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解析吉萨金字塔现4300年奇怪壁画

网络配图 吉萨金字塔作为一座着名的金字塔陵
【千问解读】
网络配图 吉萨金字塔作为一座着名的金字塔陵墓,内部暗藏了许多未解之谜,在公元前2649年到2150年之间,古埃及人举行了不同等级的墓葬仪式,最新发现的神秘壁画来自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论文,从1996年以来该研究所就展开了对埃及金字塔的调查,本次发现在2012年取得。
众所周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那么修建这些陵墓的人也有拥有自己的墓室,当然主要位于金字塔周围不起眼的地方,壁画中这位叫做Perseneb的男人生前职务可能是神父,或者主管陵墓的人,他的墓室位于吉萨金字塔东面大约300米的地方。
Perseneb的墓室中还有祭室、中央室和墓室,三个墓室内的壁画显示了他与他的家人的情景,这位神父的墓室此前也被研究人员调查过,早在19世纪时期德国探险家卡尔·理查德·莱普修斯和法国的埃及古物学家奥古斯特·马里埃特的调查记录中也提到了这个墓室,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东墙上的神秘壁画。
网络配图 俄罗斯的考古学教授发西姆·列别捷夫发现这幅神秘壁画被一层薄薄的石膏镶嵌,还有来自19世纪的油烟和灰尘,壁画并不完整,大约只保留了30%左右,自19世纪以来开罗的工业化导致了吉萨金字塔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壁画重建后反应了当时古埃及人的生活,人们在尼罗河附近翻地、播种的情景。
俄罗斯的研究小组认为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发现,这里还有一些未被发现的壁画,因为其他墓室内同样拥有非常光滑的墙壁,内部可能存在一些神秘壁画,本项研究得到了英国泰晤士古埃及研究机构的资金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中国古人究竟是如何预测地震的?
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预测地震的呢? 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一种自然现象,即使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做到准确预测和预报,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则更加困难。
翻检史籍,有很多专门记载地震现象的五行、祥异等门类,保存了古人对地震前兆的认识及对地震预兆认识的若干总结,其中也不乏科学的成分。
网络配图 征兆之一:天象变化 古人往往将天象变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现象最多,且多在两汉时期,愈至近世愈少。
如《汉书》卷10《成帝纪第十》、卷27《五行志》,均记录了建始三年(前30年)日食之后的地震,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夜,地震殿中”。
为此,成帝诏令公卿等各思其执政过失,并令二千石及内郡国举能直言极谏之士,谏言举过。
在卷75《翼奉传》中,翼奉还引《小雅·十月之交篇》强调日食后必会发生地震,说“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并认为“天变见于星气日食,地变见于奇物震动”。
在《》卷5《孝安帝纪》中也载有永初五年(111年)春正月丙戌,“郡国十地震”的前兆是:庚辰朔,日有食之。
同书卷62《荀淑传》也说梁执政后,有日食地震之变,遂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对策。
直到,日食后伴随地震的记载虽然相对减少了,但也仍见零星记载,如《》卷180《李森列传》有“明年夏,日食,琼山县地震”。
当然,直接视星相变化为地震前兆的记载也不少。
如《》卷118《载记》第十八下记载:义熙年间,“客星入东井,所在地震,前后一百五十六”。
于是,公卿抗表请罪,但被姚兴否定。
姚兴认为“灾谴之来,咎在元首;近代或归罪三公,甚无谓也”。
在历代五行志中,记录了个别星象变化与地震的联系,如《》卷49《天文志》记载:“彗、孛犯之,地震。
”《虞乡县志》卷十《旧闻考》载,清元年(1862年)七月十五日夜,陨星如雨,继而地震,而且连震不断,“十月初七日,地震,十一月初七日,又震”。
