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之战: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是齐魏争霸与三晋衰落的起点 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5-26 点击数:
简介: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兄弟反目 原本较为和睦的三晋,很早就就已经出现了关系

【千问解读】

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桂陵之战: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是齐魏争霸与三晋衰落的起点 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p><p>

兄弟反目

原本较为和睦的三晋,很早就就已经出现了关系裂痕。

到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韩国和赵国因看不惯魏国的霸道作风,而出手干预其内政。

两国联合了魏国的公仲缓,一起出兵挑战魏国世子魏婴。

但赵国和韩国在处理魏国的问题上也有很大分歧。

前者主张让魏国直接割地,后者则主张将魏国分割成如同宋国和卫国那样的小国。

双方的意见不合让魏国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魏婴的绝境逢生,还其产生了极其良好的自我感觉。

这位魏国公子误认为自己是天纵英才,从此以天下明君和三晋霸主自居。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三晋间的小打小闹不断,但大体还是魏国占据绝对优势。

与此同时,由于魏国错过了最佳时机,西方的秦国开始恢复强硬的态势。

公元前364年,秦将章鐈和秦献公在石门之战中获胜,斩杀6万魏军。

一直暗中观察的周显王,也趁机封秦献公为霸主。

两年后的少梁之战里,秦军再次击败了魏军,还俘虏了魏军将领公叔痤。

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态势,魏婴进行了一系列改制。

除了将国都从安邑迁移到大梁外,还在河西地区修建长城,防御秦军的紧逼。

为了巩固国防,魏侯还强行逼迫三晋交换土地,将三国破碎分裂的领土连成一片。

这一做法虽然有利于魏国集中国力,但其实是在破坏维系三晋联盟的外在因素。

因为彼此疆土犬牙交错,才可以相互牵制。

现在三国间少了牵绊,可以更自由的执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矛盾也就日益明显。

由于韩国的地缘环境最险恶,而且硬实力不足,所以选择继续追随魏国。

但位于边缘地带的赵家,在晋国时代就长期是执政大夫。

所以不甘居育人下,表现出巨大的独立性。

公元前356年前后,在魏国与韩国、卫国和宋国会盟时,赵国却开始了独立外交。

一面与宋国和齐国会盟,寻求魏国挑战者的支持。

一面与威胁自己侧后方的燕国会盟,以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这证明传统的春秋会盟,在战国大地上已经不再有那么强的号召力。

和之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会盟抵御外患不同,魏侯的会盟完全是从本国的利益和野心出发,所以反响寥寥。

在意识到号召力大不如前后,魏婴开始与秦孝公会盟,缓解秦国对河西的侵夺。

但是秦国也看出了魏国的局势紧张,于是发动了新一轮战争。

见到魏国的傲气受挫,赵成侯也开始野心勃勃地挖魏国的墙角。

他公然入侵魏国的保护国--卫国,瓜分中原地区所剩不多的肥肉。

桂陵之战: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是齐魏争霸与三晋衰落的起点 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p><p>

