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5-26 点击数:
简介: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魏国称王 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婴的一番多边操作基本落空。

魏国不仅和赵国关系破裂,还为自己的北线竖立了一个长期的对手。

而在消灭了庞涓的部队后,齐宋卫

【千问解读】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魏国称王

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婴的一番多边操作基本落空。

魏国不仅和赵国关系破裂,还为自己的北线竖立了一个长期的对手。

而在消灭了庞涓的部队后,齐宋卫三国联军也顺势前进,又击败了匆匆赶来的钻荼部魏军。

至于西线战场,秦国的卫鞅在公元前352年挂帅攻陷了魏国的故都安邑,并包围了重镇固阳。

眼看战局越来越复杂,魏国马上与损失惨重的赵国言和。

紧接着又从东线战场上抽身,调动盟友韩国的军队从襄陵展开攻势。

利用平原战场的优势,一举击败了齐宋卫联军。

最后迫使齐国委托第三方的楚国将军景舍来求和。

这样,魏国人就基本上扳平了桂陵之战后的不利局面。

最后,魏军才将邯郸退换给了赵国。

在以胜利之资与齐赵谈和后,魏国着手反击在河西咄咄逼人的秦人。

魏侯魏婴集结军队将之击退,并顺利收复了旧都安邑。

秦孝公被吓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整日担心魏国马上就要报复性入侵。

这也说明在当时,魏国的实力依旧比较可观。

两国就在前350年会盟修好,缓和了紧张的关系。

稍微清醒过来的魏侯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国际形象不佳,在各大国中受到孤立和敌视的待遇。

于是想到了效仿春秋时的霸主作风,团结小国对抗其他强权。

但以外人的眼光来看,已经建立初级军国体制的魏国,居然要通过春秋霸主路线来做战略破局,还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公元前344年,魏婴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12个小诸侯国举行会盟,图谋向西大举讨伐秦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秦孝公一面下令加强防守,一面采用卫鞅的“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

卫鞅被派去游说魏侯,劝说其在号令12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

然后可以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

这样的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是为了打击齐楚,并将魏国的祸水东引。

因为魏国曾经希望用换地的方式包围周王室,所以卫鞅看出了魏侯取代周室的野心。

因此建议魏侯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

称王在当时是非常巨大的政治避讳。

楚王在春秋时代的称王活动,让楚国长期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邦,并遭到打着尊王攘夷的中原强权讨伐。

但此时的周王国已经分裂成了东周和西周两部分,自身的神圣性已经打了折扣。

所以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尊重性已经越来越低,只是需要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打破这个规矩。

魏婴依旧十分膨胀,便听从卫鞅的游说,成为了历史上的魏惠王。

因为国都在大梁,所以在《孟子》中被又称为梁惠王。

他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会盟,建立起以魏国为中心的新秩序。

但依旧模作样地走春秋霸主的路线,带着弱国去朝拜周天子。

但就在魏国洋洋得意之时,大规模舆论战也在诸夏世界打响。

当时的两大显学分别是儒家和墨家。

前者主张仁义治国、善待百姓,后者反对大国的侵略战争。

齐国就建立了著名的稷下学宫,专门养育这些不务实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人士,帮其进行舆论战。

在这些人的论述中,魏国成为了恃强凌弱,失道寡助的典型代表。

所以当时魏国的风评还是没有好转。

很多野生的墨家和儒家人士,还会主动反对魏国,为齐国发声。

甚至向齐国宫廷通报种种关于魏国的动向。

最终是让诸侯们纷纷背离魏国。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韩魏矛盾

称王后的魏国,像春秋时代的晋国那样统领了一些小诸侯,当了诸侯盟主。

还让完成复国的中山国国君来魏国当相国,让其举国臣服。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其他六大诸侯国都对此并不买账。

