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壁画不褪色之谜
【千问解读】
壁画保存很完整,剥开石灰就能看到;壁画上的神像很有清朝风格
一幅龙王壁画十分引人注目,小林稍微冲洗后,龙王像清晰地显现出来,表情威武霸气
记者查询得知,这座大殿是道光年间修建,光绪年间重修,1941年戏台改建的。
1998年该庙被列入晋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后殿内,有六面墙壁,刷着白色的石灰,神像壁画就藏在石灰底。
这些壁画颜色鲜艳,线条流畅,表情栩栩如生,其中一幅龙王壁画十分引人注目,小林稍微冲洗后,龙王像清晰地显现出来,表情威武霸气,仿佛要从墙上飞出来。
“壁画都保存得很好,只要把石灰弄掉就能看到。
”小林说,但是现在这里破败不堪,随时有倒塌的危险,那壁画就遭殃了。
小林介绍,这些壁画,都是清代著名画家李道环的作品。
李道环是闽黄慎派领军人物,擅长水陆画,救生堂、康山庙、法师亭等地的壁画,都是出自这位大师之手。
“这些都是很珍贵的资料,万一寺庙塌了,这些壁画也就彻底消失了,非常可惜。
”
林先生说,半个月前,看到本报报道了泰山庙壁画霉变严重的消息之后,他想起来康山庙内也有很多珍贵的壁画。
为此,他和朋友专程去探访,发现整座庙都快要倒塌了,再不保护,壁画将就此消失。
三十出头的小林和朋友小倪,是福州古壁画“发烧友”。
昨日,他们给记者带路,来到康山庙。
走进大门,记者发现里面全是传统木结构建筑,有近千平方米,但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
“在福州桂香街的康山顶上,有一座康山庙,里面藏着清代名家李道环所画壁画。
”昨日,福州林恒威先生致电本报968111,称在康山庙内有很多珍贵的清代壁画,但是寺庙年久失修,壁画有消失的危险。
历经一百多年的壁画,为何还能颜色如新?昨日,记者辗转找到李道环的孙子李联通,他向本报独家揭开了壁画不褪色之谜。
一家三代嫡传画水陆画
李联通家住在台江横街。
“爷爷那
精彩推荐:
« 1 2 »
以上就是关于揭密壁画不褪色之谜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秦始皇嬴政陵惊人发现:棺壁画似“伏羲女娲图”
敦煌壁画的风格都有哪些变化呢?与历史背景有何关系?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绘画风格 早期风格 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风格 (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壁画创造中。
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
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风格 (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传统绘画面貌了。
北周造像风格、洞窟布局与前代石窟相比有两处变化:一是西魏时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风格为一种面相浑圆、身体丰壮的风格所取代;二是千佛图像面积增大,佛传、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墙中部)的佛画内容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顶。
其变化折射出北朝晚期佛教艺术传播方向的改变,它体现了中原佛教逐渐成熟,并向周边传播。
风格 题材非常丰富,大致可归纳为:净土变相,经变故事画,佛、菩萨等像,供养人。
净土变相的构图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
经变故事画以零窟和三三五窟的图像作为代表,内容丰富而多变,场面和情节被处理得真实有趣。
绘画和雕刻中的佛、菩萨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术中是一重要创造,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及表情比前代更加多样化了,出现了多种坐、立、行走、飞翔中的生动姿态,特别是唐代菩萨的形象为古代美术中理想与现实成功结合的重要范例。
唐代供养人壁画精心描绘了上层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一三零窟盛唐时期乐庭瑰和他的妻子的供养像是优秀的代表作,有名的还有《张议潮夫妇的出行图》。
风格 由于历史的原因,敦煌艺术由最后的高潮走向衰落,但密画和中原新画风的壁画仍保存至今,北宋洞窟多以前代洞窟改建而成,宋代壁画之下往往覆盖有唐代或北魏壁画,前代洞窟的门口两侧往往有五代北宋加绘的供养人,供养人往往尺寸极大,如真人甚至超过真人大小。
九八窟的《劳度差斗圣变》,六一窟的大幅五台山图都显现了当时的构图技巧以及山水人物的绘画水平。
线条色彩 线条和色彩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能够以简练的笔墨,塑造出个性鲜明和内心复杂的人物形象。
敦煌壁画全面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并适应创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发展。
壁画的起稿线豪放自由,粗壮有力。
寥寥数笔土红线,一只撒野奔驰的野牛脱壁而出;笔力爽快的接线表现了一群猎仔争先恐后奔跑觅食的活泼神态;“篙山神送柱”一图里的人物和建筑部是不用朽子(木炭条),随手勾描的画稿,显然逸笔草革,却仍不失为一幅神采生动的白描。
在不经意的落笔起稿中,往往另有一种自然流露于笔墨间的天趣。
敦煌壁画的定形线是比较严谨的,早期的铁线描,秀劲流畅,用于表现潇洒清秀的人物,如西魏的诸天神灵和飞天,线描与形象的结合,堪称关五无暇。
唐代流行兰叶描,中锋探写,圆润、丰满、汗厚,外柔而内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