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之战是什么结果?彻底结束三国时代!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晋灭吴之战是什么结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263年,曹魏消灭了蜀汉,打破鼎立数十年的局面。

在蜀汉灭亡后,进位晋王。

司马昭去世后,更是废魏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而这,意味着曹魏的正式灭亡。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蜀汉、曹继灭亡后,天下形成了西晋和东吴对峙的局面了,而就三国时代来说,也逐渐进入到尾声阶段了。

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在整体实力上可谓碾压东吴了。

从公元269年(西晋泰始五年)起,司马炎就筹划剿灭东吴,一统天下了。

为此,晋武帝司马炎一方面开发农业、积存粮食;一面优选将帅,造楼船,练水军。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编练水军。

西晋拥有五十万人的陆军,但缺少水军,面对的长江,虽“武骑千群,无所用之” 。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司马炎命王濬在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造战船,治水军数万人,使晋军的弱点得以克服,实力大为增强。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东吴来说,在之子去世后,已经没有什么名将了。

至于东吴最后一位,更是昏庸残暴,这导致东吴整体实力不断衰落。

因此,到了公元279年,司马炎正式发动了晋灭吴之战,并为此派出了20多万大军。

首先,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东吴: 1.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进军; 2.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 3.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 4.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 5.镇南大将军自襄阳向江陵(今属湖北)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交广; 6.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郡治在今四川奉节)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

对此,在笔者看来,兵分六路进攻东吴,自然给了后者极大的防御压力。

因为西晋拥有了巴蜀之地,所以,在这场战役中,王濬率军从巴蜀之地出发,直接顺着长江来进攻中下游的东吴。

在此基础上,东吴也需要兵分多路,来抵挡这些大军。

因为东吴兵力相对有限,所以,只要有一丝疏忽,都会被西晋大军迅速扩大战果。

在晋灭吴之战中,晋武帝司马炎以太尉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

二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西晋大军的整体作战意图是:以司马伷、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策应王濬所率的八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然后由王濬、司马伷、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

一定程度上,在十多年的谋划和布局之下,西晋大军这样的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为东吴尚有兵力二十余万,并且的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晋军要分路予以各个击破,才能迅速灭吴。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正月,安东将军王浑所统率的十多万大军向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方向进军,派出参军陈慎等率部分兵力攻击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北);派殄吴将军率军向高望城(今江苏江浦西南)进攻吴军俞恭部。

公元280年正月二十五日,李纯占领了高望城,击破俞恭军,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场。

与此同时,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大败吴牙门将孔忠等。

吴厉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等率部众降于晋军。

对此,在笔者看来,和一样,在晋灭吴之战中,东吴一方也出现了将领倒戈的情况。

公元280年二月,东吴皇帝孙皓得知晋王浑率大军南下,即命丞相张悌统率丹阳(今江苏南京)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率兵三万,渡江迎战,以阻止晋军渡江。

不得不说的是,在晋灭吴之战中,东吴显然是后知后觉得。

而这,说明东吴一方缺乏必要的准备,比如没有派遣细作去打探西晋大军的消息。

当然,这也是因为西晋大军兵分六路,这让东吴难以提前获得全面的消息。

公元280年三月,东吴丞相张悌与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渡江接战,与晋军交战,大败于板桥。

诸葛靓率众来迎张悌,张悌不肯逃命,以身殉难。

同时,王恒军进展顺利,一一击破吴沿江守军,歼灭吴军五六万人,俘获吴督蔡机。

王濬军在长江上中游获胜之后,便挥军顺流而下,三月十四日到达牛渚。

当进至距建业西南五十里时。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晋灭吴之战中,西晋各路大军基本上都进展顺利,甚至要好于预期。

等到大军兵临都城的时候,孙皓才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一万人前往迎击;但吴军此时已成,张象的部队一望见晋军的旌旗便不战而降。

王濬的兵甲布满长江,旌旗映亮天空,声势十分盛大,继续向前推进。

因此,对于孙皓来说,只能像一样放弃抵抗了。

最后,公元280年三月,王浑、王濬和司马伷等各路大军已逼近东吴京师建业长江的北岸,东吴司徒何值、建威将军孙宴等交出印信符节,前往王浑军前投降。

对于东吴最后一位皇帝孙皓来说,明白自己现在已经是大势已去。

于是,他便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分别派遣使者送信给王浑、王濬、司马伷,请求降服,企图挑唆三人互相争功,引起晋军内部争斗。

