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西之战:战国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合纵之战 五国伐齐 扫清秦国东出的最后障碍

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
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
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展开决战。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提到改变历史格局和走向的战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长平之战。
【千问解读】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
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
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
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展开决战。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提到改变历史格局和走向的战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长平之战。
诚然,长平之战参战兵力接近百万,导致赵国元气大伤,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对于秦国来说,独霸天下的开始,却不是长平之战,而是之前的济西之战。
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济西之战发生于前284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
此战,齐国一蹶不振,秦国结局了最强大的对手,并离间了山东六国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独霸天下。
首先,就济西之战的历史背景来说,在战国中期,中原霸主魏国因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役的失败,已经明显衰落了。
在此基础上,秦国和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甚至还一度并称为“东西二帝”。
对于强大的齐国,不仅多次击败了楚国、魏国、秦国等诸侯国,还因为攻占过燕国,所以和燕国结下了比较深的仇怨。
而这,也为燕国策动五国伐齐埋下了伏笔。
在燕昭王即位后,为了向齐国报仇,开始了广招贤士、变革图强的过程。
不过,因为齐国的强大,燕国单靠自身是很难战胜齐国的。
在此背景下,燕国大将乐毅和相国苏秦提出了孤立齐国、联合其他诸侯国的主张。
一方面,苏秦等人怂恿齐国消灭地理位置非常关键的宋国,引起周边诸侯国的警惕,另一方面,燕国随之联合其他诸侯国,从而联合攻打齐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个诸侯国的兵马来进攻齐国,除了燕国,其他四个诸侯国为秦国、韩国、赵国、魏国。
面对声势壮大的无国大军,齐湣王缺乏充分的准备,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齐国主力前去迎敌。
对于此战的兵力,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五国大军和齐国大军的兵力各在20万左右,也即是一场40万人规模的大战。
双方在济水之西展开决战,结果齐国大军被乐毅的联军击溃。
虽然之后齐湣王又发动士兵前去抵抗,但是依然没有阻挡住五国的精锐力量。
在这之后,就是齐国都城临淄被攻破,乐毅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成为诸葛亮赞叹的名将。
眼看着五国大军就要消灭齐国了,楚国担心自己分不上蛋糕,于是立即以救齐为名,率军进入齐国,从而趁机占领齐国的疆域。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将领淖齿在莒地杀掉了齐湣王,并夺回了以前被齐占去的淮北之地,促使楚国成为济西之战后的一大赢家。
由此,经过济西之战的失败,加上燕国、楚国等诸侯国从齐国瓜分的利益,导致齐国国力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失。
即便田单复国,齐国也是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抗衡秦国等强国了。
更为关键的是,济西之战成功离间了齐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导致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时,齐国拒绝在粮草上支援赵国,所以赵国只能换上赵括主动决战,从而全军覆没。
并且,在秦国消灭魏国、韩国、燕国、楚国等诸侯国,齐国也拒绝支援这些曾进攻过自己的诸侯国。
总的来说,济西之战的结果是燕国大败齐国,但是最终结果不是“强燕”,而是“强秦”了,秦国在济西之战后,独霸天下,所向披靡,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一夜无眠。
天刚蒙亮,乐毅下令,各军士兵集结,各军统帅前往中军大帐参加军事会议。
这一年,距离燕昭王即位已经整整过去三十年,在一个破败不堪的废墟之上辛苦耕耘了三十年的时间,纳才、改革、锐意进取,燕国有了今天欣欣向上的走势,此次合纵,倾尽执政三十年的成果,堵上一次国运,要的是齐国割地认怂,让燕国上下一吐憋在胸中三十年的恶气。
齐闵王,公元前301年即,在位已经十七年,十七年间荡平各路诸侯,未尝败绩,早已瞧不上各路诸侯,此战派上全国的主力,为的是省事,毕其功于一役,因为他也明白合纵,赢了则六国俯首,即使输了,也不会输掉所有。
但燕昭王和齐闵王他俩都不明白的是乐毅,是乐毅的决心,那颗灭齐的决心!
