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兵法》作者“兵圣”吴起:为做将军杀妻
【千问解读】
是谁? 吴起可是个牛人。在咱们大中华地区的祖先中,最会打仗的有俩人,一个叫,写了本《》,另一个就是吴起,写了本《吴子兵法》,后人并称《孙吴兵法》。
吴起是战国时人,出生于卫国的一个小康之家。
本来,他可以衣食无忧地度过一生。
可是,吴起不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
他要,载入史册。
他有一个梦想:位居卿相。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拿着家里的钱四处活动,打算走个捷径,直接步入仕途。
然而,战国时还不太流行买官卖官,要当官,你需要拿出真本事。
没有真本事的吴起四处碰壁后,灰溜溜地回到了家乡。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遇到挫折,也将是他人生转折的起点。
看到吴起一事无成地回来了,村里的人就开始嘲笑他。
你注意看一下周围,永远有这么一帮闲人,自己平庸无能,但总盯着那些不甘平庸、勇于奋斗的人。
等那些人失败后,这些闲人就毫不吝啬地献上自己的,以寻求心理平衡。
可是,被嘲笑的人永远在路上,而嘲笑别人的人,永远站在原地,聪明得像个傻×。
面对这些嘲笑自己的人,吴起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了。
怎么解决的呢?把他们全杀了。
而且,一下子杀了30多人。
如此一来,杀人犯吴起只好跑路了。
其实,即使不杀人,吴起也不会一直呆在家里的。
因为,他要出去学本事。
的吴起,首先选择的是学习儒术。
他恭恭敬敬地拜师,专心用功地学习。
可是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对儒术失去了兴趣。
是这样的:他的母亲逝世了,有个好朋友秘密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得知母亲去世,吴起当然很悲伤。
但他还没有出人头地呢,所以,他决定继续学习,不回家奔丧——在当时,这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吴起的老师得知此事后,像疯了一样,大骂吴起不孝。
大家知道,儒家对”孝“看得可是非常重的。
吴起向老师解释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可是老师不听,继续发疯,像个没有教养的泼妇。
吴起也不是好脾气的人,一看老师如此迂腐、白痴,就扭头走了,不再学习这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
现在看来,吴起幸亏离开了这位老师。
不然,一直学到死,也毫无用处。
因为在这样的乱世,大家都是直接使用砍刀的,谁跟你温良恭俭让啊。
离开老师后,吴起又拜师学习了兵法。
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
吴起简直就是天生为打仗而生的。
学习兵法,他不但兴趣浓厚,而且天赋极高,理解力超群。
再加上他的勤奋刻苦,很快,吴起就对打仗的事儿了。
而在战国时期,这正是时代需要的本事啊。
吴起一不小心,踩在了时代发展的主题上。
学到真本事的吴起,首先在鲁国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恰好,不久后齐国攻打鲁国。
鲁国国君知道吴起会打仗,就决定任命他为大将军,率兵迎敌。
可就在此时,有个傻×突然提出来,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他会不会半路当了叛徒啊?一个傻×提出后,众多傻×跟着附和。
眼看着,吴起的大将军一职就要泡汤了。
在这人生的紧要关头,吴起用一个行动诠释了“热爱,就是”这个价值观。
他回到家里,,把自己的齐国老婆给杀了。
然后,他提着老婆的头来到鲁国的君臣面前,说道:现在,没问题了吧? 鲁国国君吓坏了,那帮傻×也吓坏了。
吴起顺利当上了大将军,并率军成功击退了齐国军队的入侵。
当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讲,吴起的妻子是无辜的。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只能对此表示遗憾。
本来,胜利者是不该受到谴责的。
但当初被吴起得罪了的那帮傻×,又在鲁国国君面前打小报告了。
而鲁国国君耳朵根子软,听着听着就以为真了。
吴起一看,鲁国简直是个傻×之国啊,在这里能有什么出息?于是,他就跑到魏国去了,在那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后来又跳槽到楚国,同样位居卿相。
可惜,吴起最终还是被楚国的傻×们给弄死了。
不遭人嫉是庸才。
吴起虽死,梦想已然实现。
青史之上,吴起的大名赫然在列。
而那些弄死他的小人们,尔曹身与名俱灭,荒冢一堆早没了。
随机文章美国不明飞行物超战机只需0.3秒,速度是战斗机3倍以上谷歌和苹果哪个厉害,谷歌市盈率是苹果1.8倍(未来或更强)古巴沉落的海底古城,沉没于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末期(史前文明)历史上有很多常胜将军,那有常败将军吗?中国历史十大忠臣,端午节缔造者屈原仅第十/第一你可能没听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六月。
作者韩愈。
石处士名洪,有才德而不做官。
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上段写乌公与从事讨论求贤之事,透出石处士其人。
下段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
重点在一个“义”字上。
作品原文 送石处士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①,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②之贤者。
有荐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sōng]、邙[máng]、瀍[chán]、谷之间③,冬一裘[qiú],夏一葛[gé]④,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
坐一室,左右图书。
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sì]⑤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⑥、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⑦。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⑧,农不耕收,财粟殚⑨[dān]亡。
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
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zhuàn]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
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jué]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
为先生别。
”又酌[zhuó]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
遂以为先生寿。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nìng]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
”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公元761年—公元827年),张掖(今甘肃张掖)人。
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
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
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
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
邙:山名,在河南西部。
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
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
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
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
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
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
此处指受其威胁。
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
归输:运输军用物资。
治法:治政之法。
征谋:征战之谋。
撰:写作。
书词:书信。
原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
有荐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
坐一室,左右图书。
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
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
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
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
为先生别。
”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
遂以为先生寿。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
”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译文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
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
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
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
”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
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
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
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
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
为先生您饯行了。
”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
这就为先生干杯。
