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无孝子是什么意思?

但是“孝”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华儿女尽孝已经履行了上千年,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那久病床前无孝子真的有道理么?可能还是跟时代有关系,如果是为了照顾自己的父母放弃自己的一切正常生活,那对自己来说肯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但是“孝”字摆在这里你也没有办法。
但时间长了,一旦人失去耐心
【千问解读】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我们应该都听过。
但是“孝”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华儿女尽孝已经履行了上千年,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那久病床前无孝子真的有道理么?可能还是跟时代有关系,如果是为了照顾自己的父母放弃自己的一切正常生活,那对自己来说肯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但是“孝”字摆在这里你也没有办法。
但时间长了,一旦人失去耐心可能这个“孝”也就守不住了,所以才会有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说话。
那到底能不能久病床前亦有孝子呢?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就提到孝,那究竟什么是孝呢?从字形上看,孝字是个会意字,“老”与“子”合起来就构成孝。
所谓的“老”是长辈、上一代人,“子”是晚辈、下一代人,晚辈与长辈,下一代与上一代,大家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就成了孝。
上一代生养子女,是家庭也是民族的一种传承,到老了由年轻的子女在下背负老人报答恩情,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必须的担当,如此上下和谐就是完美的孝。
如何尽孝?《论语·为政》载:“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报答父母养育深恩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颗恭敬的心,要有一颗爱心。
孔子把孝养父母与犬马联系起来。
犬马也可以为人类服务,如果子女侍奉父母时没有一颗爱心在里面,那么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显然,无心的孝就不是孝,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论语·为政》篇又记载:“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心情最难能可贵。
人们的心情表现为脸色,脸色决定于心。
子女对于父母有深切的爱和笃定的孝心,才会在日复一日的侍奉当中和颜悦色。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
”在家孝顺父母是第一位的孝,无论你职务高低和事业成就的大小,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养育之恩永远也报答不完。
但是,谈到尽孝,又何尝容易!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子女能够给予父母的爱永远赶不上父母对子女的爱。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这样解释道:“以个人而言的话,所谓的孝就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就是孝了。
”
那么父母久病床前,有没有孝子做到不厌其烦的侍候,奉献自己的孝心呢?还真有,而且此人还是官中的极品——皇帝。
汉文帝刘恒是汉代第三任皇帝,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早年封为代王,封地在晋阳。
刘恒的母亲薄姬(刘恒称帝之后被奉为太后)因为在宫中不受宠,从而免遭吕后的毒手,后来跟随自己的儿子来到了晋阳。
刘恒从小就信奉孝道,与自己的母亲感情深厚。
薄太后身体不好,到了晋阳后常常患病,曾经连续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每天除了上朝处理王国事务,就是衣不解带地伺候在母亲的床前。
凡是母亲需要吃的草药、喝的汤药,刘恒都要先亲自尝过才可以给母亲服用。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刘恒颜色不改,一如既往地守候在母亲身边。
经过他的悉心照料,薄太后的身体终于康复,恢复了自理能力。
当了皇帝的刘恒一如既往地照顾自己的母亲。
晚年因为生病,刘恒早于自己的母亲而亡。
在弥留之际,刘恒对自己即将病逝不能继续尽孝母亲的“不孝行为”深感惭愧,他嘱咐自己的妻儿一定要帮自己好好照看母亲。
汉文帝的言行告诉我们,子女孝顺父母长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生命的全部过程。
孝顺的核心秘诀,就是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
