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桓温19岁时乔装潜入仇人家是怎么回事?杀掉其三个儿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整个东晋一代,脆弱的朝廷只有依赖长江天险,才摇摇晃晃地勉强站住。

清谈文人们在轻风细雨里、烟柳画桥边,喝茶饮酒,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打到黄河去,只是天边的一道彩虹,绚烂却不可及。

真正敢鼓起勇气到北方去比武挑战的,算是一个。

他是毁誉参半的人,但无论如何,有着鲜明的棱角,豪气冲天。

和无数阴柔气太浓的纤弱名士相比,无疑显得身材健硕、挺拔有力,更有男人味道。

杀死仇家三个儿子 桓温是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宣城内史桓彝的长子。

出生不满周岁,温峤看到了,大为惊讶,说:这个孩子骨骼不凡,再让他哭一下。

听到哭声后,说:将来肯定能成英雄。

能得到大名士温峤的赏识,桓彝欣喜无比,于是给他取名为“温”。

苏峻之乱时,桓彝驻守泾县。

328年,他拒不投降被杀害,泾县县令江播是出卖他的叛徒之一。

桓温才16岁,日夜痛哭,眼泪里面都带着血。

平叛之后,江播却得到了赦免,逍遥法外,桓温几次请求官府严惩凶手,杳无音讯。

桓温指天发誓,要为父报仇。

从此,他白天勤练武功,晚上枕着兵器睡觉。

江播听说这个“”后,非常恐惧,身边不离家丁,终日闭门不出。

他的三个儿子身上都带着武器,以防不测。

3年后,江播死去。

桓温打扮成一个吊丧的客人,混在人群中进入江家。

三个儿子把剑藏在手杖里,大儿子江彪在守棺的屋内,桓温悄悄走过去,一刀刺中要害。

周围的人一阵慌乱,四处逃散,桓温追上另两个儿子,手起刀落,双双倒在血泊之中。

为复仇杀人,在那个时代,不仅没判死刑,还广受称赞,桓温一举成名。

桓温脸上如“北斗七星” 桓温为人性格豪爽,从他交的朋友可以看出来。

他有个至交叫袁耽,字彦道。

多才多艺,最大的本事是赌博。

桓温也有这个爱好,但一开始瘾大水平臭,被债主追着要钱。

桓温无奈去找袁耽帮忙。

袁耽还在居丧,但很爽快就答应了。

跟着桓温出去找到那个债主,说要和他赌一把。

债主听说过袁耽的名气,但对不上人。

随口问了一句:你不可能就是袁彦道吧。

袁耽和债主对赌,每次投下骰子后都会大叫,旁若无人,结果赢了他上百万。

最后对着债主他扔下怀中布帽,说:你终于见识到袁彦道了吧。

袁耽有两个妹妹,一个嫁给了殷浩,一个嫁给了谢尚。

他对桓温说:很遗憾,我没有妹妹可以嫁给你了。

袁耽死得早,只活了25岁。

桓温长大后,面相奇特。

脸上有七个痣,就像天空中的北斗七星,让人望而生畏。

他的眼睛类似外国人,像紫色的水晶;胡须很硬,像刺猬的毛刺。

名士刘惔和他从小相识,长叹说:他就是、一类的人物啊。

他担任了荆州刺史 他遇到了两个赏识他的“伯乐”,奇怪的是,这两个人是死对头。

第一个是庾翼。

庾翼一心北伐,正需要勇于作战的将领。

343年,任他为北伐前锋。

不久,升任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

此前,他只是普通官吏,坐着“直升机”成为省级干部,封疆大吏。

庾翼对晋成帝说:桓温有雄才大略,希望陛下不要把他当作平常人看待。

应当委派给他重任,他一定能建立匡救世事的不朽功勋。

345年庾翼病死,临终前要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

大臣们都说:庾翼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临死就提了这一个要求,满足他吧。

何充是庾翼的政治对手,说:荆州是国家的西门,选到合适的人则国家安定,选到不合适的人社稷可忧,哪里是可以担当的呢? 同时上书晋成帝,说:桓温英略过人,目前没有一个人超过他。

