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王长寿之谜:活了69岁的康熙是如何保养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帝活了69岁,在那个时代,应该算是长寿的了。

所以,康熙帝的养生之道很值得人们研究学习。

翻阅典籍,发现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 不吸烟,不饮酒。

康熙帝认为“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无用。

”所以,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不吸烟,不饮白酒。

关于康熙帝不喜欢吸烟一事,资料中有一些故事。

比如,康熙四十六年,在行围途中,营房失火,经审讯,是由于膳房佛泰的家人二格抽烟引起的,于是,康熙帝严惩二格,用箭刺穿他的耳朵和鼻子,又把佛泰枷号三个月,鞭一百。

康熙帝是不喝白酒的,不但自己不喝,也不主张大臣喝白酒,他认为白酒不但对身体不利,还会耽误工作。

但是,他在晚年,却喜欢喝葡萄酒,因为葡萄酒可以给他治病,所以,他适当喝一些葡萄酒。

不多食,不贪食。

康熙帝的饮食习惯比较简单,他不喜欢吃大鱼大肉,却喜欢吃粗粮淡饭。

《圣祖御制诗文集》中这样记载:“淡泊生津液,清虚乐有余”“山翁多耄耋,粗食并园蔬”,说的都是康熙帝喜欢粗茶淡饭的事。

不练气功,不求长生。

康熙帝不太相道教中气功的养生之术,当有人向他进献气功术的时候,他先让学习,看看效果,最终,康熙帝没有接受道士的气功养生法。

康熙帝也不相信有长生不老之术。

他坚信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抗拒之法。

57岁那年,他出现了白头发、白胡须,有人立刻向他进献了乌须方,康熙帝笑着辞退了。

他说:“自古帝王鬓斑须白者,史书罕载,吾今幸而斑白矣。

”对自己的白头发、白胡须,康熙帝不但没有苦恼,反而视为美谈。

看来,康熙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不吃补药,不吃补品。

我们中国人很重视补品补药,但是,康熙帝却很反对。

有一个太医叫孙斯百,在给康熙帝进药时,使用了人参,康熙帝服用后,非常急躁。

康熙帝大怒,认为都是人参惹的祸,于是,批道:“孙斯百等各责二十板,永不许行医。

”孙斯百没有想到,自己崇拜的人参结束了行医生涯。

对于补品,康熙帝同样是嗤之以鼻。

他看到皇八子经常服用补品,十分不满,他说:“凡人之性喜补剂,不知补中有损。

”所以,他主张一切任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

当然,康熙帝也有自己的主张。

早睡早起。

康熙帝每天睡觉很早,天黑就睡下了,起床也很早,每天大约在寅时(3--5点)就起床了。

多穿衣服。

康熙帝十分重视穿衣服,尤其在冬季,人最容易引发感冒。

所以,康熙帝说:“朕冬月衣服,宁过于厚,却不用火炉。

”康熙帝认为,如果穿的很少,走出大殿,就会感冒,那样,会很危险。

多洗温泉。

康熙帝喜欢泡温泉,称之为“坐汤”。

他经常陪着祖母去九华山庄、赤城、遵化等地泡温泉,他认为坐汤,可以养皮肤,愉悦身心,修身养性,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

当然,这种“习惯”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随机文章法国圣女百年不腐尸身,126年宛如活人少为人知的广西乐业天坑群,9.6万平方米的地下原始森林鉴定陨石最简单的方法,外观/磁性能分辨出九成真假陨石外星人说人类前世是神,美国秘密研究外星人(外星人说人类是神)揭秘国外天体浴场,十个天体浴场让您找到目不暇接(宅男好去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老狐狸大汉奸吴三桂为什么斗不过年轻的康熙呢?