明争暗斗

面对赵国的挑衅,魏侯趁机发难。

计划借保护魏国的机会,重夺对三晋的领导权。

大将庞涓开始着手为战争做准备。

但无论是庞涓和魏侯自己都非常清楚一点,要大规模用兵就必须先摆平东面的齐国,南面的楚国和西面的秦国。

在西方,魏国有韩国军队协助防御秦军。

韩国本身领土多山,而且拥有三晋之中最优秀的弓弩手,善于防御关卡。

可以为魏国拖住来势汹汹的秦军进攻。

南方的楚国已经恢复了攻击性,变得像春秋时期一样的不好惹。

对此,魏侯进行了外交攻势。

他任命与昭奚恤有仇的楚国流亡贵族江乙为特使,让他带重金衣锦还乡。

然后用“狐假虎威”的故事,离间楚宣王和昭奚恤,从而牵制了楚国北上用兵的精力。

对于齐国,魏国也通过游士和说客前往高等学府进行舆论宣传。

但是齐国宫廷的态度并不明晰。

所以这次对赵作战,魏国需要面对赵国和潜在的齐国两方面力量。

如果再有第三方打破这一平衡,魏国的内部力量很可能被掏空,进而被敌国趁虚而入。

在军事部署上,魏国的军事动员能力极限是36万军队。

此外还有韩国、宋国和卫国的军队助阵。

魏侯命令龙贾指挥河西方面军,防御秦国趁火打劫。

韩国军队负责在秦韩交界处拖住秦人。

钻荼指挥军队防御魏国国内大城,防止第三方势力袭击魏国本土。

猛将庞涓带领8万人驻扎在荏丘附近,密切监视齐国的动态,防止齐国趁机介入战事。

最后,魏侯魏婴点精兵亲自出马,直扑赵国的中心城市邯郸。

桂陵之战: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是齐魏争霸与三晋衰落的起点 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p><p>

齐国军威

收到魏国军队频繁调动的情报后,齐国内部开始了对时局的讨论。

君臣们大致统一了意见:应当集结军队,准备对魏作战。

否则三晋再次整合,天下将再次出现秦-楚-晋-齐分立四方的局面。

而且郡县化的三晋,比卿大夫割据的春秋晋国更有侵略性。

一旦赵国以邯郸为中心的东部领土被魏国割占,从邯郸到山东半岛几乎一马平川。

齐国将面临无险可守的局面。

在此之前,齐国已经进行了自己的改革。

公元前360年前后,邹国的流亡贵族邹忌以讲故事劝谏的方式,拉开了齐国变法的序幕。

邹忌的主要贡献是整顿吏治,公开烹杀污吏,保证君王的命令能得到最严格的贯彻。

也鼓励平民大胆向上传达诉求,保证上情下达,从而保证了齐国军政命令的高效。

随着征兵和备战的诏令从临淄王城中发出,命令传到了齐国的“五都”:北方防御燕赵的高唐和平陆、南部防御南方楚国的南城、防御西南方魏国的阿城和防御东夷族的即墨。

每个都的最高军政长官,是国君任命的都大夫,麾下有经过精心选拔的五都之兵。

这些人是精锐的轻装车兵和快速突击的车骑部队,在田齐时代是齐军精锐。

与魏武卒类似,齐国还有被称为“技击”的常备兵。

他们是通过训练选拔出来的精锐步兵,以善于个人搏击著称。

这些人平时需要进行搏击、角抵、箭术、驭术、剑法、游水等方面的训练。

每斩下一个敌人的首级,就可以获得一金奖赏。

相比魏国与秦国的军功爵制度,齐国的军功奖励制度只重视个人战功,只给与金钱奖励而没有田宅和爵位的奖赏。

且秦军一个单位的伤亡数大于他们杀伤的敌军,那么这个编制内的所有人都要受罚。

但技击之士的奖励标准不考虑士兵所在单位的伤亡比例。

所以是更纵容个人之勇,迁就齐人“勇于持刺而怯于众斗”的民风。

结果是技击成了过于侧重单兵战斗力,倾向于混战的轻步兵,但不能列阵而战。

虽然训练科目繁多,但其实每个人各有侧重。

所以战斗力参差不齐,装备也五花八门,很难分清他们具体属于什么兵种。

因此,当时的评价是齐军对付盗贼和叛军够用,但是对付组织严密的敌人就会吃瘪。

正所谓“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

桂陵之战: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是齐魏争霸与三晋衰落的起点 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p><p>