朝廷于是任命桓温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等。

把这个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重镇交给了他。

桓温出镇荆州后,组建“智囊团”,那时不少名人,都做过他的“秘书”。

先说两个。

车胤,祖上曾经做过官,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比较贫穷,但他勤奋不倦。

家里的灯没有油,到了夏天夜晚,他用白色丝袋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照明读书。

这就是“囊萤夜读”的典故。

《三字经》上为“如囊萤”。

还有一个名人叫孟嘉。

他是第10个女儿的老公,的外祖父。

孟嘉曾在庾亮手下做事,一次褚裒过访江州,庾亮摆了几桌酒席招待他。

褚裒问:我早就听说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天有没有来? 庾亮笑着说:他今天就在座,你看看能不能认出他? 褚裒扫视全场,指着远处一个角落的人说:这个年轻人气度不凡,大概是孟才子吧! 此人正是孟嘉,从此庾亮更加器重他。

孟嘉后来任桓温的参军。

一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游山玩水,一阵风吹来,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上。

他居然一点都不知道,依然举杯痛饮,。

桓温暗暗称奇,叫大家不要声张。

过了很久,孟嘉起身上厕所。

桓温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

又让孙盛写了一张字条,嘲弄他掉了帽子也不知道,有失体面,把纸条压在帽子下。

孟嘉回到座位时顺手拿起帽子戴正,。

看到字条后,请左右拿来纸笔,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写成一篇文章,为自己落帽辩护,文采飞扬。

大家争相传阅,无不叹服。

后来这成了一个典故,为“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风流倜傥、才思敏捷。

此外,他的幕僚里还有谢奕、、、大画家顾恺之,名人习凿齿、王导的王珣、史学专家孙盛等等,后面都会提及。

到荆州开始立威 桓温到了荆州后开始树立个人形象,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威。

一次,士兵们围着吃饭,一位参军吃蒸薤(一种蔬菜)的时候,出了点小尴尬:蒸薤粘在一起,不能分开。

同座的人漠不关心,各吃各的,这个参军也是“一根筋”,不肯放手。

其他的人幸灾乐祸地大笑。

桓温知道后大发火,说:这种情况都不肯出手相助,还指望你们到了危急的时候帮助别人吗? 他立即下令,罢免了所有同座人的职务。

桓温在荆州渐渐坐大,但和中央的关系并不和谐。

此时,在建康的当权者是谁呢?除了何充外,还有一个人叫司马昱。

他的母亲有个离奇的故事。

随机文章为什么不去水星探索,公转速度和超强太阳风成为阻碍揭秘太平洋底惊现百米巨蟒,传说粗达5米轻易咬死蓝鲸并吞食中国掩盖过的黑暗事件,曝光青海湖龙吸水看到了龙(视频为证)比银河系大3万倍的星系,对比银河系就像小苍蝇(直径30亿万光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天体引力和独特地形早就大潮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刘备为什么成为正统:与东晋习凿齿写的史书有关

一个人是释道安,还有“半个人”是谁呢?叫习凿齿,并不是说他水平只有释道安的一半,而是他脚患病,瘸着走路,是个残疾人,所以称他“半个”。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口才好、反应快。

如果参加辩论赛,一定做主辩,拿个优秀辩手奖。

习凿齿有几次精彩辩论 习凿齿从小有志气,写了一手好文章,做过的秘书,而且是首席大秘书。

当时有个学者孙绰,以头脑子转得快著称。

一次拜访桓温,桓温有点伤脑筋,因为自己手下号称人才如云,但如果派出接待的人,被孙绰问得张口结舌,那要被人笑掉大牙,以后在名流界都混了。

思来想去,通知习凿齿上阵。

习凿齿听过他名字,但从来没有见过面。

两个人坐下来,做过简单的介绍后,孙绰开口就是一句:“蠢尔蛮荆,大邦为雠?” 这是《·小雅·采芑》中的句子,什么意思呢?古代的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瞧不起四周的少数民族人,都给了鄙夷的称呼,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荆州处在南方,所以称“蛮荆”,其中“雠”也就是“仇”。