”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
”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
”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
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做序。
作品背景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六月间。
元和四年,河北恒州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王承宗统率军队不服从朝廷诏命。
唐宪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讨伐。
乌重胤于元和年四月就任河阳军节度使,其地处转运要道,责任重大。
乌上任不久即访问贤人,渴望共济国事。
石处士姓石名洪,字睿川,洛阳人,辞去黄州录事参军后,退居洛阳,十年不曾外出做官,石洪德商望重,颇具才略,而古代称有才德而不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
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便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
东都人士作诗饯别,并请韩愈写序以赠之。
序中期望乌氏与石洪以道义为依并极两人合作成功,兼寓箴规之意,具有丰富的现实与理想意义。
作品鉴赏 本文为送石处士赴任而写,《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
韩愈主要就是在这两层上作文章。
但从表面上看,文章却无处不在赞扬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赞之正所以规之、励之也。
最终目的是鼓吹选用贤才,并鼓励贤才“以道自任”,为国出力。
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却通过明暗两条线来体现:上段记叙乌公和从呈的对话,通过几问几答,表现出石处士的品德才学。
表面上写乌公与从呈讨论求贤之事,实则由两人之间的问答,体现出石处士其人。
笔法活络,控御自如。
既赞处士之贤,同时也赞乌公之能知贤、求贤。
双方的共同点在一个“义”字上,并以此“义”解众人对处士出仕之疑。
下段写饯别宴席上东都士人的祝辞和石处士的答辞,实际上是韩愈对乌公和石处士的期望。
明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写其应聘之果,赴行之速,却可以看出行事自有决断,与前面写其议论古今人物之当、料事成败之神颇能呼应,让我们感到此人果非常人。
规劝处士与乌公的话,则通过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体。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他在文学上,从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哲学上极力维护儒家思想,排斥佛教,道教;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也卓有成绩。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子产不毁乡校》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
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作品原文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论执政⑵。
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
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
小人实不才⒂。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⒃,岂唯二三臣⒄?” 仲尼闻是语也,曰(18):“以是观之(19),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作品注释 ⑴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
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⑵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⑶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毁:废除。
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
⑸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
⑹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
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
游:闲逛。
焉: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⑺善否(pǐ):好和不好。
⑻忠善:尽力做善事。
损:减少。
⑼作威;摆出威风。
防:堵住。
⑽遽(jù):立即,马上。
⑾防:堵塞。
川:河流。
⑿道:同“导”,疏通,引导。
克:能,能够 ⒀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
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当作(治病)的良药。
之:指郑人的议论。
⒁蔑:指郑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今而后:从今以后。
信:确实,实在。
可事:可以成事。
⒂小人:自己的谦称。
不才:没有才能。
⒃其:语气词。
⒄二三:泛指复数。
这些,这几位。
(18)仲尼:孔子的字。
是:这。
下文“以是观之”的“是”同。
(19)是:这(是)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作品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废除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然而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 作品点评 子产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宰相级人物之一。
作为执掌郑国国务大权的大夫,他以自己独特的执政风格将国事调理得井然有序,从而享誉一时。
本篇文字,记载了子产政治活动中的一个侧面,颇能反映其理国治民的手段与态度。
郑国人常聚集在乡间的学校里,议论国政。
因此就有人向子产建议,是否毁了这些学校,以免生事。
子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对这些议论不必多虑,议论所赞赏的,就去办,议论所憎恶的,就改正,这恰似我的老师一样。
为什么要毁掉呢? 随后,子产说出了一番颇为精彩的治国之道;只听说用做好事来消减怨恨,却未听说能用高压来阻止怨恨的。
不是不能及时堵住,但这就象筑堤防水一样,一但大水决堤,必有大伤害,要想补救也来不及了,倒不如预先以小小的决口来疏导。
也就是说,不如听取这些民间的议论,并以此作为良药。
子产的确是悟透了治国与治民的个中奥秘,明白众怒难犯的道理。
后世治国者多有借鉴于此的。
然而,今人费解的是,始终有为数不少的治国者因维护表层的秩序与威福,而屡犯此忌,结果是于民国不利,于己也未有长远之利。
作品读解 春秋时的乡校,使人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
在希腊、罗马,凡自由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乡校自由地议论政治,与希腊、罗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差别:乡校的平民百姓虽然可以议政,却无权参政,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因此,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
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几十年、几百年才会见到一次。
完全可以设想到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风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施政方针,一直到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
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平民百姓中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眼睛盯住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
可以打个比方,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
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
所以,沉默并不意味著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著可怕的力量。
作品出处 《子产不毁乡校》选自《春秋左传》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
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
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
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
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 人物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相关人物 子产(?~公元前522)春秋时政治家。
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
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人。
他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子国的儿子。
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
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仁厚慈爱、轻财重德、爱民重民,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颇多建树。
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采用“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