的少数民族人,都给了鄙夷的称呼,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荆州处在南方,所以称“蛮荆”,其中“雠”也就是“仇”。
这一句话是周天子警告荆州人,说:你们这些愚蠢的蛮族,难道要和中原大国作对吗? 因为习凿齿是襄阳人,在古代属于“蛮荆”之地。
孙绰跟他开了一个带嘲讽意味的玩笑。
习凿齿都不停顿,回了一句:“薄伐玁狁(xiǎn yǔn),至于大原。
” 这是《诗经·小雅·六月》里面的诗句。
薄伐就是征伐,玁狁是周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原就是后来的“太原”。
这句话意思是:“玁狁”这个小民族,曾经被周天子下令讨伐,驱赶到山西太原。
因为孙绰的原籍在山西太原,习凿齿嘲笑他也是个土掉渣的“小民族”出身。
孙绰在荆州留下了一段时间。
有一天,两个人边走边聊。
孙绰走在前面,突然回过头对习凿齿说:“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这句话意思说:工人们在淘沙石的时候,沙子都从缝隙中漏下去了,剩下的都是些石头瓦块。
他把走在后面的习凿齿比喻成石头瓦块。
习凿齿张口就回:“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糠秕是打谷的时候,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后来都比喻成没有用的东西。
老百姓在簸粮食的时候,最先飞扬出去的就是皮壳,他把走在前面的孙绰比喻成这些没用的糠秕。
释道安为什么到襄阳来呢?是因为习凿齿听说了他的大名,又知道北方不安定,就劝他到襄阳来。
释道安到了襄阳后,习凿齿去拜访他。
宾主刚刚坐定,习凿齿说:“四海习凿齿。
”释道安当即答:“弥天释道安。
”习凿齿意思是说:我的名气很大,扬名在四海之内;释道安则说:我的名气也不小,普天之下没人不知道。
这次对话立即流传了出去,成为一时的名对。
这可能是“正史”(《晋书》)中记载的最早对联。
他尊为正统 习凿齿是历史学家,代表作是《汉晋春秋》,从第一任光武帝写起,下至西晋灭亡,时间跨度300年左右,其中有个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东汉以后是,一般认为魏国是中华正统,为什么呢?因为三国中曹魏的实力最强,又定都中原,吴、蜀都偏在南方,在当时都属于蛮荒之地。
所以,西晋陈寿著的《》,尊曹魏为正统。
到了东晋,没人觉得陈寿说得不对。
习凿齿却以一己之力和整个潮流相对抗,以蜀汉刘备为正统,曹魏为篡逆。
北宋一统中国后,司马光的《》,又认为曹魏是正统。
但到了的朱熹,再次尊蜀汉为正统。
有两个原因:1、南宋偏安一方,2、他是习凿齿的“追随者”。
此后,又影响到了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由于《》传播太广了,所以现在大多老百认为刘备才是正统。
习凿齿也就成了这个观点的“祖师爷”。
同时,《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是取材于《汉晋春秋》,如“”等。
一般人都听过“”,这是在《后出师表》中的最后一句,原句为“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一直有争议,但不论如何,这和《出师表》的文风相似,也是一篇优美的好文章。
这篇表为世人熟知是《汉晋春秋》的功劳。
《后出师表》本来收录在张俨(生活年代比诸葛亮稍晚)的《默记》,但张俨名气不大,书也不太出名。
习凿齿把这个表收录到《汉晋春秋》,到了南朝刘宋时,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收录了这篇表,从此《后出师表》“名声大振”,和《出师表》并驾齐驱。
那么习凿齿为什么尊刘备为正统呢? 1、他是诸葛亮的忠实粉丝。
曾经专程去襄阳城西的隆中凭吊故宅,还激情洋溢地写了《诸葛武侯宅铭》,大大夸赞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在成都武侯祠殿上,挂着近代钟瀚书写的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
