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侍御谪闽中原文及赏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送郑侍御谪闽中原文及赏析  原文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翻译  译文  把你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去请不要怨恨,因为闽中我以前也曾到访过。

那个地方很少看见秋天的雁鸟,但是夜里却常听到很多猿猴的叫声。

往东青山与白云接连不断,往南虽然又湿又热,但是瘴气与瘟疫还算温和。

你应该很快就会重新蒙受皇上的恩泽,回到朝廷,放心地去吧,但是要注意顺应环境的变化呀!  注释  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

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

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

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

  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置闽中郡,所辖范围就相当于现在的福建以及部份的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地区,因境内有闽江而得名,闽是简称。

其间历代名称均有变动,到了公元733年(唐朝开元二十一年),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置福建军事经略使,从此福建成为该地区的专有名词。

我:此处读音ě。

过:此处读guō,作往访解。

  ⑶大都:大概。

  ⑷瘴疠: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⑸雨露:隐指皇恩。

  ⑹风波:比喻事物的变动。

  赏析  这是诗人写给朋友郑姓侍御史的送别诗。

郑侍御因为犯了过失而被贬放到当时认为是蛮荒之地的福建去,诗人担心他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

并且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

也告诉他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风波外,其它不必耽心。

诗人是一位重气节,疾恶如仇的人,若非友人有冤屈,他是不会这么劝的,他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

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

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

谪岭南道中作原文及赏析

谪岭南道中作原文及赏析  原文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翻译  译文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

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

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

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

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注释  ⑴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等地。

  ⑵岭水争:指五岭一带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支流岔路很多。

  ⑶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为羽状复叶。

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⑷毒雾:古人常称南方有毒雾,人中了毒气会死去,大概是瘴气。

  ⑸沙虫:古人传说南方有一种叫沙虱的虫,色赤,进入人的皮肤能使人中毒死亡。

  ⑹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火米:指赤谷米。

  ⑺津吏:管理摆渡的人。

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  ⑻红槿:落叶小灌木,花有红、白、紫等颜色。

  赏析  这首《谪岭南道中作》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

下面是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教授王启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

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

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

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

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颔联宕开一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

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

从艺术表现技巧来看,这种衬托的手法,比连续的铺陈展叙、正面描绘显得更有变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联“一语双关”,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作的《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样,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喻指。

这样讲也不无道理。

  颈联转向南方风物的具体描写,在写景中表现出一种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

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潮汛到来的时候,三更时分鸡就会叫,津吏也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这一切和北方完全不同。

这两句为尾联抒发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尾联是在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

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

这当中也深深地蕴含着被排挤打击、非罪谪贬的愤懑。

最后一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

  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晚唐的抒情名篇。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翻译及赏析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翻译及赏析1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古诗简介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是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词作,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既写实景,亦含隐射;既怨自然界风雨无常,亦恨政坛上风云多变。

下片承“凄金石”之悲凉意绪,转写分别后作者自己的打算,并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

该词既洋溢着个人情谊,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翻译/译文  变幻莫测无常雨,南北东西不定风。

风风雨雨留不住,江畔行客色匆匆。

劳烦你捎个口信,捎给那鸿雁般高翔的志士;劳烦你转达问候,问候那海滨钓鳌的诗翁。

千百年后,人们会传诵我辈今朝的话语;诸君数人,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

听见王郎这一曲动人的箫声,连无情的金石也凄然变容。

  在我披散头发,沐浴阳光之处,秀丽的怡山耸着几道青峰,在我垂下钓丝,享受宁静之时,无边的沧海白雾蒙蒙。

别笑话我今日仕途坎坷,也许后世能洞察我抗直的初衷。

但愿诸君常相见,但愿诸君人长久。

轻易屈服不应当,平生紧要是操守。

胸中愤懑起狂涛,一吐为快雷霆吼。

隔墙有耳且莫谈,为求免祸休开口。

  注释  ①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系唐教坊曲。

双调九十三字,仄韵。

一般多用入声韵,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南宋后始有平韵体。

  ②冥鸿:高飞的鸿雁,形容才士高绝尘俗。

  ③钓鳌(áo)词客:化用《列子·汤问》典故,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④晞(xī)发:洗净晒干头发。

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晞女发兮阳之阿”,形容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

  ⑤沧溟:大海。

  ⑥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左传》昭公十四年: “仲尼日:叔向,古之遗直也。

”注: “言叔向之直,有古人遗风。

”  创作背景  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

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

  赏析/鉴赏  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怪雨盲风”,不仅是对送别场面的具体描写,也是影射当时动荡、晦暗的政治环境。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

友人与词人志存高远、不肯趋炎附势,自然广为结交高洁之士,所要拜访问讯的也是那些不为世俗所容的奇才高士。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作者化用孔子困于匡时“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之语,进一步赞颂友人的高才雄略,并指明其任重而道远的济世使命。

  上片末两句重述离别的现实场景。

词人极言王实之所奏的箫声荡气回肠,与首句风雨之声相呼应,营建起肃杀中见意气飞扬的沉雄壮阔之境。

惜别情感,无须泪水点染、反以凄动金石的‘箫声烘托,词人与友人的报国之心已然跃然纸上。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词人回忆与友人贬谪赋闲期间醉心山水、睥睨天下的逍遥乐事。

