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师晋师灭夏阳》谷梁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虞师晋师灭夏阳》谷梁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

【千问解读】

《虞师晋师灭夏阳》谷梁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虞师晋师灭夏阳》谷梁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虞师晋师灭夏阳》是战国时期谷梁子的散文。

《谷梁传》它用简练的语言述评了晋国灭亡虞国、虢国的历史事件,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作品原文  “虞师、晋师灭夏阳(1)。

”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2)。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3),荀息曰(4):“君何不以屈产之乘(5)、垂棘之璧(6),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7),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8),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

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

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

’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9)。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10)。

”  (注:该文出自《十三经注疏》本《春秋谷梁传》。

)  作品注释  (1)虞:周文王时就已建立的姬姓小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晋:西周始封姬姓国,晋献公时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师:可泛指军队,也可专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荀子·礼论》:“师旅有制。

”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

下面传文说“虞无师”,就是专指二千五百人的军队编制。

  夏阳:虢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约三十五里。

《左传》作下阳,因另有上阳,以作下阳为是。

夏、下同音通假。

  (2)虢:周初始封姬姓国,有东、西、北虢之分,东虢、西虢已先亡于郑、秦。

晋献公所伐为北虢,占地当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村)。

  举:攻克,占领。

  (3)晋献公(?——前651):名诡诸,晋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

在此期间伐灭了周围一些小国,为其子晋文公称霸打下了基础。

据《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伐虢的借口是虢国在晋国内乱中支持了他先君的政敌。

  (4)荀息(?——前651):晋献公最亲信的大夫,食邑于荀,亦称荀叔。

献公病危时以荀息为相托以国政,献公死后在宫廷政变中为里克所杀。

  (5)屈:即北屈,晋地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

  乘(shèng):古以一车四马称为一乘。

这里专指马。

  (6)垂棘: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

  (7)府: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文书的地方。

  (8)宫之奇:虞大夫,刘向《说苑·尊贤》说:“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死不寐。

”  (9)曹:西周始封姬姓国,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

  (10)马齿:马每岁增生一齿。

  加长(zhǎng):增添。

  作品译文  “虞师、晋师灭夏阳。

”  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

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

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灭夏阳是它为主的。

夏阳,是虞、虢交界处虢国的一个要塞。

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

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

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

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

”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

”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

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

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

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

”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

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

”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

宫之奇又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

’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他带领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

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

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  创作背景  前658年(鲁僖公二年),晋献公准备伐虢。

虞国地处晋、虢之间,若绕道则受阻于中条山。

献公听从荀息之计,以重礼贿虞君,借道伐虢。

虞、虢都是小国,虞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不良,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君不要上当。

虞君不但不听,而且自告奋勇愿出兵开路打头阵,帮助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

这以后的事,《谷梁传》所述与《左传》有点不同。

《谷梁传》以为晋国当年就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又灭虞。

《左传》则以为晋拿下下阳(即夏阳)以后仅作为据点,未即灭虢。

三年以后,晋师再次假道虞国,挥军南下,灭了虢国,还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

虞君终于做了俘虏。

  作品赏析  《谷梁传》用简练的语言述评了晋国灭亡虞国、虢国的历史事件,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作者简介  谷梁子,战国时期鲁国人。

《春秋谷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它的作者,《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署为鲁人谷梁子;唐代杨士勋说他名俶,字元始,一名赤;颜师古说他名喜;另外还有名嘉、名淑、名寊的各种说法。

清代阮元以为当作淑。

谷梁子和公羊高都受学于子夏,《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公羊传》体裁特点也相似。

原来经、传是分别成书的,今本《春秋谷梁传》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经文大义。

《孟子》十句名言警句 经典名言赏析解释

《孟子》在儒家学术上的造诣仅次于孔子,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其实孟子在孔子的儒家学术上有着不同的延伸和扩展,孟子在当时的环境下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不过这句话孟子是对君王说的,如果是对百姓说可能孟子就活不了了。

孟子希望每个诸侯国的国君都能实行仁政,但这个“仁“要求太高,而且有些太理想化,但这种高标准应该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次就为大家准备了《孟子》十句名言警句和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在忧患中能够得以生存,因为沉迷享乐,便会走向灭亡。

“生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名言,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有所戒备,才能够走的更长远。

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徒:仅仅;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君主仅仅有一份善心不足以用来治国理政,也实现不了仁政;只是订立了法律没有执行措施,法律也不会自行实施。

这句话指出只有好的出发点、只有书面上的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行政和执法的人员,以及一整套行政和执法的措施。

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拥有道义、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叛离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这句话是说是否施行仁义是能否得到人心的关键。

四、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有预想不到的赞美,也有过分要求的诋毁。

”五、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品德低下的人,从来没有能够教育别人的。

为人师者,必须品德高尚,因为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心术不正,就不可能成为别人信奉的楷模。

社会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自己行为不轨,怎么能要求别人呢?六、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君王因无缘无故的滥杀士人,则卿大夫便会离去;君主无缘无故的滥杀百姓;那么士人便可以移居到别的地方了。

”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指节气、气候以及阴晴寒暑的变化。

地利:土地生产的财富,亦指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人和:指人际关系融洽,即得人心。

依靠天气,不如依靠有利的地势;依靠有利的地势,不如依靠人心的支持、拥护。

此句重点在于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八、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一个人的毛病,在于自满得意,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九、人皆可以为尧舜。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伟大的人。

我们在内心中永远要保持高度的自信,要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因为成功的机会属于每个人,只要你不屈不挠十、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圣人又对于百姓吃饱穿暖了而缺乏教养感到忧虑,就派契为司徒,以怎样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百姓: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有男女的区别,长幼之间要有上下尊卑的秩序,朋友之间要有信用。

这句话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即“五伦”。

应有的道德规范。

窦材:宋代医家,真定人,曾任官职,著有《扁鹊心书》

窦材(约生于公元1076~1146年),医家。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著有《心书》,书中所录麻醉方药,为我国麻醉学。

窦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据《扁鹊心书》窦氏绍兴十六年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窦氏大约生于公元1070年。

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

《中国医籍提要》及《中医大辞典》均载其祖籍为山阴(今浙江绍兴)。

考十年《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三:“窦材,真定人”,又《扁鹊心书·进医书表》:“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据此窦氏祖籍当为真定。

窦氏早年曾任开州巡检,后迁武翼郎,一说曾任太医。

《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材受道家思想影响,积数十年经验,著成《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氏主张扶阳以灸法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常从肾脾入手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随机文章英国历史:旅行者的强盗祸害春申君:芈月的青梅竹马欧洲第一位女皇帝—拜占庭帝国的圣伊琳娜揭秘外星人存在终于被证实,金星/玛雅文明成为外星人存在的证据蜘蛛神后罗丝前世今生,精灵的命运女神堕落成任性女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虞师晋师灭夏阳》谷梁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