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慈禧西逃没带御林军,为什么会毫发无损啊?
【千问解读】
说到慈禧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人不简单,而且也算很坏的一个人,但是最后的结局也不好,只好西逃了,当时她逃走的时候算是简装了,而且也没有带御林军,但是走了这么多路,最后竟然还是好玩无损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1900年,腐败没落、骄奢淫逸的慈禧脑瓜子进水了,竟傻b似的向“万国”宣战,怂恿义和团杀洋人烧教堂,西方11个国家本来就像恶狼一样觊觎着大清这个快病死的瘦羊。
正愁出师无名,这下好了,你这个老娘们宣战,咱就顺理成章的应战呗,谁怕谁?
很快,2个多月后的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就兵临城下了。
皇宫内立即先乱成一团,在八国联军屠城之前,当时的情况是:慈禧比老百姓跑的快,太监比慈禧跑的快,御林军比太监跑得快,护城军比御林军跑滴快。
护城军队在洋人攻到朝阳门之前就跑光了,御林军在洋人进攻到东华门前也跑光了。
所以根本指望不上御林军来保护。
15日早晨6点,慈禧带着光绪及大阿哥溥儁,一后一妃、2个格格,还有为数不多傻冒没跑的几个太监宫女,共组织了5辆马车,从西华门仓皇出逃。
因珍妃哭哭啼啼,被慈禧这老娘们让太监李莲英扔井里了。
由于逃的匆忙,根本就没带军队保护,再说也找不到御林军了,早都跑了,即使找到御林军也没用,这些军爷天天抽鸦片,欺负老百姓还挺有能耐的,如果让他们去护送,只怕他们连枪都拿不动,别说还要走那么远的路了。
这时,老娘们忽然想起“李家镖局”,地点在昌平贯市,威震江湖,老娘们在做玉兰姑娘时就有耳闻,而且还知道李家镖局的骡轿比别家的宽敞,于是就决定请李家来走这趟皇差。
慈禧一行人从西华门逃出来,又过了拥堵的德胜门,走昌平,奔怀柔。
慌如惊弓之兔。
李家镖局接镖后,即怕八国联军追来,又怕路遇土匪,因此就乔装打扮成做买卖的,专门捡人迹罕至的地方走,为了确保安全,李家镖局动用了全部的家丁,专门设多人前去山西大同的路上探道,发现异常立即改道而行。
就这样风餐露宿,一路忍饥挨饿受了不少罪,大多住在破庙里、牛棚里、草垛边过夜,虽然一路上如丧家之狗,但却毫发无损地来到了西安。
幸亏没用御林军,否则,这么招摇逃跑,就是八国联军追不上,也被土匪强盗抢去做压寨夫人了。
老百姓也会抓住她们,打老娘们个半死。
事后,老娘们再次回到北京,封赏了李家镖局。
后来,军阀混战,动荡年代,李家镖局也就散了,现在唯一还存在的就是“保安公司”,替银行武装押韵钞票,还有替人看家护院。
关羽当年失荆州责任在谁:蜀汉的双线作战所致
在蜀国,关羽是的头号大将,他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对刘备。
刘备西取益州时命他驻守荆州,为时九年(建安十六年至二十四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
蜀国的战事接连取得胜利,当时威震华夏,他的功业也达到了顶峰。
荆州对刘备的意义非同寻常,但是的是荆州在最后却被侵占。
从历史上来看,很多人一提及此事便会指责关羽失荆州之过,只看结果、不分析过程地妄加评论。
其实,关羽失荆州的原因是很多的,单从表面上看就把丧失荆州的过错全部推到他身上,这对他是不公平的。
如果全面检讨他镇守荆州期间的活动,就不难发现他的功绩。
如果单指责他擅自发动襄樊之役,破坏了的孙刘联盟战略方针,就与事实相违背了。
从当时的局面来看,荆州在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对蜀来说,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
”荆州对当时的都很重要。
从魏国方面来说,荆州能够威胁到宛、洛,那魏又岂能置之不理。
对吴来说,夺取荆州,“全据长江以守,以待天下之变”也是大的方针策略。
荆州对三个国家来说,只要有机可乘都想据为己有。
既然三国都对荆州,所以只要守荆州之人稍有疏忽,就有失去的可能。
而且在建安五年,就对说:荆楚……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实,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所有的人都认识到荆州的重要性,所以这项任务不仅是对关羽,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十分艰巨的。
稍不警惕就有可能出现危险。
关羽失荆州,刘备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因为在当时刘备要取西川,所以才会让魏吴有机可乘。
当时他们在经过商议之后,便开始起兵夺西川,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
