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2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诗的《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白菊咏物惜花多丽 李清照的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多丽·咏白菊》李清照 翻译及注释翻译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

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

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

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

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

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于纨扇题诗。

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

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

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注释⑴多丽:词牌名,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

此词是《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

⑵潇潇:疾厉的风雨声。

一作“萧萧”。

⑶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

⑷贵妃醉脸:唐李浚《松窗杂录》记载,中书舍人李正封有咏牡丹花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唐明皇很欣赏这两句诗,笑着对他的爱妃杨玉环说:“妆镜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

”此句意谓: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

⑸孙寿愁眉:《后汉书·梁冀传》:“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⑹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

《晋书·贾充传》谓:韩寿本是贾充的属官,美姿容,被贾充女贾午看中,韩逾墙与午私通,午以晋武帝赐充奇香赠韩寿,充发觉后即以女嫁韩。

⑺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

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

《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魏略》称何晏“美姿仪,面至白,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

⑻看取:看着。

取,语助词。

⑼屈平陶令:屈平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

⑽蕴藉(yùn jiè):宽和有涵容。

⑾酴醾(tú mí):即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

⑿秋阑:秋深。

⒀瘦:一作“度”。

⒁汉皋(gāo)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

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

《太平御览》卷八〇三引《列仙传》云:“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

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

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

”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

⒂纨(wán)扇题诗: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班彪之姑班婕妤,有才情,初得汉成帝宠爱,后为赵飞燕所谮,退处东宫。

相传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种被弃女子的慨叹,称为婕妤之叹或婕妤之悲。

⒃泽畔东篱:指代屈原、陶潜二位爱菊的诗人。

《多丽·咏白菊》李清照 赏析侯孝琼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

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

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

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

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

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

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

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

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

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

“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

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

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

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

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

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

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多丽·咏白菊》李清照 创作背景此词当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济南原籍。

作《小重山》《多丽》等。

一说此词作于大观元年(1107年)。

李清照名句推荐 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作者:李清照: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作者:李清照: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作者:李清照: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作者:李清照:出自《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作者:李清照:出自《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作者:李清照:出自《庆清朝·禁幄低张》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作者:李清照:出自《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作者:李清照: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作者:李清照: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作者:李清照: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没有过一次和亲?东汉、宋、明三朝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没有过一次和亲?、宋、明三朝铁骨铮铮,从未和亲,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来一起看看吧。

公元前200年,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才得以脱身。

此后,西汉开始推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中原女子以公主名义下嫁匈奴单于,以求得边境安宁。

“和亲”从此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并非每个王朝都能接受“和亲”,在中国的大一统朝代之中,就有三个王朝从未与外族和亲。

第一个是东汉。

虽然东汉是西汉王朝的传承,但是东汉从来没有像西汉那样“遣翁主”与周边民族或政权“和亲”。

于国内统一战争,无暇顾及,曾寻求改善双方关系。

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单于遣使东汉要求和亲,未获准许。

建武二十四年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则继续盘踞漠北,与东汉对抗,同时又不断遣使请求和亲。

北匈奴为了求和亲,大量贡献马匹、皮毛,又带来西域诸国的商品贡献,结果仍为汉光武帝所拒绝。

到了汉明帝,时期,北匈奴仍继续多次请求和亲,但同时又数次侵犯东汉边境,最终被东汉击溃。

第二个是。

宋朝虽以“积贫积弱”著称,但却从未与外族和亲。

在历史上,辽国和金国曾经成为宋朝可能的和亲对象,但均未实现。

宋辽两国签订“”时,辽国在谈判中曾要求“和亲”,宋朝没有同意。

司马光《涑水记闻》称:“虏兵既退,来求和亲,诏刘仁范往议之,仁范以疾辞,乃命曹利用代之。

” 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乘势攻宋,攻陷开封,俘徽、钦二宗,称为“之耻”。

根据《》记载:在此期间金人也曾对宋提出“和亲”的要求,《沈与求传》:“上曰:朕以二圣在远,屈己通和……与求曰:和亲乃金人屡试之策,不足信也。

” 第三个是。

与东汉以及宋朝一样,明朝也始终未与周边民族和亲。

后,被俘,为迎回英宗,曾有大臣建议与瓦剌和亲。

南京侍讲学士周叙上书称:“盖殿下于圣上,亲则兄弟,谊则君臣,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宜与君臣如越王之以报吴仇……若能即返圣驾,则结好和亲,世世利赖。

”周叙认为,明朝与瓦剌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为了迎回英宗,可以采取和亲的权宜之计。

