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豫让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

【千问解读】

《豫让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豫让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豫让论》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创作的一篇论史散文。

文章标新立异,从传统儒家思想出发,对豫让进行了批评。

这篇散文旨在说明不能“扶危于未乱,而捐躯于既败者,不足以当国士”的道理。

  作品原文  豫让1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2知己3,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4,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5,俾6身全7而主安8。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9,垂光10百世,照耀简策11,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12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13,眩世骇俗14,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15智伯16,及赵襄子杀智伯17,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18,虽愚夫愚妇19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20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21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22,而独死于智伯。

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23。

”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24之事韩康25,任章26之事魏献27,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

郄疵之事智伯28,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29无厌30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31陈力就列32,谆谆然33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34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35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36,感其至诚,庶几37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38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39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40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41若是42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43血气44之悻悻45,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46,以国士而论,豫让固47不足以当48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49而自得50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  词句注释  1、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

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

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2、名:声称,称说。

  3、知己:谓了解、赏识自己。

  4、善道:善加诱导。

《论语·颜渊》:“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  5、“销患于未形”二句:销患:消除祸患。

未形:指祸患还没有形成。

保治:进行治理以使安定。

未然:未能如此。

此二句谓在祸患尚未形成时就消除它,在天下尚未安定时进行治理。

  6、俾:使。

  7、身全:生命得以安全。

  8、主安:主人平安。

  9、上鬼:上等之鬼。

  10、垂光:比喻流传美名。

  11、简策:即简册,本指编连的竹简,后代指史籍。

  12、捐躯殒命:谓献出生命。

  13、钓名沽誉:即沽名钓誉,谓有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14、眩世骇俗:谓欺骗、迷惑世俗。

眩,欺编。

骇,夸惑。

  15、臣事:以为臣的道理和本分来事奉。

  16、智伯:春秋时晋卿。

亦作知伯。

名智瑶,亦作知瑶。

  17、赵襄子杀智伯:赵襄子:春秋时晋大夫,名赵无恤,晋的执政大臣。

晋定公时(公元前512—前475),赵、魏、韩、智氏、范氏、中行氏等六家贵族,基本上分割肢解了晋公室,同时六家之间的争夺也很激烈。

公元前490年,范昭子(范吉射)和中行文子(荀寅)失败后逃离晋国,其地为赵、韩、魏及智伯瓜分。

公元前454年,智伯联合韩、魏攻赵。

赵襄子接受谋臣张孟谈的建议固守晋阳。

智伯和韩、魏联合围攻了三年多,无法攻下。

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城,对韩宣子、魏献子说明赵亡之后,智氏必灭韩、魏的利害关系。

韩、魏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与赵联合,一举消灭智氏,杀死智伯。

  18、烈烈:形容显著貌。

  19、愚夫愚妇:泛指普通老百姓。

  20、处死之道:处理死的方式、方法。

  21、愧:使动用法,使之惭愧。

  22、中行氏:中行为复姓,春秋时晋侯作三行川御敌,荀林父将中行,后遂以为姓。

此指晋卿荀寅,晋顷公时为下卿,后奔齐,卒谥文。

  23、“中行氏以众人待我”四句:中行氏把我看作一般人,我就以一般人的身份为他做事;智伯把我当作济国之士,我就以济国之士的作为来回报他。

  24、段规:战国时韩人。

  25、韩康:韩康子。

智伯索地于韩康子,段规劝给予,以骄其志,俟后收拾之。

  26、任章:春秋战国时魏国人,曾为灭晋出谋划策。

  27、魏献:春秋战国时晋国的卿,名魏驹,一称桓子。

智伯索地于魏桓子,桓子不与,任章规劝给之以骄其志,俟后图之。

  28、郄疵之事智伯:郄疵:春秋战国时晋人。

据载,智伯率魏之兵围攻赵国,郄疵劝智伯说,从韩魏攻赵,赵亡,灾难必及韩魏,韩魏必反。

智伯不听。

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29、请地:要求割地。

  30、无厌:没有满足。

  31、宜:应该。

  32、陈力就列:谓在自己所任职位上格尽职守。

  33、谆谆然:形容忠诚恳切貌。

  34、再:二次。

  35、伏剑:以剑自刎。

  36、顽冥不灵:谓愚钝无知。

  37、庶几:犹或许,也许。

  38、斩衣而死:赵襄子出外,豫让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

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然后自杀。

  39、开悟:开导以使醒悟。

  40、肥瘠:即胖瘦。

因古时秦国与越国相距甚远,故谓。

  41、曾:竟然。

  42、若是:如此,像这样。

  43、不胜:不克制。

  44、血气:指感情。

  45、悻(xìng)悻:形容刚惶自傲貌。

  46、虽然:即使如此。

  47、固:原本。

  48、当:充当,担任。

  49、腆(tiǎn)然:形容厚颜貌。

  50、自得:自己感到得意。

  原文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  白话译文  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未显露时就消除它。

