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中是怎么描述司马懿装病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说到司马光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也还是非常出名的,《资治通鉴》也是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说到司马懿想必大家也清楚这个人的,简直就是有意思的很,为了不想帮助曹丕可以压断自己的腿,也还真的是让人觉得是十分的可怕啊,那么同为司马姓氏的人,司马光是怎么在《资治通鉴》中描述司马懿装病这个事情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中是怎么描述司马懿装病的?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总共1362年的史实,此书作者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在这部书中总结了许多历代王朝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以供帝王借鉴。

此书著成后,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将此书定名为《资治通鉴》。

作为史上第一部帝王教科书,《资治通鉴》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历代文人政客认为除了《史记》,没有任何一部史书能够与《资治通鉴》相比,所以《资治通鉴》和《史记》又被誉为“史学两司马”。

毛主席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同时评价此书:“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

《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如毛主席所说,资治通鉴不仅将战争写的神采飞扬,刻画人物亦是鲜明形象,司马懿装病就是其中一例精彩的典范之作。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已经由当初的连年征战慢慢地消停了下来,虽然蜀国姜维还在秉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发兵攻打魏国,但是蜀军无论从规模上或者声势上都远逊诸葛亮时代。

既然外敌已经不足为虑,于是魏国内部就出现了内讧的苗头,曹爽和司马懿的斗法就是其中的高潮阶段。

当时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仅仅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朝中大权全部掌握在曹爽手中。

本来司马懿和曹爽同为魏明帝曹睿的托孤重臣,但是曹爽却和曹操一样认为司马懿是鹰视狼顾之徒,不能给予大权,必须要牢牢控制。

于是,曹爽假借天子名义将司马懿明升暗降,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傅。

司马懿没有反抗,听任曹爽摆布。

但是曹爽知道司马懿无论是才干或者能力都远胜自己,所以曹爽对司马懿的监视一刻也未放松。

于是就有了李胜探病一事。

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中是怎么描述司马懿装病的?

当然,司马懿装病是为了麻痹曹爽,好从中寻找时机反败为胜。

虽然如今科技发达,今人拍摄的老版三国、新版三国以及热播的《军师联盟》都有司马懿装病的环节,但是他们毕竟是现代人,无论如何演绎总是难以还原当时的情景。

视频如此,那么文章描写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司马光写司马懿装病颇费了一番构思!此文的难点在于两处!首先,司马懿装病是装给李胜看的,而司马光写司马懿装病是要写给读者看的。

其次,司马光写司马懿装病是要使李胜确信司马懿已经病入膏肓,但是司马光写司马懿装病是要告诉读者司马懿是在装病。

所以,假如司马光没有把司马懿装病写的栩栩如生,不但读者觉得假,而且也看不出司马懿的狡诈,更无法将司马懿装病深深刻画在脑海中。

原文如下: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

懿令两婢侍。

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

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

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

”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

”懿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

”懿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

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他日,又向爽等垂泣曰:“太傅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故爽等不复设备。

为了写司马懿装病,司马光先分两大部分写,第一先写司马懿生活不能自理,第二在写司马懿头脑糊涂,已经到了神志不清,如同行尸走肉地步。

写司马懿生活不能自理,司马光写了三个细节。

第一先写司马懿想口渴欲饮,但是口舌不清,只好指着自己的嘴巴。

第二再写司马懿拿衣服,没有拿住,衣服滑落于地。

第三又写了司马懿端不动粥碗,只能让奴婢伺候。

即使如此,司马懿仍然弄脏了衣服,将粥水沾满了前胸。

第二部分写司马懿神志不清一节,司马光先写司马懿听错李胜去的目的地为并州。

李胜随后重复为荆州非并州,司马懿表示还是没有弄清。

紧接着司马懿又听不清是因为自己“年老意荒”已经为将死之人。

有了前面的一层层铺垫,李胜遂信。

于是,李胜告诉曹爽说司马懿“神形已离”,死在旦夕!当然,以上司马光写的是李胜眼中的司马懿。

同时,司马光又写了读者眼中的司马懿,一位演戏的司马懿!

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中是怎么描述司马懿装病的?

