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思:曹魏为何可以在四个月内就瓦解了建国43年的蜀汉?如何评价魏灭蜀之战?

</p><p>曹魏为何可以在四个月内就瓦解了建国43年的蜀汉? 失中原者失天下,已是中国历史王朝兴亡衰败的基本规律之一
【千问解读】
彼时姜维带军正固守剑阁,却得知绵竹失守,恐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正要退走成都时,收到刘禅投降的诏令,但是不管蜀汉将士有多气愤,局面已经无可挽回,汉军将士只得屈辱地放下了武器,至此建国43年的蜀汉政权就在蜀国第二位君主刘禅的手中被瓦解了。
曹魏为何可以在四个月内就瓦解了建国43年的蜀汉?
失中原者失天下,已是中国历史王朝兴亡衰败的基本规律之一。
早在灭蜀之前,曹魏已占有当时中国长江和秦岭以北的几乎全部州郡,地广人多,经济发达,成为主宰中国大地的霸主。
一代奸雄曹操当政时期,北方尚未完全统一,关中、凉州人心不稳,辽东割据不附。
加之连年征战,民生凋蔽,人口锐减,实在无力统一天下。
最终一代奸雄曹操没有选择穷兵黩武,而是在休保养息中为曹魏积蓄力量,从而保证了经济和军队实力的不断增强,终于具备了并灭蜀汉的条件。
尽管灭蜀扫吴的战斗是司马氏发起的,司马氏因为夺权备受诟病,但是在这场战略指导上却有许多高明之处。
在暗中在准备攻蜀的同时,明里却摆出一副大举攻吴的架式,大造战船,虚张声势,达到了战略上麻痹敌人的目的。
魏军在主力指向汉中时,却另以两路兵马去沓中牵制和迷惑蜀军主力姜维部,使其失去东援汉中的可贵战机。
等等作战方针,都表现了魏军战略指导的深谋妙算。
在司马昭决心灭蜀的时候,,除了钟会一人之外,满朝文武几乎无人赞同,然而,他却力排众议,抓住蜀汉帝王刘禅昏庸,宦官黄皓专权,政治腐败,国力日衰的有利时机,毅然决计出击,颇有战略家的风范。
司马昭在指导战争和争夺封建统治权力的斗争中老谋深算的卓越才干。
司马昭这种才干的发挥,既是魏灭蜀汉主观能动上的主要因素,也是司马氏顺利篡夺曹氏政权的条件之一。
虽然在灭蜀之战中,邓艾偷渡阴平只是一场偶发事件,但是也是多年征战经验和战略指导下的必定,也成为了魏灭蜀之战的关键性事件。
魏国能够灭蜀是多方因素促成的,也是大古代环境下必定的局面。
曹魏打仗都没有缺过粮 曹魏灭蜀汉为什么花了几十年时间
缺不缺粮只是一个相对状态,拥有最大的土地和最多的人口,在粮食问题上确实比汉、吴两国要好上很多。
但是,平稳状态下粮食够吃,和拥有足以支持战争的粮食资源,完全是两个概念。
一旦开战争模式,称其为“十年之聚,一夕而尽”丝毫不显夸张。
按照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说——需要转战千里的话,那每个兵丁需要配备三个民夫来背负粮食,即使这样,一旦战争进程超过一个月,仍然会面临断粮的风险。
这个消耗够不够恐怖? 战争消耗的粮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伴随着战争的开启,大量的士兵以及民夫被派往前线,势必会造成大量的田地荒芜。
之后国家可以征收的粮食大幅度削减; 2.远距离运输的人吃马嚼,以及各种形式的损耗。
不管是人还是牲口,在高强度的行军、作战状态下,消耗的粮食与平时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的鼎盛时期,驻扎西域的兵力一般也不超4000人,原因就是粮食供给不上。
东汉时节的运输损耗有多大,这个没有明确的记载。
不过可以参考下经营安西时候的资料—— 一头毛驴架着小车,装满粮食从长安出发,至少需要三个月才可以到达安西。
届时,能够交付的粮食就只剩下了区区一碗而已。
虽然,季汉所处的四川比安西要近很多,但交通条件的恶劣程度,导致其运输的损耗程度,绝不逊色于安西。
四川的地理条件,不光是给曹魏的进攻带来困扰,就连季汉政权也同样受到影响。
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三次撤军都是由于粮草原因。
“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
”这是手下的论断,蜀中也不缺粮草,至少不会缺几万北伐将士的粮草。
但一旦开战,就不能保证了。
终究出川的交通条件,实在是太过糟糕了。
