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2-10-28 点击数:
简介:还不知道: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会失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杜甫曾评价唐太宗,“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

【千问解读】

  还不知道: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会失败的读者,下面千问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杜甫曾评价唐太宗,“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因病而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在高昌首府地区——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由此开始,南、北、西诸夷都臣服于唐王朝,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只剩下东方的高丽国还未向唐王朝俯首称臣。

image.png

  隋朝时期,文帝、炀帝都曾举数万兵马讨伐高丽,但最终都无功而反。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自东征高丽,最后也没能将高丽攻下,这位征战四方,以出奇制胜闻名军史的皇帝,为何会败给小小的“外夷”?

  其实从长远来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亲征失败,但这次战争的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指导意义。

为后来的唐高宗收服高丽打下了基础。

  唐太宗攻打高丽的起因与失败

  1、高丽国内部政治局势的转变

  早在高祖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百济新罗来使就曾控诉高句丽“闭其道路,不得入朝。

又相与有隙,屡相侵掠”、“新罗占领汉江和朝鲜南部的任那,与百济、高句丽和日本的关系紧张。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一直瞩意用事于高丽,根据《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言:“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

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

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

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

image.png

  公元643年,唐太宗遣使前往高丽,册封当时的高藏王,也就是泉盖苏文的侄子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同年,高丽向同为附属国的新罗发起战争,并与百济达成同盟,试图断绝唐朝的通路。

  唐太宗再次遣使前往调解,遭到摄政的泉盖苏文拒绝,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

  唐太宗亲征高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最终在驻跸之战中未能攻下安市,退兵回国。

  2、战争结果与预期并不不符

  不同于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增置军府,扫地为兵”(《隋书·食货志》),引起百姓的怨愤,唐太宗在这一战中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唐太宗派出使者出行高丽,表面是外交往来,实则是为了侦察高丽的地形,为之后发动讨伐战争做准备。

  针对前朝在对战高丽出现的补给困难问题,唐太宗“敕将作大监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

”采取了海上路线运输补给。

与此同时唐太宗“下诏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

”先派遣了精锐部队打探敌情,收集信息,为日后出征积累情报资料。

image.png

  在人民的支持程度上,太宗一代的百姓可以说是对高丽的不满囤积已久,这一点在太宗招募士兵的盛况中就能体现。

  太宗“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在此次募兵中,太宗共征得兵士十万,这支队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得志愿军。

  但为何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偏向唐军一方时,太宗亲自东征得情况下,高丽依旧未被攻下?难道战神,真的迎来了他军事生命的转折点吗?

  高丽未能攻下的原因:安市会战的决策失误

  1、兵力缩减带来的困局

  公元644年,太宗派水路500船四万兵从莱州渡海攻平壤,陆路则发兵六万从东北趋辽东,自己亲率六军于前线督战。

  陆路上,唐军攻下了一直顶住了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重镇“辽阳城”,但唐军没有直捣平壤,而是在进攻辽阳城西南重镇安市城时,被阻两个月而未能突破。

  从兵力的情况来看,唐军吸取了隋讨伐高丽失败的教训,大大缩减了军队的阵容,太宗出征后又裁减随从,轻车简行。

image.png

  甚至在部队向幽州集结过程中节省军资,据《册府元龟》卷十八记载途中军将私拿驿站贮麦的事情:“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麦数石,(太宗)不欲加罪,赐麦以媿其心。

  说明当时因节省军资,连将帅的生活都很艰苦。

  这样精兵简政的队伍非常适合速战速决,如此一来就能解放军队后勤部门的压力,但不适合长时间在外作战。

  但在攻下高丽辽东各个城镇之后,唐军一方面需要分兵把守,另一方面又必须集中优势兵力迎击来援之敌和进一步进攻,如此一来,兵力就显得不足。

  前线的兵力不足,后勤部门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冷兵器时代,由于运输手段、技术低下,几乎都是用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繁重的后勤工作中。

  据《新唐书》《东夷传》和《唐会要》记载,攻占辽东、盖牟等城后,唐军虽然拥有大量粮食,却由于战线推移、补给线的延长而牵制大批兵力从事转运,运输的主力——驮马,随着负担的加重和天气的恶化而大批死亡,带到辽东的数万匹马到班师时死亡十之七、八成,粮运已经日益困难。