李胜来辞行,司马懿迎接,文中用“懿令两婢”四个字。

其中“令”字刻画出司马懿是在假装。

古代会客,由婢女服侍是常事。

司马懿却用了“令”字,这说明司马懿已经备好了演员配合自己演一场戏。

之后司马懿说自己“年老枕疾”四个字之前,还写了六个字“懿使声气才属”,其中的“使”字说明司马懿是在强迫自己变声假装病态。

最后李胜已经解释说自己去的是荆州,但司马懿故意说李胜“君方到并州”。

在这句话之前,司马光又写了六个字,“懿乃错乱其词”,一个“乃”字说明司马懿神志极其清楚,他是有意牵着李胜的思维跟随他的节奏走。

到此,司马光用这三个字与全文搭配真切地刻画了司马懿的狡诈奸猾,让人心中不觉大骂,“此老儿真乃古今“国盗”之首!”

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进京奔丧的背后有何目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熙宁二年(1069年),为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这场在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变法,到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而告结束。

虽然本意上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激的形势,以至于从变法一开始,就遭到众多朝野人士的纷纷反对,就连大文豪、等人也因反对变法而被贬出京城。

本文不去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对与错,而是通过描述宋神宗去世后,北宋都城汴京内外发生的故事,读者便可自行判断王安石变法的是与非。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逝,当时已在西京洛阳潜心编撰《资治通鉴》15年的司马光闻讯后,当即起身赶往京城汴京奔丧。

据《·司马光传》记载,沿途官员和百姓得知司马光要去京城, “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

人们甚至要求司马光“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 老百姓们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希望司马光去了京城,就不要再回洛阳了,而是留在京城当宰相,以“活百姓”。

司马光到了汴京后,京城的老百姓们为了看一眼远道而归的司马光,纷纷爬到其宅院房屋顶上,或者爬到大树上,以至于“瓦碎枝折”。

这一切正是民心所向的确切表示,因为,老百姓们都知道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们希望司马光能够纠正 新法”的种种弊端。

可是,司马光也害怕这种民心的凝聚又成为其他人攻击自己的借口,于是,他在参加完宋神宗的葬礼后,立即回到洛阳。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为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这场在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变法,到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而告结束。

王安石变法虽然本意上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激的形势,以至于从变法一开始,就遭到众多朝野人士的纷纷反对,就连大文豪苏轼、苏辙等人也因反对变法而被贬出京城。

本文不去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对与错,而是通过描述宋神宗去世后,北宋都城汴京内外发生的故事,读者便可自行判断王安石变法的是与非。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逝,当时已在西京洛阳潜心编撰《资治通鉴》15年的司马光闻讯后,当即起身赶往京城汴京奔丧。

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沿途官员和百姓得知司马光要去京城, “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

人们甚至要求司马光“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 老百姓们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希望司马光去了京城,就不要再回洛阳了,而是留在京城当宰相,以“活百姓”。

司马光到了汴京后,京城的老百姓们为了看一眼远道而归的司马光,纷纷爬到其宅院房屋顶上,或者爬到大树上,以至于“瓦碎枝折”。

这一切正是民心所向的确切表示,因为,老百姓们都知道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们希望司马光能够纠正 新法”的种种弊端。

可是,司马光也害怕这种民心的凝聚又成为其他人攻击自己的借口,于是,他在参加完宋神宗的葬礼后,立即回到洛阳。

由于继位的年幼,其祖母太皇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把朝廷的诏书送至洛阳,重新对司马光委以重任,司马光才又回到了汴京。

高太后召见司马光,询问当下的治国思路,司马光直接回答:“开言路。

” 于是,在司马光的主持下,朝廷下诏,准许所有臣民实事求是地直言朝政得失、百姓疾苦。

京城里百姓的意见书可以直接投到京城指定的地点,外地官员、百姓的意见书可交给当地驻军,由官方驿站送达京城。

一时间, “四方吏民言新法不便者,数千人”。

这就是当时的民主和言论自由,与王安石主政时期的“一言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司马光以自己年老体衰而请辞,高太后不准,反而下诏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

司马光主政后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

北方的契丹辽国听说司马光重新入相,立即下令边境所有官吏: “中国相司马矣,慎毋生事、开边隙!” 显而易见,这是因为王安石急于求利而失民心,司马光重新入主朝廷后,民心再次得到凝聚,而令契丹人不敢轻易寻衅。

只可惜的是,此时的司马光已经67岁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当司马光的灵柩运回家乡夏县(今山县)时,沿途自发哭送的民众,甚至还有数万民众从外地赶来为司马光送葬。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很多民众将司马光的画像“请”到家中,京师画工甚至因为售卖司马光画像而发了一笔小财。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是为了大宋王朝的强盛,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是为了大宋王朝的稳定,两者孰是孰非,读到最后的你,该是如何理解的呢? 本文参考自:《超越利益集团:对宋朝史无前例的狠毒解剖》 重任,司马光才又回到了汴京。