这一句话是周天子警告荆州人,说:你们这些愚蠢的蛮族,难道要和中原大国作对吗? 因为习凿齿是襄阳人,在古代属于“蛮荆”之地。

孙绰跟他开了一个带嘲讽意味的玩笑。

习凿齿都不停顿,回了一句:“薄伐玁狁(xiǎn yǔn),至于大原。

” 这是《诗经·小雅·六月》里面的诗句。

薄伐就是征伐,玁狁是周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原就是后来的“太原”。

这句话意思是:“玁狁”这个小民族,曾经被周天子下令讨伐,驱赶到山西太原。

因为孙绰的原籍在山西太原,习凿齿嘲笑他也是个土掉渣的“小民族”出身。

孙绰在荆州留下了一段时间。

有一天,两个人边走边聊。

孙绰走在前面,突然回过头对习凿齿说:“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这句话意思说:工人们在淘沙石的时候,沙子都从缝隙中漏下去了,剩下的都是些石头瓦块。

他把走在后面的习凿齿比喻成石头瓦块。

习凿齿张口就回:“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糠秕是打谷的时候,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后来都比喻成没有用的东西。

老百姓在簸粮食的时候,最先飞扬出去的就是皮壳,他把走在前面的孙绰比喻成这些没用的糠秕。

释道安为什么到襄阳来呢?是因为习凿齿听说了他的大名,又知道北方不安定,就劝他到襄阳来。

释道安到了襄阳后,习凿齿去拜访他。

宾主刚刚坐定,习凿齿说:“四海习凿齿。

”释道安当即答:“弥天释道安。

”习凿齿意思是说:我的名气很大,扬名在四海之内;释道安则说:我的名气也不小,普天之下没人不知道。

这次对话立即流传了出去,成为一时的名对。

这可能是“正史”(《晋书》)中记载的最早对联。

他尊为正统 习凿齿是历史学家,代表作是《汉晋春秋》,从第一任光武帝写起,下至西晋灭亡,时间跨度300年左右,其中有个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东汉以后是,一般认为魏国是中华正统,为什么呢?因为三国中曹魏的实力最强,又定都中原,吴、蜀都偏在南方,在当时都属于蛮荒之地。

所以,西晋陈寿著的《》,尊曹魏为正统。

到了东晋,没人觉得陈寿说得不对。

习凿齿却以一己之力和整个潮流相对抗,以蜀汉刘备为正统,曹魏为篡逆。

北宋一统中国后,司马光的《》,又认为曹魏是正统。

但到了的朱熹,再次尊蜀汉为正统。

有两个原因:1、南宋偏安一方,2、他是习凿齿的“追随者”。

此后,又影响到了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由于《》传播太广了,所以现在大多老百认为刘备才是正统。

习凿齿也就成了这个观点的“祖师爷”。

同时,《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是取材于《汉晋春秋》,如“”等。

一般人都听过“”,这是在《后出师表》中的最后一句,原句为“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一直有争议,但不论如何,这和《出师表》的文风相似,也是一篇优美的好文章。

这篇表为世人熟知是《汉晋春秋》的功劳。

《后出师表》本来收录在张俨(生活年代比诸葛亮稍晚)的《默记》,但张俨名气不大,书也不太出名。

习凿齿把这个表收录到《汉晋春秋》,到了南朝刘宋时,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收录了这篇表,从此《后出师表》“名声大振”,和《出师表》并驾齐驱。

