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就远嫁和亲,金城公主最后什么结局?
【千问解读】
公元641年,远嫁,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此,文成公主名垂青史,为大唐、吐蕃的边境和平以及吐蕃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直到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唐、吐之间战火重燃,兵连祸结。
在打了三十年之后,两国重拾和亲政策,大唐又派出一名和亲公主远嫁吐蕃,重新结盟,这位和亲公主就是金城公主。
唐朝和亲政策的应用十分广泛。
据记载,唐朝与突厥、吐谷浑、吐蕃、奚、契丹、宁远国、回纥、等8个民族王国进行过和亲政策,其中与回纥和亲次数最多,高达8次,与吐蕃和亲两次,第一次是文成公主,第二次就是维护大唐、吐蕃边境三十年和平的金城公主。
一、入藏 在文成公主的努力下,大唐、吐蕃之间维持着相对的和平,但是在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从此两国之间的敌对状态维持了将近30年。
当然,此期间的吐蕃败多胜少。
此后,吐蕃权臣论钦陵自杀、赞婆降唐,赞普与南诏国打仗的时候死于军中,新赞普尺带珠丹年幼,在公元707年请求与大唐和亲,此时的尺带珠丹不过11岁。
与文成公主一样,金城公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主,只是出生于李唐宗室。
金城公主原名李奴奴,是第六子的孙女,李贤是中宗、睿宗的兄长,,死于之手。
因此,在中宗复辟之后,对这个兄长的女儿就格外疼爱,将其领养于宫中,从此以后,金城公主就成为了中宗的养女,直到公元710年远嫁吐蕃。
金城公主的具体出生日期不详,但远嫁的时候也不过十岁出头,还是个小女孩。
中宗对这个养女是很不舍的,吐蕃很早就派过使臣来迎接金城公主,但中宗因其年幼又等了两年才亲自送公主西去。
将公主送到始平县后,中宗将始平县改名为金城县,下令释放金城县罪人(死罪除外),蠲免天下赋税一年,同时让百官为金城公主赋诗。
一时间,无论是政坛还是文坛能人都竭尽才思,挥毫泼墨,为这一盛大场面吟诗诵词,流传至今的关于“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的诗有17首之多,多以哀怨离别、眷恋乡土为主题。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比如大诗人沈佺期就发出过反对和亲的声音——“那堪将凤女,还以嫁乌孙”,我大唐泱泱大国,怎么能把堂堂公主嫁给邻边小国呢。
当时像沈佺期这样想法的人其实很多,比如中宗在选择护送公主使臣的时候,先后找了大臣纪处讷、赵彦昭,但二人都不愿意去,唯一愿意去的杨矩仅仅是“贪功慕利而应之”。
尽管有人不同意这场和亲,尽管许多大臣不愿意去偏远的吐蕃,但金城公主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自愿担负起了维持两国和平的任务。
二、贡献 1、维护和平 公主入藏后,两国暂时处于和平状态,但是仍然不乏局部战争的存在。
公元717年,金城公主就曾经写信给玄宗,希望两国达成停战协议;733年,金城公主又写信给玄宗,建议两国“树碑于赤岭,定蕃汉两界”。
除此之外,在吐蕃进攻大唐的属国小勃律国的时候,金城公主甚至计划离家出走,以此表明自己对吐蕃军事行动的不满。
就像金城公主在信中写的那样“奴奴降蕃,事缘和好”,她将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的重任抗在肩上,为两国的甥舅之好做出极大贡献。
特别是赤岭界碑的树立让两国受益匪浅,吐蕃承诺不侵河、湟之地,不掠牛羊、庄稼;大唐承诺不袭击吐蕃城寨,不阻断吐蕃道路,“不以兵强而害义,不以为利而弃言”。
在界碑树立的三年左右时间里,吐蕃即出现“畜牧被野”的景象。
2、促进吐蕃文化经济繁荣 入藏后,金城公主上书玄宗,“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将中原文化带到了吐蕃,让他们知道忠、信、礼、义。
此外,金城公主入藏的时候“(中宗)赐锦缯别数万,杂技诸工悉从,给乐”,带去了工艺技术、中原特产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
同时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中原的丝绸、茶叶等物品交换吐蕃的牛、马、玉器等等,使两国经济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
相传唐朝使者出使吐蕃的时候,吐蕃赞普就拿出很多茶叶来显摆:这是寿州产的,这是舒州产的,这是顾渚产的,这是蓟门产的,这是昌明产的……我这儿来自中原的茶叶应有尽有。
3、发展 早在的时候就带去过佛像,金城公主入藏后,将此佛像迁到了大昭寺供奉,并在此主持佛教活动。
同时组织人员翻译佛教经典、传播乐器。
受金城公主的影响,吐蕃赞普曾经派遣大臣到大唐请求佛典,为远来投靠的僧人提供寺庙,为西藏佛教的发展、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金城公主710年入藏,740年去世。
总计金城公主在吐蕃的三十年间,吐蕃出使大唐不下27次,大唐出使吐蕃不下15次,公主以“合同为一家”为原则,在维系两国友好关系方面做的贡献是的。
按辈分算,文成公主是金城公主的姑祖母,大唐与吐蕃之间只有过两次和亲,但这两次和亲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两国之间有局部战争,但总体和平,这种难得的和平在非和亲时期是看不到的。
时至今日,西藏仍然流传着金城公主的很多故事传说,从斑驳的壁画和生动的史书记载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金城公主作为一个和亲公主为两地人民带来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光是凭借这点金城公主的名字就值得被后人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王莽改制后为什么仅一年就灭亡?