”玄德曰:“吾与、、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守荆州。
”孔明应允。
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领四郡巡江,屯江陵、镇公安。
玄德令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玄德自与刘封、关平在中军。
为军师,马步兵五万,起程西行。
这里已分马步兵五万。
后来因为庞统在落凤坡前被箭射身故,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
”孔明遂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武将、、关平、周仓一班人等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
先拨精兵一万,让张飞统领,取大路杀奔巴州、雒城之西,先到者为头功。
然后又拨一支兵,让赵云为先锋,溯江而上,会于雒城。
孔明随后引简雍、等人起行。
当日孔明引兵一万五千与张飞同日起行。
所以在荆州这里至少又分兵一万五千,如此一来荆州还能有多少兵来守? 荆州乃重地,前后两次分兵,在危急之时刘备又不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
刘备不发两川之兵也是弃轻就重,无奈之举,所以失荆州的这件事刘备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另外就是孙权的背叛,而在关羽拒婚之前东吴就已有两次对荆州虎视眈眈。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
东吴派左护军、虎威将军屯守陆口,与关羽占领的公安、南郡等地区相接。
吕蒙知道关羽占据了他的下游,并有吞并他的打算,所以表面上格外主动要同关羽搞好关系。
其实不单单是孙权有收复荆州的想法,吕蒙也有此想法,只是没有寻到合适的机会。
吕蒙接替鲁肃去陆口,仍然表面非常友好,甚至与关羽联姻的事情也只是圈套。
吕蒙经常对孙权说:“关羽现在还不敢向东边扩展,那是因为您的英明,我们这班人都还在。
如果不趁现在兵力强盛的时候谋取关羽的地方,一旦我们都不在了,再想用武力征讨荆州恐怕是很困难的。
” 孙权虽说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一直都没有真正动兵。
而吕蒙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他对孙权说:“现在远在黄河以北地区,最近刚刚消灭势力,没有工夫顾及江东。
徐州地区的守备部队不值得一提,我们要去自然可以取胜。
然而您应该想到那个地方是陆路的要道,您今天取了徐州,明天曹操便会来争夺,到那时,即使有七、八万兵力恐怕也难守住。
不如夺取关羽的地方,那样就会全部控制长江地带,我们的势力就更加强大不可敌了。
”孙权听了吕蒙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收复荆州的决心便日益增强。
在经过吴侯孙权会文武商议之后,进曰:“刘备分兵远涉山险而去,未易往还。
何不差一军先截川口,断其归路,后尽起东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此不可失之机会也。
”权曰:“此计大妙!” 因吴国太大怒:“吾一生惟有一女,嫁与刘备。
今若动兵,吾女性命如何!”遂叱退众官,国太恨恨而入。
孙权立于轩下,自思:“此机会一失,荆襄何日可得?”后孙夫人回吴,而张飞、赵云杀了周善,截江夺了阿斗。
孙权大怒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杀周善之仇,如何不报!”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
如果没有孙权的叛盟,纵有徐晃等大军从正面来攻,关羽也不至于一败涂地,长江以南的荆州数郡仍然可保。
关羽失荆州,在外部有孙权集团的叛盟与出卖。
而在此时,关羽在前线接连的胜利使刘备集团的势力更为强大,但同时也威胁着曹、孙的利益。
而曹操方面在军事上节节失败,准备迁都。
关羽的胜利严重地威胁着曹操、孙权两家。
于是曹孙两家有了共同愿望,都想与蜀国为敌,将关羽打败或消灭以夺取荆州。
孙、刘的矛盾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给了曹操集团。
献计于曹操:“臣有一计,江东孙权以妹嫁刘备,而又乘间窃取回去;刘备又占据荆州不还。
这样一来,两者肯定有切齿之恨。
如果现在中间有一个辩士说服孙权,使兴兵攻下荆州,这时刘备必然会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
那时,大王再派兵去取汉川,造成两面夹击之势,令刘备首不能顾尾,势必会有危机。
” 曹操听后也愿意帮孙权,关羽在当时只有十万人马左右,而吴魏联合起来远远超过关羽的军队。
曹操援军五十万,樊城的兵加上徐晃五万也得有十万兵马。
吕蒙白衣渡江三万,后来、等七将依次而进,其余皆随孙权前往救应。