日本也曾提出与明朝和亲。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军大举进犯朝鲜,李如松等率明军入朝击败日军,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后,双方停战议和,在谈判之中,日本提出明朝把公主下嫁天皇(和亲)的要求。

最终,瓦剌、日本均未能与明朝和亲。

为何东汉、宋、明三朝无和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儒学的影响力。

和亲政策与儒家道德伦理抵触,所以儒学最发达的东汉与宋明三代不执行此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厂、西厂、锦衣卫厂卫林立:帝王不知依靠谁

“厂卫”是、西厂、内行厂和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作为的耳目和爪牙,这两套机构大多数时间掌控在宦官手里,和“特务政治”、“宦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这样总结明代灭亡的原因虽然流于简单化,但厂卫横行、宦官专权却也是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厂卫在维护专制皇权的同时却不断损害着大明王朝的肌体,成为后世引以为戒的镜鉴。

而这把双刃剑的铸成,还要追溯到和他的儿子。

锦衣卫在洪武朝被管得很严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明立国之初,形势并不容乐观,在北方,蒙元还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的实际控制区,许多新附的百姓并不认可这个出身卑贱的皇帝。

有一次朱元璋行走在京城中,忽然听到一名老妇人私底下称呼他为“老头儿”,这让他龙颜大怒,说:“张士诚曾短暂占据过江东,吴中百姓至今称呼他为‘张王’,今天朕贵为天子,老百姓称呼朕为‘老头儿’,这是为何?”还有一次,他在上元节微服私访,有人画一赤脚妇人怀揣西瓜,众人哗然而笑。

不明就里的朱元璋打问之下得知,这幅画的含义是“淮(怀)西妇人好大脚”,嘲讽皇后,这又让他极为记恨。

朱元璋常常说“朕本淮右布衣”,这一点他自己说得,别人却提不得,对寒微的身世其实极度自卑。

这种不自再加上对建立皇权绝对权威的迫切渴望,让他对臣下的举动非常敏感。

称帝之初,他曾经用了很多亲信为“检校”,专门负责对臣下的特务侦缉。

比方说,功臣华高和胡大海的妻子在女僧的诱导下信奉西僧,检校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把两家妇人和女僧扔进了河。

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喜欢在家和客人喝酒,检校在旁窥伺。

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喝酒了吗?客人都是谁?酒桌上摆的什么菜?”宋濂据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诚然,卿不欺朕”。

礼部尚书吴琳告老回乡,朱元璋还要派检校去调查近况。

检校在肃清吏治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绍兴、金华秋旱,农民颗粒无收,地方政府却向中央隐瞒灾情,检校查访得知后汇报给朱元璋,当地官员遂被拿问。

朱元璋这样评价手下的检校:“有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

然而,检校们大多属于临时抽调,互相之间也没有统属关系,为了高效地向最高决策者提供信息,并且对官僚群体实施有效的监控,特务的正规化、制度化、系统化逐渐被提上日程。

朱元璋手里有一支亲军,是皇帝的私人卫队。

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撤掉亲军中的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条,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负责这一任务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门,也就是后来让人闻之胆寒的“诏狱”。

如此一个暴力机器怎能没有监督?实际上,监督锦衣卫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

朱元璋重典吏治、驭下极严。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得知诏狱凌虐犯人,大怒之下烧掉了诏狱的刑具,并把囚徒移送刑部大牢。

然而,仅仅凭借人治而缺乏监督机制的锦衣卫故态复萌,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下诏,大小罪案不得再经锦衣卫,审理全部通过正常的司法机构,锦衣卫只有侦查立案权。

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锦衣卫的掌控还是非常有效的,洪武朝的锦衣卫还不至于只手遮天。

在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惩治贪官污吏、清除豪强地主的明初四大案中,锦衣卫真正起作用的是案。

洪武二十六年(1393),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蓝玉谋反,朱元璋借此诛杀过万人。

其实,蓝玉至多也就是跋扈和自专,蒋瓛的报告只是给了朱元璋的一个由头。

对于宦官,朱元璋爱恨交加 与此同时,还有一支政治势力在洪武朝更为隐秘地积蓄着力量,那就是宦官。

从朱元璋的一些言行看,他对历代宦寺之祸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着高度的警戒。

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见史书所载汉、唐之末宦官乱政的情况,深为之前的君主们所叹息。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朱元璋严禁宦官预政的训诫即达七次之多。

