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张良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千问解读】
我们总是会对古人的样貌很感兴趣,只是可惜没有可能再见到,只能从历史流传或者史书记载中去猜测一些。
就比如四大美女美男,到底美到什么地步,我们是无从用眼睛去目睹了。
那么,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留侯张良,长得像一个女子,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样的长相对于张良来说,到底是不是好事呢?
谈到一个人的忍耐,就不能不提一篇著名的奇文——苏轼苏东坡写的《留侯论》。
咱们先来欣赏一段这篇文章的开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后人评价说,苏东坡这篇文章写的一意贯通,反复到底,越出越奇。
整篇文章有如大江大河,浩浩荡荡、曲折变化、一泻千里,希望大家有机会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
刚才我们念了这篇文章的开头,就谈到说,古往今来成大事的人,他们都有过人的气节,这个气节是什么呢?就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所以苏东坡这篇文章里边讲到了一个观点,根据这一点,苏东坡进一步又引申出一个观点:“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就是说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利,武功盖世的项羽之所以最后乌江自刎,关键一点就是在于能忍和不能忍。
项羽往往不能忍,他轻而易举地就发怒,轻而易举地就露锋芒;而高祖刘邦能忍别人所不能忍,最后能养精蓄锐,保全锋芒,等待项羽一方出现漏洞以后,一战成功,取得天下。
在《留侯论》这篇文章里边,他讲到了两件小事,一个是楚庄王伐郑国。
郑伯光着脊梁牵着羊来迎接楚庄王,表示屈服。
楚庄王很有远见,他说,你看,作为一个国君,能忍受这样的委屈,他肯定能深受老百姓的支持,深受老百姓的信任,这样的人我不能跟他为敌,于是就释放了郑伯,并且跟他结盟了。
然后苏轼还讲到了一个跟张良有关的例子,说:你看刘邦能忍吧?但有时候他也忍不了。
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包围了,危难时刻就盼着韩信来解救自己,结果韩信这时候横扫山东,扩大了势力以后,专门写报告给刘邦,要求刘邦封自己做三齐王。
当时刘邦特别愤怒,甚至口吐脏口,我白天晚上都盼着你来救我,在这样危急时刻,你不但不来救我,还跟我讨价还价,还要做三齐王?
结果就在刘邦要发怒、暴跳如雷的时候,张良及时劝阻了刘邦:这时候你要发脾气,你丢的就不是一个朋友,你丢的是天下!事到临头要怒发冲冠、要雷烟火炮的时候,你就想一想你到底要解恨还是解决?如果你要解恨,你就拍桌子瞪眼睛发脾气,这事会越来越糟;如果你解决,你就把你那个暴躁的怒火放到一边,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最后刘邦封韩信做了三齐王,韩信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所以苏东坡在做总结,能忍别人不能忍的人才能真正成就大事,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在小事上多保持宽容、回避,不轻易露锋芒,这都是非常高级的智慧。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万里之才不辩于井市。
”就是说真正有大志气的人绝对不会跟那小毛贼去玩命,不值得。
真正有大才华的人绝对不会跟一个市井之人辩论三国的英雄一吕二赵三典威还是一吕二赵三张飞。
这个浪费时间,而且没有意义。
懂得宽容,懂得忍耐,这确实是一个人智慧的起点。
苏东坡最后感叹说,太史公司马迁以为留侯张良有这样过人的忍耐力,他应该是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伟岸男子。
结果实际上张良的貌似好妇人——张良长得有女相,非常温和,举止文雅,彬彬有礼。
太史公感叹说,这张良的内在和外在有点不一致。
但是苏东坡的观点说外柔内刚这种长相,这才是真正的张良张子房,如果里里外外都是特别刚强,一巴掌宽护心毛,络腮胡子,长得浓眉毛大眼睛一身肌肉,那就不是张良了,那是张飞。
外柔内刚,阴阳平衡,此真正之高人也。
大汉奸吴三桂冲冠一怒只因陈圆圆 历史上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朝廷发给将领们的嘉奖令还没焐热乎,河南、河北的大旱灾就接踵而至,李自成平地一声“开了门的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瞬间又聚集了数十万之众。
只能说大明朝真的是气数已尽了。
明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打败了孙传庭,率领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在景山自尽。
此时平西伯、辽东总兵吴三桂代表关宁集团驻扎在山海关,东边是交手多年的满清军队,西边是刚刚大获胜利的农民起义军,吴三桂和关宁集团成为了两边竭力争取的对象。
山海关 李自成集团和满清集团都不乏高瞻远瞩的战略家。
对于刚刚攻下北京城的李自成集团而言,收服了吴三桂和关宁集团,兵锋便可如熊熊烈火一样直扑关外,统一关外的满清势力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满清集团而言,倘若吴三桂来降,用关宁集团作为的先锋再好不过了,这可以大大的减少明朝遗老势力和地方实权阶层的抵制。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派部将以银四万两犒赏吴三桂军,作为军饷。
看起来不错,但随后就逮捕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大肆勒索,据说要价高达20万两,又抢走了吴三桂的小妾——,这还没卸磨就杀驴的做法实在是让人心惊!还没正式结盟,就已经这么不放在眼里的做法很是让吴三桂难堪。
关宁集团的话事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家属就更不用说了,被人收买还要自己掏钱,身为既得利益者的关宁集团就这么被李自成挤成了他的对手。
闯王李自成 反观满清这边,对吴三桂的许诺成为鲜明的对比。
(当时满清摄政王)亲承吴三桂:“伯(此处指吴三桂)诚率众归来,当裂土封王。
”(出自《吴三桂传》)由于之前崇祯帝的多疑和的前车之鉴,吴三桂屡立战功才封平西伯,还不时地受到各路言官的弹劾和君王的猜忌。
这边一出口就是裂土封王,这对任何一个将军来说都是足以动心的许诺。
吴三桂的决定也一定是他背后关宁集团的整体意愿,必然是使他们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所以,冲冠一怒为红颜只能是后人在戏剧里一厢情愿的说辞。
吴三桂 两边对吴三桂采取截然不同态度的原因其实显而易见。
李自成手下有号称百万之众,谋士如云,将士如雨,吴三桂跟这些人一比,不过是泛泛之辈。
作为关宁集团的话事人,他的使命就是给底下的部众谋取利益最大化,他必然能够明白,倒向李自成,不说,势必不会有高官厚禄。
家人被辱、爱人被占不过是正好给他提供了起兵的借口。
而满清则不一样,他们作为异族统治者,正需要汉人将领的声望帮助他们去开辟势力范围,而自己正好可以作为借兵勤王的不世功臣。
后来吴三桂的反清檄文中说明当初降清的条件是向多尔衮借兵勤王的约定。
多尔衮画像 再者,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后,到处追查富家大户、,仍旧是一股流寇进城的做派。
这种做法触犯了既得利益者和阶层的利益。
吴三桂代表的关宁集团倒向满清也是当时明亡后地方实力派的倾向。
最后满清能顺利入关、问鼎中原也得益于李自成集团的失衡政策。
所以说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是后人英雄史观的臆想,轰轰烈烈的爱情的背后掩藏的历史真相其实是权衡各方利益之后所做出的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的妻子到底是哪位?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呢?
