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仙姥来时
【千问解读】
满江红·仙姥来时_姜夔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满江红·仙姥来时 宋代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
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译文 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
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
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
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
夜渐深,风停住了。
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
这神姥的威力确实神奇,你看吧:她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还派出六丁神将,带着雷霆和闪电,扼守着东关。
却笑人世间那些所谓“英雄”,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本事的。
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瞒给吓走了。
他又哪里知道,这位厉害的对手,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呢!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
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仙姥:神仙妇女。
依约:隐隐约约。
轭: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型器具,一般木制。
相从诸娣(dì):随从神姥的诸位仙姑。
此句下白石自注:“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
娣:古称同夫诸妾。
佩环:指诸神身上的装饰品。
奠(diàn):镇守。
淮右: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
淮南西路称淮右,湖属淮右地区。
阻:拱卫。
六丁:传说中的天神。
韩愈诗:“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 别守:扼守。
一篙:一竿。
篙,撑船的竿。
曹瞒:曹操小字阿瞒。
帘影间: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
创作背景 绍熙二年(1191)正月底,词人泛舟巢湖,受祈祷湖神箫鼓启发,以平韵为《满江红》,作此祠神曲,以颂巢湖仙姥。
赏析 《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以柳永格为准,但有融字的麻烦。
所以白石为求协律而改仄为平。
白石是南宋著名的大音乐家和大词人,妙解音律,对景填词,既能依旧调填词,又能自创新调,还能变旧调为新声。
此词即是一首变仄为平的变调。
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歌唱了。
词中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巢湖仙姥形象。
她没有男性神仙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神定气闲的风范。
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成为词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也间接表达了词人对那些居高官,领厚禄而只知纸醉金迷,不管国忧民难的男人的讽刺和鞭挞。
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
如昆仑山的西王母、巫山的瑶姬、洛水的宓妃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
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
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
这是一层。
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
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
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
这些当然是出于词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
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
”此为第二层。
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
在《疏影》一词中,词人曾写王昭君云:“想佩环、月夜归来……”两处都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
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
善于跳离前境,翻出新境,富有曲折变化、摇曳多姿之美,是白石词的妙处。
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
此为第三层。
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
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振起后片境界。
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指挥若定的神奇才能,她不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籖》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
”),去镇守濡须口及其附近的东关。
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
紧接着词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英雄人物中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手,结果却只能靠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实指历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本人。
词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移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如同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
”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他对现实的愤慨,因为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近三十年,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
这两句以古讽今,寄兴深微,而又浑融贴切,不露痕迹,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结句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英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
以仙姥的神功盖世而不居功自傲,反刺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无耻男人。
“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跟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以及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构成了截然不同境界。
然正因为一个“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却能指挥若定,驱走强敌,这就更显出她的神奇才能。
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
姜夔曾在《诗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
”此词结句,正是反终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个显例,因此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满江红·雨后荒园
江空岁晚,霜余草腐,而吾菊始发数花,生意凄然,似诉余以不遇,感而赋之。
凶李生湛然归,寄菊轩弟。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
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译文 雨后的花园,花朵都掉完了。
疏散的篱下只有菊花还没有掉落,还是那么的鲜艳。
掇取一把菊花足够娱乐,谁还可以像屈原那样用菊花做晚餐呢。
到现在狼藉不堪鲜花掉落没有人去怜惜。
堂上的客人都以及须发皆白。
都没有说话怀念着过去。
重阳佳节过去只剩下了恨,飒飒的凉风吹的你慌乱不堪,你应该很难生活了吧。
在风下多次闻吸花丛,放佛可以听到菊花在独自哭泣。
注释 律:原为定音的仪器,后指古乐的十二调。
无射:亦作亡射,十二律中的阳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对应,秋九月律应无射。
英英:鲜艳貌。
盈(yíng)把:掇取一把。
夕餐: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故云。
三闾(lǘ):指屈原。
他曾为三闾大夫。
狼藉:亦为狼籍,乱散不堪状。
狼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使乱以灭迹。
畴昔(chóu xī):往昔。
飒飒(sà):风声。
汝:你。
三嗅:多次闻吸。
“三”言其多。
芳丛:花丛。
创作背景 金朝灭亡之后,词人誓不投降元朝,坚守归隐之志,于是寄情于晚菊秋水,这首词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赏析 开头三句,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
“律残无射”,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
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像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
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
接下来,轻轻一转,“疏篱下”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
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
细细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
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
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婉生不逢时。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
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