那么习凿齿为什么尊刘备为正统呢? 1、他是诸葛亮的忠实粉丝。

曾经专程去襄阳城西的隆中凭吊故宅,还激情洋溢地写了《诸葛武侯宅铭》,大大夸赞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在成都武侯祠殿上,挂着近代钟瀚书写的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

” 2、他暗劝桓温不要有野心。

他隐喻的意思是:桓温要像刘备尊汉一样,尊司为正统,而不要像一样篡汉。

他高度赞扬诸葛亮,就是劝桓温要好好学学他的耿耿忠心。

这种的小手法,桓温这种聪明人当然一眼就看透了,相当不开心,把他降到荥阳太守。

习凿齿知道“老板”对他有意见了,不久打了辞职报告,回到襄阳。

后半生隐居山林 把他俘虏到长安后,请他出来做官,习凿齿婉拒。

不久因为身体有病,返回襄阳。

东廷还想让他出来修国史,他也没有同意。

后来,他经过今天江西省新余市西北方一个叫缑岭的地方时,正值寒冬季节,他看到一株白梅傲雪怒放,就把这个地方叫白梅,并且隐居在这里,终老于此。

如今这里还是叫“白梅村”,他就成了这里的鼻祖。

因为他在长安呆过,所以如今西安还有“凿齿村”。

随机文章清朝皇帝对太监充满戒心!最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太监制度终结在他手上外星人绑架男孩做实验,解剖身体消除记忆后送回揭秘盗墓的人为什么活不久,鬼魂缠身/神秘病毒/机关灭杀盗墓者直立浮尸科学怎么解释,尸体腐烂产生的气体膨胀而漂浮为什么俄罗斯可以养熊,俄罗斯的熊怎么没尊严/被驯服的没有尊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东晋权力斗争有多残酷?三年换了2个帝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何充等人不满意的原因便是掌控荆州的庾翼太能折腾了。