韩国还公开宣称:只有小国才朝拜周天子,大国根本就不会朝拜天子,完全是公开给大哥拆台。

这一幕无疑点破了魏国借朝拜天子之名为自己牟利的本质。

魏惠王虽然愤怒,但是为了避免前后矛盾,于是继续用春秋霸主的逻辑对付韩国。

由于韩国灭亡了郑国,所以韩国要效仿春秋时代的霸主兴灭继絶,给郑国公室的后人划一块土地,这样才符合春秋时代的灭国原则。

如果韩国能这样做,实在是功德无量。

实际目的还是想将韩国一分为二,便于自己控制。

但韩国对此绝不退让。

一个叫姬食我的韩国公子出使魏国,尖锐地反驳魏惠王。

他大骂魏国每次都带头迁移晋国公室后裔,瓜分公室土地。

所以魏国用自己都办不到的标准去要求韩国,实在是难以服人。

这就在韩魏两国之间结下了梁子。

另一方面,韩国也正在进行的变法图强,刺激了魏惠王的神经。

韩昭侯已经开始任用申不害,帮助自己整顿吏治。

建立对臣子的监察和监督体系,防止官员的贪赃枉法和越权行事,明确各个官员的职能范围。

接着,进一步推广郡县制,训练军队,让诸侯不敢随意进犯韩国。

在外交上,由于郑国已被吞并,临近的领土除不能过分侵略的周王室外,就只剩下宋国。

但是宋国也被魏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与魏国矛盾不可避免。

于是,申不害在外交上主张多边外交,不再一定为魏国马首是瞻。

努力在各方势力中间周旋,左右逢源。

为此,韩昭侯甚至亲自出马去拜见过秦孝公。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4年,魏国拉着三心二意的赵国准备对齐国复仇。

在魏人的指挥下,赵国先联合魏国对齐国进攻,夺去了齐国五都之一的高唐。

但是齐国深知韩国和魏国的矛盾,以及之前韩昭侯和秦孝公会盟的消息。

所以鼓励赵国加入自己这一方。

并联合韩国,从北面和西面包抄魏国。

加上西边的秦国也是虎视眈眈,又让魏国再次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局面。

赵国伐齐不久便被成功策反,在公元前343年突袭了魏国境内的首垣。

韩赵联军还一起行动,前进到了魏国的南梁。

西边的秦国看到了机会,再次让卫鞅带军进攻魏国的河西。

公元前342年,面对多方围攻,魏惠王凭借着不错的国力积累做出了三方部署。

公子卬带兵前往河西防御秦军。

太子申带领主力进攻齐国,为他积累经验和功绩。

邺城令穰资负责对付韩国军队。

最弱的赵军首先被击退,接着是穰资在南梁击败了韩国军队。

这支魏军顺势包围了韩国都城新郑,想要迫使韩国屈服。

韩国抵挡不住,便向齐国求援。

在接到韩国发出求救信息后,齐国还是准备用三晋的内部矛盾去充分消耗魏国和韩国的实力。

所以在战役初期,齐国仅仅予以口头许诺。

结果韩国主动出击,与魏国次主动开战但五次失败。

一直到等到申不害变法的实力被充分地消耗掉后,齐军才投入战争。

这样一来,齐国会得到一个分裂而实力打折的三晋,而不是让魏惠王成为三晋霸主。

以田盼和孙膑为将领和军师的齐军,再次准备向着魏国都城大梁进发。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大梁就位于黄河平原之上,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供防御。

当发现齐军再次来到大梁城下挑衅,魏惠王命令太子申带领10万人出兵抵抗。

齐军经过一系列诈败和诱敌性的溃退之后,再次营造出了害怕晋人的假象。

由于在襄陵之战中再次领教了魏军的正面作战实力,所以孙膑的用兵原则依旧是诱敌深入,使魏军暴露弱点再造成致命性打击。

在魏太子申统帅10万魏军东进的过程中,一个名叫徐子的谋士点出了魏太子的微妙处境。

如果打赢了战斗,太子也不过是成为万乘之尊的魏王。

但要塞打败了,就意味着地位被废,或被齐国俘虏后斩杀。

所以他建议太子退军回师,是最好的万全之策。

但是随行的魏国将领提醒太子申,按照魏国军法,作战无功而返与战败同罪。

在这样的威胁下,太子申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征途。

不过在看到齐军貌似不堪一击表现后,魏太子魏申松了一口气。

魏人决定顺势杀出国境,和齐军来一次最终对决,不让齐人再次干扰魏国的称霸之路。

在本次作战中,魏国计划学习齐国搞个长驱直入。

全军从宋国的外黄出发,攻克齐国的重镇莒邑。

这一招是为了威胁临淄,进而逼迫齐军主力回国决战,与齐军包围大梁的思路类似。

但是魏太子申依旧迷信正面作战,而没有考虑过伏击对手。

而且在战败会危机地位的情况下,太子非常渴望胜利。

只是自己缺乏战斗经验,所以容易轻敌冒进,最后酿成悲剧。

在发现了魏军的意图后,孙膑决定将计就计。

齐军沿着丹水一线向着齐国南境撤退,在魏军前往莒的道路上设置伏击。

齐军一路上让持长兵器的军兵在前,持短兵器的战士殿后,并配备弓弩应急。

全军随时与魏军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了早日追上溃退的齐军,魏军派出了最精锐的骑兵去追杀对手。