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背叛了对他给予殷切希望的,背叛了和的协议,背叛了最后的主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贰臣。

关于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争议,出于各种各样的立场,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认为我们评价历史,应该就事论事,不应该被主观情绪所主导。

本文主要分析吴三桂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反清为何还会失败。

吴三桂发动的规模有多大? 清朝得以入关,吴三桂等明朝降将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入关之后,吴三桂等明朝降将为清朝的建立依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彰这些明朝降将作出的贡献,同时为了卫戍边疆,控制南方各省,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为靖南王,镇守福建,统称为三藩。

因为身份特殊,同时还肩负对明朝残余势力的清除任务,因此三藩在所镇守地区权力极大,除了直接掌控军队外,还掌管该地区的赋税和人事任免等权限。

一直到初年,由于清朝内部统治者的更替,、相继去世,年幼的康熙继承皇位,在康熙即位初期,并未亲政,有等老臣在,三藩也并未敢作乱。

等到康熙铲除鳌拜,亲政后,开始将撤藩纳入到执政目标中来,此时清朝中央军事范围主要在北方,形成保卫京师以及驻防重要城市的范围,而南方主要由三藩来掌管。

三藩此时已不仅仅是三藩,当时吴三桂的部将王辅臣被选拔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再加上耿精忠与(尚可喜之子),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之势。

三藩中吴三桂兵力最强,兵马不下三十万,耿精忠次之,兵马不下十五万,尚之信兵马最少,也在十万以上,再加上依附势力,三藩总兵力达七十万之上。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康熙决定裁撤三藩,随后吴三桂杀云南巡抚,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公然反叛朝廷。

而当时清廷仅仅调集七万兵马,根本无法与三藩相抗衡,所以三藩之乱之初,吴三桂一路,从云南一直打到湖南,马饮长江,而后三藩随后响应。

吴三桂的反清行动引发了清朝反清的高潮,清朝统治者深感岌岌可危,年轻气盛的康熙甚至要。

可以说,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那么吴三桂在这么有利的局势下,为何最后还会失败呢?下文将会进行深入分析。

地理因素是吴三桂反清战争的重要限制因素 吴三桂带动的三藩之乱没有成功,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地理条件限制了吴三桂的发展,回望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北伐只有一人成功了,其余都无法站稳脚跟最终失败。

其实,朱元璋的北伐也是以南京为根据地,在统一整个南方后,趁着式微一鼓作气打过去的。

除了朱元璋的北伐获得胜利外,整个历史上得北伐都很少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时,的前半生,尤其是打败强大的,几乎统一整个北方,结果在长江数次战败,最后竟然对着长江哀叹,上天划出长江,就是要分南北。

当然,相对来说,北方想要统一南方还是容易点的,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政权,大部分都是由北向南统一的。

要是从南方向北方统一,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同样是三国时期的,数次北伐,别说进入中原,连长江北岸不远的合肥都打不下来。

究其原因,从历史的原因来说,北方开发较早,人口资源丰富,南方人口相对较少;从地理上来说,中国的地形是,北面多平原,而南方多山河,北方多,南方水军厉害,船可以慢慢造,没有马场是养不出马来。

吴三桂造反,从云贵高原入湖南,走的其实是一条西高东低的路,从长江上游地区,往下游打,在准备得当的情况下,能够马饮长江水,也不是困难。

但是要是从湖南,过长江再往北进军,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吴三桂兵锋所指,最多就是长江,其造反的愿景也并非推翻清朝的统治,而是希望划长江而治,通过控制四川、陕西以及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对中原地区进行包围。

吴三桂从康熙十二年造反,历时八年也算是与清廷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相持局面。

吴三桂作为反清领导者,年事已高,缺乏进取精神 前面已经说到,吴三桂反清与北方形成长达八年的对峙局面,可以说,吴三桂并非没有机会取得胜利,如果在三藩气势强大,而清廷准备不充分的时候,直接向北进军,或许还有获胜的可能。

然而,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此时的他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变得有些昏庸迟钝,对军事上的决策也拿捏不准。

这也是导致他后来败兵的原因之一。

如果真的了解明末的历史,就会发现吴三桂在军事上是一个很优秀的将领,在松锦战役前期,年仅二十几岁的吴三桂以其高超的战斗技能与清军打一个平手,在此之前,明军野战几乎不敢与清军对战。