不过,这样的计谋显然没能成功。

不久之后,王濬统率水陆八万之众,方舟百里,进入建业。

吴主孙皓反绑双手、拉着棺木,前往王濬军门投降。

至此,晋军连克东吴四州、四十三郡,降服吴军二十三万,东吴宣告灭亡,这也意味着三国时期的彻底结束。

回顾这场战争,我们会发现的兵力虽然占据优势,但是晋军攻击的重点在长江上游的江陵(荆州),而江淮战场上的行动只是牵制。

这对晋军能快速赢得这场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攻东晋的,大帝出动的兵马比这场战争多好几倍,但是就因为攻击的重点在江淮战场而非荆州,水军迟迟打不开局面,最终兵败亡国。

总的来说,到了公元280年,彻底结束三国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在蜀汉灭亡之际,谯周等人力劝后主刘禅投降。

现在,东吴将士面对西晋大军,虽然有张悌这样视死如归的人物,不过,其大部分人还是望风而降。

毕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平陵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北魏是如何获胜的?

平凉之战是夏胜光三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夏军攻魏在平凉(今甘肃华亭西)地区战败的作战。

此战,北魏面对宋、夏夹击态势,迅速确定先击夏、后攻宋的方针,作战中实施攻其必救、、示弱佯退、运动中歼敌、切断粮水等战法,因而接连获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经过 夏胜光三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夏军攻魏在平凉(今甘肃华亭西)地区战败的作战。

夏主欲收复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遂乘刘宋伐魏之机,于夏胜光三年九月遣其弟谓以代攻北魏鄜城(今陕西洛川东南),为魏平西将军隗归等所击败,死万余人,谓以代逃去。

赫连定留其弟赫连社干、广阳公度洛孤守平凉,自率数万人在鄜城东截击隗归,并遣使约宋合兵伐魏。

魏太武帝拓跋焘听从太常卿之言,针对夏、宋互相观望的态势,决定先击夏,后攻宋。

以卫兵将军王斤镇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自率兵攻夏。

十一月,魏太武帝领兵围乎凉,赫连社干等闭城固守。

魏太武帝使前夏主前往招降,未果;乃命安西将军古弼等率兵往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

夏主自鄜城还安定,即率步骑2万救平凉,途中与古弼相遇,弼佯弱后退,夏主追之。

魏主遣高车部众驰击,夏兵大败,战死者数千。

夏主赫连定率余部奔还,登鹑觚原(又名浅水原,今陕西长武西北),设方阵以自固。

魏兵进而围之,断其水草,夏军人马饥渴。

赫连定引众下鹑觚原,被魏武卫将军丘眷率众击败,大溃,死者万余人。

赫连定负伤,单骑逃走,收集余部及民众5万,西保上邦(今甘肃天水)。

北魏俘夏公侯以下百余人,乘胜攻克安定。

十二月,赫连社干、度洛孤出降,魏克平凉。

夏长安、临晋、武功等城守将皆弃城而走,关中地区为魏所占。

点评 此战,北魏面对宋、夏夹击态势,迅速确定先击夏、后攻宋的方针,作战中实施攻其必救、围城打援、示弱佯退、运动中歼敌、切断粮水等战法,因而接连获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三国名将赵云为什么没有参加吴蜀夷陵之战?

之所以没有参加,不是因为不任他,不重用他了,相反,刘备虽然亲自率兵伐吴,然而,益州的战略布署,,和北面防魏,和太子镇守成都,赵云督江州,因此,虽然有夷陵之惨败,蜀汉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混乱。

... 为何不擒杀刘备,现在权威的解释,都云的这样一段话: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火烧连营后,陆逊指挥东吴人马,对刘备进行了疯狂的追击,几乎在马鞍山生擒刘备,刘备靠傅彤,程畿等人以命相搏,才侥幸突出重围,退入白帝城。

当此时,白帝城离巫县不过百余里,我国伟大的诗人先生突然听到自己被特赦的消息,高兴的大声吟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大概白帝到江陵城有千余里,那夷陵到白帝城也有八九百里,从夷陵追到巫县,再到南山,已经追了六七百里了,还差那一两百里? 然而,先主传里陆逊的态度突然180度大转变。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秋八月,收兵还巫。

已经要准备进攻白帝城了,如何又突然间收兵还巫?而且陆逊还坚决否定了,宋谦,等人的杀入白帝,擒获蜀汉领袖的光辉计划。

老实说,潘璋,宋谦和徐盛还都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他们能做出这个结论,和蜀军当时确实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有很大关系。

攻入白帝,抓获刘备,这可是一件扬名华夏的天大的功绩,难道陆逊不想把这顶光环光荣的顶在自己的脑袋后? 你要说曹丕大合士众,这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东吴那边也早知道了,相信,在夷陵之战前,在长江防线上,东吴也早已经布置好人手了,吕范,朱桓,,都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从巫县到白帝,路虽然有些难走,几天还是到的了的。

