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起外号的?
【千问解读】
起外号这件事情,很多人肯定从小就遇到过,也许给别人起过外号,也许自己被人起过外号,总之一定是不陌生的。
现在人起外号,很多情况下只是出于嘲笑,揭人短处,让人心中很不满,不过起外号这件事情,古已有之,而且古人给人起绰号的时候,丝毫不逊色于现代人。
那么,就一起来看一看,古人起得那些让你意想不到又一眼难忘的外号吧。
绰号,也叫混号、浑号、混名、外号,绰号又可以细分为两种,善意的昵称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恶意的绰号则有取笑和侮辱的意思。
绰号要起的好,需要一定的技巧,不过从古到今,总结了几千年,也就以下几个大类。
1.瘦羊、大牺——拿动物起绰号。
有据可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号,是属于夏桀的:“夏桀号‘移大牺’,谓其多力能推牛倒也,此为混号之始。
”——《吕氏春秋》
古时天子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敬天地万物。
活祭的动物称“牺牲”,而牛又是所有祭品里最重要的,故称“大牺”。
夏桀力大无比,能徒手将牛推翻在地,从此得一外号“移大牺”。
吹牛算什么,我会推牛!
《史记·秦本纪》中,第一次出现正史中记载的绰号。
百里奚——虽然听起来很像,但这并不是绰号,此人本是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天纵英才,晋献公灭虞国后将他俘虏,从晋国逃跑时又被楚国人抓获,最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的价格,从市井中买回了秦国。
一到秦国,百里奚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解救了荆州之乱、将巴地纳入秦国版图、让数个少数民族部落向秦国俯首称臣……终成一代名相。
五张羊皮换回如此人才,这样的买卖上哪找?所以秦穆公亲自给他起了个“五羖大夫”的绰号。
羖(gǔ),即黑色的公羊的意思,时间久了,后人甚至直接用这个单字来指代百里奚。
秦穆公:嘿嘿嘿,赚大了
汉景帝时著名的严刑峻法爱好者,商鞅附体的郅都,在济南当政期间,“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所以人送外号“苍鹰”。
光武帝时有一位州博士甄宇。
按照汉朝的规矩,每到腊月,要赐博士每人一只羊。
古时不比现在,人吃的好,羊也吃的好——肥瘦不齐的羊,按只来分,很快就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人提出把羊杀了平均分肉,这样最公平;但也有人认为还是一人一只,先到先得,为这一口羊肉两伙人差点打起来,这时,甄宇主动上前挑走了最瘦的那一只。
光武帝听闻之后,对甄宇的无私和智慧大加赞赏,给他起一外号,叫“瘦羊太守”。
宋理宗时有仨谏官——就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官员,他们本应积极进谏,频繁骚扰皇帝,却因为怕惹皇帝不高兴,从来不提意见,光拿薪俸。
被人起了个绰号叫“三不吠”——就好像狗光吃狗粮不看家一样。
宋理宗:这钱我还不如雇几条狗看皇宫。
韩忠彦和曾布同为宋徽宗的宰相。
韩忠彦是前朝宰相韩琦的长子,身材魁梧高大但生性淡泊。
曾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同父异母弟弟,身量矮小但棱角分明。
两人经常一起上朝,一高一矮,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倒也能在皇帝面前有所平衡,人送外号“龟鹤宰相”。
2.白眼、书淫——拿特征起绰号
鲁迅先生说:“中国老例,凡要排斥异己的时候,常给对手起一个诨名——或谓之‘绰号’。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绰号,就是用那个人的特征或习惯来取。
秦惠王的异母弟弟樗(chū)里疾(你是不是和百里奚有什么亲戚关系?),人聪明好学,就是生有宿瘤——脖颈处有一个大肉瘤,所以秦人称之为“智囊”,真够损的。
汉代贾逵因身高头长,被称为“贾长头”,有点类似今天说的“马脸”;唐代温庭筠因容貌丑陋,被呼作“温钟馗”。
卢龙节度使,张公素性情暴戾,酷爱翻白眼,人送外号“白眼相公”。
西晋的皇甫谧不用做官的时候,每天沉迷于古代典籍,废寝忘食,经常“修仙(熬夜)”,读书读得整个人看起来都萎靡了。
这一副“纵欲过度”的样子,不知道的人以为他每天晚上都声色犬马,只有了解他的人,送他一外号,叫“书淫”。
从行为方面下手的也不少,西汉甄丰喜欢夜间约人谋议大事,人称“夜半客”;东汉崔烈以五百万钱买官,人人都指责,背地里称他“铜臭”;洛州司佥摄侍御史严升期,喜欢吃水牛肉,所至州县必须大操大办水牛节,而且还贪财,事无大小纳金便消,所以人称“金牛御史”。
明代刘吉、万安、刘翊三人位至实相,却碌碌无为,饱食终日,无所成就,时人噱称其为“纸糊三阁老”,意思是这三位老臣,除了拿来烧,也没别的什么用了。
3.缩葱、钉座梨——拿食物起绰号
“铁蛋”“癞瓜”之类的绰号,充分体现了,“吃”这一中国人最重要的情结在绰号领域的重要性——有趣的是,这一类的例子唐朝最多,可能因为唐朝人吃得比较好?
太宗:有钱!任性!