除了技击之士和五都之兵,齐国从齐桓公时代起就有大量世袭当兵的国人,有浓厚的兵民合一传统。

到了田齐时代,国野之分被打破,齐国出现了基于县制的普遍征兵制。

所以广大的征召兵成为了齐军的主力。

在兵种上,齐国的步兵战斗力一般,但却有着较为强大的战车部队。

齐国专门选拔的“武车士”,可以在疾驰的战车上拉开八石强弩,并在车上左右开弓。

相应的,齐国还有低调但实力不俗的车骑文化。

由于本地以北就是燕赵两国,所以也受到了泛斯基泰文化的辐射。

后人在科斯特罗姆斯卡亚发现的斯基泰战马殉葬坑,就和春秋末年齐景公的战马殉葬墓构造十分类似。

这也侧面证明了齐国也与北方戎狄有一定接触。

在先前的鞌之战中,齐国大夫高固很自信地驾着战车冲入晋军营垒。

不仅杀人俘敌,还全身而还,留下了“余勇可贾”的成语。

齐军更是利用晋人用早饭的时机,驾车冲击晋军阵型,一度让晋军主帅血流不止。

之后和三晋联盟的廪丘之战中,齐国也一次性损失了2000乘战车,可见其国内有着数目不小的战马和车兵。

到了战国时代,齐国出现了名为“武骑士”部队。

他们年龄在40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选拔标准为善于骑射。

在战场上发挥左右包抄和追击敌军的作用,属于轻装风格的骑射部队。

后来在齐宣王伐燕,就以“文骑六百匹”为前驱。

这里的“文骑”就是披挂花纹马甲的骑兵。

著名的民间故事“田忌赛马”,正是齐国马术文化的写照。

能长途奔袭的齐国车骑部队,将在接下来的齐魏争霸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但在历史上的齐晋战争中,齐国还是胜少败多。

齐国军队与三晋的正面对抗中,以春秋模式组织起来的齐国军队,也被以重步兵为主力的三晋军队打得全军覆没。

所以齐军上下对于晋人有着极大的恐惧心理。

所以在制定此战谋略时,齐国君臣决定采用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齐军将最大限度地避免与魏军硬碰硬,而是采取避实击虚的方式,攻击敌之软肋,让对手疲于奔命。

同时尽可能多的用其他诸侯军队,牵制和消耗魏军,让魏国陷入多线作战的境地之中。

魏国的作战对象越多,破绽就越多,软肋就越容易暴露。

最后,不到迫不得已,齐军不能过早出手,防止过早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经过一番征调,齐国集结了8万多比较精锐的军队,相比于魏国的36万极限动员来说显然太少。

这决定了齐军只能在此战中将对手分化歼灭,各个击破。

桂陵之战: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是齐魏争霸与三晋衰落的起点 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p><p>

邯郸之围

公元前354年,当齐国大军在临淄紧锣密鼓地集结之际,魏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军事行动。

作为魏国盟友的宋军,围困了赵国南部的城池,牵制赵国的地方军救援首都。

卫国则因为赵国的侵略,自告奋勇地为魏军开路。

庞涓也密切地监视着齐国等其他东方诸侯。

魏军的主力在魏婴的指挥下,直扑赵国的东部中心邯郸城。

面对强大的敌人,赵成侯提前疏散了邯郸城中的贵族家属和老弱病残,只留精壮人口全力以赴来保卫都城。

由于邯郸城本来就面积不大,很快被魏军封锁。

在魏武卒用弩机进行一轮轮齐射之后,魏军推着冲车和云梯车来到城下。

带有锋利抓钩的云梯牢牢咬住城墙,而云梯、城墙和地面也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使得赵人很难将其推开。

大量的魏国炮灰纷纷如蚂蚁般爬上城墙,冒着城头的箭矢和石块进行有去无回的攀登进攻。

进入冬季,邯郸又受到了四次强烈暴风雪的袭击,城中多处民宅坍塌,军民冻死病死者不计其数。

面对魏国的凶悍进攻,赵国马上想到了远交近攻的原则。

赵成侯遣使向齐国和楚国这两个能威胁魏国后方的大国求救。

此时的楚国正在出兵北伐鲁国,所以分不出太多兵力响应赵国。

况且,楚人乐于见到三晋之间斗个两败俱伤。

于是楚宣王表示自己在道义上支持赵国,并承诺一定会对魏国捅刀。

这承诺让赵成侯得到了些许安慰,更加坚定地和魏军打消耗战。

但楚军偏师仅仅在将军景舍的带领下,在睢河和浍河之间的地域活动,对魏国的南部疆土游而不击。

看到魏军攻势毫无减退的势头,赵侯又向齐国求救。

但庞涓的8万大军,就在齐国五都之一的高唐附近监视齐国。

齐国的计划依旧是避免与魏国正面对抗。

他们与燕国提前排练好套路,让齐军主力假装伐燕,以便麻痹魏人。

因为担心赵使泄露计划,齐国君臣只能暂时保守秘密。

他们让赵国使者回国,并口头承诺予以必要的支援。

至于开往北部边境的齐国主力,还没有开战就弃阵逃跑,装出一副大败而归的样子。

他们还故意放出消息,让庞涓耳对齐国军队的战力更加不屑一顾。

从而藏住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桂陵之战: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是齐魏争霸与三晋衰落的起点 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p><p>

