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诗的《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
【千问解读】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诗的《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思乡初中古诗抒情唐诗三百首初中 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望月有感》白居易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望月有感》白居易 古诗鉴赏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白居易 古诗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
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
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
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自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
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白居易名句推荐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作者:白居易:出自《杨柳枝二首》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
作者:白居易:出自《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作者:白居易:出自《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
作者:白居易:出自《洛桥寒食日作十韵》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作者:白居易:出自《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作者:白居易:出自《雪夜小饮赠梦得》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作者:白居易:出自《彭蠡湖晚归》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作者:白居易:出自《雪夜小饮赠梦得》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作者:白居易:出自《彭蠡湖晚归》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作者:白居易:出自《寒闺怨》
苏联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为什么粮食却经常不够吃?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作为冷战时期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国家,苏联国力强盛、实力雄厚,连美国都要让他三分。
鼎盛时期的苏联曾一度在战略态势上压倒了美国,让美国不得不采取守势。
不过苏联那么强大,但却长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粮食不够吃。
众所周知,苏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内平原广布、沃野千里,苏联的机械化水平又很高,怎么看也不像粮食不够吃的样子。
沙俄时代,沙俄还曾是欧洲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为何到了苏联时代粮食就不够吃了呢? 首先,苏联粮食短缺问题和苏联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虽然苏联面积辽阔、平原广布,土地也很肥沃,但其纬度较高,气候较为寒冷,大部分地区根本不适合种植。
即使适合种植的东欧平原,由于光照和热量不足,大部分苏联农产区都是一年一熟,种植的作物也是玉米、马铃薯和小麦等耐寒作物。
所以别看俄罗斯平原挺多,土地也算肥沃,但粮食产量并不算高,起码与其丰富的耕地资源不匹配。
实际上,如果苏联像印度那样一年三熟,粮食供应整个欧洲都没问题。
当然,虽然苏联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相对较低,但苏联的土地资源多,机械化水平又高,所以粮食总产量并不少。
198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高达2.114 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 10.9%,仅次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第三大粮食生产国。
所以苏联的粮食并非不够吃,起码让本国国民吃饱饭不是问题。
但苏联是个比较发达的工业国家,工业化水平很高,生活水平也不低,而且实行全民福利,所以粮食的需求量很大。
因为人们不仅要吃粮食,还要喝酒、吃肉、喝奶,还要吃各种副食品。
随着消费的升级,很多粮食不仅被用于生产酒精等产品,还要用来做饲料,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副食产品需求,这样一来粮食就不够吃了。
现在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但同样需要进口大量粮食。
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粮食吃,而且我们需要更多的粮食生产酒精、汽油、饲料等产品,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
所以从整体上来讲,苏联的粮食生产完全能够满足国民的生活需求。
只是随着消费和生活的升级,粮食出现了一定的短缺现象,因此需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弥补缺口。
一般来讲,这种本国生产加上少量进口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但苏联人野心勃勃,老想和美国争霸,疯狂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力量,导致国内的农业生产被忽视,造成了粮食产量不断减少,所以出现了人为的粮食短缺状态。
苏联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想采取一蹴而就的办法,在国内瞎折腾,又是号召全国人民种玉米,又是大搞集体农场,结果不仅粮食产量没有得到提高,反而造成了农业危机。
没办法,苏联人只能跑到国外去购买粮食。
慢慢的,苏联的粮食消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苏联靠进口粮食解决国内民众吃饭问题自然是非常危险的。
美苏关系缓和的时候问题还不明显,但当美苏关系紧张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不断激化了。
八十年代,由于苏联和美国长期争霸,在国内外瞎折腾,苏联的国家财政已经不堪重负,加上石油价格的暴跌,直接导致苏联。
但吃饭问题不能耽误,苏联不得不抛售黄金去国外买粮食,但没多久,苏联就没钱买粮食了,粮食危机彻底爆发了。
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苏联民众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大清晨的排队去买面包。
到后来排队都买不到面包了,所以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强大的苏联就这样被国民抛弃了。
粮食生产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忽视。
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即使再发达再强大,老百姓吃不上饭饿肚子也是不行的。
苏联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随机文章博物馆是南部邦联纪念碑的理想之家吗?塔西佗简介揭秘甘肃天水文物大案,盗墓贼售卖文物时被抓获(100万元卖到国外)揭秘龙转世为人的相貌特点,长相俊美喜爱沾花惹草(极易变渣男)王下七武海实力排名,新老王下七武海谁堪称第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1971年印巴战争:东巴基斯坦宣布投降巴基斯坦领土一分为二
不过那块飞地在1972年时独立了,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
至于“东巴基斯坦”为什么要脱离“祖国”独立,除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没能处理好东西两块地的资源分配问题,闹得东西地域矛盾不可调节。
巴基斯坦的邻国印度“功不可没”,1971年3月,作为“”的领头羊印度,竟抛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不结盟运动的共识。
以国家议会决议的形式,授权印度政府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
为了履行议会的决议,印度军方不但加强巴印各条边境线的武装力量,还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作战计划。
看见印度对自己内政干涉的这么“理直气壮”,巴基斯坦军队于1971年12月3日下午在西巴和印度的边境上发起猛攻,想着打打印度人的嚣张气焰,警告不准管自己的内政。
面对巴基斯坦的敲打,印度高层在多次碰头会之后,认定“忍无可忍”了,于是迅速制定出了“东攻西守”的印度军队作战总原则,集中全国之力消灭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在东巴基斯坦的驻军。
辅佐那些反巴基斯坦中央的人士建立孟加拉国。
达成分裂巴基斯坦的目的,至于西面,印度政府下令当地驻军严防死守,等待王师拿下东巴基斯坦后回师救援,特别强调武力弱势下,驻军不得私自进攻。
12月11日,印度在东线的全面进攻拉开序幕,印度7个师的陆军,12个中队200余架战机的空军,约17万人组成的庞大“远征军”,以东巴基斯坦的首府达卡为目标高歌猛进。
对印度这一行为,那时巴基斯坦说这是“主权入侵”,而印度则宣称“这是解放”,双方在苏联与美国联合举行的调停谈判中,以上述立场吵的不可开交。
至于实际战况,战场上的印度将军可能是出于不愿过分自伤,没有选择强攻已被巴基斯坦武装成了庞大碉堡的达卡城,选择围而不攻耗死你。
12月15日,印度大军从上下左右四方逼近达卡城,将之围的水泄不通,任何出入达卡的通道都被堵的死死的,围城期间印度除了“例行公事”向达卡城区倾泻炮弹,让达卡城守军意识到自己很危险。
然后就是各种舆论攻势,那时关于印度来东巴基斯坦是“解放天使”,不是侵略者的传单,劈天盖地的散满了整个达卡城。
巴中央驻军想到孤立无援的现实,以及城内希望建立孟加拉国的骚动。
为了防止达卡在漫长的围困岁月中发生内乱,让普通百姓遭受不必要的伤害,巴中央驻军在16日打开城门,向印度军队投了降。
此后的事不言多语,1972年1月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随机文章在杨家将演义中的萧天佐怎么死的?探山东双乳峰诅咒,挖山者接连死亡/外形似少女的双乳揭秘英国恐怖骷髅头洞穴,不少潜水员被骷髅头吞噬(魔鬼之地)巴西亚马逊外星人事件,外国游客意外拍到外星人/真实外星人图片中国四大家鱼是哪四种,鲢鱼/草鱼/鳙鱼/青鱼成为中国食用最多的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