庾翼动不动就要北伐,这可跟朝中“清玄”的主流思想不一致啊。

这些世家大老爷们,想得最多的就是“不干事”。

自己在江东舒舒服服地住着多好,干嘛非得打仗。

若是读《庾翼传》,会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庾翼不断地来回转移驻地。

有些朋友会疑惑:庾翼这是干嘛呢?其实从地图上看,东晋沿着长江自西向东的关键点便是江陵、夏口、武昌、石头城,这四个点。

在这四个点驻军,可以代表着不同的作用。

江陵西防大成,北防。

夏口、武昌是建康的西部防线,若这俩点守不住,建康便只能依靠最后的石头城了。

换句话说,这几个点都是东晋长江防线的重点。

庾翼转移诸地,既有为自己北伐做准备的打算,也有安插庾氏势力的想法。

若庾氏彻底掌控了这几个点,那么建康就完全处于庾氏的控制之下了。

在江陵北方的襄阳,可以说是东晋与后赵的边防城池。

庾翼率领大军驻扎此地,便是对后赵表明:我要打你了。

何充等人不希望开战,自然不能让庾翼驻扎到襄阳。

一旦庾翼大军进入襄阳,即使不主动开战,后赵也可能会主动攻击。

毕竟你庾翼率领大军,来到两国边界,难道是旅游的? 庾翼一旦与后赵开战,若引得后赵全力进攻东晋,那么世家便不得不支持庾翼了。

庾翼可以战败,但决不能让后赵军打过来,这便是世家的想法。

何充虽然不同意,但庾翼的兵马都是人家自己招募的,晋庭管不住啊。

庾冰知道自家兄弟此举,虽说是与后赵开战,但与“叛逆”其实无二了。

因此当庾翼大军到了襄阳后,庾冰就以做庾翼后援的借口,从建康跑到武昌,不敢呆在朝廷中枢了。

庾翼的第一次北伐,算是取了场小胜利吧,但这时候整个的形势对庾翼却是越来越不利。

先是晋康帝去世(公元344年),新晋穆帝继位。

司马聃是何充选择的继承人,而这时的司马聃仅仅2岁,也就是说晋朝中枢落入了何充的手里。

庾氏在中枢与何充的权力平衡被打破。

若说司马聃继位,庾氏在朝堂上还有机会重夺话语权的话,紧接着庾冰的死便标志着庾氏失去了与最高权力层的联系。

庾冰的的死对庾翼才是致命打击。

失去与中枢的联系,庾翼就得不到最新的朝廷政策与最新的情报,更失去了与中枢世家的联系。

庾冰充当着庾翼在朝中的耳目,同时担任着庾氏与世家的纽带。

没有世家的支持,庾翼将寸步难行。

不过庾翼的困难局势没有坚持多久,因为他自己在一年后(公元345年)发病死了。

庾翼的死因很怪,说庾翼见到了一个类似方相(东晋时期的鬼神)的东西,不久后便背疽发作死了。

庾翼的死是不是很诡异?但若将这四年间,也就是342年到344年的事情捋一捋,便能品出东晋朝堂更诡异的一幕。

342年晋成帝去世,他的同母弟弟司马岳继位也就是晋康帝。

成帝、康帝的母亲是庾亮兄弟的妹妹,庾氏有着的身份。

庾怿是庾翼的二弟,在342年,他因为想毒死的之(王导死后,王氏的掌门人),被成帝训斥,结果庾怿回到家中便服毒自尽了。

史上记载庾怿的暗杀手段极其低劣。

他将一壶毒酒送给王允之,王允之将毒酒让狗尝了一尝,狗被毒死了。

王允之就去成帝那里告庾怿的状,庾怿被训斥后回家就死了。

王允之让狗试毒的行为,说明王氏与庾氏已经是公开的敌人了,否则哪怕普通人送的礼,怎么会率先想到有毒方面的? 若王氏一直在防备着庾氏,双方如此敌视的状态下,庾怿还以“毒酒”如此低劣的手段暗杀王允之,没长脑子吗? 庾怿死的莫名其妙,王允之同样如此。

在342年稍晚的时候,王允之便死了,没记载死因,只写着“卒,年四十。

谥曰忠”。

王允之在死之前,与庾冰有过冲突,“(王允之)欲与庾冰言之。

冰闻甚愧,即以恬为吴郡,而以允之为卫将军、会稽内史”,这其中有没有联系? 晋成帝在王允之死前稍早几个月,也刚刚去世。

当时的朝堂围绕着让成帝的儿子继位,还是弟弟继位展开了一场争斗。

最后庾氏赢得了胜利,康帝司马岳顺利继位。

从另一方面来说,穆帝即位,庾氏掌控大权,不久后王允之便不明不白的死了,其中有没有联系? 到了344年,仅仅当了两年皇帝的司马岳病重。

这一次庾氏又与何充等世家,对继承人展开斗争。

不过这一次是何充等世家赢了,庾氏的的权柄被削弱。

康帝死后仅仅数月,庾冰去世。

第二年(也就隔着几个月)庾翼死去,死的原因都是莫名其妙(康帝死于庾翼北伐,庾冰出镇地方期间)。

342年到345年,死了两位皇帝,四位重臣(庾翼、庾亮、庾怿、王允之),而且都是死的莫名其妙。

我们知道古代的生存率低,但若顶层世家的人还这么容易死,那么普通百姓岂不是走个路都可能摔死? 庾翼、庾冰死后,何充利用夺取了庾氏在荆襄的控制权,庾氏自此便没落了。

究竟真相是什么,我们已经不可考了,但其中权力的倾轧肯定少不了的。

表明风光无限的世家,背后为了权力,究竟付出了什么?或许只有当事人才清楚吧。

沦为权力的野兽,自古就不少,不是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东晋桓温19岁时乔装潜入仇人家是怎么回事?杀掉其三个儿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