为此,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来应对,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尚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该缺粮还是缺。
季汉占有主场优势,尚且面临此种局面;魏国进军的后勤保障难度,可想而知。
262年初,下定伐蜀的决心,但直到263年8月才正式出兵,即使是对付疲惫到极点的季汉,魏国也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 西路军邓艾率军三万,出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中路军率军三万,自祁山向武街、阴平切断的后路;东路军钟会率主力十万,分兵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攻击汉中。
魏军16万人(一说18万),面对汉军10.2万人,双方兵力对比8:5。
说实话,作为进攻方,这样的兵力不算绝对优势。
但这已经是魏军所能保障的极限了。
况且,由于三国彼此间的军事实力处在保密状态,按照司马昭的估算,西川的兵力可是20万人。
也就是说司马昭的本意是计划靠着几乎相等的兵力,来打一场进攻战。
吾料西蜀将士,守成都者八九万,守边境者不过四五万,姜维屯田者不过六七万。
在西川糟糕的交通条件之下,这已经是曹魏所能承担粮草负荷的极限了。
按照的屯田法令,讲究的是把粮食分散储存于本地,提高调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
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这也是司马昭,仅仅准备一年半,就敢对西川用兵的底气所在。
但是,既然粮食分散储存,那每个州郡的粮食就不会太多。
兵分三路,一则是军事需要;二则是粮食压力。
即便如此,将近20万部队的调动,也足以在短时间内,耗空西北的粮食储备。
邓艾走阴平小道弄险取胜,也是。
时间一长,光是粮食的问题,就足以使魏军无功而返,如同武侯当年的北伐一般。
有理由相信,邓艾走阴平绝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来源于司马家的意图。
在司马昭做出伐蜀的决策之前,邓艾一直是持反对意见的:为此数次上书,言伐蜀时机未到。
邓艾的思想偏向于保守派,这么弄险绝非本意。
但同时他又是军人,上级的命令他必须服从。
所以才有了穿越700里阴平的壮举。
归根究底,都是粮食闹的。
魏国平时不缺粮,是靠着收拢流民,屯田垦荒的举措;打小仗不缺粮,靠的是分散储备的高效率性;至于打这种倾国之战,不缺粮才怪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程昱为曹魏做了很多贡献,为什么却地位一直不高呢?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为曹魏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生前的地位却不怎么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程昱是兖州东郡东阿县人,他是个大高个,又“美须髯”。
在黄巾民变时,他,辅佐地方官保全了本县,因而有了不小的名气。
参加过枣酸会盟的兖州刺史刘岱曾想让程昱出来做事,给他一个骑都尉的高官,但程昱没答应。
后来刘岱被所杀,曹操来到兖州主政,曹操也听了说他的名气,请他出来做事,程昱立刻答应了。
有人问他前后为何如此不同,程昱“笑而不应”。
曹操与程昱见面后长谈,对他很欣赏,让他当寿张。
后来曹操南征徐州,为了加强后方留守力量,把程昱调回来,让他协助荀彧守大本营鄄城。
张邈、陈宫趁曹操主力南下之机迎吕布入兖州发起叛乱,“郡县响应”,只有鄄城、范县以及程昱的老家东阿县没有加入,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荀彧认为程昱在本地深得民望,派他到范县、东阿县稳定人心。
程昱先到范县,激励范县令靳允坚定守城信心,靳允后来设计将吕布派来夺城的范嶷刺杀,把范县牢牢守住。