吴三桂也以首功镇辽东,明军在松锦战役结束后几乎主力尽失,唯有吴三桂的军队保存建制,吴三桂也因此成为所依赖的将领,曾经赐予尚方宝剑,主要负责辽东军事。

在中,李自成将农民军精锐部队主力调来攻打吴三桂,吴三桂也是用实力教李自成做了一把人,李自成从山海关大战失利后,几乎一路溃退,吴三桂在邀请清军入关之后,穷追猛打农民军,吴三桂可以说是清朝建立的最大功臣。

饰演的《康熙大帝》片尾曲,向上天再借五百年,唱起来是相当霸气,其实,别说五百年,吴三桂要是再年轻个十岁,反清可能不是以长分界线,而是以秦岭淮河;要是吴三桂年轻个二十岁,还真就是当年划黄河而治的想法;吴三桂要是年轻个三十年,正好三十多岁,那就是跟清军死磕到底。

人在不同的年龄时期,所考虑的事情不一样,六十多岁的吴三桂,其实内心真实所想,不过是自保云贵之地,是康熙削藩,逼着吴三桂造反,结果吴三桂这一反就打到了长江,充分说明了,,也不容小窥啊! 三藩看似强大,实际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吴三桂反清,说到底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伙同三藩,在叛乱初期大家四处响应,表面轰轰烈烈,实质上三藩内部各个心怀鬼胎。

三藩之乱,虽名为三藩,真正反清到底的只有吴三桂,当然,往前追溯,吴三桂与其他跟清廷的关系就不一样,其他藩王本身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对明廷没有任何好感,都是反明之后,无路可走,早早就投奔了后金。

而吴三桂一直是辽东抗清主力,一直到明朝灭亡之后,才不得已与清军合作。

正因为如此,真正反清的只有吴三桂,等到形势对其他藩王不利的时候,就选择了投降,康熙在应对三藩之乱的时候,采取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反叛者进行招抚,以此来分化瓦解三藩的实力,从而彻底孤立吴三桂,然后再进行打击。

形势对叛军不利后,靖南王和平南王早早就被清王朝以只诛首恶,从者不究的糖衣炮弹给顺利收编了,耿精忠和尚之信归顺之后,吴三桂也就独木难支了。

除了其他藩王之外,就连吴三桂一手培养的老部下,也都一一被劝降,三藩内部一盘散沙,让吴三桂无从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

其实,我认为,即使三藩都有反清的决心,内部也不会妥协,毕竟皇帝只有一个,当年、朱元璋、三股最大的反元势力,在北伐之前先是痛痛快快的打了一场,然后才北伐的。

这一点,估计吴三桂也是知道的,对反清这件事,吴三桂深知,从头到尾就是他最坚持的事情,当时三藩在反清的时候,台湾的(也是支持明朝的政治势力)不但不帮助三藩,反而从三藩的后背打击三藩,致使耿精忠等部腹背受敌,最终投降清廷。

吴三桂反清为的是一己私利,没有一个好的旗号 吴三桂反清可以说是一手好牌,当时清朝统治下的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假如吴三桂能够有一个好的旗号,反清还是大有可为的,然而吴三桂反清的最后,是自己称帝,最后走上了穷途末路。

这就要说到吴三桂的黑历史了,农民军攻打北京时,吴三桂是崇祯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救星,结果吴三桂勤王速度缓慢,最终使得李自成打进北京,自杀。

当时的吴三桂处境很艰难,在无奈之下先是投降给了李自成,然而转而又背叛李自成,夺取了山海关,紧接着开始邀请清军入关。

在清军入关的过程中,吴三桂扮演了一个不是很正面的角色,其实从当时打击农民军的角度来说,吴三桂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毕竟农民军推翻明朝,并且逼死了吴三桂的“君父”崇祯。

在入关之后,吴三桂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攻击农民军,也避免了与明朝残余势力的对抗。

随着清军的壮大,农民军与开始进行联合,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就不得不把枪口对准南明政权。

吴三桂不承认皇帝后代福王的合法性,十分敌视南明,派出的使者找他上拜帖,他不但拒绝,还摆臭脸羞辱史可法和南明。

后来被他抓住,他竟要斩首永历,不留全尸。

永历帝在临死之前问吴三桂:“你难道不是汉人吗,不是大明的君臣吗?你为何叛国负君到如此地步呢?” 吴三桂为了向清廷邀功,最后还是杀了永历帝,等到康熙想要削藩,吴三桂再想打反清复明的旗已经没有任何号召性了,吴三桂反明而杀永历的事情,是得不到哪些反清人士的同情的。