把刘备抓获,再回军抵御曹魏,时间上认为来得及,既然前面已经不顾曹魏可能发起的攻击,一路对刘备进行穷追猛打,还差这几天时间? 那是,陆逊想放刘备一马? 可能吗?话说和刘皇叔,在的蜜月过后,特别是刘皇叔成了孙仲谋的妹夫后,两个人就不断的冷战,口水战,然后发展到兵戎相见,后来,孙仲谋还指使小弟陆逊和,杀害了刘皇叔的二弟,杀人兄弟的事情都做出来了,孙仲谋没有任何要放刘皇叔一马的主客观因素。

陆逊呢?有些资料传言陆逊和时常的眉来眼去,结果,孙权却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陆逊,让陆逊有些失落。

其实和生的女儿,那遗传了良好的基因,能差哪里去,陆逊也没什么好失落的,但不管怎么说,反正,陆逊看刘备是非常的不顺眼的,好像刘备把他的心爱的女人抢走了似的,因此,在马鞍山下,陆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死者万数。

这哪里有一点想放刘备一马的迹象啊! 然而,最终,陆逊还是拉了一票人,如,骆统等将领,说服了孙权,不攻白帝城,收兵还巫。

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折回来,看看夷陵之战前,刘备的举动。

刘备发动伐吴之战,遭到了他最多人的反对,可是,刘备为了报仇血恨,仍是执意开动了战争机器。

但是,从刘备的战略部署来看,我们说他虽然在情感上被仇恨左右,但在理智上,还是保持了他一贯的清醒作风。

虽然,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蜀汉的一等一的人才迅速的凋落,关羽先后遇害,接着过世。

天不佑汉啊! 但刘备还是依照老风格,大胆用新将领。

有人说,刘备伐吴,用了冯习,张南,吴班,黄权等人,是因为他不信任诸葛亮,赵云,马超等人。

说刘备不信任马超,个人还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诸葛亮和赵云,刘备不信任,完全没有依据。

当年,刘备入川时,关张赵,诸葛全留在荆州,而带黄忠,魏延,霍峻,等入川,难道是因为刘备当时就已经不信任关张赵,诸葛了? 可以大胆的假设,如果夷陵之战,是刘备获胜,那么,冯习和张南完全有可能成为黄忠和魏延第二。

冯习张南年轻时随刘备入蜀,辗转征战,前后十年,积累了不少的作战经验,冯习和吴班在巫县曾破吴将李异,让蜀汉取得开门红,一路将战线推进到了夷陵。

起初认为赵云没有参加伐吴之战,主要原因就是他当面直谏,和老大唱反调,,刘备很不高兴,弃之不用。

但现在仔细想了想,不对,为什么,刘备对赵云并不是弃之不用,从云别传可以看出,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江州什么地方,大概就是现在的重庆。

江州往东过临江到奉节,出奉节,不过百余里,就可以攻击东吴控制的巫县。

江州往南,可以到达南中,当时,南中不稳,越巂,牂牁,建宁都时有动乱。

江州往西往北,可到成都,若是蜀汉首府有出现不稳定情况,可随时增援。

可以说,江州这个地方,在蜀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江州都督,查了一下,在章武前后,是费观,费观的家族是江夏的大族,和刘焉家族也有亲戚关系,可以说,费观在蜀汉还是有一定势力的,后来,家族也出了一个高官,蜀汉大将军。

但是,刘备东征前,还是决定让赵云督江州,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江州可以说是连接成都和白帝巫县的必经之路,试想,如果刘备兵败白帝时,赵云在江州反叛,那刘备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当时重用,然而,当他在未央殿前遭遇不测时,大呼:吾儿奉先何在?速来护驾! 旁边转出骁将,这个,董肥猪一直把他当心腹,结果吕布果断的喝道:有诏讨贼,手起刀落,立斩董肥猪。

可见,背叛你的人,常常是你自以为最信的过的人!你风光的时候,这种情况是看不见的,而在你危难的时候,第一个往井里丢石头的,常常就是你认为是心腹的那一个。

常山赵子龙和刘备唱反调,刘备为何还敢将督江州的重任托付给赵云?可见,刘备深深懂得什么叫忠言逆耳,赵云虽然当面和他唱反调,并不妨碍刘备对他的信任,相反,刘备还将督江州的重任交给了赵云。

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刘备222年8,9月间,已经退回白帝,而诸葛亮却在223年2月才从成都来到永安和刘备会合。