程昱又到了东阿县,与东阿县令枣衹一起“率厉吏民,拒城坚守”。
在荀彧、、程昱、靳允、枣衹、薛悌等人共同努力下,到曹操回军时鄄城三地仍然掌握在曹军手中。
曹操见到程昱后立刻握住了他的手,说:“不是将军出了大力,我就回不来了。
”曹操提拔程昱为东平国相。
曹操与吕布战于兖州,这一仗打得很残酷,当时兖州一带闹了蝗灾,最大的问题是缺粮。
曹操不得已向求援,袁绍开出条件,说援助可以,但要曹操把家眷送到他那里,实际上就是做人质。
曹操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但眼下舍此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有点动摇。
程昱当时从外面办事回来,听说这件事马上来见曹操,他力劝曹操不要答应袁绍,并表示眼前虽有困难但只要大家一定能克服。
曹操得到了程昱的支持,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程昱立即行动,利用自己在兖州一带的影响力替曹操分忧解难,他四处征集粮食,甚至“掠其本县”,也就是回到家乡东阿县把老百姓的粮食搜刮一空,以充曹操的军粮。
一般人都很看重名声,即使不太看重的也会顾忌在家乡父老眼里的形象,在外面再作恶但一般不会跑到家门口干坏事。
程昱把老家整个县都抢了,虽属被逼无奈,但也留下了恶名。
这还不算,据史书记载,在程昱弄来的军粮里还有一种东西叫“人脯”,也就是人肉干,这是骇人听闻的事情,乱世里也有人吃人的事,但军队拿人肉做干粮则极少发生,后面这件事影响到了程昱的一生,也影响到程昱的历史评价。
曹操迁献帝于许县后,任命程昱为尚书,想让他协助荀彧处理朝廷事务,但是兖州一带始终有事,曹操又任命他为东中郎将,兼任济阴郡太守,让他“都督兖州事”,前程昱被提升为振威将军,是曹军中首批有将军名号的人之一。
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时,程昱手下只有七百人留守在鄄城,曹操考虑程昱手中的人马太少,想给他再派二千人去,程昱分析说鄄城只有七百人,袁绍就不会重视这里,如果增兵袁绍反而会重视起来,后来果然如程昱所料。
曹操对贾诩说:“程昱的胆略过于古人。
”程昱不仅没有要曹操增兵,反而征集流亡民众,训练出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支援前线,程昱在关键时刻又立下一件大功。
其后程昱经常在曹操身边,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建立时,曹操拜程昱为卫尉,是部长一级。
后,本来像程昱这样追随曹操时间长、立下大功多、能力突出的老臣,应该有更高的职位,贾诩、董昭甚至、华歆这些人都位居三公了,但程昱仍然是卫尉。
其中的原因史书也有交待,认为程昱当年以人脯为军粮,“由是有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程昱八十岁时死去。
好人也会偶尔干一件坏事,只要及时反省,并做到今后不做坏事或者尽量少做坏事,仍然可以得到大家的原谅。
经常做坏事,以做坏事为乐趣,大部分时候干的坏事比好事多,这种人被称为“恶贯满盈”,这样的人生前再有权势,死后也必然会被唾弃。
好人不常做坏事,但一不小心就做了件大坏事,坏到无法让人容忍,很难被人原谅,这也是很可怕的。
一件事也足以定性一个人,比如那些触及人伦底线的事,做了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抹也抹不掉,走到哪里都会被指指点点,成为一生的噩梦。
不同时代对“人伦底线”有不同的内涵,有些事过去不被人容忍,但随着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进步,现在也可以容忍甚至被视为正常,但还有一些事如吃人、弑亲、种族屠杀等,无论社会如步、观念如何更新,都不会被大家接受。
还有一些事虽然不是那么骇人听闻,但也被视为越过了伦理道理的底线,遇到这样的事一定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触及到了这些事,对个人来说都将是万劫而不复的深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