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北伐后秦:东晋历史上一次昙花一现的统一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公元402年,荆州刺史的东晋将领桓玄发动政变,企图夺取刘牢之的北府兵兵权。

在刘牢之自杀后,野心勃勃的桓玄逼晋安帝退位,自己当了。

想推翻桓玄,但实力不足。

于是,他假意投到桓玄麾下,暗中却在京口联络了许多北府兵中下级军官。

两年后,刘裕率兵向都城建康进攻,桓玄急忙派兵阻击,结果却被刘裕打得大败,便挟持晋安帝逃到益州。

刘裕进入建康后,指挥各路人马追击桓玄,下令诛杀桓玄一族。

桓玄逃到益州后,被当地人杀死。

刘裕迎晋安帝回建康复位。

晋安帝对刘裕等诸将大加封赏,刘裕被提升为侍中、车骑将军,从此控制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7年后,南燕侵扰淮北,刘裕上表晋安帝请求出师北伐。

刘裕深知,北伐是当时东晋人的愿望,打胜了,就会提高自己的威望。

南燕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

公元409年4月,刘裕率领水陆大军讨伐南燕,沿淮水、泗水进军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再由陆路进军包围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前后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便灭掉了南燕。

南燕灭亡后没多久,后秦的皇帝姚兴病死,几个太子互相残杀,于是刘裕又亲自带兵去攻打后秦。

公元416年8月,刘裕让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管理朝政,筹备粮草,以供应作战部队,自己率水陆大军8万,分五路北伐后秦。

晋军都督王仲德带领人马做先锋,沿黄河向西行,很快就到了滑台。

另一路由龙骧将军王镇恶带领,沿淮水、泗水北上,再沿黄河向西前进,一直打到洛阳。

洛阳的守将姚洗见东晋势力强大,被迫打开城门投降。

王镇恶进入洛阳后,俘虏了后秦的士兵4000多人,又把他们放了,让他们回家,秦国人都很高兴。

收复洛阳后,刘裕派将军毛修之留在洛阳守城,王镇恶继续西进。

这时,东廷下了诏书,任刘裕为相国,封为宋公,并且授给他九锡之礼。

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在朝廷中只有一个人可以授,一旦授了九锡,他的地位就只在皇帝之下了。

