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
【千问解读】
还不知道: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会失败的读者,下面千问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杜甫曾评价唐太宗,“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因病而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在高昌首府地区——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由此开始,南、北、西诸夷都臣服于唐王朝,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只剩下东方的高丽国还未向唐王朝俯首称臣。
隋朝时期,文帝、炀帝都曾举数万兵马讨伐高丽,但最终都无功而反。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自东征高丽,最后也没能将高丽攻下,这位征战四方,以出奇制胜闻名军史的皇帝,为何会败给小小的“外夷”?
其实从长远来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亲征失败,但这次战争的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指导意义。
为后来的唐高宗收服高丽打下了基础。
唐太宗攻打高丽的起因与失败
1、高丽国内部政治局势的转变
早在高祖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百济新罗来使就曾控诉高句丽“闭其道路,不得入朝。
又相与有隙,屡相侵掠”、“新罗占领汉江和朝鲜南部的任那,与百济、高句丽和日本的关系紧张。
”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一直瞩意用事于高丽,根据《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言:“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
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
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
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
”
公元643年,唐太宗遣使前往高丽,册封当时的高藏王,也就是泉盖苏文的侄子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同年,高丽向同为附属国的新罗发起战争,并与百济达成同盟,试图断绝唐朝的通路。
唐太宗再次遣使前往调解,遭到摄政的泉盖苏文拒绝,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
唐太宗亲征高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最终在驻跸之战中未能攻下安市,退兵回国。
2、战争结果与预期并不不符
不同于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增置军府,扫地为兵”(《隋书·食货志》),引起百姓的怨愤,唐太宗在这一战中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唐太宗派出使者出行高丽,表面是外交往来,实则是为了侦察高丽的地形,为之后发动讨伐战争做准备。
针对前朝在对战高丽出现的补给困难问题,唐太宗“敕将作大监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
”采取了海上路线运输补给。
与此同时唐太宗“下诏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
”先派遣了精锐部队打探敌情,收集信息,为日后出征积累情报资料。
在人民的支持程度上,太宗一代的百姓可以说是对高丽的不满囤积已久,这一点在太宗招募士兵的盛况中就能体现。
太宗“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在此次募兵中,太宗共征得兵士十万,这支队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得志愿军。
但为何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偏向唐军一方时,太宗亲自东征得情况下,高丽依旧未被攻下?难道战神,真的迎来了他军事生命的转折点吗?
高丽未能攻下的原因:安市会战的决策失误
1、兵力缩减带来的困局
公元644年,太宗派水路500船四万兵从莱州渡海攻平壤,陆路则发兵六万从东北趋辽东,自己亲率六军于前线督战。
陆路上,唐军攻下了一直顶住了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重镇“辽阳城”,但唐军没有直捣平壤,而是在进攻辽阳城西南重镇安市城时,被阻两个月而未能突破。
从兵力的情况来看,唐军吸取了隋讨伐高丽失败的教训,大大缩减了军队的阵容,太宗出征后又裁减随从,轻车简行。
甚至在部队向幽州集结过程中节省军资,据《册府元龟》卷十八记载途中军将私拿驿站贮麦的事情:“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麦数石,(太宗)不欲加罪,赐麦以媿其心。
”
说明当时因节省军资,连将帅的生活都很艰苦。
这样精兵简政的队伍非常适合速战速决,如此一来就能解放军队后勤部门的压力,但不适合长时间在外作战。
但在攻下高丽辽东各个城镇之后,唐军一方面需要分兵把守,另一方面又必须集中优势兵力迎击来援之敌和进一步进攻,如此一来,兵力就显得不足。
前线的兵力不足,后勤部门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冷兵器时代,由于运输手段、技术低下,几乎都是用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繁重的后勤工作中。
据《新唐书》《东夷传》和《唐会要》记载,攻占辽东、盖牟等城后,唐军虽然拥有大量粮食,却由于战线推移、补给线的延长而牵制大批兵力从事转运,运输的主力——驮马,随着负担的加重和天气的恶化而大批死亡,带到辽东的数万匹马到班师时死亡十之七、八成,粮运已经日益困难。
虽然太宗的判断是符合当时的战事实情的,但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太宗没有考虑到过于将军队人数缩小必然也会影响到后勤补给人员的缺少,最终也会导致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2、与兵力不相符的战术
在兵力不足的前提下,太宗还在战场上犯下了另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一改之前的速攻策略,转而走起了“稳扎稳打”的路线。
由于唐军兵力相对集中,因而局部的实力优势较为明显。