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词人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
“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婉、怜花惜人的深情。
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
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
“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心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无法辨认,也无须辨认。
全词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满江红 金陵乌衣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一笑、浦园罗绮,满城箫笛。
花树得睛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翻译 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 。
清明、寒食两节已过。
天晴了,满园游玩的仕女,满城笙歌。
阳光照耀,满树红花红得艳丽;雨后远山,座座青翠欲滴。
向江南问讯:谁会来这乌衣园探寻?是我这个江南的客人。
乌衣巷的模样还似往昔。
可乌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难寻觅。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地,看到的也不过是苍茫暮色中残阳渐坠西。
我来这里游赏本想除去为官经历上的烦意,眼前所见,倒为古今沧桑生出无数悲切和忧郁。
且端着酒杯让我随意畅饮,莫虚度了这天气晴朗和花红柳绿的光阴。
注释 柳带榆钱。
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
清明寒食:“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气”。
“寒食”是令名,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以禁火做饭,故名。
罗绮:此以衣代人,指游女。
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
乌衣事:指东晋王导和谢安住在这里,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历史事迹。
尘土债:指自己仕宦的官务。
这两句是说,本来想借游园以摆脱繁杂的官场事务,谁知来到园中却勾引起人世沧桑的无限悲凉。
随分:犹云随便。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寒食、清明两节期间,当时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淮西财赋总领,与其兄吴渊同游乌衣园,遂有此作。
赏析 这首词为感愤时事之作。
全词绘景、吊古、抒情,逐层叙写,一气贯穿,自然浑成。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其中“满园罗绮,满城箫笛”的热闹场景与“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的美好景致,皆足以动人游兴,让人兴奋,但却与宦途不顺的吴氏兄弟的郁闷心情不相协调,反而引出了他们的客居之愁。
前两句写乌衣园及金陵城内游人如织的赏春盛事,后两句对仗工整,将此时节的美丽风景描绘得尤为绘声绘色。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在这乌衣园内的池阁馆榭间游玩的是些什么人呢?其中就有我这来自江南的游客。
上片结句以一问答引出自己客中游园的身份,乐尽悲续,引起下片的身世之慨。
下片转入怀古抒情,郁闷之情贯穿全篇。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
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不复存在,所以难觅。
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触景生情。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 “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
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
这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但用意不同。
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语出辛弃疾《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中“直须抖擞尘埃”句。
“这里“尘土债”与“英雄迹”对照,显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沦下僚、尘驱物役的苦闷和愤慨;“英雄”二字显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世俗之人,他们悲愤的是壮志难酬,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
此二句将怀古之情拍合到自身的宦海沉浮之感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多少英雄业绩俱已成为过眼烟云,又不禁心生悲凉。
这两句把这种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感情并非消极低沉,而是故作反语,表现自己济时报国的“英雄”事业难以实现的悲愤。
这正言若反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词的感情更显沉郁凄劲。
词有沉郁顿挫之致,感情的抒发由隐到显,诼弗展开。
含蕴深远。
颇耐人寻昧。
笔调洒脱凝重,与辛词风格相近。
满江红 金陵乌衣园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
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
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译文 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
清明、寒食两节已过。
天晴了,满园游玩的仕女,满城笙歌。
阳光照耀,满树红花红得艳丽;雨后远山,座座青翠欲滴。
向江南问讯:谁会来这乌衣园探寻?是我这个江南的客人。
乌衣巷的模样还似往昔。
可乌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难寻觅。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地,看到的也不过是苍茫暮色中残阳渐坠西。
我来这里游赏本想除去为官经历上的烦意,眼前所见,倒为古今沧桑生出无数悲切和忧郁。
且端着酒杯让我随意畅饮,莫虚度了这天气晴朗和花红柳绿的光阴。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金陵乌衣园:南京秦淮河岸乌衣巷东面,原为东晋王、谢等贵族住宅遗址,南宋时已成为人们游乐场所。
柳带榆(yú)钱。
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
清明寒食:“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气”。
“寒食”是令名,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以禁火做饭,故名。
罗绮(qǐ):此以衣代人,指游女。
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 乌衣事:指东晋王导和谢安住在这里,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历史事迹。
尘土债:指自己仕宦的官务。
这两句是说,本来想借游园以摆脱繁杂的官场事务,谁知来到园中却勾引起人世沧桑的无限悲凉。
随分:犹云随便。
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在建康(今南京)任淮西财赋总领时所写。
乌衣园,在乌衣巷之东,为晋代王谢等贵族故宅的遗址,宋代时此地成为游乐场所。
“柳带榆钱”,写的是春末景况,故下句云“又还过,清明寒食”,深有光阴荏苒之感。
清明时节正是出游的好时候。
下面就写游园所见。
“天一笑”,指天晴,化用杜甫的“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
”“罗绮”,此代指游女。
这几句写游乐盛况:连天公也显得特别高兴绽开笑脸。
游女如云,笙歌满耳,一片欢乐。
而此时花园里的景色也格外清丽,正是雨后初晴之时,经过春雨的滋润清洗,花红欲染,山青如滴,色彩分明,十分夺目。
以上数句,作者把游人、景物、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写得那么美好,他的心情应当是愉快的,但实际却非如此。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他是此地的官员,来游此地的池馆即乌衣园,却感到是作客(“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感到与此地游人、景物很不融洽,可见其心情的悒郁。
这里是反衬写法,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呢?大概是由于仕宦的不如意。
前一年年底他曾一度以淮西总领兼沿江制置使并知建康府,那是两件很重要、也很能见才干的职务,可是为时不久就停兼了。
管理钱粮的总领比起威行一方的军政长官未免有些冷落,再加上其兄吴渊的投闲置散,自然会产生郁郁不得志的.心理。
这一个是用乐景写哀,达到了十倍其哀的效果。
上片结拍以问句题明“江南客”今日来游乌衣园,下片顺理成章地转入怀古。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
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今天不复存在,所以难觅。
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于是自然生出物是人非之感。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
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
这里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但用意不同。
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
下面作者由历史沉思回答自身:“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尘土债”指自己和其兄的官务、宦情。
这两句意思说,本想解脱一下,谁知来到此地勾起如许悲凉。
正如前面所述,他的悲凉既为王谢,更是为他们自己。
这里“尘土债”与“英雄迹”对照,显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沦下僚、尘驱物役的苦闷和愤慨;“英雄”二字显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世俗之人,他们悲愤的是壮志难酬,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
至此,作者游园所触发的深层意识才终于显现出来。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随分,照例应景之意。
即要趁着这天气晴和的清明时节开怀畅饮,莫要辜负这大好时光。
本来这赏春宴游在他看来就是“虚掷”的表现——虚度了光阴,蹉跎了志业,可他却说这样才不虚掷,这是激愤的反语。
更显沉郁。
全词线索分明:由写景开始,欢乐之景衬托出心中郁闷之深;然后怀古,由历史之事引出个人身世的慨叹,可以说写景和怀古都是为写人服务的,而且结合得非常贴切。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