那么他又是怎么灭亡的呢? 一个王朝如一个人的生命,诞生以后,终会有那一天。
西汉王朝即是如此。
与西汉相比,王莽的新朝一世而亡,可谓是早夭。
今天我们探讨王莽的失败原因,也许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对王莽的失败,史书上的评论大体相同,一般都归结为改制无方、食古不化、人心思汉等。
然而若综合分析,应该说,王莽失败的原因是多重的。
就客观原因来说,王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
西汉末年人口自然增长加速,带来了大量社会剩余劳动力,改变了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
结果是流民数量暴涨,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被严重破坏。
以前,在解释王朝兴废原因时,我们过多强调阶层的对立与矛盾,其实,在耕地面积基本固定,生产方式无革命性改变的情况下,人口激增是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承受之重。
此外,自然灾害也加速了王莽的失败。
黄河在历史上一共有九次大改道,第一次是在春秋时期,第二次就是王莽新朝的始建国三年(11年)。
黄河在魏郡,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决口改道。
黄河决口成灾,在并不少见,但这次决口形成了改道,显示出这场水灾的严重,而更严重的是,在人口极为稠密的关东地区,大量耕地被毁。
这给了王莽政权最致命的一击。
祸不单行,与水灾相伴又有旱、蝗、瘟疫等灾害。
新莽朝的农民起义,大多集中在黄泛区,自然灾害愈重的年份,起义的声浪也愈高。
就主观原因来说,王莽代汉而立,其实是以王莽为中心的儒生集团的一场政治实践。
作为儒生,王莽有与传统文人相同的性格缺陷。
其一,习惯把理想当作现实。
班固说“莽诵六艺,以文奸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莽诵读六经,借以包装自己的谬论。
班固的评说是不对的。
王莽不过是把梦当成真而已,所以他的改革措施只看到改革社会的必要性,没有顾及社会现实的可能性,所以,好梦难以成真。
其二,做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王莽的改制多朝令夕改,遇到困难时,缺乏坚定的信念和的勇气。
地皇三年(22年),各地农民相继起义,“天下溃畔,事穷计迫”,王莽于是彻底废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筦之禁,即位以来不便于民的诏令也都废除,可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灭亡。
因为“口惠而实不至”,所以“怨灾及其人”。
其三,过于相信自己,而疑心过重。
在王莽代汉的过程中,刘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王莽做了后,便对刘歆有了防范,弃之不用。
弃用刘歆,昭示着汉末儒生集团的分裂。
与一样,王莽是一个勤勉的皇帝,但事必躬亲,很难容人、任人,也许过于勤勉,不善于用人,便很难做一个好皇帝。
就改革本身来说,通过对其具体政策措施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问题。
首先,改革的蓝图就有很大问题,改革的目的和手段相互抵牾,难以统一。
汉代经学比较注重社会秩序,对国家与制度则重视不足。
这一倾向在古文经学中的表现更为明显,王莽恰恰是古文经学的巨擘。
所以的顶层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社会的整合,不是国家建设。
可是,事实上,整合混乱的社会秩序,必须以完善国家制度作为起点。
王莽的“王田制”,将全国土地国有化,按井田制重新分配。
其意在于消除土地兼并,使耕者有其田,重建经济秩序,本意是善良的,但这一善良政策注定会失败。
原因很清楚,西汉末年,大土地所有者基本是身份性地主,作为官僚,他们充斥于各级政府之中,是土地国有化的最大受害者,所以,这一措施必然引发官僚集团集体反弹。
结果,王莽既没有能力兑现耕者有其田的承诺,又触犯了官僚集团的特权利益,损害了自己的政权基础。
王莽禁止奴婢买卖,立意是要扼制奴婢数量的扩大,倡导平等,重建和谐社会秩序。
但这项措施却上下。
禁止奴婢买卖,必然危及官僚、豪强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平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王莽的“五均六筦”政策,从内容看,如果能够施行,可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由于缺乏官僚集团的支持,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这样,反而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集团。
王莽的改革过急过速,一有想法,便要全国推行。
为了保证改制落实,还辅助以严刑酷法。
这种不经过试验,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的改革,结果往往是朝令夕改,引发更多的社会混乱,改革的结果与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此外,新莽时期,还多次发动与周边民族的战争,这些战争,没有起到用外部民族矛盾缓解国内社会矛盾的作用,反而因强征暴敛,更加激化了国内矛盾。
我们不能同意班固等旧的史学家对王莽的定论,同样我们也不同意胡适的说法,王莽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胡适错了,每一个社会主义者都是有理想的人,但是有理想的人并不都是社会主义者。
王莽改制失败了,王莽死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在实践中失败了。
但是,我们应该肯定,王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我们还可以从斑驳的历忆中,从儒家恢宏的理想和怯懦的实践中,得到一些经验、一些教训。
王莽的这种改制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前社会的一种背离,是错误的。
因而,也就不能成功了。