联军军营,各营整装准备,各军统帅齐聚乐毅的中军大帐,帐外,士兵拥拥攘攘,帐内,气氛严肃紧张。
安排如下,燕军分为两部,燕军一部为中军,另一部作为前军部分正面对刚齐军,秦赵韩三军步兵为侧翼,训练有素的重型步兵集团魏武卒为后军,燕赵骑兵作为快速支援部队隐藏于附近山谷之中。
齐军方面,齐闵王亲自坐镇中军,触子率齐技击为前锋部队,副帅达子负责殿后。
这里很有必要说下战国时期军队的组成,我们看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的战争总是几十万人的大战,而越往后的记载战争规模越小,其实那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军队还没有完全的进入职业化。
魏武卒是最早的军人职业化改革,到济西大战时各国都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职业化军队,但打仗的时候还是会从全国征召成年男子入伍,组成几十万人规模的军队,毕竟几十万人就算不真打仗,拉到你家门口溜一圈也是很吓人的。
齐技击就是孙膑对齐国军队进行职业化改革的成果,齐技击当年在孙膑的率领下屡败魏武卒,围魏救赵役就是齐技击的杰作。
齐闵王在位期间东征西讨,这支部队跟随齐闵王横扫诸国屡建奇功,有这样一支百战雄师齐闵王也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双方出营列阵,抵达预定位置,呼啸的风声、士兵的步伐声、济水的咆哮声在那个时刻混成一首交响曲,紧张又令人血脉喷张,在壮行酒的刺激下双方士兵斗志昂扬。
齐军首先发动进攻,齐国前锋部队齐技击击鼓前进,齐军安排最精锐的齐技击在前,也是齐闵王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毕竟头阵的胜利很重要,而中军后军都是国内临时征召的青壮年,头阵胜利他们只需要跟在后面捡便宜就行。
齐军前锋进入联军射程后,联军一轮齐射,作为百战精锐这自然难不倒齐技击,以盾牌挡住联军的弩箭继续向前快速推进,当双方正要短兵相接的时候,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吕氏春秋·权勋》记录了这一幕。
“战合,击金而却之”也就是说当齐军前锋部队刚要与联军前军短兵相接的时候,齐军大营传来了鸣金的声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一次体现在齐军身上,但这次没有给“再而衰”的机会,齐军直接就竭了。
这就好比你参加了一个短跑,发令声响你一溜烟往前冲,跑了一半的时候却被裁判拦下来,说你抢跑了,回去重跑,想必只要你跟你的对手之间不是职业与跑步爱好者的差距,那你是几乎不可能赢得了场短跑比赛。
你也许会说,如果你是齐军你就知道这时候绝对不能撤退,我只能夸奖你很勇敢,你可以继续与联军血战,但对大多数士兵来说,应该说是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不具备这种判断力。
在战场上,击鼓前进鸣金收兵对士兵来说就是命令,不执行还有违抗军令被杀的风险,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最佳的选择就是听令后撤。
鸣金一响,齐军前锋部队纷纷撤退,齐技击不愧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后撤也撤得井然有序,但要命的是中军不知道什么情况,前军后撤途中卷起滚滚烟尘,中军只听见鸣金,烟尘遮蔽了视线。
中军只知道前面有军队再向中军前进,却不知道是我军还是敌军,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难道主帅被杀了?”
他们不是职业军人,没有那么良好的心理素质,未知的恐惧让这些士兵呆不住了,这时候不知谁喊了一声,“前军败了,主帅死了”,结果中军发生了哄乱,士兵开始向后溃逃,齐军方阵大乱,后军更是一头雾水,“国君死了?”谣言在后军散开,人心惶惶,齐军的中后军乱作一团。
乐毅下令,燕赵骑兵冲击齐国溃军,济水河边,烟尘滚滚、风沙大作、乱箭飞舞着射向溃逃中的齐军,溃逃中的齐军士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人说主帅触子投敌了,有人说触子战死了,还有人说前军叛变了,越传越邪乎,传到最后大家都以为齐闵王死了,丢弃武器装备就只顾逃命,济水士兵们只顾河边抢船过河,落水溺亡、被踩踏致死者不计其数。
齐闵王驾乘战车一路狂奔逃回到国都临淄,渡过济水的副主帅达子一路后撤开始收拾残军,直到撤退到临淄附近秦周,传来国君已回到国都一切安好的消息,齐军的溃逃才在这里停下。
然后主帅触子~~对哦~~触子呢?《吕氏春秋·权勋》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触子的杰作,因为忌恨于齐闵王的侮辱和威胁,所以故意鸣金,让齐军乱阵,最后导致溃败,而之后触子一骑绝尘,驾车离去,从此不知所终,狠狠坑了一把齐闵王和齐军将士。
联军几乎没费什么兵力就取得了这样一场大胜,打扫战场,缴获了物资无数,联军各国喜笑颜开,开始考虑怎么在谈判桌上宰齐闵王一刀,但乐毅却没有这样想,他想要的更多。
决定战国结局的一场大战,就以这样一种无厘头的方式结束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国的军队革新传奇
在灵王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改革——“”。
这一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命运,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背景:的赵国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时期。
其北邻、东胡,东北与东胡相接,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南与强秦一河之隔,腹地还有。
频繁的战争让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国家面临被兼并的危险。
在与北方的交往中,赵武灵王敏锐地发现了胡人的优势。
胡人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其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具有极大的灵活机动性。
相比之下,赵国军队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宽袍大袖的军装在作战中显得十分不便,在与胡人骑兵的交战中往往处于劣势。
改革内容:胡服与骑射的推行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赵武灵王决心推行“胡服骑射”改革。
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穿胡服,二是教练骑射。
胡服改制 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
赵武灵王下令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胡服,包括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等。
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很广,加剧了改革的困难,遭到了国内许多皇亲国戚和守旧大臣的反对。
他们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但赵武灵王,亲自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并耐心说服反对者。
他指出,衣服是为了便于使用,礼教是为了便于行事,顺应时势所制定的礼法是为了方便民众、富强国家,不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在他的坚持下,胡服逐渐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骑射训练 在推行胡服的同时,赵武灵王还大力教练骑射。
他认识到,要想增强赵国的军事力量,必须学习胡人的骑射技艺。
于是,他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通过长期的训练,赵国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改革过程:艰难的推行之路 “胡服骑射”改革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
公子成等皇亲国戚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他们认为中原是文明礼仪之邦,赵国理应成为各国的榜样,怎么能穿胡服而丢弃先王的礼法呢? 面对这些反对声音,赵武灵王没有退缩。
他事先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在赵国信都之信宫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五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随后,他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