这说明当时的刘裕地位已经很高了。

秦王姚泓听说洛阳失守,急忙派太守姚绍同武卫将军姚鸾带了5万兵马去援助潼关,王镇恶与姚绍的军队作战,秦军大败,5万人马损失了一半。

姚绍逃到了定城(今陕西华阴县东)。

姚泓得知战败的消息,非常着急,就向魏国皇帝求援,希望魏国能帮助他打败晋军。

可他没想到,此时刘裕也派人到了魏国,想借北魏的水道向西进军。

魏国皇帝拓跋嗣不知怎么办好,有大臣建议让刘裕的部队过去,但又害怕刘裕会攻打自己,就派司徒孙嵩带领10万人驻守在黄河北岸,监视晋军的活动。

晋军开始西行,魏军也派了几千名骑兵在岸上,跟随晋军一起西行。

魏军不断地扰乱晋军,晋军士兵有的掉入水中被冲到岸上,魏军抓到立刻就杀掉,刘裕非常生气,就派兵下船去攻打魏国。

可是,等晋军士兵一上岸,魏军就躲了起来,晋军士兵没办法,只好又上船,魏军就又来扰乱。

于是,刘裕摆出一个“却月阵”与魏军对战。

“却月阵”由700名勇士、200辆战车组成。

刘裕派亲兵登上黄河北岸,沿着河岸摆了一个半圆形的军阵,两头紧靠着河岸,中间向外鼓出来,像一个新月。

阵的中央,埋伏着名弩弓手,由新野太守朱超石带领。

最中间有一辆战车,上面有一杆白色的旗,用来发布命令。

魏军将士一看这从来没见过的阵势,有些害怕,不敢贸然向前。

这时,“却月阵”中的白旗连续晃动几下,2000名弩弓手登上战车。

司徒嵩以为晋军要进攻了,赶忙下令,命部队向“却月阵”冲去。

这时,白旗一摇,晋军弩弓手开始射箭,魏军一排排倒下。

可魏军人数众多,还是不断向前冲。

白旗又一摇,“却月阵”中又推出100辆战车,车上装着弩弓利矛,晋军用锤子敲打机关,无数利矛飞出来射向魏兵,这种矛十分厉害,可以一下射死三四个人。

魏军一下子就有几千人倒下,后面的人吓得赶紧逃命,再也不敢扰乱晋军西进了。

晋军几路人马会合,很快攻下了长安。

刘裕在长安住了两个月,建康传来急报“左仆射刘穆之死了”。

刘裕非常担心,他害怕自己离开朝廷太久,大权会被别人夺去,于是就返回了建康,亲自掌管了朝政,又派一些亲担任要职。

此时,刘裕做皇帝的野心一天天大起来。

不久后,他派人害死了晋安帝。

之后,刘裕又派心腹傅亮去劝晋恭帝让位给他。

当时,朝廷大臣们认为刘裕做皇帝是改变不了的,都不敢说什么。

晋恭帝见大势已定,就被迫把皇位让给了刘裕。

刘裕登上皇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

东晋王朝至此灭亡。

从这之后,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里,中国南方的政权频繁更替,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随机文章谁知道秦始皇与阿房女的故事?宋朝的政经情势牛鞭效应可不是用来壮阳的,而是商品销售流程中产生的波动蒙娜丽莎的背后骷髅头,纪念丽莎·盖拉尔迪尼逝去的儿子流星是在太阳系的吗,流星的来源不止太阳系/小行星也有可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宋徽宗后裔都有谁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赏析

之变后,汴京被金兵烧杀掠夺一空,就连当时在位的和他的父亲都被金兵俘虏了。

他们连同三千多皇室宗族以一些女眷一起被北上送往大金。

在这途中他们也是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最可怜的就是那些女眷。

这些女眷成为了这次事件的牺牲品,他们被金军随意侮辱,身心都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就连徽宗、钦宗的妃子们都难能幸免于难。

宋徽宗剧照 徽宗最后是被囚禁在五国城,也是死于五国城。

在遭受了长达九年的非人折磨之后终于没能在扛过去。

据说在黑龙江依兰县还有宋徽宗后裔,在依兰县的城北门外有一座坐进观天墓,据传说是宋徽宗真正的墓穴所在,那里出现宋徽宗后裔也并不奇怪。

在依兰县城有很多以赵为姓的人们,因为年代久远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宋徽宗的后裔。

还有一个传说是说皇帝原来是宋徽宗的后人,当然既然是传说就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只有一些捕风捉影的细节。

据说爱新觉罗中的觉本来,觉罗在汉语里就是赵的意思。

觉罗一族是被掳走的宋徽宗的后裔,这是在老一辈人里到处流传的一个传说,到底有无可信度就凭个人自己判断了。

因为并没有历载,连野史记载也没有,只是一个在民间流传的故事而已。

但依兰县存留宋徽宗后裔这个还是比较具有可信度的。

宋徽宗传个人资料 宋徽宗,一个为北宋王朝艺术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皇帝,如此也抹不开宋徽宗赵佶25年在龙椅上的昏庸无道与不作为。

宋徽宗剧照 他,是的第十一个儿子,生于公元1082年,据说宋神宗见到南唐后主李煜,惊叹李煜的才情和文雅,而恰逢此时宋神宗后宫有位嫔妃怀孕。

后来,这位嫔妃生下来的孩子就是宋徽宗赵佶,于是就有人说赵佶其实就是南唐李后主的转世。

实际上宋徽宗赵佶本来是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只是没想到二十三岁早逝,又无子嗣。