随机文章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的意思,尿床/虐待动物/纵火成麦当劳三定律毛毛虫效应是什么思维?是要不断创新不然一事无成军方唯一承认的外星人事件,比利时不明飞行物事件/13万人目击揭秘盗墓四大门派是哪四大,摸金/发丘/搬山/卸岭谁最牛叉神仙为什么要香火,保佑主角人族可使自己修炼顺畅(香火成神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重庆艺术学校3+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那么,重庆艺术学校3+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呢?从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较为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作为曾经的3+4模式毕业生,我将结合个人经历以及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分享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3+4模式毕业生的就业优势3+4模式,即学生在重庆艺术学校完成三年的基础教育后,进入相关高等院校进行四年的深造,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和较为宽广的就业空间。
从就业情况来看,3+4模式的毕业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这使得他们在一些艺术类行业中更具竞争力。
例如,很多毕业生会选择成为设计师、动画师、舞台艺术工作者等,初期的薪资也相对较为可观。
此外,由于在三年期间就可以接触到较多的实习和项目经验,毕业后进入社会时,他们能迅速适应职场,且由于专业性较强,能够迅速进入到自己喜欢的领域。
特别是艺术类职业对作品和创意的重视,使得一些毕业生依靠自己的项目作品和创意能力,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就业机会。
就业行业分析对于3+4毕业生来说,进入的行业大多集中在艺术设计、影视、广告、传媒等领域。
例如,很多毕业生选择成为平面设计师、UI设计师、视觉特效设计师等岗位,或是进入到影视制作行业,成为编剧、导演助理、摄影师等。
这些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大,而且随着国内影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很多毕业生能够快速找到工作,起薪也不低。
另外,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3+4模式的毕业生也有机会进入新兴领域,例如游戏设计、虚拟现实、动画制作等行业。
这些领域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为艺术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部分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挑战虽然重庆艺术学校3+4模式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但并非没有挑战。
由于艺术类行业的竞争激烈,尤其是在一些热门领域,如影视和广告等,毕业生可能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许多同学在刚毕业时,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行业人脉和经验,而很难一开始就进入理想的公司或岗位。
此外,艺术类行业对创意的要求非常高,而这种创意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个人风格的沉淀。
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可能因为作品不够成熟或没有足够的代表作,导致在求职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个问题对于3+4模式的毕业生来说,尤为突出,因为三年的学习时间并不算很长,某些领域的专业水平可能尚需进一步提升。
重庆艺术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资源支持重庆艺术学校虽然没有专门的就业机构来帮助学生,但学校会定期组织一些招聘会、行业交流活动和校外实习机会。
这些资源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支持。
学校也与多个企业和媒体公司有合作,部分优秀的毕业生能够通过这些渠道找到心仪的工作。
不过,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还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综合素质。
在求职过程中,除了学校的资源外,自己通过社交网络、个人作品展示、实习经历等渠道积累经验和人脉,往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总体评价与建议总体来说,重庆艺术学校3+4模式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是积极向上的,尤其是在一些艺术类、设计类及数字媒体领域。
毕业生能够在短期内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且薪资水平也逐渐提高。
然而,行业竞争激烈,部分毕业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经验和提升自身能力。
对于未来的毕业生,建议在校期间要多参加实习、拓展人脉,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集。
这不仅能提升个人能力,还能帮助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同时,不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未来职业道路的发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