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政权兵法高深为何会陆续亡于蒙古后金?是否说明兵法并无用处?
【千问解读】
说到兵法其实我们的感觉就是很牛逼,决胜千里之外啊,还有就是以少胜多啊等等,都是体现了这个兵法是非常非常高深的,但是这也都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其中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况是,在历史上有着高深兵法的汉人政权,一样还是被蒙古金病打得落花流水,那么有的人就说了,这是否说明这个兵法也并非那么神,兵法其实很无用这个说法?对于这个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
汉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长期的内外斗争中积累下了长期的经验,汉族把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这些理论以兵书的形式留传下来。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兵法方面著名的著作,如《三韬六略》,《孙子兵法》,《五经七要》,《效纪兵书》,《曾胡治兵录》等。
但具有成熟理论的汉民族在与少数民族的争斗中常常处于劣势,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以下原因:
1、盲目的自高自大轻视对手
汉民族一直是自我为中心,在文化、经济、道德上处于高位,所以往往歧视看不起各个少数民族,以戎、狄、绒、酋称呼周边少数民族,汉民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缺乏对基本的了解,也不可能平等相待。
汉民族的观念中认为各个少数民族是“化外之人”也就是未进入文明的野蛮民族,是需要“教化”的对象,所以当与少数民族发生冲突时既轻敌又不了解对手吃败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各个少数民族对汉民族都极为推崇重视,都报着学习的态度,当与汉民族发生冲突时都持有谨慎的态度,少数民族也会积极的挖掘汉民族中的知识精英分子来为己所用,由于这些汉族知识精英分子在少数民族中极为稀少珍贵,所以都被重用。
2、汉民族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
由于汉民族内部叛乱往往是由于拥有武力的人发动的,所以汉族执政者一方面要把武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又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对于拥有武力的诸侯将领加以限制,这样武将要服从文官的节制,武将的地位不高限制了武将的主观能动性,在发生战争时军队的统帅往往又由文官担任之所谓“书生点戎行”,文官集团又十分乐意担当此任,因为这样可以博取“出将入相”,“上马杀贼,下马吟诗”,“文武双全”的美誉,可是文官中大多不谙兵事又自以为是,所以吃败仗是必然的。
再者,汉民族是农耕民族,社会化分工很细,兵是兵,民是民,社会中推崇读书做官,耕种经商,而对于从武当兵视为末等,所以汉民族无论是朝庭还是民间往往是武备废弛。
而少数民族游牧渔猎民族,他们是兵民一体,少数民族生产与战斗是密不可分的。
而且少数民族都尚武,他们重死轻生,视死如归,所以他们比汉民族要剽悍勇武的多,在与汉民族争战中他们占有很大的优势。
3、汉民族内部复杂的争斗
汉民族培养出一大批的知识精英,执政者非常重视依赖这些人。
但是由于知识精英掘取了重多利益,各个精英集团之间拥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样集团间时而勾结时而争斗内哄不断,所以他们不可能一致对外,他们热衷于内斗,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拆台,他们将所学到的兵法用于消灭对手方面,他们视内部的对手的危害大于外部敌人所带来的危害,所以汉民族往往是被“自己人”给打败了。
少数民族人际关系简单,他们往往是上下齐心一致对外。
以上三点就是为什么拥有丰富兵法的汉族往往败于少数民族的根本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对北汉政权久攻不下?刘崇有靠山!