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父母爱的付出,就不会觉得失去自理能力的父母是累赘了。
若人人都可以孝敬自己的父母,则全天下的父母都会得到幸福,由家庭的小孝到社会的大孝,则社会和谐自然到来。
孝子帝王汉文帝:爱美女更爱美男
不过可惜魏媪没能活着看到女儿实现预言的那一天就死在了代国,下葬栎阳,未能与丈夫合葬。
薄太后的弟弟薄昭被封为轵侯,早死的父亲薄生追封灵文侯,母亲追封为灵文夫人,分别享受祭祀。
除此之外,还重赏了家族的每一个人,并且让魏氏家族中的一人也得到封侯。
在婚姻生活上,薄太后一生坎坷,是毫无乐趣可言的。
然而她却生了一个世上的孝顺儿子。
没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故事里,刘恒排第二,仅次于舜帝姚重华。
据说,薄氏成为皇太后之后,汉文帝以之尊,仍然对母亲孝顺如初。
薄太后曾经生了一场重病,辗转迁延达三年之久。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然而刘恒却打破了这句话,在三年之中,他每天都要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边,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之后,才放心给母亲喂下。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都对母亲尽为子之道。
公元前157年,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
临终时,他对于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深为抱憾,反复嘱咐妻子窦皇后和儿女们一定要对薄太后尽孝。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刘恒要求将自己的陵墓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置方位。
两年后,薄太皇太后去世,窦太后谨遵丈夫的心愿,将婆婆落葬在刘恒霸陵的南方,仿佛刘恒背着母亲的样子。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狠毒的女人,然而对于来说,吕雉却不啻于是她的恩人。
因此能够与合葬的始终都是吕雉,薄姬不但没有在权倾天下之后,将吕雉的棺椁从刘邦陵中迁出,更没有将自己以“文帝生母”的身份挤进刘邦陵。
她始终认为,吕雉才是丈夫真正的妻子。
薄姬陵一如薄姬生前的为人,恪守着自己姬妾的身份,守护在儿子刘恒的身边,隔河远望丈夫刘邦和吕雉的合葬陵。
一守一望间,两千年时光已经流逝。
现在回望薄姬的人生,她似乎完全是为了“生天子”而来到这个人世的,上苍赋予她的人生使命,仅仅是做一个母亲。
然而她是世间最幸福的母亲。
汉文帝皇后险被废掉 皇帝爱美女更爱美男 在文帝元年,窦姬(从这里开始,我们要改称她为窦猗房,据说这就是她的闺名)成为皇后、长子成为皇太子、长女刘嫖成为公主,窦猗房的小儿子也被封为代王 代王,是文帝刘恒继位为帝之前的封号,现在刘恒把自己起家的名分给了刘武,不用说,在文帝和窦后夫妻眼里,刘武是最可爱的孩子,甚至比皇太子刘启还要招人待见。
但是皇帝皇后娇纵小儿子的行为,大臣们看不过眼,认为这种宠法会累及国家大事,于是不久刘武便由代王改封为。
不过封号可以改,在爹妈心目中,刘武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甚至由于这一次改封,文帝窦后对刘武,还油然而生内疚之意。
应该说,大臣们毫无人情味的进谏还是有远见的,若干年后,这位刘武,果然给大汉王朝惹了不少麻烦。
正当窦猗房准备好好享受身为国母的尊荣之时,病魔缠上了她。
她害了眼病,并且因此而双目失明。
本已徐娘半老的窦皇后,此时又失去了动人的眼睛,文帝对她的夫妻情分,立刻速冻。
虽然看在往日情分和儿女份上,文帝仍然让她当皇后,但是男女方面的情意,却迅速转向后宫中如云的美女群里。
在这些的美女群中,文帝最宠爱的是邯郸和尹姬。
这两位美女都没能生下儿女,但是文帝对她们的宠爱,却远远超过了太子的母亲窦皇后。
在后宫之中,慎夫人的物质待遇、侍从车驾,都与窦皇后;而在私下的夫妻恩爱上,更是比窦皇后多得多。
老夫少妻,文帝面对慎夫人,几乎已经爱得晕了头。
假如不是慎夫人未能生出儿子,恐怕换个皇后都不成问题。
有一次,文帝带着窦皇后和慎夫人等后宫宠妃,一起前往上林苑游玩。
游嬉尽兴之后,大家都要坐下休息。
当文帝和窦皇后依次坐下后,慎夫人就如同往常在内宫时一样,准备坐到窦皇后身边去。
结果,跟随文帝而来的郎中袁盎却不让慎夫人就座,将她引到旁席,与侍者同坐。
慎夫人顿时觉得受辱,满脸怒色,怎么说也不肯坐下。
文帝也觉得袁盎扫了自己宠妃的面子,自己也不肯再安坐席上,起身就走。
窦皇后不敢出声,也只得紧跟在皇帝身后,低着头跟着走了。
但是袁盎从小就从做强盗出身的父亲那里继承了心雄胆壮的基因,压根就不怕皇帝发怒,反而追上去对着文帝讲大道理:“俗话说尊卑有序,皇上虽然宠爱慎夫人,但是名分有高低,后宫之主是窦皇后,慎夫人不过是妃妾,怎么能与嫡妻皇后呢?如果皇上因为偏心就没有规矩地对她滥加恩宠,乱了国家规矩,虽说是爱实际上害了她。
前车之鉴并不远,皇上你难道忘了变成‘人彘’的惨状吗!” 随机文章夏朝的货币是什么?埃及法洛斯灯塔历史价值,世界最高的便民工程(400米)霍金完美体现鲨鱼效应,与病魔斗争50年获得惊人成就(内心强大)abc法则沟通三原则,新业务员必须掌握的黄金沟通方法黑洞为什么吞噬不了铁,黑洞拥有自主意识学会了挑食(细思极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秦国人如果想要离婚,官府如何处置不孝子?