他不仅自己首先穿了起来,还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
当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时,武灵王便亲自去说服他,最终使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上朝。
对于其他贵族的劝阻,赵武灵王反驳道:“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
”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逐渐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改革成效:赵国的崛起 “胡服骑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来。
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
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
此后,赵国不断扩张势力,北边一直到代郡、雁门,西边到云中、九原,一下子增加了好些土地。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它不仅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还在战国纷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意义:勇于变革的精神象征 “胡服骑射”不仅是一次军事改革,更是一种勇于变革、追求进步的精神象征。
它打破了中原地区传统的服饰和作战方式,学习借鉴了胡人的长处,为赵国的富国强兵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一改革也示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突破传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赵武灵王以其卓越的远见和坚定的决心,推动了这场伟大的改革,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国的军队革新传奇
在灵王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改革——“”。
这一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命运,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背景:的赵国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时期。
其北邻、东胡,东北与东胡相接,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南与强秦一河之隔,腹地还有。
频繁的战争让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国家面临被兼并的危险。
在与北方的交往中,赵武灵王敏锐地发现了胡人的优势。
胡人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其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具有极大的灵活机动性。
相比之下,赵国军队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宽袍大袖的军装在作战中显得十分不便,在与胡人骑兵的交战中往往处于劣势。
改革内容:胡服与骑射的推行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赵武灵王决心推行“胡服骑射”改革。
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穿胡服,二是教练骑射。
胡服改制 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
赵武灵王下令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胡服,包括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等。
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很广,加剧了改革的困难,遭到了国内许多皇亲国戚和守旧大臣的反对。
他们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但赵武灵王,亲自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并耐心说服反对者。
他指出,衣服是为了便于使用,礼教是为了便于行事,顺应时势所制定的礼法是为了方便民众、富强国家,不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在他的坚持下,胡服逐渐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骑射训练 在推行胡服的同时,赵武灵王还大力教练骑射。
他认识到,要想增强赵国的军事力量,必须学习胡人的骑射技艺。
于是,他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通过长期的训练,赵国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改革过程:艰难的推行之路 “胡服骑射”改革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
公子成等皇亲国戚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他们认为中原是文明礼仪之邦,赵国理应成为各国的榜样,怎么能穿胡服而丢弃先王的礼法呢? 面对这些反对声音,赵武灵王没有退缩。
他事先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在赵国信都之信宫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五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随后,他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
他不仅自己首先穿了起来,还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
当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时,武灵王便亲自去说服他,最终使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上朝。
对于其他贵族的劝阻,赵武灵王反驳道:“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
”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逐渐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改革成效:赵国的崛起 “胡服骑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来。
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
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
此后,赵国不断扩张势力,北边一直到代郡、雁门,西边到云中、九原,一下子增加了好些土地。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它不仅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还在战国纷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意义:勇于变革的精神象征 “胡服骑射”不仅是一次军事改革,更是一种勇于变革、追求进步的精神象征。
它打破了中原地区传统的服饰和作战方式,学习借鉴了胡人的长处,为赵国的富国强兵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一改革也示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突破传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赵武灵王以其卓越的远见和坚定的决心,推动了这场伟大的改革,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