960年,建立北宋王朝,他与他的兄弟先后征服各地的割据政权,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其中十国有一个政权很有意思,它既不富饶,没有多少军事实力,但它却以“干爹”为靠山,存在了29年,就连、赵匡胤这样雄才大略的到死都无法征服它。
它就是十国中的北汉政权。
北汉的建立者名叫刘崇,是五代中后汉的开国皇帝的弟弟。
950年,北汉枢密使起兵叛乱,皇帝(刘崇的侄子)被杀。
刘旻原欲举兵南下讨伐郭威,但听说郭威要迎立自己的儿子刘赟为帝,于是打消此意。
不料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并杀死刘赟。
面对着亡国之仇、杀子之恨,刘崇在晋阳称帝,建立北汉政权。
由于北汉占据山西中部、北部,地小民贫,只有十个州,无法保证自身安全,于是就向辽国乞援,双方约为父子之国。
刘崇称为叔,而自称侄皇帝,实际上刘崇比耶律阮大22岁。
刘崇有了靠山后,立即发起了对后周的战争,但胜少败多,迟迟打不开局面。
954年,后周皇帝郭威病死,继承皇位。
刘崇以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亲率3万骑兵,又联合辽军5万,攻打后周政权。
柴荣,亲率禁军北上,双方在高平展开激战,最终北汉军惨败,刘崇仅率领百余骑兵狼狈脱逃。
此后柴荣乘胜追击,攻入北汉境内,将北汉都城太原包围,连续攻城两个多月。
关键时刻,还得看“干爹”,后周大将史超在石岭关被辽军击败,后周军后路又被切断的危险,加上粮饷不济,于是柴荣只得撤兵。
柴荣退兵后,刘崇忧愤成疾,不久后病死。
刘崇死后,其子刘钧即位。
刘钧向称“男”,辽帝称呼他为“”,实际上 刘钧比耶律璟大5岁。
刘钧虽然向正式拜辽国为“干爹”,但却不像其父那样恭敬的侍奉辽国,辽国的军事援助也大为减少。
960年,称帝后,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不服,发动叛乱,并归附于北汉。
刘钧认为这是入主中原的好机会,动员全国军队,参与此战。
不料李筠迅速兵败,刘钧不仅没捞到一寸国土,反而损失了不少人马,真是“”!赵匡胤决计采用“先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针,于是给刘钧下书“若有志于中国,宜下太行以决胜负。
”刘钧倒也坦承,会书道:“河东土地兵甲,不足以当中国之十一;然承钧家世非叛者,区区守此,盖惧汉氏之不血食也。
”赵匡胤与刘钧就此达成默契,双方不再动兵。
968年,刘钧病死,北汉国内发生动乱,继承人刘继恩被杀,刘继元即位。
赵匡胤见来了机会,于是在969年春,他亲自率兵攻取北汉,并一举击退辽援兵,引汾水灌晋阳城。
北汉坚守危城,至闰五月,晋阳南城被水冲坏,大水涌进城内。
宋军正准备冲入城内时,一堆柴草漂浮到了城池缺口,将缺口堵塞,北汉军民趁机设障堵住水口。
当时天热多雨,宋军住在草地里,多患腹泻病。
此时辽国再次增兵来支援北汉,无奈之下只得下令退兵,同时丢弃了粮饷茶绢无数。
宋军撤兵后,汾水退去,晋阳城多出发生坍塌,辽国使者韩知范叹息道:“宋师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若知先浸而后涸,则并人无类矣。
”赵匡胤如果在坚持半个月,恐怕晋阳城了。
当时北汉大将对刘继元说:“契丹贪利弃信,它日必破吾国。
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藉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富贵,不亦可乎!”但刘继元哪敢跟“干爹”翻脸呢!就这样,柴荣、赵匡胤都没能降服北汉,直到979年,御驾亲征北汉,亲率二十万大军,分四路会攻太原。
宋将郭进先在石岭关大破辽援军,辽将耶律敌烈败死,辽兵损失一万多人,辽军一时间不敢援助北汉。
没有干爹的援助,北汉灭亡也就成为必然了。
经过一个月的围城战,刘继元被迫出降,立国29年的北汉灭亡。
随机文章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沉船,初次任务遭到英国海空部队围歼揭秘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成因,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长达446公里)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交点在哪里,位于几内亚湾/不属于任何国家鱼鳞云代表什么天气,出现漂亮的鱼鳞云表示要下(冷空气到来)中老年人抵抗力差,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十大病(高血压/心脏病/血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大化革新的背景:日本大和国对政权的完全一统
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之一是内部矛盾必须自己来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所以自身的改革极其必要。
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
大和国原来局限于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地区。
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
5世纪时,这个国家已经统一了如今日本的大部分地区,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
大和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占有周围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并将其分配给皇室成员和大贵族。
大和国家把土地分为屯仓和田庄两部分,前者属于皇室,后者属于贵族。
同时劳动人民也被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于生产劳动。