这是因为唐朝君臣在各战役中,主要采用了“围点打援”(《李劫评传》记载)的战术,迫使高丽调兵前来解围,然后选择有利地形,伺机歼敌,获得了以逸待劳、反客为主的军事效果。
在太宗攻克白岩城之后,降将高延寿、高惠真等献计说:“安市人顾其家, 人自为战, 未易猝拔......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 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建议太宗绕过安市,众将也认为此计可行。
但太宗却采用了长孙无忌:“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趋而进,此万全之策也。
”的计策,结果“安市人顾其家,人自为战。
”此时太宗又放出消息,意欲将安市屠城,本是希望能用恐吓的手段逼迫城内的高丽士兵投降。
没想到,“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登城鼓噪,上怒。
”“闻之益坚守”,唐军在此与高丽军队激战,将宝贵的夏季白白耗费,九月丢失压城的土山后,面临冬季不得不无功而返。
3、环境限制唐军发挥
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高丽大致以辽河为界,而辽河至平壤的路程大约有千里之遥,其间不仅有山川河流、风云雨雪等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而且沿途还要受到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显然,陆军要想到达平壤,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一帆风顺的可能性不大。
六、七月多雨,道路泥泞难行,因此到了雨季,陆上布满沼泽,大大加大行军作战的难度,而从八、九月至次年二、三月又天寒地冻,所以适于军事行动的时间很短,若不速战速决,就会使军队陷入困境。
这也是要对高句丽进攻采取速战速决军事战略的主要原因。
4、偶然事件导致战局扭转
历来唐军打攻坚战,手段繁多,如“翰赣车”、“飞云梯”、“抛(袍)车”、“车弩”、“土山”“板屋”(《通典》)等。
但安市安市城建于山上,东高西低,面西为门,这种地势对筑土山有利,而抛车、冲车则不能很好地发挥攻城的优势。
所以唐军“筑土山于城东南隅,浸逼其城,城中亦增高其城以拒之“最终去城数丈,下临城中”当唐军所筑土山已可俯视城内时, 土山压崩了城墙。
高丽士兵不得不出兵迎战,可是屯守山顶的唐军指挥官果毅傅伏爱山崩前却擅离职守,使得安市守军抢在唐军前占据缺口,“堑而守之”,唐军前功尽弃。
七十年征战终结束
虽然在安市会战中,唐军最后并没有将高丽攻下,考虑到即将来临的寒冬,太宗急忙下令撤军,在归途中还是遭遇大风雪,死亡数千人,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
但唐军从高丽缴获了大量铠甲、马、牛等,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继续征高句丽,灭高句丽。
唐太宗病逝后,其子唐高宗李治汲取了他的教训,改取先灭百济,再灭高丽的战略,一则孤立较强大的高丽,二则拓宽了进高丽的通道,先后发兵 50 万,征战 10 余年,最终取得了平定朝鲜半岛的胜利。
总结
在唐太宗亲征高丽失败,根本原因还是天气与气候限制了唐军的发挥,唐军只能在短短的夏季与高丽军队开展。
在战事如此紧迫的情况下,以唐军的兵力,更适合速战速决的战略,这也是太宗在战争前期,使用的策略之一,所以唐军能够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攻下多城。
但在攻占白岩城之后,太宗却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采用“长驱而入,循序渐进”的打法,导致战争后期在安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冬季来临之前,唐军不得不撤兵,最终未能拿下高丽。
参考文献
1、《唐太宗东征高丽》
2、《关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的几个问题》
3、《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唐太宗李世民制造的贞观之治到底有多牛
贞观之治,指初年,由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一个时代,公元7世纪初期,唐高祖统一国家,从而为贞观之治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封建历史中,有人认为,在所有的盛世之中,贞观之治可谓是盛世中的冠军。
之所以这么说,是缘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治体制原因。
在初唐时期,政治上实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权制度,今天很多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就跟这个制度比较相像。
在政治运行方面,唐朝初年采用宰相合议制度,达到了皇权与相权的基本平衡。
这样一来,既避免了皇权过大,一人独断专行带来的政治失误;又规避了相权过重,一家独大、皇权旁落的场面。
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初唐的官场风气清廉,为盛世的到来打下了政治基础。
二、从经济角度看,唐朝吸取隋亡教训,尤其是唐太宗吸取了灭亡的教训,从而实行藏富于民的国家政策。
据《》记载:“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整个社会富足,安康,人口增长、社会犯罪率降低,可谓达到了一种天下大同的景象。
三、在人才选拔方面,唐初时期注重多元化,在这种多元化的人才选拔制度下,很多出身并不高贵的人才能够为朝廷效力。
人才的储备也是盛世到来的一大原因。
四、初唐的军事实力强大,在唐朝初年,不仅统一了中原地区,同时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南压吐蕃,取得了一系列军事成就。
当时四方蛮夷均以“”称呼太宗。
国际地位也十分的高。
五、良好、融洽的君臣关系。
在初唐时期,君臣议事都是坐而论道的,开放的环境和广阔的交流渠道,为整个国家的治理贡献了众人的智慧,也为盛世的到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机文章美军曾对自己人做生化武器实验!7天感染整个旧金山,老翁“尿变诡异红色”不治身亡古代日本的骑马者理论俄罗斯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可携带10枚25万吨当量核弹头魁札尔科亚特尔的神话,祭司知识掌管昏星和晨星疾病恶魔别西卜,地狱的宰相古希腊人严重的苍蝇之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房玄龄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秘书?