唐武后时,左台侍御史侯思正出生于卖饼世家,后来做了御史变阔气了之后,不念先前的艰苦,反而摆起谱来,性情酷烈少恩。
他摆阔的方式也很特别,经常命令家里的膳者做“缩葱笼饼”。
当时市面上卖的笼饼都是葱多肉少,他偏要吃葱少肉多的,所以得了个“缩葱侍御史”的绰号。
晚唐名士崔远,出身世族,文才清丽,风神峻整,大家都很想见见他,他于是日赶数场,成为晚唐有名的“局长”,人送外号“钉座梨”。
所谓“钉座梨”是指古代宴席开席前必须要上的果盘,说明只要有饭局这哥们儿必到,没有他就像吃饭没点果盘一样。
从一道菜,到一个外号,今天,“钉座梨”已经演变成了“席间受人敬慕者”的代称。
可见,古人用绰号拐着弯骂人,一点都不比今人功夫差。
但是一个亲切的、能被当事人认可的绰号,既拉近了双方的关系,又能够鲜明人物形象,何乐而不为呢?你们的身边又有哪些让你称绝的绰号?自己从小到大,又被人怎样称呼过?欢迎各位小伙伴评论区留言!
弥勒卓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人数是多少?就业前景如何?
近年来,学校发展迅速,吸引了不少学生选择这里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提升。
对于许多家庭而言,选择职业技术学校不仅是为了获得专业技能,更是为了能够在毕业后尽快找到稳定的工作。
那么,弥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目前的学生人数是多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如何呢?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分析。
学生人数概况:日益增长的招生规模随着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与重要性日益凸显,弥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也逐年增加。
学校每年接纳来自各个地区的学生,尤其是周边的县市和乡村,很多学生选择在这里就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打好职业生涯的基础。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突破了数千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具体来说,学生人数受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开设的专业,如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烹饪与酒店管理等,这些都是市场需求较大的方向,也使得学生的就业机会增多。
因此,学校的招生人数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这里就读,学校也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以更好地适应教育需求。
专业设置与就业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弥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学校的各类专业课程设置均基于市场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开设了许多与这些领域相关的专业,例如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工程机械等。
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业和餐饮业的繁荣,学校的烹饪与酒店管理专业也吸引了大量学生。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选择一个对口的行业和专业,能够更好地保障未来的就业机会。
因此,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行业接轨的课程,还在校外建立了多种实习机会和就业合作渠道,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职场。
就业前景:行业需求助力就业说到就业前景,弥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可以说是相对乐观的。
随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弥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恰好符合这一需求。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在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如信息技术、汽车维修和餐饮管理等领域。
根据往届毕业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通过学校的推荐进入知名企业工作。
当地的一些大型公司和连锁企业,也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
学生通过实习积累经验后,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职场,且薪资待遇普遍较为稳定。
校企合作与就业支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弥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非常注重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学校与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
这些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机会,还通过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工作岗位。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场景,提前了解行业动态,培养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度。
同时,企业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决定是否给予正式的聘用机会,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稳定性。
综上所述,弥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紧跟时代潮流,符合行业需求,能够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就业支持。
毕业生通过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能够顺利找到就业岗位,并且在相关行业中展现出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因此,弥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可观,对于那些有志于进入技术领域、并希望尽早步入职场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值得选择的学校。
没有暖气!解析古人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
北方的孩子冬天靠暖气,而南方的孩子基本靠抖。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没有供暖的南方,经济允许的家庭还是会购买各式各样的供暖设备还度过寒冷的冬天。
那古人呢,在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农耕时代,他们又是怎么过冬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没有出现温室效应的古代,冬天可比现在冷得多啊。
诗人描写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还有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都不是造谣哦。
拿离最近的来说,据记载,在当时北京大概有一百五十多天是寒冷天气,温度最低时可答零下二三十度。
烧炭火取暖,这个大家估计都想得到。
但单单这一个烧炭火,也是有分别的。
在古代,屌丝人家用土炕或泥制的盆装烧火做饭剩下的灶灰来取暖。
若生活在古代,他家便是用木炭来取暖,他家不近取暖的材料比人家高档,连装木炭的器具也都得更加精致和考究,不同器具有不同的分工,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
相较于富二代,古代的宫中取暖的方式就更绝了。
据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唐朝的皇子皇孙用美女御寒的事,的弟弟因为害怕冬寒,甚至让许多宫妓围坐在座位四周来抵御寒气。
“于冬月选高胖的婢妾者,行列于前,令遮风,盖藉人之气相暖”。
唐玄宗和杨玉环就更懂得享受了,冬天一天,他们经常就到骊山的行宫里,泡温泉、做SPA、饮酒行乐。
尽管如此,烧炭火取暖还是宫中最主要的取暖方式,帝王家取暖哪能用寻常百的东西啊,土豪思聪家用的木炭都弱爆了。
帝王家用“西凉国进炭百条,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 。
明、清两代宫中都有设置专门管理冬天取暖的机构,如惜薪司。
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
不要小瞧这些机构的官员哦,就好像今天那些大老虎身边的司机,这些机构的官员是有地位的。
他们可以直达御前奏事的,有“近侍牌子”之称。
随机文章楼兰遗址为什么不能去,极其危险千万别去(天价门票3500元)美国发现了一条火龙,特工秘密运回国做实验(找到飞行喷火真相)揭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光折射形成的仙宫和神仙(以假乱真)海贼王之幻兽系果实,不死鸟马尔科抗衡黄猿无压力竟不是第一葫芦娃七兄弟各自有什么能力,法天象地/喷火吐水个个令人羡慕不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