结果造成了魏军的步骑脱节,为齐军创造了将魏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最后在黄昏的马陵道上,魏国的精锐骑兵被孙膑安置的蒺藜绊住。

齐军弓弩手展开了对魏国骑兵的密集攒射。

魏军试图冲击高坡上的齐军营地,但却被连城车营的齐军战车挡住。

在给对手造成了足够的混乱之后,手持长矛的齐军纷纷冲出战车营垒,攻击在狭窄地形中无法策马冲击的魏军骑兵。

最后才让手持短兵的技击之士纷纷上前,歼灭了整支魏军骑兵部队。

在损失了与步兵脱节的骑兵部队后,10万魏军不至于在一次夜袭之后全部被消磨。

剩下的军队在太子申的指挥下扎营列阵,开始与齐军对峙。

由于是在本土作战,齐军充分发挥车骑兵和补给线短的有利态势,切断了魏军的后勤补给线,让数目庞大的魏军陷入缺粮的危机。

与此同时,齐军反复制造恐怖气氛,宣传对魏军的不利消息。

因为断粮和不断的夜间袭击,魏军在士气和人数不断下降。

在数次车轮战般的冲击之后,最后齐军在来年春天发起总攻,一举击垮了魏国军队,擒获并处死了太子申。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天下易主

公元前340年,齐军联合宋国一起包围了魏国东边的平阳,赵国也加入了对魏国的发难。

看到魏国的败绩,秦军更是开始了新的攻势。

卫鞅摆下鸿门宴,邀请魏将公子卬前来赴宴。

然后趁机拿下公子卬,并袭击失去了主将的魏军,魏军就此惨败。

到了公元前330年,秦军在公孙衍的指挥下在雕阴之战中大破龙贾统帅的魏军,魏国彻底丧失了从魏文侯和吴起时代就开始经营的河西之地。

后来,秦惠文王又出兵帮助魏国攻击楚国的胫山,结果取得惨胜的魏国再次遭到秦国讹诈。

秦国扬言要联合楚国伐魏,魏惠王被迫将上郡的15个县割让给秦国。

在东线,在魏国大败于齐国后,魏惠王被迫亲自前往齐国谢罪。

至此,魏国不仅沦为了二流国家,而且三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和各自发展的道路,魏国整合三晋的理想就此告终。

而且魏国和韩国将在很多时候,成为破解六国合纵的开启点,长期被秦国掠夺土地。

在称王的问题上,魏惠王通过与齐侯“徐州相王”的形式,挑起了早已称王的楚国和齐国的矛盾,通过楚国之手打击新称王的齐国。

这样一来,王冠在战国时代更加普遍,周王的存在感可谓微乎其微了。

赵国也开始凭借着边缘国家的优势,成为了后发的军事强国。

但由于位于季风区边界线上,所以领土多山、地狭人稠。

楚国人则惊喜得发现,三晋已不是那个强大的真晋国了。

这样,秦楚齐三国就成为了天下的一流大国,开始了新一轮争霸战争。

阿德里安堡之战简介是怎么回事?多瑙河难民危机和背景是什么样的

哥特人一支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的允许,从北方达西亚(今罗马尼亚)越过多瑙河,移居米西亚省和色雷斯一带。

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罗马官吏的压榨和暴行,于376年掀起大暴动,得到当地下层人民的支持,给罗马当局以沉重打击。

37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率领的罗马四万大军在亚德里亚堡与弗里迪盖伦领导下的西哥特人展开决战,结果被其打得大败,瓦伦斯皇帝战死。

此后西哥特人转战意大利,继续打击并进一步动摇着罗马帝国的统治。

背景 公元378年6月12日,罗马皇帝瓦伦斯与自己精锐的帝国野战军驻扎在亚德里亚堡南部。

此时正值夏初,整片军营都是充满了燥热的空气。

他们正等待着罗马帝国的另一位皇帝格拉提安率帝国西部的援军赶来,一同击败两年前越过多瑙河后便一直在巴尔干半岛犹如饿狼般四处劫掠的哥特人。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格拉提安正火速赶来的时候突接莱茵河防线告急的消息,竟把支持巴尔干的援军派回了莱茵河。