在动乱发生之前保住社会的治安,使自己不受损害,主人没有危险。

活着是著名的忠臣,死后做高尚的鬼魂,流芳百世,照耀史册,这才是完美的士人。

如果遇到知己,不能拯救危难于动乱之前,而在事情失败之后才去献身自尽,沽名钓誉,迷惑世人,夸耀于社会,这在君子看来,都是不足取的。

  我曾经因此评论过豫让。

豫让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名声显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

唉!豫让的死当然可以称为忠了,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

为什么呢?看他漆身吞炭,对他朋友说:“我做的事情都特别难,我是想用这种做法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这能说他不忠吗?等看到他连续三次跳起来,用剑来刺赵襄子的衣服,赵襄子责备他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的时候,豫让回答说:“中行氏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就要像一般人那样去报答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

”就此而论,豫让就有不足之处了。

  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

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

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

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

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郑疵的智谋忠告,已经是无愧于心了。

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

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

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致;骄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

’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

这样一来,智伯虽然顽固愚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

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

假如这祥,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  豫让在那时,甚至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

看着智伯的危亡,就像越人远远地看秦人的肥瘦一样。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的报答竟然能像这个徉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  虽然这样,但用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豫让的确是不配的了。

可是同那些早晨还是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相比,他们又都是豫让的罪人了。

唉!  创作背景  豫让,战国时晋人,先为晋大臣范氏、中行氏的家臣,赵简子灭范氏、中行氏后,改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赵襄子(赵简子之子)灭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逃往山中,改名换姓,立誓“我必为报仇”他一次行刺未成功,于是以漆涂身,改变形貌,又吞下炭块,使声音变哑。

第二次埋伏在桥下行刺赵襄子,仍未成功,被捕,自杀而死。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这篇文章即是方孝孺对豫让的评价。

  作品赏析  方孝孺对豫让的评论,则别有卓见,既深于司马迁的认识,又无矫枉过正之偏颇。

他认为,真正的忠臣烈士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具有改治远见,敢于犯颜直谏,防患未然;而不应计较个人恩怨,或在祸患发生之后,凭血气之勇,怀死名之义,以沽名钓誉。

据实说理,剖析透彻,评论抑扬得体,颇有见地,文章层层深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首段提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准则,以为中心论点而提拿全文:“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子未形,保治子未然,仰身全而主安。

”这就是说,真正的忠臣烈士,应当竭尽自已的智谋,向君主提出忠直的劝告和好的方略,把祸患消灭在未形成之时,把动乱的因未消灭在萌芽之时。

否则,“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须命于既致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

”则为君子所不取。

  第二段,联系豫让立身事主的言行,加以分析评论。

运用故转故纵手法,先肯定豫让为智伯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文士也”。

然后提出异议:“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意即豫让的死确乎是忠诚的表现,可惜他对待死的方法还存在不忠的成分。

何以证之,一是他自我摧残和自杀的动机是为了自已名垂后世,而不是为国为民——“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二是缺乏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立身事主皆从个人恩怨出发,但求取于等价,而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当赵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时,豫让则颇为自是地争辩:“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基于以上两点,方孝孺发出了“让有余憾”的感慨。

方孝孺通过豫让的言行以窥见其灵魂,认识达于深层而胜过司马迁一筹,文章贵乎“发前人之所未发”。

这正是《豫让论》难能可贵之处。

  这段剖析论证,具有举重若轻,水到渠成之妙。

这是由于作者着于洞见豫让的思想症结以及司马迁对豫让认识的不足,着意引豫让的言行加以剖析,词不泛没,语不虚置,而无隔靴搔痒、空发议论之弊。

  第三段则更深人一层,明确指出:“国士,济国之士也”——国士,是拯救国家的有识之士。

用这个尺度来衡量豫让,即使对把他当作国士的智伯,也算不得竭忠尽智的忠臣,为了阐明这个观点,作者先以段规、任章为例,说明他们立身事主,从不考虑个人恩怨,尽管韩康子、魏献子没有把他们以“国士待之”,但他们都竭忠尽智,力劝其主,纵智伯之欲“以骄其志”,加速智伯的灭亡。

郄疵事智伯,智伯也不曾把他当作国士看待,但他看破韩、魏的险恶用心,便竭力劝谏智伯,不要见利忘乎所以,因小失大。

虽然智伯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郄疵已奉献出他的智谋并对智伯进行忠谏,尽了臣子之责而问心无愧。

豫让则恰恰相反,“当智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作为豫让,他并没有申明义理,使智伯知所警惕,更没有反复力谏。