诸葛亮一直窝在成都干嘛,要造反啊! 恰恰相反,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大概是刘备让督办建造蜀宫,殿庙等各事宜,另外,诸葛亮一直在成都,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协助太子镇守成都,威慑异己分子。

等到诸葛亮离开成都后,汉嘉太守黄元立刻造反,当然,诸葛亮早就布了亲信杨洪在成都辅佐太子,当即遣将军陈曶、郑绰击败黄元,斩之。

从222年8月到223年2月,整整半年,诸葛亮就那么放心的让刘备在前线白帝城而不担心吗? 不错! 诸葛亮不担心,因为他知道,此时,在刘备的身旁,有一个人,叫做常山赵子龙,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对赵云的评价是征南厚重,只有短短四个字,却让东吴的天才少将军陆逊眼睁睁的望着自己的刘备在白帝城中,却不敢再进兵半步。

诚然,不认为赵云当时的兵力,能够完全击溃士气正高涨的东吴兵马,然而,厚重的赵云,率所部精兵守卫白帝城,你陆逊想在短期内攻陷白帝城? 不可能! 汉中之役后期,前锋军,几围赵云不得,反被赵云用疑兵击败,赵云行事厚重,是刘备很早就认可的。

陆逊喜欢的孙小妹经过计划,想把阿斗带到东吴当人质,结果,还是没逃过赵云的,勒兵截江,夺回阿斗。

陆逊这个人,我们说他在东吴有,和吕蒙这批前辈在时,还不能显山露水,空余时间颇多。

然而,小伙子也不闲着,很勤奋,有理想,在孙尚香在公安时,他一定是隔三差五的,有空就去窜门,说是要看望孙小妹,主要目的,他是来摸关张赵,诸葛的底的。

后来,陆逊对关羽的综合分析,精准无比,那没有下一定的工夫是做不到的。

他定然是给这四个人都开了专门的档案,因此,当他知道赵云进兵到永安时,他明白了,擒获刘备的梦想从此破灭。

因为,永安如果不能一战而定,而是如夷陵之战,,打上几个月,那么,到时可就了,如果曹魏此时攻击江陵,关羽的悲剧,看来要重演在自己的头上了,陆逊毕竟比潘璋,宋谦那伙人智商高一个档次,于是,脑袋一转,假意推说曹魏要来进攻,见好就收,其实当时,东吴若再往永安推进,真的很可能重现关羽的结局。

而刘备为什么到了白帝就不继续退回到成都,不是更安全? 要知道,刘备被陆逊从夷陵追在屁股后面,一路逃了六七百里,来到白帝,精神上应该是极度紧张,陷入的状态,然而,刘备呆在白帝不走了,如果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很安全了,他会呆在白帝城吗? 刘备呆下来了,因为,他知道,那个“子龙不弃我走也”的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已经率精兵来到永安,自己不必再惊慌失措的疲于奔命了。

而此时,孙权竟然主动派遣使者求和,从一开始拼命追杀刘备,到一转眼的遣使求和,碧眼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啊! 他自然不是真心想讲和,这一次,曹魏向他开炮,碧眼儿正疲于御敌于国门外,他听说刘备在白帝城不走了,怕啊!怕什么,刘备敢光明正大的在白帝城吃睡,白帝城中定然有精兵猛将,如果此时蜀兵再次出川,纵然只是虚张声势,也必然给东吴造成莫大的恐慌。

可见,赵云之所以没有参加夷陵之战,不是因为刘备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了,相反,刘备虽然亲自率兵伐吴,然而,益州的战略布署,一清二楚,马超和魏延北面防魏,诸葛亮和太子镇守成都,赵云督江州,因此,虽然有夷陵之惨败,蜀汉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混乱。

其实,赵云若是参加了夷陵之战,也不可能改变大局的。

想到了后来的苻融,苻融是的弟弟,更是得力助手,苻坚执意要南征东晋时,苻融几乎是哭谏不可啊! 结果还是随军出征,终没于乱军中,是挺可惜的!说的: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套在苻融头上,可也! 其实,刘备和苻坚相比,刘备还是幸运的,诸葛亮,赵云等都,如果诸葛亮和赵云像,姚苌之流,恐怕,就不会有我们熟知的三国了,也不会有我们熟知的三国群英了。

随机文章“鞭长莫及”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鞭长莫及”本来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艺术简史人的长相是前世修来的,前世修善果长相甜美/作恶则长相丑陋迅猛龙能否猎杀霸王龙,单挑打不赢霸王龙/群殴可猎杀(得不偿失)ufo为什么越来越多,丘吉尔猜想外星文明或许真的存在(未证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晋灭吴之战是什么结果?彻底结束三国时代!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