他更想不到的是,亚德里亚堡这个地方,即将成为他与帝国士兵的坟场。

这个当时西方世界最大帝国的皇帝将和他的大部分将士一起,葬身此地。

多瑙河难民危机 在亚德里亚堡战役前两年的公元376年,位于罗马帝国边境的多瑙河地区,突然出现了一大批难民。

这些难民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哥特人。

他们因为匈人攻击他们在黑海沿岸的居住地,被迫带着家小财产背井离乡,逃往更西边。

据罗马史学家阿米安记载,这些难民的人数多达二十万,其中能披挂上阵的战士有两万众。

这些哥特人仓皇逃生的画面被阿米安描绘得十分生动: 消息传遍各哥特部落,迄今为止都尚未听说的一支突然出现,有如高山上袭来的暴雪,,所到之处或被占领,或被摧毁。

这些可怜的哥特人希望得到罗马帝国的庇护,在帝国内部寻求一片。

对罗马帝国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未曾见过的请求。

早在公元1世纪尼禄统治时期,帝国就曾经将10万移民从多瑙河北岸迁至色雷斯。

公元300年时,罗马皇帝也将大批迁入帝国境内的达契亚人安置在匈牙利至黑海沿线。

所以当哥特人请求迁入帝国境内时,很多人都欣喜若狂。

官员们称赞皇帝瓦伦斯有福气,因为大批移民不仅意味着大批适合招纳入伍的蛮族战士会增强帝国的军事实力,还意味着从蛮族那得来的税收将充实罗马的国库。

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似乎指日可待。

史料没告诉我们瓦伦斯对哥特人的这个请求如何答复。

但我们知道哥特人的一支,瑟文吉部落在376年越过了多瑙河。

他们越过多瑙河的时间恰好是多瑙河防御空虚的时间,当时巴尔干半岛的兵力都因为帝国东部波斯人的军事威胁而被抽调走了。

这么一来,哥特人在巴尔干就如入无人之境,这对罗马帝国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威胁。

皇帝瓦伦斯不得不与瑟文吉部落谈判,放宽了移民的条款,不再是由皇帝选择他们的安置地,而是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定居点。

但由于罗马帝国未给这群新移民提供足够的粮食,饥饿的瑟文吉人开始了暴动。

当地的罗马指挥官只能先抽调多瑙河上另一支哥特部落——格鲁森尼人,去越过多瑙河来应付瑟文吉人。

同时还搞了一次刺杀瑟文吉人首领的。

结果斩首计划失败,哥特人与罗马帝国的战争正式爆发。

随机文章尧舜禹汤的关系和其功绩南极无雪干谷之谜,2000米冰层覆盖的南极竟有无雪区家长必知的第十名效应,社会上混得最好回事第十名(第一名处处碰壁)地球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地底压力小致使岩浆产生化学反(积蓄爆发)揭秘深海一万米压力有多大,水压强达到惊人的一吨每平方厘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阿德里安堡之战为什么会惨败是怎么回事?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衰退的军团 虽然经历过三世纪危机,但四世纪的罗马帝国依然拥有可观的实力。

即便罗马在德国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罗河中游的领土都丧失了,他的疆域依旧北达哈德良长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东接。

在当时,拥有7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不仅是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尽管罗马依旧是一个超级帝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相对于帝国前期已经历了极大的变化。

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军队由军团和辅助部队组成,而公元四世纪的则是由野战军和边防军组成。

早期帝国的军队总数有30-35万,军团和辅助部队各占一半。

无论是军团还是辅助部队,都可作为机动力量前往各个战场。

他们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军纪也非常严明,是早期帝国对应外敌的一大利器。

晚期帝国的军队扩充了许多,但却没有明说具体的数字。

许多史学家都对晚期罗马军队的数量进行了推测,蒙森推测晚期罗马一共有55万军队,尼斯谢给出的数据则是73万,琼斯的是60万,瓦哈底的是52万,斯基尔的是50万。

尽管对军队总数量的推测差异很大,这些史学家在估计野战军数量时却高度的一致,基本都是20万左右。

这或许说明了一个问题,晚期帝国的军队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的军队却比早期帝国少了十多万。

因此晚期罗马帝国应对军队数量上千上万的外敌时,显得无力。

至于边防军,职责仅是作为驻军呆在工事之后消极防守,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大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对比,以便加深对两种军事体系之下罗马应付高烈度战争时的不同: 在公元6年镇压起义时在几个月内集结了10万人。

图拉真对达西亚王国发动的两次战争投入的兵力,一次是10万,一次是15万。

对帕提亚的战争中则投入了7万以上的兵力。

反观晚期帝国,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无疑是尤利安对萨珊波斯的进攻,可是这次战斗投入的战斗人数仅有3万人。

而在前些年他对抗莱茵河上的人时,麾下的军队也只有1-2万人。

相比早中期帝国,晚期罗马能进行野战的兵力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么一来,我们也就不能对亚德里亚堡战役中罗马军队的数量有太高的期望。