倘若真是事君为国,三谏不从,就应提前自死在这一天。

智伯虽顽冥不灵,也会被豫让的诚意所感动,或许能够醒悟,而有治国长策。

然而,在这个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豫让却“曾无一语开悟主心。

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

这不配作国士。

智伯败亡了,却禁不住一时的血气冲动,逞匹夫之勇,情愿把自己归附到刺客一类人之中,文中两次反诘“何足道哉”,探沉感慨,表明了作者的意向。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段用比较的方法,更雄辩地证明,智伯虽把豫让看作国士,豫让却愧对智伯,未能真正“以国士报之”。

  行文至此,作者已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阐述得十分透辟,使读之者深思而获启益。

然而豫让毕竟与厚颇无耻之徒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文章结尾指出:“虽然,以国士而论,让固不足以当之;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这就作到了抑扬得体,评论公允,而不失之偏颇。

这段结尾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且言简意赅,“语不多赞”。

  此文在结构上采取了层层深入的写法。

开头先泛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并不直接提到豫让。

第二段中把豫让的言行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评价。

第三段才是全文的重点,他不但论证了豫让之死为不足取,而又为其设计了一整套的对智伯进行规劝的方案,可称周到之至。

结尾时又做了一点补充,这就使得全文浑然一体。

  作者简介  方孝孺(1357—1402年),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

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幼时好学;长大后,师从宋濂,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任汉中府学教授,蜀王聘为世子老师。

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后改文学博士,主持编纂《太祖实录》、《类要》。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多次为建文帝谋划对策。

后朱棣引兵攻入京师,授笔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不从,将笔掷在地上,边哭边骂,于是被杀,共灭十族,死者八百七十余人。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道明而辞达”,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

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

著有《逊志斋集》。

《孟子》十句名言警句 经典名言赏析解释

《孟子》在儒家学术上的造诣仅次于孔子,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其实孟子在孔子的儒家学术上有着不同的延伸和扩展,孟子在当时的环境下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不过这句话孟子是对君王说的,如果是对百姓说可能孟子就活不了了。

孟子希望每个诸侯国的国君都能实行仁政,但这个“仁“要求太高,而且有些太理想化,但这种高标准应该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次就为大家准备了《孟子》十句名言警句和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在忧患中能够得以生存,因为沉迷享乐,便会走向灭亡。

“生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名言,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有所戒备,才能够走的更长远。

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徒:仅仅;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君主仅仅有一份善心不足以用来治国理政,也实现不了仁政;只是订立了法律没有执行措施,法律也不会自行实施。

这句话指出只有好的出发点、只有书面上的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行政和执法的人员,以及一整套行政和执法的措施。

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拥有道义、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叛离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这句话是说是否施行仁义是能否得到人心的关键。

四、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有预想不到的赞美,也有过分要求的诋毁。

”五、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品德低下的人,从来没有能够教育别人的。

为人师者,必须品德高尚,因为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心术不正,就不可能成为别人信奉的楷模。

社会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自己行为不轨,怎么能要求别人呢?六、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君王因无缘无故的滥杀士人,则卿大夫便会离去;君主无缘无故的滥杀百姓;那么士人便可以移居到别的地方了。

”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指节气、气候以及阴晴寒暑的变化。

地利:土地生产的财富,亦指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人和:指人际关系融洽,即得人心。

依靠天气,不如依靠有利的地势;依靠有利的地势,不如依靠人心的支持、拥护。

此句重点在于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八、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一个人的毛病,在于自满得意,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九、人皆可以为尧舜。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伟大的人。

我们在内心中永远要保持高度的自信,要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因为成功的机会属于每个人,只要你不屈不挠十、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圣人又对于百姓吃饱穿暖了而缺乏教养感到忧虑,就派契为司徒,以怎样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百姓: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有男女的区别,长幼之间要有上下尊卑的秩序,朋友之间要有信用。

这句话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即“五伦”。

应有的道德规范。

窦材:宋代医家,真定人,曾任官职,著有《扁鹊心书》

窦材(约生于公元1076~1146年),医家。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著有《心书》,书中所录麻醉方药,为我国麻醉学。

窦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据《扁鹊心书》窦氏绍兴十六年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窦氏大约生于公元1070年。

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

《中国医籍提要》及《中医大辞典》均载其祖籍为山阴(今浙江绍兴)。

考十年《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三:“窦材,真定人”,又《扁鹊心书·进医书表》:“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据此窦氏祖籍当为真定。

窦氏早年曾任开州巡检,后迁武翼郎,一说曾任太医。

《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材受道家思想影响,积数十年经验,著成《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氏主张扶阳以灸法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常从肾脾入手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随机文章英国历史:旅行者的强盗祸害春申君:芈月的青梅竹马欧洲第一位女皇帝—拜占庭帝国的圣伊琳娜揭秘外星人存在终于被证实,金星/玛雅文明成为外星人存在的证据蜘蛛神后罗丝前世今生,精灵的命运女神堕落成任性女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豫让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