假如,吴三桂没有这样的黑历史,三藩之间必然会有一个更加有愿景的政治口号,假如与台湾的郑氏达成合作,三藩兵分多路开始北上,郑氏从水路而上,击败清朝如儿戏一般。

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这句话放在反清的三藩身上,可谓是十分恰当了。

总结: 1681年历时了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结束了,与康熙对抗的几年里足以看出吴三桂还是很有实力的。

总体来说,吴三桂起兵造反的失败有其地理因素上得重要影响,也有其自身的原因,而三藩之间也是存在巨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反清愿景上未能达成一致。

最终是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文化水平不高,他当了帝王有没有改观呢?

要说起那些泥腿子出身的,我们可能会首先想到和,但是要是说到流氓程度,朱元璋跟刘邦可是没法比,刘邦这一身流氓习气,就算是做了皇帝还是丝毫没有改变。

刘邦虽然一生落下了不少骂名,但不算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不过要说历史上最流氓的皇帝非刘邦莫属。

、朱元璋这些,出身都比刘邦好不了多少,都是没赶上希望工程的那一拨人,从小就不学无术。

可这些流氓当了皇帝以后还知道学习,好歹学点文化免得出去丢人,就只有刘邦在原地踏步,连骂人用的粗口都不带改,可见其文化水平的低劣。

骂不骂人跟素质地位没关系,只要是人,总有爆粗口的时候,但骂人的水平绝对跟有没有文化有关系,像小学都毕不了业的刘邦,就绝对不可能骂出或者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

刘邦骂人的水平极其有限,用得最多的词就是“竖儒”。

“儒”本来是指有才能的人,可在前面加上一个“竖”字,就很侮辱人了,合起来大概就是奴才书呆子的意思。

除了这个“竖儒”以外,刘邦骂人时还常常以“乃公”自居,一开口就是“你爷爷我”怎样怎样。

刘邦没文化,所以他骂的人大多数都是文化人,这跟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个道理。

著名学者郦食其来投靠他,刘邦一听是个儒生,就没什么兴趣,心想又是一个来混吃混喝的,放一边凉快去。

郦食其大概知道刘邦对文化人不大友好,既然你不见我,那我只好自己找上门去,走到门口也不说自己名字,只说是高阳酒徒。

刘邦正在享受两个美女的足底按摩,心情愉快着,一听有个酒徒来找他,就答应见了。

晚上喝点小酒,也是刘邦这个流氓的一大嗜好。

不过,接下来的剧情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郦食其满以为刘邦就算不出来迎接一下,至少也该正襟危坐吧,可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半躺在床上,两脚叉得大大的,闭着眼还在享受足浴,一脸的陶醉。

(郦食其:导演!搞错了吧,这就是沛公?怎么弄一流氓上来!导演:没错没错,他就是流氓,你将就应付着!刘邦也很不爽,正找编剧扯皮,你写的什么狗屁本子,不是说进来一酒徒吗,怎么变成一书生,你不知道我最烦的就是书生?一天叽叽歪歪的嘴皮子翻个不停。

) 两人都有气,看对方就不顺眼了。

郦食其也不下跪,膝盖绷得直直的,只拱了拱手,弯了弯腰,算是打了一个招呼。

大概郦食其还在想,要我给你这个流氓下跪,没门!刘邦也不搭理他,哼了一声,继续闭上眼享受。

郦食其问刘邦:“你是想帮助打诸侯,还是想着率领诸侯打秦朝呢?” 刘邦一听就破口大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他一天到晚带着一大票小弟跟老秦家掐架,正准备打到关中去端对方老窝,郦食其现在跳出来置疑他的立场,也难怪刘邦会生气。

郦食其也算有些小聪明,知道把这个流氓头子惹毛了没什么好处,赶紧见好就收:“既然你是要打秦朝,那就不该这么傲慢。

”知识分子没事就爱教训人,郦食其也有这毛病,好在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还懂得知错就改,爬起来道了歉,来人,上菜,喝酒! 不过郦食其高兴得太早了,别看他现在跟刘邦坐一快吃肉喝酒泡美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遇到刘邦不爽的时候,照样把他骂得。