何况即便是这么一支数量有限的部队,都是从各自分散的驻地抽调而来,缺乏必要的协同性。

哥特战争爆发后,巴尔干的残余罗马军队便被迅速击败。

这不仅是由于巴尔干的罗马军队数量很少,并且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边防军组成。

亚德里亚堡惨剧 在击败了当地唯一一支野战部队后,哥特人开始大肆劫掠,巴尔干大片大片的乡村被摧毁。

只是由于缺乏攻城力量,他们才对防卫严密的要塞和城市毫不理睬。

此时身在安条克的瓦伦斯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开始抽调东部的军队前往巴尔干。

同时他还联系罗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要求对方提供支援。

格拉提安自然是一口允诺了这位东部同事的请求。

鉴于莱茵河对面的蛮族部落相比之前已经安分了不少,他便抽调高卢的军队作为援军前往巴尔干。

但就如之前提到的,莱茵河流域突如其来的战事迫使格拉提安掉转枪头转回高卢。

公元378年早些时候,当瓦伦斯和他的部队已经到达巴尔干半岛时,格拉提安和他的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瓦伦斯的士兵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他本人也因为援军迟迟未到而感到忧虑。

尽管格拉提安承诺他仍然会赶往支援,但到了八月,夏天已过去了一大半,瓦伦斯依旧没等到他想要的援军。

恰好在这时,传来哥特人正从北部向亚德里亚堡挺进,而他们的兵力只有不多的1万。

听到蛮族只有1万战士,瓦伦斯决定亲率大军与之决战。

因为他手头上拥有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人,面对只有一万兵力的蛮族胜算很大。

于是他带领自己的军队仓促前往亚德里亚堡北部寻求和蛮族的正面对决。

或许是瓦伦斯要命丧于此,他得到的情报出现了错误,罗马人误以为在亚德里亚堡北部的哥特人只是瑟文吉部落,却没想到此时格鲁森尼人也加入了瑟文吉的阵营,哥特人的兵力达到了2万之众。

8月8日,双方已经近到可以在战场上看到对方的军队。

哥特人派出了使节前去求和,但瓦伦斯断然拒绝接受和谈,哥特人不死心,又派遣了两批使节,瓦伦斯开始犹豫了。

正当他安排交换人质,以保证和约的有效性时,罗马军队右翼的两支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动进攻。

战斗终究还是不可避免的打响了。

哥特人虽然已经击败了不少罗马军团,但他们也知道自己在精锐的野战军团面前难有胜算。

于是便在己方战线上布置了由辎重大车围成的车阵。

他们的部队虽然比较善战,却在稍早时候离开营地进行侦查和粮秣搜集任务,一时半会还帮不上忙。

罗马一方则是在侧翼部署轻步兵和骑兵,在中央部署的传统布阵模式。

但战斗刚开始时,罗马军队的左翼还没摆好作战阵列。

所以战役前期,就是罗马右翼部队擅自发起的攻击。

幸好他们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哥特人的步兵被他们逼迫得退回大车之后死守。

整个过程发展的太快,以至于左翼的部队迟迟没有完成布阵。

此时,战局发生了逆转。

哥特骑兵从战场视线之外的地方返回,不经任何准备,便入雷电般从附近高山上冲下来,引起一片混乱。

他们所到之处见人就杀,直捣队形混乱的罗马军队左翼。

在罗马左翼被击溃后,哥特人又冲入了正在围攻车阵的罗马中军。

而此刻罗马人唯一的反击力量——骑兵也不战而逃。

局势彻底倒向了哥特人,罗马人几乎,就连瓦伦斯也没能逃得一命,本人受伤后被困在一间木屋中被活活烧死。

亚德里亚堡战役极大地影响了罗马帝国,不仅皇帝战死,而且哥特人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一直待在帝国境内,成为罗马帝国内部的一颗毒瘤。

直到罗马帝国西部彻底沦陷后,哥特人依然存在,还在西班牙与意大利都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评价 瓦伦斯并非一个无能的君主,他曾有力地平定普罗科皮乌斯叛乱,压制了哥特人,并迫使萨珊波斯求和。

固然,这次出现的对手比起之前的敌人有更强的组织效率,而且其首领弗里迪盖伦也在指挥艺术上胜过了瓦伦斯。

但是招致如此重大的惨败以至于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主要并非瓦伦斯的责任。

罗马帝国当时已经衰退,加上各种巧合因素,亚德里亚堡的悲剧于是难以避免地发生了。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是谁?中国古代艺术简史有谁知道『三国东汉的一些官名』?李陵因投降而被汉武帝诛杀全家~~那李广将军也被杀掉了吗?国产歼20隐形战斗机详解,隐身性和速度超越F35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