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2 点击数:
简介: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诗的《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

【千问解读】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诗的《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白菊咏物惜花多丽 李清照的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多丽·咏白菊》李清照 翻译及注释翻译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

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

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

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

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

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于纨扇题诗。

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

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

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注释⑴多丽:词牌名,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

此词是《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

⑵潇潇:疾厉的风雨声。

一作“萧萧”。

⑶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

⑷贵妃醉脸:唐李浚《松窗杂录》记载,中书舍人李正封有咏牡丹花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唐明皇很欣赏这两句诗,笑着对他的爱妃杨玉环说:“妆镜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

”此句意谓: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

⑸孙寿愁眉:《后汉书·梁冀传》:“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⑹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

《晋书·贾充传》谓:韩寿本是贾充的属官,美姿容,被贾充女贾午看中,韩逾墙与午私通,午以晋武帝赐充奇香赠韩寿,充发觉后即以女嫁韩。

⑺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

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

《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魏略》称何晏“美姿仪,面至白,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

⑻看取:看着。

取,语助词。

⑼屈平陶令:屈平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

⑽蕴藉(yùn jiè):宽和有涵容。

⑾酴醾(tú mí):即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

⑿秋阑:秋深。

⒀瘦:一作“度”。

⒁汉皋(gāo)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

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

《太平御览》卷八〇三引《列仙传》云:“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

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

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

”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

⒂纨(wán)扇题诗: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班彪之姑班婕妤,有才情,初得汉成帝宠爱,后为赵飞燕所谮,退处东宫。

相传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种被弃女子的慨叹,称为婕妤之叹或婕妤之悲。

⒃泽畔东篱:指代屈原、陶潜二位爱菊的诗人。

《多丽·咏白菊》李清照 赏析侯孝琼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

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

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

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

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

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

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

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

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

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

“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

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

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

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

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

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

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多丽·咏白菊》李清照 创作背景此词当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济南原籍。

作《小重山》《多丽》等。

一说此词作于大观元年(1107年)。

李清照名句推荐 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作者:李清照: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作者:李清照: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作者:李清照: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作者:李清照:出自《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作者:李清照:出自《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作者:李清照:出自《庆清朝·禁幄低张》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作者:李清照:出自《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作者:李清照: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作者:李清照: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作者:李清照: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夏、商、周三朝中间的空白时期为什么长达千年呢?

中华上下五千年,光中国历史上的就距离如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建立夏朝的人叫做,他的老爹就是功盖华夏的“治水”的那个“禹”。

夏朝的建立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夏以前的事迹充满了神话色彩,夏以后的中国才算步入了半信史时代。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故事似乎流传甚广,但这些毕竟是神话传说。

按照《中国人史纲》的定义,有文字或文物能反应当时社会实际生活的时代才算信史时代。

据史料分析,信史时代和神话时代之间有1500多年的漫长岁月,然而这段时间似乎有些“真空”的感觉,因为只能依靠传说故事来弥补。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在后来的夏、商、周甚至还出现了比“真空”更“空”的“空白期”。

夏、商、周3代已步入了“半信史时代”,而夏商之间有500多年的空白期,商周间也存在着600多年的空白期。

在这几段空白期内,文献并没有记下当时发生了什么,同时也没有出土文物来填补那段时期的空白。

因此这段空白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毕竟当时已不再是神话传说时代了,照道理这段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应该属于历史,值得人们去探索。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先来看夏朝。

华夏族的大英雄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从此中国开始进入半信史时代。

然而这个时期并不是统一的王朝。

据历史学家考证,这个时期的中国其实存在很多小的国家,比如有穷国。

其实客观来说,这个时候所谓的国家还不如说是部落更加准确。

夏启名姒启,他爹大禹名姒文命。

当时的华夏部落首领舜把位子传给了禹,而禹的儿子则建立了夏。

这些就是夏朝的500多年空白期唯一可以确定的史实了。

有盛必有衰。

夏衰落后,商在首领汤的带领下开始兴起并强大。

夏,因此汤成功灭夏,商取代了夏。

可是文献上仅记载了汤的继承了大统,再后来就没然后了。

在长达60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看不到的动向,直到公元前841年,中国的历史上开始出现了准确的纪年。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叫共和新政。

当然,关于这段历史到底讲的啥,史学界目前尚无定论。

有人说,讲的是西周时期的一场政变,周王权力被架空,两个权臣一同执政,所以叫“共和”。

但由于缺少其他佐证材料,故而缺乏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与西汉、清朝相比,唐代的和亲有何特殊性?