部民是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在大和国家向外征服的过程中,一些归顺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体安置下来,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组织,在原有土地上继续生活,有许多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血缘关系;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专业生产的部,其劳动者也称作部民。
按照分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作田部、米部,在手工业或其他行业从事生产的总称作品部,在品部内又按照行业的不同分为衣缝部、锻冶部等。
在大贵族田庄从事特殊劳动的部民是以其主人的氏命名的。
部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产工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财产。
主人不得随意杀害或买卖部民,但可以象对待奴隶一样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他人。
所以部民和奴隶区别不大。
在当时,部民和奴隶大约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
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的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大和国家在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之后,失去了继续向外扩张的地理环境,内部开始了争夺。
一些较大的贵族极力想独自控制中央政权,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6世纪之前,比较强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
后来新兴的苏我氏强大起来,打败了物部氏,夺得了中央的控制权,扶植有利于自己的天皇。
苏我氏家族,下面的中小贵族也在疯狂地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部民,许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剥夺,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起来造反,抗税逃亡。
公元6世纪,整个社会已处于混乱状态。
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如何找出更好的统治方法,以取代过时的部民制。
于是在日本出现了吸取别国的改革。
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
苏我稻目(约506—570年)是改革的代表人物。
他曾任两朝天皇的大臣,在朝廷中掌管财政。
他本人与别国的来日人员交往很多,且与大陆的移民有着良好的关系。
早在公元5世纪,日本就与中国南朝的刘宋和朝鲜的百济交往密切,亚洲大陆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被吸入日本。
苏我稻目于555年在吉备五郡设立过屯仓,但部民逃跑的很多。
后来他试用了编制户籍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部民很少逃跑。
这种作法得到了天皇的奖赏。
采用建立户籍的办法,使过去以部为单位受奴役的田部民,变成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者。
这些小生产者直接向国家交纳年贡,实际上成了自由的国家农民。
但是改革的主张遭到了朝廷中顽固势力的反对。
物部氏的物部尾舆是掌管军事的大贵族,他极力维护旧有的统治方式。
引起双方直接冲突的事件是信仰问题。
522年,百济王献给日本佛像和佛经。
在朝廷上,钦明天皇询问群臣可否崇拜佛教。
稻目主张崇拜佛教,以佛教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尾舆坚决反对,认为佛教会给日本带来灾难,不如仍然崇拜原来各个氏族的神。
半个世纪之后,两个对立的势力再次交锋。
587年,用明天皇死,因皇位继承问题,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尾舆之子物部守屋进行了决战。
在衣折战役中,物部氏被打败。
苏我马子控制了朝廷。
先是立泊濑天皇,后又在592年拥立自己的外甥女为推古天皇。
593年,推古天皇立用明天皇的遗子厩户为太子,临朝摄政,即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对中国文化极为了解,如中国的大一统国家体制。
主张加强皇权,并积极准备改革。
603—604年,进行了“推古改革”,先后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
冠位十二阶按才能和功绩授予个人,是非世袭的官位,排挤了那些世袭的贵族,使天皇的权力增大,同时使国家的政府官僚体制有了雏形。
其中明确规定,“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
宪法中还主张以和为贵,减少阶级对立。
594年,由天皇下诏,提倡佛教,圣德太子在与别国如中国加强来往的同时,不以臣或朕等等相称,而是采取对等的称呼。
他还向中国派遣大批交流生。
但是圣德太子的改革只是一个准备,并没大力推广开来,顽固势力还相当强大。
622年,在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害怕进一步的改革损害苏我氏独揽朝政,于是杀死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使刚刚开始的改革夭折。
随机文章关于詹姆斯·布坎南总统单身生活的175年历史中国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因水电站而沉没于湖底的千年古城(保存完好)河北异能者杀人事件,通过精神力控制别人变成傀儡(杀人不用手)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中国以南方为尊/避开北极星的定位玛雅文明遗弃都市蒂卡尔,曾是最繁华城市/有5万居民3000座金字塔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