洪武十年五月,有一久事内廷的内侍谈及政事,朱元璋当天就把他斥还乡里。

洪武十七年,他铸铁牌置宫门中,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此外,他还不准内侍识字。

表面上看,朱元璋对于宦官乱政建立了一个完备的防火墙,因此,后世诸如《明史》等著作都认为明代的宦官之祸源于朱棣。

朱棣泉下有知一定大呼冤枉,他其实是当了老爹的。

事实上,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早在洪武元年(1368) 十一月,一个叫马仲良的内侍就前往广西招谕当地土司,这是明代内官参与政治活动最早的记载。

第二年四月,宦官金丽渊出使高丽,这是内臣奉使外夷之始。

洪武元年,朱元璋还派遣过中使到北平犒赏北征将士,这是以后宦官监军、分镇的滥觞。

此外,宦官参与茶马贸易、监督商税、插手刑狱,在洪武朝都有事例。

而派遣宦官监视臣下则更早,在朱元璋称帝前,有一次赐傅友德宴,命叶国珍陪酒,并拨付妓女十几人,然后派内官窥伺。

叶国珍命令妓女们穿上华丽的服装,自己与妓女混坐在一处。

宦官回来汇报,朱元璋命令士兵把叶国珍和妓女锁在马棚里,并削去了妓女的鼻子,叶国珍也挨了几十鞭子,因为叶国珍的行为触犯了朱元璋等级贵贱的思想。

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占城遣使入贡,此时擅权已久的丞相没有把这件事上报朱元璋,一名宦官见到了占城使者,给朱元璋打了小报告。

受到蒙蔽的朱元璋大怒,两名丞相胡惟庸和汪广洋顿首谢罪,这件事可以说是胡惟庸案的先声。

第二年,胡惟庸因谋反的罪名被诛九族,朱元璋从此不再设丞相,直接领导六部,强化了皇权。

据野载,当时还有一名叫云奇的宦官曾经揭发胡惟庸意图行刺的罪状,在权力中心发生大洗牌的重要关头,宦官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了子孙后代永坐江山,朱元璋对于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祸害”全部进行了排除,功臣殆尽、文吏束手、后妃外戚不干政,然而,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一人又不可能治天下,他身边的帮手就只有那些出身低贱、身体残疾、知根知底又没有宗族势力的阉人了。

因此,尽管深知宦官必然误国,心口不一的朱元璋还是抬高宦官的品级,扩大宦官的规模,到洪武末年,宦官机构已有21个,为后来管理宦官的庞大机构“二十四衙门”打下了基础。

对宦官,他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一个叫冯坚的小吏上疏要求控制宦官人数,他破格提拔冯坚为左佥都御史;他的外甥曹国公提出裁省内臣,他又,说:“欲弱吾羽翼,何意?此必其门客教之。

”尽杀门客,李文忠惊惧而死。

一手任用一手又严防,在朱元璋这里并不矛盾,但是,他高超的统治艺术和勤奋的治国实践却无法遗传给他的子孙。

宦官的情报让朱棣夺得帝位 在建文帝和燕王朱棣争夺皇权的中,宦官则成为明廷易主的关键人物。

从朱允炆这边来看,他曾派遣中官监视诸王;朱棣这边,有自己的宦官参战,内臣狗儿更是一员骁将,据说也上过战场。

朱棣起兵三年,胜败参半,一度只控制着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这使他非常沮丧。

就在他看不到希望的当口,被朱允炆黜落的宦官跑来投奔他,透露了京师防御空虚的重大机密。

朱棣率兵南下,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不到半年,兵逼南京。

他在江北时,许多宦官就逃入他的阵营,汇报京城里的虚实。

朱允炆身边也有宦官散布失败情绪,劝朱允炆退位。

到了朱棣当上皇帝论功行赏的时候,宦官们纷纷表功,让朱棣为此头疼不已。

宦官们最终没有失望。

永乐元年(1403)二月,内臣侯显出使西域,从此宦官基本上垄断了外交使节的职务,他们以朱明王朝正式代表的身份外出,耀兵、通好、受贡、封王,。

永乐三年(1405),武域侯王聪北出边塞,宦官山寿率兵监视,到永乐八年(1410)以后,宦官出镇更是常事,特别是新成立的京师三大营,均由宦官提督,而郑和七下西洋,率兵多到两万七千人,也被认为是明代宦官将兵之始。

更让宦官们倍儿有面子的是,朱棣还给了他们更高的名分。

历史上宦官的职务,秦有中车府令,汉唐时沿袭不变,至于中谒者、中常侍、中尉之类,都是以中字名宦官。

洪武时期宦官最高职务为监正,朱棣改监正为“”,宦官从“中”字辈一下升为“太”字辈,而“太”字过去只在与天子极为亲近的人身上使用,比如皇帝的亲爹亲妈亲儿子——太上皇、、太子,再比如外臣品秩的极致、皇帝名义上的师长——太师、太傅、太保。