在《演义》中,对于关羽的婚事,介绍得非常简单。
只是在第十三回,关羽攻占襄阳城后,诸葛谨对说:“云长自到荆州,娶与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寥寥几句,一笔带过。
至于关羽的妻子,究竟,都未提到,真是神秘得很。
因而,过去有地方建立关夫人庙,据说曾有人写过这样的一副对联:“生何时,殁何年,盖弗可考也;夫尽忠,子尽孝,可不谓贤矣。
”措词灵活,模棱两可,实在也是了。
倒是在一些戏曲舞台上,对此有所渲染与描述。
元人杂剧有《关大王月下斩貂蝉》一剧,写吕布在白门楼殒命后,爱妾貂蝉为张飞所获,送给关羽。
关羽虽怜惜貂蝉美貌,但念及历来的英雄豪杰,往往都因迷恋女色而身败名裂,乃令其自刎。
京剧也有《斩貂》一剧,后有改名为《赞貂》的。
情节不尽相同,写欲以美色迷惑关羽,遣貂蝉前往引诱。
关羽不为所动,杀死貂蝉。
当年,程永龙、林树森、李洪春、周信芳、李万春等,都曾演过此剧。
貂蝉,并未成为关羽的老婆,而在淮剧《关公辞曹》中,关羽却有了妻室——曹月娥。
曹月娥原是曹府的使女,被曹操收为义女,许配给关羽。
但是,关羽与她同床异梦,终于辞曹出走。
曹月娥闻讯追赶,恳求同行。
关羽不允,曹月娥便拔剑自尽。
情怀壮烈,是一出颇有特色的悲剧。
另外,在《·关羽传》中,则有裴注之引说:关羽在下邳时,曾屡次想“乞娶”美妇为妻。
那杜氏原是吕布下属秦宜禄的妻子,秦宜禄投奔后,抛弃杜氏。
关羽想娶她为妻,但曹操没有同意,自己纳入了后宫。
结果,关羽也未娶成。
不过,在民间与野史中,都认为关羽早有妻室。
野史记载 关羽的妻子叫胡定金,野史记载。
《全像通俗三国志传》在“关索荆州认父”一段中,有这样的描写:“忽有小校报曰:‘门外有一小将军,姓名花关索,身长七尺,面似桃花,他要进见,特来报知’。
关公曰:‘唤他入来见吾’。
小校传令与索。
索谓母曰:‘母亲与妇暂切在此片时,儿先入见爹爹’。
索入见关公,双膝脆下,垂泪曰:‘儿三四岁时,见父不在家,常问于母。
母道父亲自杀本处霸豪,逃难江湖,雁沓鱼沉,不知何所。
又值家贫,只依外父胡员外抚养长成,指教说父昔日在,今闻在荆州,特来寻见’。
关公迟疑不语”。
紧接着,经过张飞的提醒,关羽终于想起:“吾逃难时,妻小果有怀胎三个月。
但此子即是吾儿,宜,花,名关索,吾故不敢遽认”。
经关索追忆:他七岁时因迷路被一的员外拾去,又送与一叫花岳的人学本领,因此兼三姓,取名花关索。
关羽这才认下,夫妻也因此团圆。
原本只以为这个故事是《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作者和之前的民间艺人的杜撰,不料到后来居然出现了一个十分离奇的事情。
据钱静方(别号泖东一蟹,近代青浦人)《小说丛考》一书记载:“清戊午,解州守王朱旦浚井,得关公圹砖,上刻公之祖考两世讳字生卒甲子甚详”。
圹砖,也就是墓碑,上面刻有关羽上两代人的资料。
王朱旦根据这些资料,写下了《关侯祖墓碑记》。
在该文中也提到了关羽的妻子:“侯长娶,于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平”。
《全像通俗三国志传》和《关侯祖墓碑记》中居然同样提到关羽的妻子。
这一惊人的巧合,不由得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到底这是历史真实呢,还是以讹传讹的附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