关于星变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明史》卷236《金士衡传》也有记载,尽管所载是在讥讽年间的政治昏暗,但是,对甘肃地震前四处灾异频发的情况作了详细综合记载,既反映了时人对异常灾异现象的认识程度,也保存了灾异发生呈连锁反应的珍贵资料。
金士衡疏曰:“往者湖广冰雹,顺天昼晦,丰润地陷,四川星变,辽东天鼓震,山东、山西则牛妖,人妖,今甘肃天鸣地裂,山崩川竭矣。
”并直言神宗“明知乱征,而泄泄从事,是以天下戏也”。
从清人王弘祚对星变与地震关系的论述,也可窥见为什么时人把星变与地震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人们认为星变与地震与官场治政是密接相连的,认为治理有序,政治清明,就可以预防或消弭地震。
于是,当四年(1665年)清廷因“星变地震,求直言”时,王弘祚旋即疏言:“异星见,天失其常。
地震,地失其常。
挽回天地之变,首在率循人事之常。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师大地震,魏象枢与副都御史施维翰也上疏陈述一个同样的道理。
言:“地道,臣也。
臣失职,地为之不宁,请罪臣以回天变。
” 征兆之二:地发雷声 地发雷声,也是古代先民最为关注的震前预兆。
《宋书》卷34《五行志五》记载,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七月己酉,东北有声如雷,地震。
又,泰豫元年(472年)闰七月甲申,东北有声如雷,地震。
《魏书》卷112上《灵徵志上》,高祖延兴四年(474年)五月,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前的“地发雷声”现象,在《》卷37《五行》中记载十分明确,“先是,秦州百州西北地下殷殷有声,俄而地震。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右都督麻贵镇辽东,恰巧征战蒙古炒花时,“其地忽天鸣地震”,炒花退去。
河北《三河县志》保留有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时京师大地震前的一些征兆,如:“有声自西北起,殷殷如雷,其声渐近”,“忽然地底如鸣大炮,继之以千百石炮,……俨数十万军马飘沓而至”。
当然,关于地震发生的瞬时殷殷有声、有声如雷的记载在历代史籍相关门类中皆屡见不鲜。
同样,古人认为,地发雷声,随之而发生地震,也与治政过失有关,地震仅仅是一种惩戒方式。
明万历三年(1575年),御史傅应祯谏言,就是以地发雷声为说辞,言:“迩者雷震端门兽吻,京师及四方地震叠告,曾未闻发诏修省,岂真以天变不足畏耶?”网络配图 征兆之三:动物异常反应 史籍中也记录了地震前或地震瞬间动物的异常反应,如北魏太和三年(479年)三月戊辰,平州地震,有声如雷,野雉皆雊。
《晋书》卷29《五行志下》有:晋穆帝永和十年正月丁卯,地震,声如雷,鸡雉皆鸣呴。
此事在《宋书》卷34《五行志五》中也同录。
《大唐开元占经》是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献资料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震前老鼠反应异常的记载,如: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
明清时期,对地震前动物异常的记载也不少,比如,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夜,河南郑县地震前,“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如雷。
”清年间山西平陆强震后,人们回忆动物异常现象,也认为“牛马仰首,鸡犬声乱,即震验也”。
征兆之四:天气异常 古籍中将异常天气,如太白昼见、冰雹赤雪、云霠蔽天、淫雨水旱、季节反常、风霾等的发生与随之发生的地震联系在一起的记载也较多。
有关太白昼见的记载,《宋史》卷33《孝宗一》有:隆兴二年(1164年)春甲寅,白气亘天。
是月,福建诸州地震。
《金史》卷23《五行》,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三月,御史中丞董师中奏:“乃者太白昼见,京师地震,北方有赤气,迟明始散”。
并认为这些自然现象均是“天之示象,冀有以警悟圣主也。
”《宋史》卷359《传下》,也综合记载了几年间的灾异现象,包括:太白昼见,地震水溢,或久阴不雨,或久雨不霁,或当暑而寒,乃正月之朔,日有食之。
关于雪雹与地震的记载有:《宋史》卷62《五行一下》,庆历六年(1046年)五月,雷雹地震。
同书卷295载孙甫给呈十二事,其中“河北降赤雪,河东地震五六年不止”,“忻州赵分,地震六年。
每震,则有声如雷,前代地震,未有如此之久者”。