高太后召见司马光,询问当下的治国思路,司马光直接回答:“开言路。

” 于是,在司马光的主持下,朝廷下诏广开言路,准许所有臣民实事求是地直言朝政得失、百姓疾苦。

京城里百姓的意见书可以直接投到京城指定的地点,外地官员、百姓的意见书可交给当地驻军,由官方驿站快马加鞭送达京城。

一时间, “四方吏民言新法不便者,数千人”。

这就是当时的民主和言论自由,与王安石主政时期的“一言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司马光以自己年老体衰而请辞,高太后不准,反而下诏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

司马光主政后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

北方的契丹辽国听说司马光重新入相,立即下令边境所有官吏: “中国相司马矣,慎毋生事、开边隙!” 显而易见,这是因为王安石急于求利而失民心,司马光重新入主朝廷后,民心再次得到凝聚,而令契丹人不敢轻易寻衅。

只可惜的是,此时的司马光已经67岁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当司马光的灵柩运回家乡夏县(今山西夏县)时,沿途自发哭送的民众成千上万,甚至还有数万民众从外地赶来为司马光送葬。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很多民众将司马光的画像“请”到家中,京师画工甚至因为售卖司马光画像而发了一笔小财。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是为了大宋王朝的强盛,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是为了大宋王朝的稳定,两者孰是孰非,读到最后的你,该是如何理解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淮南王刘安谋反案纪实:司马光为什么断定是冤案?

刘安,西汉时期文学家、思想家,之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封淮南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时期,这是大汉帝国扬眉吐气的时刻,从内到外,似乎,而且内政统一外政无敌,汉武帝也因此成为了千古一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回顾这段历史,却发现,这一时期虽然创造了很多的传奇,但其内在却也是阴暗与鲜血不止,而且对外战争似乎也存在着很多的疑惑。

关于对外战争本文不予探究,但对内的政治却的确值得说道。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曾发生过一起汉朝时期的最大的政治案件,这起政治案件就是淮南王谋反案。

它牵涉范围极广,而且持续时间还很长,据说前后长达14年。

作为案件的罪犯,淮南王此人由原先的忠厚长者,突然变成了战争贩子,而且还是。

虽然案情已经过去千年,不过,当学者回顾这一事件时,却依旧发现了蛛丝马迹。

特别是在中,司马光更是名言断定,淮南王谋反案件是冤案。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淮南王刘安此人,其实在艺术界和历史学界都有很大的争议。

在文学形象中,淮南王刘安一时会变成修仙高人,曾与两位神仙白日飞升。

但又顷刻之间,又变成如同《》中的罪恶形象,似乎天天预谋天下大乱,然后趁乱取而代之。

至于历史形象方面,淮南王的形象更是被彻底扭曲。

例如,在汉书,以及资治通鉴中,对于淮南王的描绘都各不相同。

史记对淮南王的历史含糊其辞,汉书却明确指出汉武帝仁慈,而淮南王谋反。

至于说资治通鉴,司马光更是将汉书中表现汉武帝仁慈与不忍的段落全数删去,而且字字直指淮南王是被冤枉的。

同样一个人物形象,居然有了如此众多的形象,淮南王此人也算是一代传奇。

不过,虽然,但事情总有真相可言,那么淮南王此人究竟有没有谋反呢? 在我看来,汉书的作者虽然也是良史,然而此人与汉朝宫廷有着众多牵扯,其姑奶奶甚至还是后宫的,因此他的史书更多的偏向于证明汉朝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对于汉武帝虽也有过批驳,但更多的是倾向于称赞。

