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典故出处介绍

不过实际上关羽生擒于禁和庞德以后,只有庞德一心求死,而于禁则是求关二爷能饶他一命,按理说关羽也是一位爽快的人,不过于禁庞德作为曹魏大将,关羽是没理由放走他们的,而且当时还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其实曹操身边的将领,叛逃过的也不少,但像庞德这么血性的将领似乎更像是从蜀汉出来的一样。
这次讲述的成语“
【千问解读】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不过实际上关羽生擒于禁和庞德以后,只有庞德一心求死,而于禁则是求关二爷能饶他一命,按理说关羽也是一位爽快的人,不过于禁庞德作为曹魏大将,关羽是没理由放走他们的,而且当时还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其实曹操身边的将领,叛逃过的也不少,但像庞德这么血性的将领似乎更像是从蜀汉出来的一样。
这次讲述的成语“身不由己”就跟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发生在关羽“水淹七军”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于禁和庞德。
原文如下:
关公回到高阜去处,升帐而坐。
群刀手押过于禁来。
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
关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
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
”发落去讫。
关公又令押过庞德。
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曰:“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
汝如何不早降?”德大怒曰:“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骂不绝口。
公大怒,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
德引颈受刑。
关公怜而葬之。
于是乘水势未退,复上战船,引大小将校来攻樊城。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围攻襄阳和樊城,曹操连忙派遣于禁和庞德率领七军前来增援。
之后关羽巧妙利用天降大雨的有利时机,向于禁所部发动突然袭击。
而此时的曹魏七军被大雨所困,毫无战力,很快被关羽全歼,主将于禁及先锋庞德被俘。
于禁向关羽求饶,庞德骂声不绝,慷慨赴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于禁向关羽求饶时所说的“身不由己”,意为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形容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杂戏曲《陈巡检梅岭失妻》中的“瓜期信通,为着功名,奔走西东。
见说出路自觉心慵,身不由己,意冲冲。
”
关羽水淹七军及于禁和庞德被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三国志·于禁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
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
为何于禁会向关羽求饶而庞德却一心求死呢?其实这与于禁和庞德在曹营中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
于禁跟曹操的关系非同一般,一起出生入死三十年。
加上汉末三国时期武臣武将投降的例子数不胜数,事后也并没有被旧主追究。
于禁很可能认为即使他投降了,曹操念及旧情,也不会加害自己的家小。
同时,关羽也曾经投降过曹操。
于禁或许又认为关羽会顾念旧情,不但不会杀死自己,说不定还会将自己交换给曹操。
那么,庞德为何不像于禁那样求饶而要一心求死呢?《三国志·庞德传》载,就在庞德迎战关羽的前夕,曹营中有不少将领认为庞德的哥哥在刘备手下效力,而庞德自己的故主马超也身在刘备集团,怀疑庞德很可能会阵前投敌。
庞德得知此事后,不得不当中表态:“我受国恩,义在效死。
我欲身自击羽。
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这番表态也就意味着庞德也就没了退路,一旦投降,岂不是被天下人耻笑。
故此,庞德也只能义无反顾了。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