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2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出自唐代:杜甫的诗的《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生活初中古诗感激初中 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羌村三首·其三》杜甫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注释1.正,一作“忽”。

斗争,争斗;搏斗。

一作“正生”。

2.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

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

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

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

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3.问,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

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4.榼(kē),酒器。

浊清,指酒的颜色。

5.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

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

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

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

苦,一作“莫”。

黍(shǔ),黍子。

6.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童,一作“郎”。

7.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

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艰难”句就是歌词。

“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

来处不易,故曰艰难。

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

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8.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不得不叹,不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

《羌村三首·其三》杜甫 古诗赏析这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

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

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

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

“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

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

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

“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

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

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

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

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一体,而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显得丰富深厚。

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诗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文功底。

《羌村三首·其三》杜甫 古诗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

次年,长安陷落。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

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

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

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杜甫名句推荐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作者:杜甫:出自《重过何氏五首》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作者:杜甫:出自《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作者:杜甫:出自《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作者:杜甫:出自《宿赞公房》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作者:杜甫:出自《宿赞公房》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作者:杜甫:出自《野人送朱樱》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作者:杜甫:出自《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作者:杜甫:出自《燕子来舟中作》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作者:杜甫:出自《禹庙》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作者:杜甫:出自《九日寄岑参》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出自宋代:晏殊的诗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离别婉约宋词三百首感叹浣溪沙 晏殊的简介 晏殊【y 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晏殊 翻译及注释翻译片刻的时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东流,一去不返,深感悲伤。

于是,频繁的聚会,借酒消愁,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

不如在酒宴上,好好爱怜眼前的人。

英译What can a short-lived man do with the fleeting year and soul-consuming separations from his dear? Refuse not banquet when fair singing girls appear!With hills and rills in sight, I miss the far-off in vain. How can I bear the fallen blooms in wind and rain! Why not enjoy the fleeting pleasure now again?注释①一向:一晌,片刻,一会儿。

年光:时光。

有限身:有限的生命。

②等闲:平常,随便,无端。

③销魂:极度悲伤,极度快乐。

④莫辞频:频,频繁。

不要因为次数多而推辞。

⑤怜取眼前人:元稹《会真记》载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怜:珍惜,怜爱。

取:语助词。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晏殊 赏析该词是宴会上即兴之作。

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

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词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 一向年光有限身。

”,劈空而来,语甚警炼。

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

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

“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

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 酒筵歌席莫辞频”。

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 自遣情怀吧。

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

上片起调不做任何铺垫,直言年华有限,稍纵即逝,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富有深度的哲理,让人不觉为之一振。

紧接着,词人将离别看成是平常事,可见人的一生离别之多,因而“易销魂”,但词人转而又写“酒筵歌席莫辞频”,表达人生短暂,莫为离别伤神,应当及时行乐的思想。

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

两句是设想之辞。

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

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

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

下片抒情。

起首两句为空想之辞:到了登临之时,放眼望去尽是大好河山,不禁徒然思念起远方的友人;等到风雨吹落繁华之际,才发现春天易逝,不禁更生伤春愁情。

这两句词意境开阔、辽远,表现出词人对时空不可逾越,消逝的事物不可复得的感慨。

结句中,词人以“不如”一词转折,再次表达了自己及时享乐的思想:与其徒劳地思念远方的亲友,因风雨摇落的花朵而伤怀,不如实际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谊。

这也是词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这首词又是《珠玉词》中的别调。

大晏的词作,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而在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

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

晏殊名句推荐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作者:晏殊:出自《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作者:晏殊:出自《少年游·重阳过后》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出自唐代:杜甫的诗的《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冬天写雪 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对雪》杜甫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注释⑴战哭:指在战场上哭泣的士兵。

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

《左传·文公二年》:“吾见新鬼大故鬼小。

”⑵愁吟:哀吟。

唐薛能《西县作》诗:“从此渐知光景异,锦都回首尽愁吟。

”⑶旋风。

《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⑷瓢: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

弃:一作“弄”。

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

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

⑸愁坐:含忧默坐。

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

”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唐李公佐《谢小娥传》:“余遂请齐公书于纸。

乃凭槛书空,凝思默虑。

”《对雪》杜甫 古诗鉴赏此诗一二句中“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

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

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句中“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

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五、六句中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

“瓢弃樽无绿”,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

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

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

“炉存火似红”,也没有多少柴火,剩下来的是勉强照红的余火。

这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

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只剩下的是炉中只存余热的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七、八句中,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

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

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对雪》杜甫 古诗创作背景此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冬陷居长安时所作。

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安禄山叛军展开大战,大败,死伤几万人。

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

诗人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杜甫名句推荐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作者:杜甫:出自《重过何氏五首》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作者:杜甫:出自《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作者:杜甫:出自《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作者:杜甫:出自《宿赞公房》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作者:杜甫:出自《宿赞公房》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作者:杜甫:出自《野人送朱樱》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作者:杜甫:出自《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作者:杜甫:出自《燕子来舟中作》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作者:杜甫:出自《禹庙》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作者:杜甫:出自《九日寄岑参》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