因此,汉书对于淮南王案的描绘,或许带有更多的有色眼镜。

那么以此为基础,再来探讨淮南王案件,是否能发现不一样的结论呢?答案是很明显的。

按照汉朝的审讯结果,淮南王谋反最早是在建元6年,因为就在这一年突然出现彗星凌空,而且彗星的尾巴拖得颇长。

淮南王此人似乎非常相信天象,于是就找人进行天命预测,结果得出结论:在时,天空曾出现彗星,其尾巴尚未有今日之长。

结果七国之乱,天下流流血漂橹,汉朝差点颠覆。

如今,彗星再度出现,天下必然有大变,而且刀兵之祸胜国之乱。

史记记载,淮南王深以为然,居然开始准备拉拢人心,准备攻城器械,而且重点奖赏了天文学家。

自此以后,淮南王一方面流行朝廷政治变动,另一方面又联络各方诸侯,据说甚至还勾引了匈奴的使者,准备引外敌入内。

而且,史记还记载,淮南王甚至派遣自己的女儿刘陵,长期潜伏在长安地区,结交与汉武帝亲近之人。

关于这一段,电视剧汉武大帝进行了精彩演绎,淮南王此人真可谓是不择手段,甚至成为了大汉帝国的毒瘤。

甚至,淮南王日夜与太子刘迁密谋谋反,而且为了避免事情泄露,太子甚至谎称练剑伤到了下体,因此拒绝与太子妃也就是公主的女儿同床共寝。

此事在当时也曾闹得轰轰烈烈,似乎史书想以此证明淮南王之野心。

然而,淮南王一直在谋划中,但却从未爆发真正的实际性行动。

直到元朔5年,由于太子私自囚禁淮南国著名剑客,结果此人直接状告淮南王谋反。

汉武帝立刻派人进行查处,太子遭到武帝严厉斥责。

最后,由于淮南王反对,淮南王的庶子再一次状告淮南王,指责淮南王谋反。

于是在元朔6年,汉武帝终于正式审问淮南王谋反案,眼见事情不可为,淮南王准备起兵反抗,然而大势已去,淮南王被迫自杀。

至此,淮南王前前后后一共准备了14年之久,但却始终未能成功,甚至连军队都未能及时调动就胎死腹中。

了解完整个过程,相信各位也会发现一个疑问,一个极具野心的诸侯王,居然谋划了14年却未调动一兵一卒,那么这个谋反到底谋的是什么? 对此,汉书的作者班固解释:淮南王日夜与左右,按着地图部署兵马,而且是日夜指点。

然而此言亦是漏洞百出,日夜对着地图,幻想着造反之势,而且此举居然是14年之久,淮南王此举简直是儿童行为,根本不可理喻。

另外,细读史料会发现,即使是的史记的记载也问题多多。

在史记中,建元二年,淮南入朝拜见汉武帝,结果得到了太尉的接见,两人在欢快之际,这位太尉大人居然说:当今天子没有太子,而大王又是仁义满天下,万一天子故去,大王必将是天子人选。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淮南王谋反早在建元二年就已开始,时间还提早了整整4年之久。

然而这一段很有问题,田蚡明明是汉武帝的舅舅,当时他正权倾朝野,只不过担心太皇的影响。

一个依靠着汉武帝而煊赫的人,居然会劝说淮南王当,而且诅咒自己的外甥会死。

这种行为简直是寿星老上吊,简直不可理喻,本身缺乏逻辑性。

而且,在审讯淮南王谋反时,这个时间节点刚好是在推恩令执行的关键时期,也可以说是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尾声,也是朝廷与匈奴全面大规模战争的前夕。

因此,淮南王极有可能被冤杀,其目的就是为了贯彻推恩令,且震慑后方以确保对外战争的稳固。

另外,司马迁也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淮南王被审核时,昔日辟阳侯的也站了出来,为了报复早年淮南厉王刘长杀死辟阳侯的仇,因此他们反复游说,意图致其于死地,案件本身已变成了恩怨情仇。

此外,就在淮南王意图谋反之时,汉武帝曾在建元6年发兵攻打闽越地区,结果淮南王居然上书反对,认为百姓疾苦不可随意动刀兵。

若淮南王预测的未来天下将刀兵再起,而且自己要趁乱当君,他为何要劝阻战争?此时他完全可以趁乱而起,甚至可以推波助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司马迁记载,淮南王此人并非俗人,此人早在时期就已经誉满天下,他不仅收集天下之书,而且还创作了大名鼎鼎的作品淮,奇人对于文化创作有大功。

而且,在公元前164年,淮南国境内曾挖出了的历史遗迹,淮南王当众下令建立碑亭,而且修建孔庙。

自此以后,淮南国境内孔学兴盛,文化十分发达,道德之风盛行。

所以,结合以上内容来看,淮南王此人绝对不负长者之名。

而且此人谋反之经过疑点重重,史记记载也是多不经揣测,若此人不是之流,也许就是被诬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中是怎么描述司马懿装病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