可见孙权的兵马在当时可以说不下二十万。
两国加起来就有八十万军马。
这样以弱制强,再智勇双全的人也会失利。
虽说关羽智勇双全,但吴魏两家也不乏出谋划策之人、之将。
大家都知道,关羽与曹仁、、徐晃这三名将领先后也都交过手,这三名将领也都不是泛泛之辈。
而此时的关羽不仅要领兵镇守荆州,还要面对源源不断的敌方的援军,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件很难的事。
即使关羽再勇猛无比、再神通广大、再会打仗,同时对付这三大将统领的强大曹兵也是比较吃力的。
但他成功地围樊城,水淹七军,擒杀庞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关羽是个极会统兵的人。
但是经过几场大仗后兵力已经有所耗损,而且对方又有援军,关羽的军队必然会出现兵力不足的情况。
不仅如此,就在当时急着用兵之时传来吕蒙病倒、领兵的消息。
身为大将的他当然会考虑把荆州守军调来支援前线,如果不从荆州调援军过来,北方樊城之战就会失败。
一旦关羽被曹兵击败,曹军便可以挥军直下,扫平荆州,直指西蜀,情势会更加危险。
因此看来关羽调兵北上是明智的,他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他手下没有可以镇守荆州的大将,身边也没有特别能够懂得运筹的贤良军师,当时所有的计谋都需要他自己来决定。
既要出谋划策,又要统兵打仗,所有一切都在由自己一个人顶着。
而对方则是良将谋士成群,北魏有徐晃之武、曹洪之勇、满庞之智,东吴有吕蒙统兵、陆逊出谋,魏吴兵力远远多于关羽。
关羽不是神,即使他力敌万人也无法和如此多的强敌对抗啊!毕竟双拳难敌四手……而后来很多人却认为关羽的失败在于调荆州之兵北上,使吴兵有机可乘。
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不调兵北上,又怎么能顶得住曹兵?从这方面来说,调兵北上是很正确的军事策略。
这一点与刘备和诸葛亮的骄傲、自负也有很大的关系。
他们以为关羽守得住,所以西蜀援军迟迟未发,荆州这半壁江山给关羽一个人担负,关羽的责任和压力太大了,而兵力太少、无将可用,焉能不败? 在此次失败中诸葛亮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诸葛亮把“北拒曹操”放在了前面,这样不但使荆州守备失去了坚强的盟友,还增加了一个强大的致命敌人——这也许是他的一个无心之失,可这却是一个致命之失。
他对守荆州之事疏于指导、管理,没有在关羽的用人上给予有力的指导、帮助,也没有提出一些较科学的意见和建议。
关羽守荆州可以说是首当大任,在很多方面特别是人事问题、工作安排上需要具体、细致的指导、帮助。
尤其是当时的荆州为各国必争的军事要地,他这样大意、考虑如此不周全,所以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随机文章诸葛亮为什么会娶一个丑女?背后原因可能比你想像的还不单纯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葡萄牙马德拉丰沙尔机场,跑道建在70米高立柱上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土星为什么恐怖?夏季温度仅-140℃(29年公转一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放开满汉通婚的禁令?慈禧太后的目的
随后,清廷又下令废除旗人不事生产的特权,授予旗丁土地,责令耕种,让普通旗人们自谋生计。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满人入关后在各地驻防,世代为兵,并享受国家供养和免税等特权,但两百多年下来,一般的旗人(大多数人连满语都不会说,和汉人已无区别)早已穷困不堪,因为当时清政府给满人的供给极为微薄,却不能从事他业,能养家糊口已属不易,甚至连普通汉人都不如。
网络配图 建立以后,其中央权力机构沿用的是的内阁加六部制度。
所谓六部,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即位以后,用军机处架空了内阁,变成军机处加六部的结构。
进入近代社会后,清廷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传统的六部之外特设立一个新部门,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是专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外交机构,但后来其功能越来越广泛,包括的兴办实业、派遣留学生等,都在它的管辖范围之内。
庚子年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更是大大提升了总理衙门的地位,清廷在外国人的要求之下,将总理衙门改名为外务部,并列于六部之首。
在当时,估计就再没有比和洋人打交道更重要的事情了。