搞跨了秦国,刘邦和分赃不匀,两帮人打了起来。

刘邦流氓出身,小时候架打得不少,一般人不是他对手,可要遇到项羽,挨揍的总是他。

正面打不过,刘邦就想搞点歪门邪道,郦食其就给他出主意说,项羽,你当然不是他的对手,你得挖他的墙角,私底下给这些人好处,多封几个王,这样他们即使不站到你这边,也不会再帮项羽揍你了。

刘邦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让郦食其放手去干。

可郦食其前脚一走,后脚听说了就跑来劝刘邦,说搞这个分封制是不行的,事情只会越弄越糟。

刘邦听了脊背直冒冷汗:“又是这个竖儒,专出馊主意,几乎坏我大事!” 张良也是个儒生,不知道他听刘邦这么骂自己的同行,会是什么感想。

就这个动不动就满嘴粗口的臭毛病,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刘邦混。

魏豹原来就是跟刘邦混的,后来觉得项羽势力更大,就换了老板。

刘邦派人去做魏豹的思想工作,说股票现在虽然跌得比较厉害,可远期收益会相当好,你应该长线持有才对。

可魏豹听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刘邦太喜欢侮辱人,动不动就骂自己的部下,我可受不了。

当上皇帝以后,刘邦骂人就更不收敛了,他是老大,底下人也就只好忍了,个个开始修炼忍者神龟的功夫。

到后来刘邦觉得只动口不动手的那叫君子,可我是流氓啊,除了继续“竖儒”以外,他还养成一新习惯,开会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老爱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用,往里面撒尿。

他倒是方便,不用跑厕所了,可那些儒生就倒霉了,每次上朝都得多准备一个帽子,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著名的“商山四皓”打死都不愿意来,人家好歹是名人,怎么能受这种侮辱,也只有郦食其这样要官不要脸的人才受得了。

刘邦当然也很郁闷,我缺点是不少,可我也有优点啊,骂人归骂人,可你要说的有道理,我还是会给你甜头吃的。

比如说那个陆贾,一天到晚在刘邦耳朵旁边念叨,老讲《》怎么说,《尚书》怎么说,刘邦很烦这个,你不就是比我多念了几年书,拿到了一张大学文凭,至于成天到我跟前显摆吗? 心里不爽要是不骂人,那就不是刘邦了:“你爷爷我在马上打下了这份家业,你说那些有屁用!”陆贾就回答说,你是靠拳头打了天下,难道你还想用拳头来治理天下?刘邦觉得是有点道理,马上就拍着陆贾的肩膀说,你说得很对,现在有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去把你的那一套都写下来……刘邦玩起变脸来很职业啊,从一脸愤怒到只需要那么几秒钟,看来在巴蜀待过的人就是不一样。

汉高帝七年,北边的匈奴想来打秋风捞点好处,刘邦一边派使臣去谈判,顺便搞搞间谍活动,一边准备派兵征讨,先下手为强的道理流氓都懂。

匈奴人也有点鬼聪明,故意只把老弱病残拿出来,所以这些使臣回来都说匈奴不怎么样,揍他们那是轻松加愉快。

只有一个叫刘敬的看出匈奴这点鬼名堂,就劝刘邦不要打。

可能是他话说急了点,刘邦听着不舒服,一言不合脏话就喷涌而出:“你这杂种!凭着两片臭嘴捞得官做你就翘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把人一关,刘邦就带着小弟们出发了,他要用辉煌的胜利来扇刘敬的嘴巴。

结果大家都知道,刘邦一到平城,就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后才得以脱身。

回来之后,他马上释放刘敬,同时赏赐给他食邑二千户,并封他做了建信侯。

刘邦在世时骂人无数,死后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骂,魏晋时最嚣张的就骂他“时无英雄,使”。

可不管刘邦怎样骂人,对手底人下还是相当不错的,否则那些小弟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跟他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康熙帝王长寿之谜:活了69岁的康熙是如何保养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