” 2、他暗劝桓温不要有野心。
他隐喻的意思是:桓温要像刘备尊汉一样,尊司为正统,而不要像一样篡汉。
他高度赞扬诸葛亮,就是劝桓温要好好学学他的耿耿忠心。
这种的小手法,桓温这种聪明人当然一眼就看透了,相当不开心,把他降到荥阳太守。
习凿齿知道“老板”对他有意见了,不久打了辞职报告,回到襄阳。
后半生隐居山林 把他俘虏到长安后,请他出来做官,习凿齿婉拒。
不久因为身体有病,返回襄阳。
东廷还想让他出来修国史,他也没有同意。
后来,他经过今天江西省新余市西北方一个叫缑岭的地方时,正值寒冬季节,他看到一株白梅傲雪怒放,就把这个地方叫白梅,并且隐居在这里,终老于此。
如今这里还是叫“白梅村”,他就成了这里的鼻祖。
因为他在长安呆过,所以如今西安还有“凿齿村”。
随机文章清朝皇帝对太监充满戒心!最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太监制度终结在他手上外星人绑架男孩做实验,解剖身体消除记忆后送回揭秘盗墓的人为什么活不久,鬼魂缠身/神秘病毒/机关灭杀盗墓者直立浮尸科学怎么解释,尸体腐烂产生的气体膨胀而漂浮为什么俄罗斯可以养熊,俄罗斯的熊怎么没尊严/被驯服的没有尊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元朝两位帝王亲兄弟:在皇位诱惑下生死斗争
1328年,元去世。
当时朝廷风云突变,大臣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谋立前朝武宗的儿子——为帝,经过一番流血斗争,图帖睦尔接受帝位于大都(北京),是为元文宗,改元天历。
但此人得位不正,因为他并不是皇帝的嫡长子,嫡长子为孛儿只斤,也就是后来的元明宗,身份还只是为周王。
当时,上都诸王势力很大,蒙古诸行省不少人根本以大都政权为叛逆,同时还有不少人处于观望中。
元文宗为了稳住己方的阵营和人心,于是打出“大兄”牌——派臣下迎接这个哥哥孛儿只斤和世瓎回大都“登基”。
孛儿只斤和世瓎接受了邀请,但还是犹豫,天上掉馅饼的事说不一定就会被骗——即使是亲兄弟,为了皇位也可以把他骗进宫杀掉,然后自己继位。
但元文宗热情邀请,加上诸王过份的期望,史书上说“朔漠诸王皆劝帝(当时是周王)南还京师。
”这些宗王都是多年追随他的人,劝周王回去继位,所谓辛苦多年也好有回报。
于是,孛儿只斤和世瓎上路了。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出于稳妥起见,和世瓎在和林就匆忙即帝位,正式成为元明宗,成为元朝第九位皇帝。
可这里有个小动作:他不回大都即位而是在蒙古旧都和林即位,正说明他心中还是对元文宗这个兄弟没有完全放心。
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国两主。
孛儿只斤和世瓎成为元明宗后,立即摆出大哥架势,派使臣对在大都的弟弟元文宗说:“兄弟你听政之暇,应该亲近儒家士大夫,深习古今治乱得失,不要荒废时间。
” 当时元文宗非常不舒服,兄弟情有了缝隙。
此后,元明宗,大力扶植自己势力,让亲信担任各种要职,将元文宗撇在一边,这让元文宗有了杀心。
元文宗最重要的大臣燕铁木儿再度出场,他使出诡计——让元文宗率领大军从大都出发,“迎接”大哥元明宗。
1329年8月,兄弟碰面,相见“甚欢”。
但伏笔是——元文宗的大军有3万人,而元明宗只有2000多个随从。
于是,见面4天后,刚刚三十岁正当年且的元明宗就一夕“暴崩”,史称“天历之变”。
史书说是燕帖木儿派人毒死元明宗,但背后黑手,元文宗难逃嫌疑。
再好的亲兄弟,面对帝位仍是你死我活,这几乎是历朝历代的“潮流”。
随机文章弟子规的由来及典故欧洲多国天降橙雪,黄橙橙的一片好像世界末日(火星版大雪)乌贼为什么是四维生物,可掌控时间预知未来探索蚺和蟒的区别是怎么样的,蚺的体积比巨蟒还要庞大(长达12米)绝美图片揭示微观生命的隐秘世界,神奇生物在哪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