新成立的外务部还有一大创新,那就是部中不分满汉,领导职位只设立一尚书两侍郎,打破了原先六部中设置满汉尚书和侍郎各一名的制度。
这一举措,等于是打破清朝沿袭了近两百多年的祖制,而外务部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后来的机构改革之先声。
为了适应新政的要求,顺应大臣们的请求,开始在传统六部外设立新的领导机构。
1903年9月,为了振兴商务、发展实业,清廷成立了一个新的商部,其职能不仅仅局限于商业,还包括实业(工业)和农业。
后来,商部又将老的工部吸收合并,新成立的部门称为农工商部,成为一个负责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央部门。
与此相对应,地方上也纷纷成立了农工商局,作为地方上的经济管理机构。
在一个长期奉行农本商末为基本国策的国度里,从事商业和实业的人即使富有四海,也一向被那些羞于谈利的士人们所蔑视,但这次不一样了,当时农工商部的地位仅次于外务部,足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清廷公开倡导并奖掖实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就连那些朝廷大员们也不再羞于谈及商业和利益,都与时俱进了。
鉴于旧式军队毫无用处,清廷在商部成立后的次月又设立了一个新部门,这就是主管全国编练新军的练兵处。
后来在清廷的中央官制改革中,兵部更名为陆军部(海军部另设),练兵处也被归并其中。
紧接着,清廷又成立了财政处,作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在中央官制改革前,财政处主要负责清查各地财政收入;中央官制改革后,财政处与户部合并,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即度支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
网络配图 1905年10月,清廷又决定成立巡警部(后改名民政部,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以管理全国的警察并负责各地的治安,取代原先的地方保甲制度。
同年12月,由于制度被废除,为了适应新教育体系的要求,清廷又成立了学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并将原先的国子监吸收合并。
为了法制交通和通讯,后来清廷又设立了邮传部。
经过这些变化后,原先的六部制已经是支离破碎,这也为后来的中央官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1906年11月,清廷进行中央官制改革,除内阁和军机处仍旧不变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11个机构,即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海军部、军咨府、资政院、审计院,新政时期的机构调整规模可谓前所未有。
至此,隋唐以来的传统六部建置便不复存在,在这些机构里,清廷废除原先的满汉尚书双人负责制,而实行单一的领导制,革除“数人共一职”的低效管理方法。
此时的清政府可谓是,看起来虽然还有些别扭,有点但终究迈出了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一步。
除了设立新机构外,慈禧太后又下决心将一些有名无实、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旧衙门加以裁撤或者归并。
首先被裁撤的是《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提到的漕运屯田卫所。
屯田和卫所本是为漕运而设立,但当时漕运早已是有名无实,屯卫反成为一大弊政。
同时被裁撤的还有河东河道总督,这个机构本是为治理黄河而设,但收效甚微,而每年靡费无数,其被裁撤后,由河南巡抚兼管相应事务。
1902年3月,清廷又将一些闲衙分别裁并,如管理太子事务的詹事府(清朝最后三个都没有子女,哪来的太子?!),被裁并入翰林院;通政司直接被裁撤;太常寺、光禄寺和鸿胪寺被并入礼部,太仆寺被并入陆军部。
网络配图 随后,清廷对各级衙门进行整顿,裁汰书吏和差役,简化各级衙门的公文形式和办事程序,改陋规为公费等。
由于制度的缺陷,书吏和差役在清朝的待遇极薄,如果按名义上的待遇的话,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养家糊口。
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书吏和差役往往在衙门里“舞文弄法,朋比为奸”,而那些科举出身的官长大都不懂实务,“奉吏为师”,往往被这些人搬弄,在地方上为害甚大。
新政时期,朝廷严令各级官长亲理政务,裁撤那些扰民害民的书吏和差役,以期提高办事的效率。