孙膑出手

在同时麻痹了赵国和魏国后,齐人正式准备对魏作战。

本着最后一刻再上场的原则,齐国借助诈败于燕国赢得的宝贵时间,通过外交手段对魏国的附属卫国和宋国进行外交攻势。

通过威逼利诱,终于策反了卫军和宋军,而庞涓对此则缺乏了解。

两国联合起来,突袭了被魏国占领的宋国故地--襄陵。

这里靠近睢河,附近就是景舍带领的楚军。

齐国的策略,是用宋国和卫国作为棋子,牵制住庞涓大军,这是破解魏军部署的第一步。

得知宋卫叛变后,庞涓认为这两个小国绝对不敢自己挑战魏国,必然是第三方势力挑拨离间的结果。

只是他不确定,到底是齐国还是楚国在搞暗箱操作。

如果是楚国,魏军就需要开赴睢水流域,迅速将宋卫军队击破后挡住景舍的楚军。

如果是齐国,那就在平原地带寻找齐军主力与之开战。

于是庞涓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围甲救乙,来引蛇出洞。

他的8万人不理会宋卫对襄陵的围攻,而是直接包围了卫国都城濮阳,迫使卫国人回援本国。

庞涓希望卫国因为顶不住魏军的强攻,而向幕后主使求救。

这样庞涓就知道真正的敌人是谁了。

知道自己避无可避的齐国,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领齐军,正式出战与魏国周旋。

面对当时的局面,齐军可以直接前往卫国濮阳与魏军正面对抗。

也可以选择开赴邯郸,直接为赵国解围。

但是齐军的首要目标是避免本国军力的过度损失,让列国在混战中互相消耗。

因为逼近邯郸意味着和魏侯的直属精兵对抗,庞涓可以趁机从背后合围。

如果与庞涓完好无损的8万大军正面对抗,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巨大损失。

就算和宋卫楚联军一起攻击襄陵,魏国腹地的驻军还是有还击的余力。

所以孙膑建议田忌放弃以上方案,攻击一个与战场貌似无关的地方:平陵。

当地城市虽小,却是卫国国都以东的很大一片领土中心。

区域内人口稠密,有很多披甲武士,所以很难攻克。

齐军可以故意在这里用兵,以便迷惑敌军。

另外,平陵夹在宋国和卫国之间,路上还有一座繁华富庶的中立商业城市市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理论上齐军的运粮通道很容易被切断。

孙膑这样装出齐军不知兵法,不懂轻重缓急的样子,继续麻痹庞涓和魏国军队。

齐军抵达平陵后,又故意让两个只会打呆仗齐城和高唐大夫去指挥2万人进攻。

结果让魏国误以为这就是齐国的主力大军。

在两个都大夫的指挥下,齐国的偏师以不计后果的自杀式猛攻,引诱出了魏人的国内守军。

随着魏军的倾巢出动,魏国国内的防御就完全空虚。

这就是孙膑破解魏国防线的第二步。

后来在魏军的增员下,这路偏师全军覆没。

齐国将领们都悲愤不已,但是孙膑以战略家的冷静要求大夫们对此保密,并及时开展下一步行动。

而且,他所期待看到的局面终于出现。

魏国的所有野战力量陷于分散的战场不能自拔,已经无牌可打。

孙膑手里的牌还绰绰有余,不仅有6万齐军主力,还有围攻襄陵的宋卫军队,以及景舍带来的楚军。

齐军主力通往大梁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

桂陵之战: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是齐魏争霸与三晋衰落的起点 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p><p>