孙甫认为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政事弛,赏罚差,百官废职,所以召乱也”,而要“应天之实”,必须“救阴盛之变,莫若外谨戎备,内制后宫”。
这种减灾的认识,至明代时已有所变化,一些官吏已经不再把政治得失与自然异常现象联系起来了。
《明史》卷258《汤开远列传》载,汤开远为河南府推官时,给帝的上疏就陈述的是盛夏雪雹后地震以及天气干燥所引发草场自燃的事情,认为对此不能怪罪官吏失职,说“今岁盛夏雪雹,地震京圻,草场不热自焚”,即草场燃烧是因地震天热、气候干燥,并非官吏管理不善而致。
云霠蔽天也是史籍中记载的地震前兆之一。
《宋史》卷67《五行志》载,元符元年(1098年)七月壬申夜,云霠蔽天,地震良久。
《明史》卷24《庄烈帝二》有风霾连地震的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正月庚寅朔,大风霾,凤阳地震。
同样在《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附》也记有:五十年(1785年)春三月初八日,甘肃永昌震前,“大风霾拔木,越二日地震”。
史籍中还留下了风霾霪雨与地震相连的记载,如《明史》卷215《周弘祖传》载,隆庆初年邓洪震以地震言事,其疏中有:“入夏以来,淫雨弥月。
又京师去冬地震,今春风霾大作,白日无光。
近大同又报雨雹伤物,地震有声。
”当然,人们经常会把几年间连续发生的自然异常现象联系起来对比朝廷吏治,如《明史》卷246《满朝荐传》有:“比者,风霾曀晦,星月昼见,太白经天,四月雹,六月冰,山东地震,畿内霪潦,天地之变极矣。
” 霪雨水旱接连不断而发生地震的记载也不少。
《宋史》卷102《吉礼五·祈禜》载,绍兴四年,四川自七月以来霪雨地震。
同书卷336有,熙宁初,吕公着知开封府,“时夏秋霪雨,京师地震”。
同书卷310载,神宗时,知瀛洲,遇“大雨地震,官舍民庐推陷”。
同书卷228载,治平中,蒲宗孟因“水灾地震”上疏言事。
又,《明史》卷258《黄绍杰传》,崇祯五年八月,淫雨损山陵,昌平地动。
古人关于地震征兆的总结 史籍中还保留有一些经历过地震的人关于地震征兆的一些描述,主要包括对阴雨、大霁、雷声、动物反应等的记述。
山西《虞乡县志》卷十《旧闻考》中,李元瀛的《地震记》,就记录了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二十日山西平陆强震全过程。
地震前,自八月初六,“阴雨连绵四旬,盆倾檐注,过重阳微晴,十三日大霁”。
对此异常天气,“乡老有识者谓,霪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
“二十日早,微雨随晴,及午歊蒸殊甚。
傍晚,天西南大赤。
初昏,半天,有红气如绳下注”。
“二鼓后,……忽然屋舍倾塌,继有声逾迅雷”。
而“自初震及次日晚,如雷之声未绝”。
地震中动物的反应是:“震时,鸡敛翅贴地,犬缩尾吠声”。
“二十四日晚,云如苍狗,甚雨滂沱,天上地下,震声接连,即地水盈尺”。
“日数次震,牛马仰首,鸡犬声乱,即震验也”。
“初震时,有大树仆地旋起者,有井水溢出者”。
网络配图 除上述外,历史上地震多发地的有关方志中,也保存有地震征兆的记载或总结,如《皇朝经世文四编》卷10《学术地学》载有龚华民所归纳的“地震之兆”“六端”,这六端又被宁夏《隆德县志》卷4《拾遗·震灾》所转引:1、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
2、池沼之水,风吹成縠,荇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
3、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A渹,荇藻交萦,无端而泡沫上腾,有若煎茶之沸,是为地震之兆……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
4、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
5、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6、时值盛夏,酷热蒸腾,,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肌为之栗,势必地震。
县志作者还十分明确地说:“居民如遇此六兆,急宜趋避,以防不测之灾。
”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古人对地震的预兆有天象、地雷、动物异常、天气异常等等。