在清末新政全面铺开的同时,对不合时代的旧法制进行改革也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大清帝国当时实行的是三权合一的传统专制体制,加上外国人借口中国的法律严酷而在租界内行使领事裁判权,拒不遵守中国法律。
为了废除洋人的治外法权,1902年5月,清廷任命沈家本和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命他们“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由此,沈家本和伍廷芳经过两年的筹备,成立了修订法律馆,开始了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修律活动。
沈家本和伍廷芳在修订法律的时候,第一件事便是将中国传统的“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结构打破(如当时的基本法《大清律例》),先区分出实体法和程序法(诉讼法),然后在实体法中再细分出刑法、民法、商法等专门的法律部门。
换句话说,也就是使中国“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向“诸法分立”的体系转变,为中国法律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法制改革的进程当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特别在推行司法行政机构改革的时候。
原来,中国传统的地方官是行政权和司法权不分的,而新的法制改革则是要推行西方法律体系中的司法独立原则,另设独立的审判体系,这让地方督抚觉得自己的权力被部分剥夺。
就连主张行政的张之洞都对此不理解,说“督抚但司检察,不司审判”后,“则以后州县不亲狱讼,疆臣不问刑名”,那些地方官的权力(及由此带来的油水)岂不是少了老大一块?网络配图 阻力虽大,但法制改革依旧要向前推进。
在中央司法机构改革中,刑部改名为法部,大理寺改为大理院。
改革后的大理院相当于最高法院,“与(法部)行政官相对峙而不为其节制”。
随后,在地方司法机构改革中,也在各省各级普遍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庭以行使审判权,而以原先的按察司改为提法司,负责司法行政和监督,以实现地方上的司法独立。
在法制提倡文明的同时,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变革。
其中,引进西方的警察制度颇为成功。
清朝原本实行传统的保甲制度,另外,绿营和地方团练也承担部分的社会治安职责。
但总的来说,都不够专业,效率也不高。
1902年,袁世凯在直隶试办警察制度初有成效,于是朝廷命各地以直隶为模板,加以推广。
当时的一些生活陋习也受到新政的调整,其中包括缠足和吸食鸦片。
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丑陋和残忍的制度,居然沿袭千年,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对此,很多西方传教士和维新派人士都对此极为反对,但一直到1902年,慈禧太后首次以朝廷名义发出上谕,劝戒缠足。
由于清廷的公开提倡,晚清社会的“不缠足”运动蓬勃发展,这才使得那些饱受缠足戕害的女性同胞得以解放。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下,鸦片贸易得以合法化,这不但卷走了中国巨额的财富(鸦片贸易是十九世纪最大的单宗贸易),而且让中国人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
网络配图 1906年,清廷在发布禁烟上谕的同时,派出使臣与英国交涉禁止输入鸦片事宜。
1909年,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会,中国的禁烟运动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同情,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答应逐步消减鸦片输入中国,直到1917年彻底禁绝。
1902年,慈禧太后又下令放开满汉通婚的禁令,随后对汉人开放了原先只能由满人担任的职位如将军和都统等。
随后,清廷又下令废除旗人不事生产的特权,授予旗丁土地,责令耕种,让普通旗人们自谋生计。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满人入关后八旗在各地驻防,世代为兵,并享受国家供养和免税等特权,但两百多年下来,一般的旗人(大多数人连满语都不会说,和汉人已无区别)早已穷困不堪,因为当时清政府给满人的供给极为微薄,却不能从事他业,能养家糊口已属不易,甚至连普通汉人都不如。
慈禧太后此举,表面上是要取消满人的特权、调和满汉矛盾,其实也有甩掉包袱之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