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和亲是历史上各民族和平交往影响最大、实效性最强的一种形式。

西汉是和亲政策的形成时期,和亲主要在中原与匈奴、乌孙等间展开。

至,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统治者的民族观更为开放包容,和亲政策实施的广度和深度超越历史上各代。

借鉴唐代和亲的有效经验,将满蒙联姻上升为基本国策,利用姻亲关系稳定清廷统辖。

将唐代和亲与西汉、清朝作比较,便于了解和亲政策的大体发展脉络,从而进一步把握唐代和亲的特殊性和承上下的重要研究价值。

一、唐代和亲与之比较 对比汉唐和亲政策,二者在和亲目的、和亲成效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在和亲对象与地域范围、和亲公主身份和和亲方式上则存在明显的差异。

1. 汉唐和亲政策之相同点 首先,汉唐和亲的政治目的具有统一性,都是为安边定国,巩固中央统治,这是二者的本质共性。

西汉初,,无力抵御匈奴南侵,统治者遂通过和亲缓和汉匈关系,减少战争,稳定新生政权。

其后与乌孙的和亲也是出于联合抗衡匈奴之目的。

从唐王朝视角分析,和亲同样服务于羁縻、安边、结援之政治需要。

诸如,唐与之和亲是为息战保一方清净;与吐谷浑和亲是为拉拢安抚;与契丹、奚和亲是为怀柔两蕃,使其臣属;与回纥和亲是为借兵平叛。

因此,以姻亲关系稳定中央政治统治,增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向心力,为汉唐和亲之根本。

其次,汉唐和亲对民族往来和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伴随公主出嫁,一方面,中原文化与先进的生产工艺传入少数民族。

诸如西汉出嫁乌孙时,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建筑技艺;唐代入藏时,带去了佛像、、诗文、医药、农事技术等,对和亲民族的发展进步和汉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之同时,少数民族绚烂的艺术文化也流入中原,充实了汉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通关互市加强了中原与和亲民族间的贸易往来,双方通过资源交易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了民族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

这种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强化了民族认同,消除了民族隔阂与歧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

2. 汉唐和亲政策之差异性 从和亲对象与地域范围上看,西汉主要与西北地区的匈奴、乌孙两个民族进行了和亲。

与之相较,唐王朝和亲视野更为开阔,289年间与、吐谷浑、吐蕃、薛延陀、突骑施、奚、契丹、回纥、契苾部、宁远、于阗、等12个民族进行了和亲,范围涵盖北方、西北、东北、西南广大地区,为前代不能比拟。

从和亲公主身份上看,唐较西汉更具有多样性。

西汉和亲公主包含宗室女()、获罪亲王女(细君公主)、宫女(、),而唐代和亲公主除宗室女(文成公主、)、亲王女(金城公主、小)外,还有皇室女(宁国公主、、)、宗室甥女(永乐公主、固安公主、燕郡公主、静乐公主)以及“女妓”等。

从和亲方式上看,西汉与匈奴、乌孙之和亲完全为单向婚,即只存在公主出嫁异族首领一种情况。

唐与少数民族的和亲仍以单向婚为主,同时也包含唐室男娶异族首领之女的典例。

如圣历年间,以其侄延秀为默啜之婿,前往突厥迎亲;“”期间,肃宗为借兵,使敦煌王李承寀娶葛勒可汗之女毗伽公主为妻。

比较言之,唐代和亲是对西汉和亲制度的进一步拓展深化。

相对于保守被动的西汉和亲,唐代和亲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更为主动开放,对后世的借鉴性价值也更大。

二、唐代和亲与清朝满蒙联姻之比较 清朝自始奉行满蒙联姻之国策。

据皇族族谱《玉牒》所记,清朝近三百年(1612-1912)间,与蒙古联姻共计595次,其中出嫁皇室公主、格格432人,娶蒙古女163人,主要联姻对象为漠南科尔沁部。

双方姻亲关系的建立对维护满清大一统局面、有效治理和稳定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比较而言,满清联姻与唐代的和亲在时间及频次、血缘亲属关系的建立和利用上具有同一性。