斩首行动

趁着钻荼和庞涓没有反应过来,于是孙膑建议齐国特色的轻装战车部队和轻装精锐战士为前锋,向着魏国都城大梁奔袭。

当然这些轻装的战车兵和军队肯定不能强攻城池。

他们追求的就是雷声大于雨点,造成魏国的恐慌,然后吸引一支魏军的队伍回救国都。

再用半道设伏的战术,发挥齐军善于突袭和混战的优势打击对手。

当齐军的旗帜在大梁城郊出现时,魏国都城内一片恐慌。

收到大梁方面的求援信号之后,庞涓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齐军已经拥有了主动权。

于是放弃了对卫国都城的围攻,回救首都大梁。

当初他对卫国人使用了这一招,现在被齐人使用了这一计。

此后,齐军用一系列信号和伪装,假装出自己士气大减,将庞涓的魏国主力吸引到濮阳和大梁之间的伏击地点--桂陵。

不仅丢盔弃甲、抛弃辎重,而且绝不费时费力地挖灶台。

最后的结局自然就是孙膑大军的以逸待劳,和庞涓军队的轻敌冒进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追赶表面上丢盔弃甲的齐军,后者已经因快速行进而耗费了大量体力。

在孙膑的排布下,齐军组织了严密的野战营地。

士兵在阵前安置蒺藜阵,蒺藜阵后是用战车连成的壁垒。

齐军将士将长牌插在车的侧面,组成城墙垛口的形状,弓弩手从后面放箭。

车阵的后面依次是长矛手、短矛手和持剑近战的武士。

最后空心阵的中央是辎重车和非战斗人员,营地四周游荡者大量的游哨和斥候。

夜晚用鼓声联络,白天用旗帜联络,等待庞涓的落网。

在半夜突袭中,陷入低洼地带的魏武卒视力受限,很难发挥列阵的优势。

而持续的强行军,无疑消耗了他们不小的耐力。

相比之下,混战正是养精蓄锐的齐国技击之士所擅长的。

整个屠杀持续到了半夜,庞涓的魏军几乎被全部歼灭。

不过,损失一支军队还不足以根本动摇魏国霸权。

齐国、秦国和楚国都低估了魏国的恢复能力和魏婴的应变能力。

更加惨烈的新一轮战争,即将在诸夏的子民间展开。

后唐灭前蜀之战发生于何时?结果如何?

后唐灭前蜀之战是925年(后唐同光三年)九至十一月,遣军攻灭前蜀的战争。

后唐(923-936年[1] )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定都洛阳,历三世四帝,国祚共十四年。

它取代了后梁,不久又为所取代。

后唐的前身是唐末初期的晋国,891年,河东节度使被册立为晋王。

907年,篡唐建立后梁,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

李克用拒不承认,仍奉唐天佑正朔。

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位。

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称帝,改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梁,定都洛阳。

起因 同光元年(923年),后唐灭后梁之战后,后唐实力大增,军队士气高涨,后唐庄宗李存勖欲乘胜兴师兼并前蜀,因蜀境山川地势险固,未轻举。

遂取先疲后击之策,佯与其约好。

三年六月,前蜀主果撤除边地守备,庄宗即乘机部署发兵。

过程 九月初十,命魏王李继岌充西川四面行营都统,枢密使郭崇韬充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使,统领风翔(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同州(治今陕西大荔)、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华州(治今陕西华县)、邡州(治今陕西彬县)兵6万,自凤翔趋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入蜀;另以高季兴为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率荆南兵攻取夔(治今四川奉节)、忠(治今四川忠县)、万(治今四川万县)诸州,以策应。

十月十八日,大军至散关,排阵斩斫使兼马步军都指挥使李绍深率步骑1.3万人前出攻克威武城(今陕西凤县东北),获粮20万斛,继纵驱降兵万余人奔逃,以造蜀人恐慌之势;同时倍道尾随,直趋凤州(治梁泉,今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