在向的支持下,赵佶于公元1100年即位。

从小养尊处优的赵佶,一如既往地浪荡不羁,之后又迷恋女色。

在他执政的25年间,后宫佳丽三千,除此之外宫外颇有姿色的妓女几乎都与宋徽宗有染,其中数最为有名。

除了处理国事之外的事,宋徽宗赵佶都可以做得很好,“徽宗样样皆能,但独独不能为君王”,真是令人既生气又惋惜。

公元1126年,宋徽宗传位于赵桓,即宋钦宗。

此时金兵南下,无力抵抗,宋徽宗与宋钦宗被贬为庶人。

次年,“靖康之难”使一国之君变成阶下囚、亡国奴,宋徽宗与宋钦宗以及两位的皇后,妃嫔、皇室子嗣及王公大臣等三千余人被金人虏去北上。

之后,宋徽宗被金人又押往五国城继续了徽宗的囚禁生涯。

公元1135年,宋徽宗逝世,死后尸骨还被金人焚烧,制作灯油。

宋徽宗的瑞鹤图 宋徽宗赵佶的诗书画造诣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宋徽宗瑞鹤图就是最典型的画作,不管是从诗文也好,还是画、书法上看,这幅《瑞鹤图》被誉为赵佶书画珍品中难得的上乘之作。

宋徽宗瑞鹤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中,是属于我国一级文物。

宋徽宗 瑞鹤图 《瑞鹤图》是绢本图,画面清晰自然,可以清楚地看出十八只丹顶鹤在宫殿上经过,而据史料记载,宋徽宗瑞鹤图所描绘的画面是真实存在的,有人称亲眼目睹北宋王朝的宫殿上方有群鹤盘旋,姿态各异,充满了祥瑞气息。

宋徽宗赵佶正愁于国家苦难中,便想要利用此情此景安抚人心,便立刻命人准备笔墨,将这幅情景刻于画上。

画中的宫殿屋脊线条优美,层层祥云在屋顶飘过,将屋檐较硬的线条部分藏起来,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

而百合在天空中翱翔就让整幅图显得充满了生机。

除却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题于图上的文字也成了大家所追捧的。

独创的“瘦金体”使赵佶瑞鹤图增色不少,用纪实诗将所发生的事叙述下来,流传至今也是不可多得。

当然还有一点值得提,宋徽宗瑞鹤图上也有赵佶特有的“天下一人”签押,这是宋徽宗特有的癖好,但不失大雅。

宋徽宗的瘦金体也在此瑞鹤图上充分的展现了他个人的独特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有人认为,宋徽宗瑞鹤图上的飞鹤脖子姿势是不对的,不应是弯曲的,应该是向前伸直的。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艺术美感的需要。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赏析 说到宋徽宗赵佶的艺术造诣,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的。

作为一位北宋皇帝,他的才能不在治国,全都体现在诗书画上,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天才皇帝。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局部)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可以说是中国人物画的优秀作品之一,但因其有宋徽宗所题“听琴图”与画押,《听琴图》的价值就更上一层楼了。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中,主人公正襟危坐在石墩上,衣服打扮的犹如道士,头稍稍地低下去,双手轻轻地弹拨着琴弦。

旁边还有三人正坐在石墩上听琴,左边身着墨绿色衣袍的人身旁还站着一位侍童。

右边身着红袍的男子与绿袍男子一样,都在听着琴音,静静地若有所思,自我感受琴声的美妙。

三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神态,足以彰显出宋徽宗赵佶的画功了得。

虽说宋徽宗赵佶听琴图背景较为简单,只有一棵松树,几根藤蔓,但亭亭如盖也。

松下有几根绿竹随风摇曳。

看上去所画内容不多,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却将这些简单的情形用寥寥几笔展现在大众眼前,内容看上去更加饱满富有生机。

当然,在宋徽宗赵佶听琴图上不得不提的是画作内容上方的七言绝句,那是出自之手。

虽然蔡京的为人实在是令人不齿,但从艺术角度看,他的书法确实是很好。

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体书写的“听琴图”,这样以来,这幅作品就成了他的了。

但其实这幅听琴图描绘的就是徽宗本人游山玩水的情形。

历代书画鉴赏家都认为《听琴图》不是出自宋徽宗赵佶,但不管真实作者是谁,宋徽宗赵佶听琴图都是一幅上乘的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满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刘裕北伐后秦:东晋历史上一次昙花一现的统一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