与之同时,满蒙联姻又表现出对象单一、层次广泛、方式多样、持续稳定等特殊性。

1.唐代和亲与满蒙联姻之相同点 首先,在和亲时间及频次上,唐代289年间与少数民族和亲38次,其中初唐时期有9次;盛唐时期有22次,晚唐时期有7次。

清朝自建立后金起与蒙古联姻达595次,其中,入关前至中有150次;康熙中至末有273次,为最盛时期;乾隆末至清末有172次。

唐代和亲与满蒙联姻均贯穿王朝始终,且主要集中于统治中期。

其次,唐代与清朝都注重通过和亲与少数民族建立姻亲血缘关系,使其臣属,为中央政治统治作后盾。

有唐一代,统治者依托和亲形成的宗法血缘纽带,与突厥、吐蕃、回纥等强盛民族建立了翁婿、兄弟、舅甥关系,使它们进一步强化对唐王朝的统治地位认同,共同维护中央政权稳定。

清朝建立之初,作为一个关外势力无力单独与长时间作战。

为寻找盟友,遂与蒙古进行和亲,与之建立密切血缘关系,将其势力纳入清统治当中,以备调用蒙古军队随时为作战服务。

2.唐代和亲与满蒙联姻之差异性 从和亲对象及范围上看,唐代与北方、西北、东北、西南地区12个民族政权进行了和亲,规模较大。

清王朝只与蒙古一族建立了和亲关系,但范围遍及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几十个旗,渗透至整个满蒙贵族阶层。

清廷自至大臣,公主到乡君,与蒙古贵族女,亲王、郡王、台吉、塔布囊都曾结为联姻。

这种多层次的大规模和亲为历史之最胜。

从和亲方式上看,相对于唐代和亲的保守局限性,清朝满蒙联姻则表现出明显的交叉开放性。

清廷不仅以公主及皇室女子嫁给蒙古王公贵族;还从蒙古王室中挑选女子入京,填补后宫。

如孝端文皇后、文皇后均为博尔济吉特氏女子,其各生三女又回嫁蒙古。

从和亲持续性与稳定性上看,唐蕃和亲是时战时和的间歇性和亲,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唐统治者依据国家利害关系及与少数民族势力对比情况来决定和亲或战争。

于和亲民族而言,当其势力兴起、对唐无利所图时,也会打破姻亲关系,以兵戈相向。

而清朝自努尔哈赤始,依托友好联盟,满蒙联姻持续了近二百年,且常累世进行。

诸如敖汉部班第家族五代与清联姻,巴林部色布腾家族四代与清廷通婚。

这种制度化的联姻受清廷政治、经济形势干扰极小,“北不断亲”国策奉行不替。

通过对比,清朝和亲限于满蒙,不具备唐王朝和亲的多民族特征,也未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但其在和亲方式、和亲层次上更完善,稳定性更强。

结语 唐代上承西汉和亲制度化经验,下启清朝满蒙联姻之盛况,是将和亲从制度发展到完善阶段的过渡。

且从民族关系建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变上来说,唐代和亲更具典型性和研究价值。

和亲是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以婚姻为媒介进行的和平交往活动,旨在缓和民族矛盾、整合民族利益、巩固中央统治地位、建立政治认同。

根据唐王朝国力变化情况及其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唐代和亲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唐建国之初,实力有限,统治者在群雄割据、战争不断的背景下结成的和亲具有对等结盟性质。

盛唐时期,唐政治、经济实力达到鼎盛,两蕃、吐谷浑等部族纳入中央行政管制,和亲视唐统治者利益需要而定。

晚唐时期,唐内有,外有强敌扰边,和亲总体以借兵靖边为目的,表现出相对被动性。

不论在哪个阶段,和亲主要从政治利益出发,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和亲较战争对古代民族关系建构更具有积极意义。

唐代大范围、持续性的和亲使游离的边疆民族政权在封建宗法等级的约束下有力吸附于唐王朝周围,打破相互对峙局面,以血缘关系构建起认同心理,深化双治、经济、文化、社会交往,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唐代是和亲从制度化发展到完善阶段的过渡时期。

与西汉和亲、清朝满蒙联姻相比既存在同一性,也呈现出其对民族关系建构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影响上的特殊性。

唐代和亲相较于西汉,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更为主动开放;较之于,目的性和实效性更强。

因此,从和亲频次、和亲范围、和亲效果来看,唐代和亲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和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