郭崇韬亦率大军兼程跟进。

十九日,前蜀守将王承捷迫于后唐军攻势,以凤、兴(治今陕西略阳)、文(治今甘肃文县)、扶(治今四川南坪东北)4州降。

时蜀主仍领妃嫔臣僚,在数万兵的护卫下巡游作乐。

二十日,巡游至利州(治今四川广元),闻后唐军破凤州,大惊,急命随驾清道指挥使王宗勋、王宗俨、王宗昱为三招讨,率兵3万迎战。

后唐军,兵锋甚锐,蜀兴州刺史王承鉴、成州刺史王承朴相继弃城而逃。

二十六日,李绍深等大败王宗勋等于三泉(今陕西宁强西北阳平关),击杀5000人,获粮15万斛。

二十九日,蜀主闻王宗勋等溃败,留判六军诸卫事王宗弼率重兵守利州,自返成都,并截断桔柏渡(今四川广元西南嘉陵江、白龙江合流处)浮桥,以阻遏后唐军。

三十日,李继岌兵临兴州,蜀将宋光葆以领属梓(治县,今四川三台)、绵(治巴西,今四川绵阳东)、剑(治普安,今四川剑阁)、龙(治江油,今四川平武东南)、普(治安岳,今属四川)5州降;接着,武定节度使王承肇、山南节度使王宗威、阶州刺史王承岳分别以其领地降;惟天雄节度使王承休与副使安重霸欲出秦州掩击后唐军。

及抵茂州(治今四川茂县),随行兵马仅剩2000,且士卒饥疲,安重霸见大势已去,亦以秦(治上邦,今甘肃天水)、陇(治湃源,今陕西陇县)二州降。

高季兴乘势率水军溯江入蜀,攻施州(治今湖北恩施)。

蜀峡路招讨使张武用铁锁断绝长江航路,高季兴遣勇士乘舟斫铁锁,适值大风,舟挂铁锁,进退不得,遭前蜀兵以矢石齐攻,战败,高季兴乘轻舟逃走。

不久,张武闻北路失败,便以夔、忠、万三州降于后唐。

十一月,后唐军昼夜兼行,径趋利州,王宗弼闻风弃城西逃。

李继岌率大军向剑、绵、汉州(治今四川广汉)推进。

十五日,蜀武信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寿以遂(治今四川遂宁)、合(治今四川合川)、渝(治今四川重庆)、泸(治今四川泸州)、昌(治今四川大足)5州降。

李绍琛抵绵州时,民房已被毁,绵江浮桥亦被拆断。

结果 为速取前蜀,李绍琛乘蜀兵溃败破胆之机,率乘马浮江而渡,入鹿头关(今四川德阳东北鹿头山上),攻克汉州,直逼成都。

二十六日,李继岌率大军进抵成都,翌日,蜀主出降,前蜀亡。

随机文章请问清朝时期成吉思汗后裔有被封爵吗?秦始皇是成功的皇帝吗?罗得斯岛太阳神巨像遗址,仅活56年的世界七大奇迹世界上最巨大最清晰ufo曝光,头顶几百米高空飞过发怪声揭秘最有福气的10处胎记图片,屁股上长胎记竟然是大富大贵的象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总共有多少个黄国?分别都在什么地方

位于今山西境内的黄国 晋地的黄国位于汾水流域,为了简单区别,我们称之为汾水之黄,是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赢)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

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

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

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

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

汾水黄国故城所在地 台骀治好汾、洮两水后,人民得以安居。

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

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

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

其中里面的黄国,是最杰出的一个。

所在之地汾、洮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

这一带是古黄国的故地。

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位于今河南境内的黄国 河南潢川的这个黄国我们称之为潢川之黄,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

为后代所建。

最早记载这个黄国历史的当推《》。

潢川黄国位置图 我们已知道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

伯益死后,朝与伯益后裔族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

《竹书纪年》记载:"(夏)后相(第五代国王)三年,征风夷、黄夷。

"这个黄夷,就是指的黄国。

由于黄国参加了东夷集团反抗夏王朝的斗争,所以被夏国王政权所征伐。

黄国与东夷的反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8代国王姒芬时期。

《竹书纪年》因此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

"以当时战争双方夏王朝与九夷之间的实力差距,我们可以推算这场战争之后,黄国应该是被夏王朝征服了。

潢川黄国故城 公元前16世纪,原属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迅速崛起,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

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一直受夏王朝的压迫。

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时期,黄国人便立即投奔到商人一边。

中记载,许多黄国人参加了商族灭夏队伍,其中就有杰出的黄尹阿衡。

进入后,黄国成为商的小盟国,商王朝的帝王还曾到黄国巡视、占卜,如卜辞有"王寅卜……王贞:王其至于潢、霍,亡灾。

"这里的潢、是地名兼国名,潢就是黄国也就是今河南潢川地区。

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取代商朝,对商朝古黄国采取承认的政策,容许其继续存在。

但西周时期黄国的历史各类经、典都没有记载,无从测知。

到两周之际,黄国才又开始出现在经、典中。

当时南方的荆蛮日益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淮、汉流域的诸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消灭的威胁。