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对把持朝政的拙官愚吏不过是置之一哂而已。

引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日希女发合阳之阿,更显词人与友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刚正不阿。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上承词人回忆、下启劝勉之辞。

词人在此着一“笑”字,颇有睥睨天下、超然物外之意。

功名只如粪土,何妨化外逍遥,词人坚信那些庸庸碌碌的“拙宦”必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被遗忘,而像自己和友人这样忠心为国、德才兼备的贤良终将名垂青史。

  临行在即,词人终于道出心中的期许与担忧,全词也由此步入高潮。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词人一方面期望友人保持气节,不轻易摧眉折腰、一味迎合世俗趣味;另一方面又担心友人的豪言壮语招致小人忌恨惹来杀身之祸。

如此矛盾的心情,正是词人对险恶世道的绝望、南宋江山的精忠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三重情感的交织,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一群有才情、有抱负的文人壮志难酬、满腹辛酸的曲折心事。

  全词内容饱满,不仅有对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有对往事的追忆,更有对友人的临行赠言。

词中成功地塑造了词人与两位友人的鲜明形象,传达出南宋豪放派文人的一腔忧愤。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顾易生《古诗分类鉴赏系列3友谊篇:海内存知己》:这是一首送别词,可是在刘克庄笔下却一扫“榜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以诉说离情别绪擅场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译文  变幻莫测无常雨,南北东西不定风。

风风雨雨留不住,江畔行客色匆匆。

劳烦你捎个口信,捎给那鸿雁般高翔的志士;劳烦你转达问候,问候那海滨钓鳌的诗翁。

千百年后,人们会传诵我辈今朝的话语;诸君数人,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

听见王郎这一曲动人的箫声,连无情的金石也凄然变容。

  在我披散头发,沐浴阳光之处,秀丽的怡山耸着几道青峰,在我垂下钓丝,享受宁静之时,无边的沧海白雾蒙蒙。

别笑话我今日仕途坎坷,也许后世能洞察我抗直的初衷。

但愿诸君常相见,但愿诸君人长久。

轻易屈服不应当,平生紧要是操守。

胸中愤懑起狂涛,一吐为快雷霆吼。

隔墙有耳且莫谈,为求免祸休开口。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系唐教坊曲。

双调九十三字,仄韵。

一般多用入声韵,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南宋后始有平韵体。

  冥鸿:高飞的鸿雁,形容才士高绝尘俗。

  钓鳌(áo)词客: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晞(xī)发:洗净晒干头发。

  沧溟:大海。

  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但写法脱俗。

它既洋溢着个人情谊,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王实之、郑伯昌,和作者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这时郑伯昌被征召做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送行时和王实之韵所作的词。

  词的开端气魄宏大,好像用一架广镜头的照相机,摄下了在江边知音话别的特定场面。

纵然江水横阔,风狂雨骤,却还是留不住行人。

“怪雨盲风”四字,起句突兀,雄浑悲壮。

作者与郑伯昌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已鲜明的烘托出来了。

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已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郑伯昌一向刚直不阿,此行当然不是追名逐利,结交显宦俗吏,因此托他带口讯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

作者以高飞的鸿雁来形容才士的高绝尘俗,十分贴切生动。

“钓鳌词客”用《列子·汤问》典,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作者与郑伯昌、王实之等人,当然都属于这样的高士豪客了。

借这样的典故,作者及其友人的高远的行止,就含蓄道出了,这样避免了浅露。

他们的放言高论,虽然不合于世,甚至抵触忌讳,但他们深信可以流传千载而不朽。

词中用孔子困于匡时说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的话,有力地印证上述看法。

接着,作者笔锋宕开,又回到了江边送别的特定场景:“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极写王实之吹起玉箫乐声激越。

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诗所谓的“苦调凄金石”。

离别毕竟是痛苦的。

箫声送客,意气慷慨,迥然不同于“儿女沾巾”的俗套,写来别具一格,正与作者博大的胸襟相激荡。

  下片峰回路转,在读者面前再现出一幅高人逸士的逍遥图。

洗净头发,于家乡的青山之阳,垂钓于白茫茫的海边。

在作者笔下,这一切似乎将人的心灵都给淘净了。

几句描写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更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晞发,语出屈原《九歌·少司命》:“日希女发合阳之阿。

”唐朝宋之问《酬李丹徒见赠之作》有“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这句,宋之问惭为“拙宦”,是自谦,而且看重功名;刘克庄将“惭”改为“笑”,一个“笑”字,仕途功名,灰飞烟灭。

词人兀傲清高,对青史留名有着十足的信心,因而也就不屑于一时的升迁得失了。

一个“笑”字,真是画龙点睛的妙笔!  然而郑伯昌现在又要出山起用了,临别珍重赠言,心情的矛盾和起伏达到了高潮。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两句情恳意切,笔调凝重,读来令人感动。

“狂谈欲吐”句,表达了彼此“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

但是,这只能被人视作惊世怪谈,动辄得咎。

还是不再谈论吧!英雄好汉,竟然只能如此欲言还罢,作者的郁勃心情,对黑暗政治的批判,都喷薄而出。

词章中现实与理想尖锐冲突的结尾与顶着怪雨盲风出发的开头,前后照映,正是“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一曲激昂慷慨的壮歌,奔腾激涌,至此戛然而止,神韵悠悠,让人回味不尽。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送郑侍御谪闽中原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