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为什么没能成功呢?
【千问解读】
李敬业是大唐李勣的,李勣又名李世勣、徐世勣,他一生戎马,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李敬业从小跟随爷爷南征北战,也历练成一员勇将,爷爷、父亲都去世后,由他继承了爷爷英国公的爵位。
他曾任眉州刺史,但因故被贬为柳州司马。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李敬业) 嗣圣元年(684)是多事之秋,高宗李治去世后,。
她废中宗为庐陵王,立为帝,将其幽禁,强行霸占了的权力。
武则天还为自立为帝做了一系列准备:其一,源出,她的父亲武士彟又是公,武则天便以《周礼》改革官制;其二,提议建立“七庙”,而依礼只有皇帝才能建立七庙。
如此种种,武则天显然“包藏祸心,窥窃神器”,自立野心暴露无遗。
在这种背景下,李敬业振臂一呼,召集了一批与他一样被贬的官员,有、薛仲璋、魏思温、唐之奇、杜求仁等,以讨伐武则天,匡复李唐,拥立庐陵王为口号,在扬州宣布起兵,大文豪骆宾王还撰写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以壮声势。
在短短十天,李敬业便募集了十万兵马,形势一片大好。
那么,李敬业讨伐武则天,轰轰烈烈又有正当理由,为何两个月便败亡?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原因: (李勣剧照) 第一,拥立对象混乱 李敬业起兵是匡复李唐的正义事业,这就牵扯到到底要扶谁,勤的是哪个王。
这一点很重要,不但涉及胜利果实属于谁,还关系到有多少支持者。
在这一点上李敬业非常混乱。
据《》记载,他先“以匡扶庐陵王为辞”,这已经很到位了,因为李显是高宗李治确立的太子,名正言顺,拥立他合理合法,可以拉来大批官吏的支持。
或者可以打出让还政于现任皇帝李旦的旗帜,也有一定的号召力。
但他却找了一个酷似的人,宣称李贤尚在人间,以他的名义号令天下。
虽然百姓们与低层官吏不明就里,但朝廷大员知道李贤已死的,想支持李敬业的人不得不怀疑他的动机。
此举,暴露了李敬业的野心,使支持者寥寥无几。
第二,战略方向错误,主动变为被动 起兵之后,在战略方向上,李敬业集团内部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北上直取东都洛阳;一种是南下攻占金陵,先稳固江南半壁江山。
军师魏思温力主北上,因为口号是匡复李唐,只有大张旗鼓的北上,天下人才能知道我们的勤王之志,才能获得有识之士的援助。
而反对者则认为金陵有王气,又有长江天堑,进可攻,退可守,是奠定霸业之地。
李敬业的心被南下金陵打动了。
于是,大军掉头南下,攻占金陵。
还未进攻就走了退路,要去奠定自己的霸业,李敬业割地称霸的野心暴露无遗,天下人对他失望透顶,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第三,武则天策略得当 李敬业起兵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叛乱,不管要拥立谁,反正矛头对准了武则天。
已年过花甲的武则天一生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面对李敬业,她毫不慌乱,显示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强硬手腕。
武则天先处斩了首辅宰相裴炎。
裴炎是李治唯一的托孤大臣,武则天能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他出力最大。
但他也是一个野心家,李敬业起兵,裴炎不积极出谋划策,调兵遣将,而是整日优哉游哉,武则天问他有何良策,他却建议武则天还政于皇帝,则叛乱自平。
有位大臣看出了裴炎的野心,当庭指责他有异图。
裴炎当然有异图,武则天还政于皇帝后,他便可以以托孤大臣的身份独掌朝政。
对这种野心家,武则天毫不姑息,直接处斩。
此举再一次树立了自己的权威,统一了朝廷文武百官的思想。
第二步,武则天派出宗室李孝逸为元帅,发兵三十万平定叛乱。
派李孝逸的目的并不是他很会打仗,而是看中了他的宗室身份。
你李敬业不是说要匡复李唐吗,那就让天下人看看,李唐宗室到底和谁是一心。
为了保险起见,武则天派心腹魏元忠为监军,同时派大将黑齿常之率领大军作为预备力量,随时投入战斗。
然而,黑齿常之这位名将还未出马,叛军便兵败如山。
李敬业的举动,使很多人都明白了他所谓“起兵”的实质,连他的叔父李思文都不同他站在一起,决心效忠朝廷。
各地方官吏响应李敬业者寥寥无几,而以死效忠太后与朝廷的倒大有人在,人心向背,加速了李敬业的失败。
李敬业是一个志大才疏的野心家,他带领一群被贬谪的失意官僚,凑在一起发动的这场近乎于闹剧的起兵,只用了两个月便宣告失败。
李敬业、骆宾王的人头也被手下砍了下来,献给了朝廷邀功。
李敬业起兵证明,一个野心家,即便拥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注定着失败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朝代:宋代 作者: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鉴赏: 此词是送别之作。
“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
“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
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
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
“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
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
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
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
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
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
“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
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
“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
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
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
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
“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
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⑵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⑶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⑷汀(tīng):水边平地。
⑸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⑹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⑺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⑻拚(pàn):舍弃,不顾惜。
⑼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⑽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白话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吴潜(公元1196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宣城)人。
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
绍定年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
后陈九事,忤时相,罢。
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拜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转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
以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被劾,一再贬徙循州安置。
卒年六十七。
《宋史》、《南宋书》有传。
有《履斋遗集》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
词集《履斋诗余》一卷,存二百五十六首。
唐太宗李世民在老爹在世时都敢造反 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