这时候迫于压力,黄国加强了与各赢国的同盟,并与周王朝在汉东的代表随国结成同盟,始终不屈服于楚国的压力,并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

黄、随的抵制使楚国人很恼火,于是,楚国便在这一年派遣章远出使黄国,抗议、谴责黄君拒不参加沉鹿之盟的行动,同时又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但和随国打了两年,最后也只好与随国讲和而去。

可见当时黄、随同盟的势力颇为强大。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与同姓小邦江国一道参加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十里处)之盟会,次年又参加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反楚同盟。

公元656年,黄国便与齐、鲁、宋、卫等同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惹恼了楚国。

楚人立即进行报复,决定灭掉黄国。

但黄国的统治者此时仍自恃与中原大国的同盟,错误地认为有齐、宋等中原大国的庇护,楚国便不敢轻易进攻自己,遂放松警惕。

这样,楚国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便于公元前648年,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

可怜黄国既不设防,而依恃的齐、鲁等中原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终以悲剧告终。

历史上建国达一千四百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位于今湖北境内的黄国 湖北境内的这个黄国,是近年来国内先秦楚国史的研究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发现。

楚史研究者称为“西黄”。

《左传·庄公十九年》载:巴人伐楚,率兵抗敌,但被巴人打败。

当时楚国有个传统,败军之师是不能入城的。

所以等到楚文王率师回都郢城时,元老鬻拳不许入城。

于是,楚文王只得以新败之师转而攻打黄国,结果败黄国军队于躇陵,这时,文王才得以入城。

这个被楚文王打败的黄国,就在今宜城东南汉水流域。

楚成王时,楚国逐渐强大并扩张势力,吞占汉东之地。

在约公元前7世纪中叶,这个“西黄”被楚国消灭了。

这个黄国,很可能是陆终或昆吾之后所建立的黄国。

为什么楚史研究者会认为楚文王打败的不是潢川地区的黄国,而是另一个黄国呢,我们先要确定一下此时楚国国都的郢城是在哪里,《楚史》载:“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许这是武王的遗命而由文王付诸实施的。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称:“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时(楚文王元年),而事实的迁郢则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

宜城是个小城,可能大家没注意,看看百度的介绍:宜城,简称宜,襄阳下辖县级市。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东接随州、枣阳,南接钟祥、荆门,西邻南漳,北抵襄阳。

也就是说,宜城离襄阳不远。

楚文王时期国都现今地宜城 再来看看潢川黄国与楚国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图为证: 知道了楚、黄的相对位置,再想想襄阳与黄国的距离,联系到楚文王在与巴国劳师远征之后后勤短缺,加上新败之师,文王此时不可能再次来个劳师远征,跑去河南打仗,要想凑个胜利的好兆头进入都城,正常情况下肯定是选个离得近,又好欺负的小国打,所以《左转》在这里记载的黄国肯定不是潢川的黄国,更不是山西汾水那里的黄国,应该是离郢都宜城不远的一个黄国。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楚文王时期在郢都附近,也不需要有多近,至少打个胜仗跑个来回不费多大力的距离上有个黄国,也即是大概在湖北境内的江汉平原地带。

至于这个黄国的具体位置,现在还有争论,一说就在宜城附近,二说在现在的武昌一带,笔者倾向于宜城一说,毕竟武昌离襄阳也不近啊,加上当时交通不方便,更何况楚文王当时肯定也是急着回家,不会跑去武昌打仗,所以湖北的黄国应该在现今宜城附近。

随机文章源氏家族简介汉朝哪位皇后被奸人所害打入冷宫?有些陨石为什么值钱,天外陨石有什么价值(最贵陨石30000元一克)液压升降椅会爆炸吗,会爆炸/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爆炸(小概率事件)揭秘人断气时的痛苦级别,患病身亡最痛苦/身心都被病魔折磨到崩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桂陵之战: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是齐魏争霸与三晋衰落的起点 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