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虎归山典故出处介绍

结果刘备得到消息,称袁绍和袁术即将汇合,就主动向曹操请缨前去拦截袁术,曹操这次也没多想就答应了。
刘备心中暗喜这下总算脱离了曹操的控制。
不过曹操有几位手下建议曹操让刘备返回许昌,如果把刘备放走无疑等于当虎归山。
曹操虽然嘴上把刘备当英雄,实际上根本就没把刘备当一回事,这次要为大家
【千问解读】
曹操将刘备困在许昌时,刘备心里也是很慌,急忙想找机会开溜。
结果刘备得到消息,称袁绍和袁术即将汇合,就主动向曹操请缨前去拦截袁术,曹操这次也没多想就答应了。
刘备心中暗喜这下总算脱离了曹操的控制。
不过曹操有几位手下建议曹操让刘备返回许昌,如果把刘备放走无疑等于当虎归山。
曹操虽然嘴上把刘备当英雄,实际上根本就没把刘备当一回事,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纵虎归山”就跟这个故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发生在刘备奉曹操之命离开许昌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郭嘉、程昱、曹操和刘备。
原文如下:
时郭嘉、程昱考较钱粮方回,知曹操已遣玄德进兵徐州,慌入谏曰:“丞相何故令刘备督军?”操曰:“欲截袁术耳。
”程昱曰:“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
后欲治之,其可得乎?”郭嘉曰:“丞相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
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望丞相察之。
”操然其言,遂令许褚将兵五百前往,务要追玄德转来。
许褚应诺而去。
却说玄德正行之间,只见后面尘头骤起,谓关、张曰:“此必曹兵追至也。
”遂下了营寨,令关、张各执军器,立于两边。
许褚至,见严兵整甲,乃下马入营见玄德。
玄德曰:“公来此何干?”褚曰:“奉丞相命,特请将军回去,别有商议。
”玄德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吾面过君,又蒙丞相钧语。
今别无他议,公可速回,为我禀覆丞相。
”许褚寻思:“丞相与他一向交好,今番又不曾教我来厮杀,只得将他言语回覆,另候裁夺便了。
”遂辞了玄德,领兵而回。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在许昌被曹操所困,心中焦虑,苦思脱身之计。
此时,曹操得到消息,说是袁术打算与袁绍会合。
刘备趁机提出领兵前往徐州拦截袁术,曹操随即应允。
刘备离开许昌不久,郭嘉和程昱力劝曹操下令让刘备返回许昌。
但当曹操派许褚前去传达让刘备返回许昌的命令时,刘备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予以拒绝,继续率部前往徐州。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程昱口中的“纵虎归山”,意为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中的“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
小说中描述的这个情节并非作者的虚构,而是有历史根据的。
据《三国志?先主传》载:“袁术自败于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
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朱灵要之。
”刘备离开许昌不久,程昱便对曹操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刘备不可纵。
”直到此时曹操才醒悟过来,派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从这个记载又引申出两个疑问,一是程昱为何建议曹操不要放走刘备,曹操又为何会放走刘备呢?关于这两个问题,史料也给出了答案。
程昱为何建议不要放走刘备,其实是程昱对刘备看法的一个延续。
据《三国志?武帝纪》载,早在刘备被吕布赶出徐州前来投靠曹操时,程昱就向曹操提出这样的建议:“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不过,程昱的这个建议被曹操否决。
因此,刘备离许昌后,程昱旧事重提,请求曹操追回刘备。
至于曹操为何会放走刘备,这与曹操对待刘备的态度有关。
上面已经提过,当初程昱建议杀掉刘备被曹操拒绝,拒绝的理由见于《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的一段话:“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很显然,曹操是想利用刘备来收买人心。
因此,曹操对刘备器重有加。
而刘备隐藏真实想法的功夫也的确了得,硬是让曹操放松了警惕。
曹操认为刘备是真心实意归顺自己,成了自己集团的一员。
故此,曹操才会让刘备率部前去徐州。
等到刘备离开许昌,程昱特意前来提醒,这时的曹操才缓过神来,但却为时已晚。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