一字之改,已暗含朱棣对宦官的心理认同。

其实朱棣有他的苦衷,比起朱元璋,靠坐上龙椅的他又多了一种不能信任的人——藩王。

而建文帝的旧臣,对他即位的合法性也发出了挑战。

是朱允炆最亲近的大臣,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

南京城破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朱允炆穿丧服啼哭。

朱棣招方孝孺来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嚎啕大哭,声彻殿宇。

朱棣走下殿来安慰:“先生不要再痛苦了,我只是效法辅弼成王来了。

”方反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

方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国赖长君。

”方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弟?”被戳到命门的朱棣只好撒泼:“此朕家事”。

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方孝孺投笔于地,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的朱棣凌迟了方孝孺,并将方的朋友门生也列为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除此之外,发配充军的无数。

方孝孺殉难之时,他的朋友景清因为与朱棣有旧,不但活了下来还官复原职,,等待机会。

一天,景清身穿红衣,暗藏利剑入朝,奋跃而前准备刺杀朱棣,被左右拿下。

景清知道行刺失败,遂大骂朱棣,朱棣命卫士敲落景清的牙齿,景清以血口喷龙袍。

朱棣命令处死景清,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

接着朱棣又诛灭景清九族,大肆株连,凡的族人几乎。

景清的故居也被,村庄成了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墟。

这种妄引株连式的残酷诛戮像瓜蔓般延伸,因此得名为“瓜蔓抄”。

“诛十族”、“瓜蔓抄”的具体执行者,正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锦衣卫和其下重新开张的诏狱。

锦衣卫帅谋反,东厂应运而生 此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是历史上第一个颇有“作为”的锦衣卫领导人。

靖难之役时,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跟随朱棣效命。

朱棣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

朱棣即位后,纪纲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掌诏狱,在屠戮建文旧臣的过程中大开杀戒,颇受朱棣宠任。

纪纲极其善于逢迎朱棣的旨意。

《》的总编、名臣解缙因为劝阻朱棣更换太子,得罪了汉王朱高煦,成祖北征时,解缙私谒太子,被汉王检举揭发,解缙被囚禁诏狱中。

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十三日,纪纲拿着诏狱囚犯名单给朱棣,成祖看到有解缙的名字问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缙犹在耶?”纪纲心领神会,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解缙灌醉,活埋于雪中而死。

主动投靠叛军的纪纲其实明摆着是冲着功名利禄来的投机分子,成为权臣的他逐渐开始不轨起来。

他得到藩王的冠服后穿在身上,命令伶人呼万岁。

朱棣下诏全国选美,各地送来的美人到达京师后,纪纲挑出绝色美人藏于自己家中私纳,还在家中私养了大批亡命之徒,暗中修建隧道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刀枪、盔甲和弓箭。

永乐十三年节,朱棣与纪纲诸大臣到湖边比赛射柳,即看谁的弓箭能将吐芽的柳条射断。

纪纲玩了一次“”明朝版,他嘱咐镇抚庞英:“我故意射不中,你折柳条,站在旁边举柳喊‘射中了!射中了!’我要考验考验朝中人心”,庞英按纪纲的吩咐去做,旁边的大臣跟着庞英一齐呐喊,没有人敢说“不中”,纪纲很得意,满心以为:“这下没有人能为难我了!” 维护皇权的工具第一次直接威胁皇权,这一点朱棣不是不知道,他需要纪纲镇压异己势力。

血雨腥风之后,大概朱棣觉得纪纲的使命已近完成,永乐十四年,一名和纪纲有仇的宦官适时地揭露纪纲的罪状,纪纲被凌迟。

关键时刻,宦官们没有辜负朱棣对他们的信任。

连亲兵都不可信,朱棣能倚重的似乎只有宦官了,此前,他曾使用过宦官监视自己的儿子,那么现在再用宦官牵制一下锦衣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迁都北京后的永乐十八年(1420),一个由宦官提督控制的侦缉机构在东安门北侧创立,被命名为东厂。

随机文章隋文帝杨坚都有哪些政治举措翼装飞行死亡率31%,全球近500人敢玩(装备值120万)世界上最巨大最清晰ufo曝光,头顶几百米高空飞过发怪声七/八/九/十/级地震威力有多大,12级地震直接震碎整个地球(吓尿)揭秘各国为什么都取消登月,载人登月的实验通过探测器都可以实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