这些预兆其实都是存在科学根据的,我们可以“古为今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代郡主与郡马的婚礼流程是怎么样的?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明军先后在至关重要的、朱仙镇之战、螺山之战中惨败,又加之、西北地区尽数落入之手,大明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南昌的楚王府中,末代楚王的心中则是充满了喜悦,因为他最小的女儿朱凤德郡主即将出嫁。
当年六月,朱凤德年当及笄,照例该奉旨完婚。
于是,朱华奎委托主持湖广乡试的督学大臣高世泰从应考士子中为他挑选一位郡马(、郡王、奉国将军、奉国中尉的女婿皆被称为仪宾,其中藩王的女婿又被称为郡马)。
对此,高世泰丝毫不敢怠慢,连忙开始在一千多名应考士子中精挑细选,时而巡视考场,对考生一一端详;时而令考生分东西站定,“遍加藻鉴”。
最终,他选中了“姿容艳丽”的汉阳考生王国梓,并将其评为乡试第一名。
随后,高世泰带着王国梓来到了楚王府,经过楚王府宦官相看、玉尺量手掌、画像等一系列程序后,王国梓才见到了楚王朱华奎,并被朱华奎相中。
接下来,楚王朱华奎命钦天博士挑选吉日,为郡主朱凤德和郡马王国梓举行婚礼。
婚礼那天,武昌城中上至湖广总督、巡抚下至江夏(王国梓的家乡在江夏)都跟在王国梓的彩车后相送。
彩车进入楚王府中,包含着一系列繁文缛节的婚礼随即展开,王国梓正式成为了楚王的郡马。
只是,楚王朱华奎的喜悦未能持续多久,距离郡主朱凤德和郡马王国梓完婚仅八天,的大军就逼近了武昌。
由于连遭惨败后大明人心尽丧,所以张献忠大军刚刚进抵武昌城下,楚王朱华奎出重金招募的“楚藩新军”就打开城门迎张献忠入城,武昌失陷。
随着武昌的失陷,郡马王国梓在大喜之后迎来了大悲,他与郡主朱凤德刚刚组建的小家庭宣告破碎,朱凤德受楚王朱华奎之命自缢,王国梓外出逃命。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月之后,郡马王国梓又在大悲之后迎来了大喜。
张献忠占领武昌仅三个月,就决定离开武昌、南下湖南发展,部明军随即收复了武昌,而王国梓也在这个时候回到了楚王府。
在王府中,他从郡主朱凤德的贴身侍女那里得到了被设法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郡主嫁妆,共计十口镂金龙凤大箱、两口大柜、两口大桶,里边贮满了金银、珠玉、锦缎、衣物。
凭着这些嫁妆,王国梓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直到七十六岁高龄才去世。
晚年,王国梓根据自己在楚王府中当郡马的经历写出一本回忆录——《一梦缘》。
由于是亲身经历,所以王国梓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自己与郡主朱凤德的整个婚礼流程,填补了《明实录》中仅详细记载公主婚礼流程的历史空白。
根据《一梦缘》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将王国梓与朱凤德的婚礼流程归纳如下: 1、郡主朱凤德年当及笄之时,由父亲楚王朱华奎委托当地官吏高世泰挑选郡马; 2、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后,高世泰挑选出了应考士子王国梓作为郡马的合适人选,随后,高世泰要带着王国梓一同进入楚王府; 3、到达楚王府后,楚王朱华奎不能直接接见王国梓,而是先要由高世泰进去汇报,然后楚王派府中宦官对王国梓进行相面、量手掌等考察; 4、楚王朱华奎和宦官对考察结果满意后,还需要由画匠画出王国梓的面容,供朱华奎查看。
朱华奎看了画像感到中意后,才会接见王国梓; 5、面对面的接见中,如果楚王朱华奎能相中王国梓,则会立即命令钦天博士推算吉日,为郡主和郡马举行婚礼,这被称为“择吉花烛”;如果楚王朱华奎没有相中,则需要高世泰重新挑选郡马; 6、到了婚礼的那一天,武昌城中上至湖广总督、巡抚下至武昌知府都要跟在迎娶王国梓的彩车后相送; 7、郡马的彩车进入王府后,还要等待钦天博士算出的吉日良辰到了,才能举行婚礼; 8、婚礼开始,郡马需要在“鸣钟击磬”的氛围中向端坐于上的郡主行“拜舞礼”、“谒见礼”; 9、郡马行礼后,郡主才会下座,与郡马一道向楚王朱华奎和王妃跪拜行“谢恩礼”,并高呼千岁; 10、郡主与郡马相互行“交拜礼”,然后在傧相的引导下进入洞房,行“合卺礼”。
此时,郡马才能揭开郡主的红盖头,接着又要行“坐帐礼”、“成婚礼”。
至此,婚礼才算结束; 11、成婚的次日,郡主朱凤德与郡马王国梓要向楚王和王妃行“谢婚礼”。
礼毕,楚王和王妃要赏赐给新人大量的金银、珠玉,并大摆宴席五日,以示庆贺。
这一系列复杂的婚礼流程下来,郡主朱凤德与郡马王国梓算是正式完婚了。
以此窥斑见豹,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到明代其它封藩郡主与郡马的婚礼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