  虽然太宗的判断是符合当时的战事实情的,但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太宗没有考虑到过于将军队人数缩小必然也会影响到后勤补给人员的缺少,最终也会导致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image.png

  2、与兵力不相符的战术

  在兵力不足的前提下,太宗还在战场上犯下了另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一改之前的速攻策略,转而走起了“稳扎稳打”的路线。

  由于唐军兵力相对集中,因而局部的实力优势较为明显。

  这是因为唐朝君臣在各战役中,主要采用了“围点打援”(《李劫评传》记载)的战术,迫使高丽调兵前来解围,然后选择有利地形,伺机歼敌,获得了以逸待劳、反客为主的军事效果。

  在太宗攻克白岩城之后,降将高延寿、高惠真等献计说:“安市人顾其家, 人自为战, 未易猝拔......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 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建议太宗绕过安市,众将也认为此计可行。

  但太宗却采用了长孙无忌:“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趋而进,此万全之策也。

”的计策,结果“安市人顾其家,人自为战。

”此时太宗又放出消息,意欲将安市屠城,本是希望能用恐吓的手段逼迫城内的高丽士兵投降。

  没想到,“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登城鼓噪,上怒。

”“闻之益坚守”,唐军在此与高丽军队激战,将宝贵的夏季白白耗费,九月丢失压城的土山后,面临冬季不得不无功而返。

image.png

  3、环境限制唐军发挥

  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高丽大致以辽河为界,而辽河至平壤的路程大约有千里之遥,其间不仅有山川河流、风云雨雪等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而且沿途还要受到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显然,陆军要想到达平壤,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一帆风顺的可能性不大。

  六、七月多雨,道路泥泞难行,因此到了雨季,陆上布满沼泽,大大加大行军作战的难度,而从八、九月至次年二、三月又天寒地冻,所以适于军事行动的时间很短,若不速战速决,就会使军队陷入困境。

这也是要对高句丽进攻采取速战速决军事战略的主要原因。

  4、偶然事件导致战局扭转

  历来唐军打攻坚战,手段繁多,如“翰赣车”、“飞云梯”、“抛(袍)车”、“车弩”、“土山”“板屋”(《通典》)等。

但安市安市城建于山上,东高西低,面西为门,这种地势对筑土山有利,而抛车、冲车则不能很好地发挥攻城的优势。

  所以唐军“筑土山于城东南隅,浸逼其城,城中亦增高其城以拒之“最终去城数丈,下临城中”当唐军所筑土山已可俯视城内时, 土山压崩了城墙。

  高丽士兵不得不出兵迎战,可是屯守山顶的唐军指挥官果毅傅伏爱山崩前却擅离职守,使得安市守军抢在唐军前占据缺口,“堑而守之”,唐军前功尽弃。

image.png

  七十年征战终结束

  虽然在安市会战中,唐军最后并没有将高丽攻下,考虑到即将来临的寒冬,太宗急忙下令撤军,在归途中还是遭遇大风雪,死亡数千人,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

  但唐军从高丽缴获了大量铠甲、马、牛等,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继续征高句丽,灭高句丽。

  唐太宗病逝后,其子唐高宗李治汲取了他的教训,改取先灭百济,再灭高丽的战略,一则孤立较强大的高丽,二则拓宽了进高丽的通道,先后发兵 50 万,征战 10 余年,最终取得了平定朝鲜半岛的胜利。

image.png

  总结

  在唐太宗亲征高丽失败,根本原因还是天气与气候限制了唐军的发挥,唐军只能在短短的夏季与高丽军队开展。

  在战事如此紧迫的情况下,以唐军的兵力,更适合速战速决的战略,这也是太宗在战争前期,使用的策略之一,所以唐军能够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攻下多城。

  但在攻占白岩城之后,太宗却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采用“长驱而入,循序渐进”的打法,导致战争后期在安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冬季来临之前,唐军不得不撤兵,最终未能拿下高丽。

  参考文献

  1、《唐太宗东征高丽》

  2、《关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的几个问题》

  3、《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末年,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如何样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好接班人,终于造成之乱,在唐宫搅出一番腥风血雨。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

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随机文章戊戌变法的意义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台风最后是怎么样消失,能量减少云层变薄/结局非常凄凉古墓发现穿龙袍的女尸,传闻大腿处竟有残留血迹/容貌清晰可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