排开生活环境与时代条件的因素,秦代的家庭生活理念与现代相比,不仅有差异,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但无论是异是同,相信一定会颠覆您的认知。
一、秦朝的小家庭结构 秦朝大部分风俗文化的源头都要追溯到变法时期。
在之前,秦人都还是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那时候一个家庭中的人口数量是不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大家庭共居状态。
这无疑也十分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变法推行以后开始出现这方面的新规定,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为了使民勤于稼穑,增加国家的税收而在整个国家积极推行小家庭结构。
由此一直发展到秦朝建立,这种小家庭结构便稳定下来了。
秦朝的小家庭结构与现代十分相似,一般以一个男性为主体建立一个小家庭,遵循一夫一妻制的原则,虽然当时纳妾是被允许的,但有此条件的平民家庭并不多。
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所以生几个孩子完全取决于自己,但孩子养大到一定年纪就必须再分出去,男子娶、女子嫁,组建新的小家庭,如此传承延续下去。
二、离婚不登记?罚钱五千 正如现代结婚与离婚都要去民政局登记一样,秦朝时也一样需要办理正规的手续得到官府的认可,否则皆可视为违法行为,会得到相关的严厉惩处。
这和影视剧中一纸休书就可的情形可绝对不一样。
秦简里明确记载了相关法律条文:“弃妻不书,赀二甲。
”这“二甲”就是两副铠甲,不仅丈夫要罚两副铠甲,被休的妻子也一样要受到处罚。
那时的一甲合1344钱,这样算起来夫妻俩一共要罚处五千余钱,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额款项。
虽然秦朝政府并不干预百姓的婚姻,但结婚和离婚一定要在官府进行正规登记,因为这涉及到户籍和税收的问题。
三、处死畸形儿并不算犯罪 秦简中有一条法律条文记载了一个残忍的事实,“其子新生而有怪物其身及不全而杀之,勿罪”。
这也就是说,如果新生儿是先天残疾或畸形,将其杀死,无罪。
放在今天来看,这自然是极其不人道的做法,那么当时为何要这么做? 两千多年前,物资匮乏,力耕尚无法保证果腹,若家庭中再出现一个无劳动力者无疑将是巨大的负担。
且当时因为孕妇普遍营养不足,生出畸形儿的概率也较现在高得多,所以这一规定实是秦朝为减轻家庭负担、促进优生优育的一项无奈之举。
秦法虽是如此规定,但最终是否真正做出这一决定也还在其父母本身。
无论是古是今,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若非迫不得已,任谁都会于心不忍。
四、子女不孝?交给官府斩杀 首先来普及一个秦朝的法律知识,秦朝通常将诉讼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公室告”,一个是“非公室告”,简单来说就是官府受理和不受理两种情况。
那什么样的诉讼是官府不会受理的呢?那就是案件所涉及到的当事人双方存在血缘或隶属关系,这属于家庭内部矛盾,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官府是不会蹚这趟浑水的。
但现在要说的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情况:如果父母认为子女不孝,甚至不需要证据和任何理由,只要向官府上诉,官府不仅会受理,还会代为对“不孝子”处以极刑——“谒杀”,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主人对奴婢。
都说是注重孝道的朝代,可秦朝在孝行方面似乎有一种极端的注视。
五、每家都有“皇位”要继承 秦朝的军功爵制规定其爵位是可以继承的,而继承权应归于一家之长所选出的“后”。
这个“后”可不是皇后,但可以将其理解为“太子”,也就是一个家庭的后代继承者,也是未来的一家之长。
“后”的人选来自于家长的儿子们,一般是嫡长子,如果没有儿子,也允范围扩大到同族子侄辈中,如“士伍甲无子,其弟子以为后”。
既然说到继承权,就不可不谈到财产继承问题。
财产的继承方式与现代非常相似,也是通过立遗嘱的方法,不过这在秦朝叫做“先令”。
立先令同样是需要公证人和担保人在场的,请乡、里的长官来担任公证人也就意味着这份“先令”具有法律效力,受到法律保护。
实际上每一个朝代的家庭生活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无论如何变化,有些文化印记却被一直传承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