但如果从秘书的本质含义来看,在李世民当之前,房玄龄还真可以说是李世民的秘书。
秘书是什么?秘书是辅佐领导出谋划策、撰拟文字、沟通上下、内外协调的参谋助手。
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房玄龄成了宰相,是制定政策、执行诏令的人,是行政者而不是参谋人了。
房玄龄的人生没有走过太多弯路。
他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在兴盛的时候,他就是看出了衰亡的征兆。
当起义军遍地而起的时候,他已经彻底放弃了隋朝。
放弃容易,选择困难。
但房玄龄的选举无疑是最正确的。
当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房玄龄便看到了希望。
这支起义军和其他起义军有本质区别。
首先,李渊是皇亲国戚,又长期掌握军队。
他的起义军不是贫苦农民,而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正规军队。
其次,李渊父子有一个很成熟的领导集体。
就凭这两项,足以在乱世立足。
李世民占领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谒于军门”。
什么意思?杵着拐杖大老远跑来投靠,可见诚意满满。
当时,大臣温彦博也很欣赏房玄龄,亲自向李世民举荐他。
李世民刚刚起兵,正是用人之际,所以立即接见了这位大老远跑来投靠的“有识之士”。
李世民见了房玄龄,两人一聊,非常投机,李世民很高兴,一见面就像是旧相识。
他任命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承担军队中的文职工作。
此后,房玄龄一直都在李世民身边,是李世民的“第一秘书”。
作为秘书的房玄龄,工作是相当出色的。
虽然说是房玄龄主动选择了李世民,但是,在帝制时代,君主的选择和信任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房玄龄感激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工作上更是兢兢业业。
房玄龄是个有远见卓识的人。
在李唐大军的征战过程中,每平一地,大小将领争相搜寻珍奇珠宝和值钱财物,唯独房玄龄“先收人物”,尽力寻访各类人才。
乱世重人才,无论是文人还是武人,只要有一技之长,房玄龄都将他们引入李世民的幕府,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舞台。
房玄龄对他们有知遇之恩,他们当然“尽其死力”。
这些人,如、虞世南、程知杰、于志宁等日后都成为李世民集团的核心,为李唐统一全国、为李世民夺权即位立下了。
房玄龄精于文书,善写表奏,文字功底非常扎实。
《》上说他“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草稿。
”李渊对他大加赞赏,评价他“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房玄龄的谋略也相当了得。
玄武门事变的最初谋划人就是房玄龄。
在、李世民兄弟势如水火、剑拔弩张的时候,是房玄龄主动站出来帮助李世民谋划方案,他又联合等李世民亲信督促李世民早下决心、早作了结。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房玄龄,玄武门事变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至少不会那么顺利。
作为一名“秘书”,房玄龄无疑非常成功。
他的成功,既有李世民的贤能的因素,更多的则是他本人的努力以及早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的重要战役谁是明朝最后一个武状元?传中国青海湖惊现真龙,鱼鳞胡须惊呆考察专家揭秘西安真龙事件真相,疑似惊动龙穴致四条真龙现身专家解读新疆ufo事件悬停5小时,最快速度达1.6公里/秒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