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针毡典故出处介绍

可惜最后计划被提前泄露,除了刘备其他人一并被曹操就地正法。
很多人说汉献帝不敢反抗曹操,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汉献帝肯定不能明着跟曹操作对,不然曹操可以将他废除,在立一位新的天子。
这次讲解的成语“如坐针毡”,就和汉献帝衣带诏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样
【千问解读】
曹操接汉献帝迁都,汉献帝秘密写下衣带诏交给董承,准备联合刘备等人一举除掉曹操。
可惜最后计划被提前泄露,除了刘备其他人一并被曹操就地正法。
很多人说汉献帝不敢反抗曹操,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汉献帝肯定不能明着跟曹操作对,不然曹操可以将他废除,在立一位新的天子。
这次讲解的成语“如坐针毡”,就和汉献帝衣带诏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发生在“衣带诏”事件期间,相关人物为曹操、吉平和王子服等人。
原文如下:
吉平苏醒,睁目切齿而骂曰:“操贼!不杀我,更待何时!”操曰:“同谋者先有六人。
与汝共七人耶?”平只是大骂。
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
操教一面打,一面喷。
平并无求饶之意。
操见不招,且教牵去。
众官席散,操只留王子服等四人夜宴。
四人魂不附体,只得留待。
操曰:“本不相留,争奈有事相问。
汝四人不知与董承商议何事?”子服曰:“并未商议甚事。
”操曰:“白绢中写着何事?”子服等皆隐讳。
操教唤出庆童对证。
子服曰:“汝于何处见来?”庆童曰:“你回避了众人,六人在一处画字,如何赖得?”子服曰:“此贼与国舅侍妾通奸,被责诬主,不可听也。
”操曰:“吉平下毒,非董承所使而谁?”子服等皆言不知。
操曰:“今晚自首,尚犹可恕:若待事发,其实难容!”子服等皆言并无此事。
操叱左右将四人拿住监禁。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专权,引发汉献帝刘协的愤怒。
汉献帝以“衣带诏”的形式密令国舅董承暗中积蓄力量,一变铲除曹操,恢复皇权。
不久之后,董承便与马腾、刘备、吉平、王子服等人暗中策划,计划利用太医吉平治疗曹操的偏头疼之际下毒。
但此时被董承的家奴秦庆童发觉,并向曹操告密。
最终,除刘备、马腾二人之外,其余四人皆被曹操杀害。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如坐针毡”,意为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晋书·杜预传》中的“锡性亮直忠烈,屡谏慜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
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
小说中提到的“衣带诏”事件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发生在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陈寿的《三国志》、袁宏的《后汉纪》及范晔的《后汉书》中均有记载。
不过,在这三种历史记载中却都找不到“吉平”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的首次出现,并不是汉末三国时期,而是在元代,出自元代的早期剧作家花李郎创作的《相府院曹公勘吉平》一剧,后来在《三国志平话》中亦有出现。
那么,汉末三国时期是否出现过一位姓吉的太医密谋除掉曹操呢?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此人的名字并不叫吉平,而是叫吉本。
据《三国志·武帝纪》载:“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
”从这段记载可以发现,吉本发动叛乱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与小说中的时间相差了十八年之久。
综合以上的史料记载可知,小说家不仅将吉本叛乱的时间提前了十八年,同时还虚构了他参与“衣带诏”及企图毒杀曹操的故事。
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大家都清楚,是体现正直的朝臣们对曹操篡政的愤怒。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