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生性胆小又是太子 李显为何敢参与政变逼武则天下台
【千问解读】
对唐中宗李显和张柬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也是钦定的太子。
在唐高宗李治死后,唐中宗李显登基为帝,是为唐中宗。
不过他在位没有多长时间就被武则天给赶下台了,还被撵到了外地。
很长时间里,唐中宗李显胆战心惊,过得非常不如意。
毕竟唐中宗李显这个人与两个哥哥不同,他能力有限,还胆小怕事。
武则天晚年,把他给接了回来,重新立为了太子。
但他还是一如既往,谨慎行事,深怕让武则天斥责。
不过,令人奥秘的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在后来参加了神龙政变,逼得武则天下了台,这是怎么回事呢?
还是那句话,很多人认为唐中宗李显已经是太子了,登基是迟早的事,等着武则天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来这么一出,万一失败了,可就功亏一篑了。
而且,这件事是一个这么胆小怕事的人做出来的,实在是令人意外。
本来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神龙政变的发起者并非唐中宗李显,而是张柬之等一些拥唐老臣。
第二个问题,当时的局势并不太明朗,对于唐中宗李显来说甚至还非常危险。
从武则天登基前,本来就有不断地反对者,只不过都以失败告终了。
虽然武则天登基了,很多人看上去老老实实的,但他们从内心来说还是希望在武则天之后能够恢复李唐神器的,尤其是狄仁杰、张柬之等这样的老臣。
不过,唐中宗李显这样的个性,是不可能发动神龙政变的,而是由张柬之等人发动的。
张柬之、崔玄暐、敬晖等人率领御林军来到玄武门,让李多祚、李湛、王同皎到东宫去迎接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是赶鸭子上架,无奈之举。
他虽软弱,可却不傻。
如果失败了,自己将彻底与皇位无缘。
如果成功了,那么他也不愿意背负这样的名声,所以他也打算跟着去看看。
第二
唐中宗李显本来是非常尴尬地,他能够顺利成为太子,身边少不了这些老臣的帮忙。
但是,在武则天的心里,一直在纠结,到底是立李氏,还是武氏。
尽管最后她选择了唐中宗李显,但不代表着就是最后结果。
而且,到了后期,武则天宠信二张,这两位无法无天,权势熏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所以,对于唐中宗李显来说,一切还都不确定。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唐中宗李显胆子变大了,竟然和张柬之一起发动了神龙政变,这里的真相还是很复杂的。
胆小如鼠的意思成语胆小如鼠背后的故事
善良的刺猬为了自己的好朋友老鼠不受伤害,就把自己身上的刺分一些给老鼠。
老鼠身上有刺以后,发现其他动物都不敢招惹自己,于是就渐渐得意忘形起来,感觉自己就是动物大王了。
从此,只要一见到有其他的小动物靠近自己,老鼠就竖起它的刺冲向他们,在他们身上扎几个小窟窿,然后自己大摇大摆地走了。
久而久之,动物们都讨厌老鼠了。
有一天,当老鼠在森林里转悠时,发现了美丽的孔雀,就想:“如果自己再拥有孔雀一样漂亮的衣裳,那就更像森林大王了。
” 于是,老鼠就对孔雀说:“孔雀,你漂亮的衣服是从哪儿买的?快点告诉我。
”孔雀说:“我可以告诉你,只是告诉你也没有用,你身上的刺会把衣服扎破的。
除非你把身上的刺拔掉。
”老鼠听了孔雀的话,就去找螃蟹理发师,把身上的刺都拔掉了。
老鼠高高兴兴地去找孔雀,可是孔雀一见到他,就飞上了高空,对森林里的动物高声叫道:“大家快来看呀,老鼠把刺都拔掉了,大家以后可以过安宁日子啦。
” 小动物们听到这一消息,争先恐后地从家里跑出来观看。
那些受老鼠欺负过的小动物都朝他冲了过去。
正当老鼠要鼓起身上的刺准备还击时,才想起自己上了孔雀的当。
可是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了,只好抱头鼠窜,灰溜溜地逃走了。
所以直到现在,老鼠白天也不敢出来,整天鬼鬼祟祟的,出洞前也总是用两只前爪趴在洞边,左瞧右看,确保安全方才出洞。
“胆小如鼠”也就是由此而来!
张柬之当初帮助唐中宗李显登基后 张柬之最后为什么会被清洗
张柬之的人生曲线,画出来让人瞠目结舌。
他年轻的时候入太学,就以出众的才华,被认为是宰执之才。
后来以之身,出任清源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助理,八九品,起点虽然低了点,但毕竟是刚入仕,也不算意外。
真正意外的是,进士出身的张柬之,竟然在基层“钉住了”,一直混到年近六十四岁,依然是个芝麻官,划了一道人生的平行线。
如果不是因为长寿基因,这条平行线直接把他带进棺材了。
永昌元年,满头白发的张柬之,混在一千多名年轻人中,参加了贤良对策。
贤良对策是遗留下来的人才招聘方式,即对各地推荐上来的人才,当廷问策(内容是时事政治),应聘者当场书面答题,叫“对策”,类似于后来的殿试。
结果,这次对策张柬之一炮走红,他以第一名的身份,被授予监察御史。
按殿试规则,张柬之就是状元郎。
监察御史品级虽然不高(八品或从七品),但好歹除掉了地方芝麻官“钉子户”的“恶名”。
不久,他被提拔为凤阁()舍人,进入决策枢要机构。
后来由于两次进言得罪武则天,张柬之又被调任地方,任刺史、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这一晃又是十余年,人生的曲线稍稍仰了个头,又归于平行线。
武周长安年中,张柬之拳拳腰板,再有两年,他就八十周岁了,这个年龄还在四处漂泊为官,翻翻史书,几千年有几个?看起来,所谓宰执之才,只能留着辅佐阎罗王了。
姜太公八十拜相是神话传说,西汉七十出仕,七十六岁出任丞相是真事。
张柬之复制了公孙弘的奇迹,他的人生曲线,就从这一刻开始,直接坐上了“神舟六号”。
两个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他们就是张柬之的推进器。
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他比张柬之小五岁。
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说:“陛下如果想要之才,非张柬之莫属。
”于是武则天任命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过几天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我向你推荐了张柬之,你不用。
武则天说,我已经提拔他了。
狄仁杰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你却任命他为司马。
武则天说,那好吧,到中央来试试吧,任秋官侍郎(侍郎,的副职,三品)。
第二位贵人现身,他就是时期的姚崇,比张柬之整整小二十六岁,时为宰相。
姚崇对武则天说:“张柬之这个人沉稳有谋,能决大事。
如果陛下要用他就赶快,他已经太老了。
” 武则天在狄仁杰和姚崇不断地劝谏下,终于授予张柬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
鸾台即门下省,凤阁即中书省,同平章事就是与两省一把手等同,位列宰相,兼任中书侍郎。
终于没把一身才华留给!画了一辈子平行线,收官阶段直接向天开炮。
张柬之的“非典型”职场生涯,还没有画上句号,神龙元年,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了震惊历史的“”,把的女皇武则天拉下马,李唐光复。
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复位,张柬之因功被任命为天官(吏部)尚书,同鸾台凤阁三品,封汉阳郡王。
骨干分子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同时被封王,所以神龙政变亦称“五王政变”。
可是不到半年,张柬之就被授“特进”,罢知政事。
特进,地位等同于三公,不过只是荣誉称号,手上的实权被罢夺了,像泥菩萨一样被高高供起。
罢职就罢职吧,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也该退养了,于是张柬之请求回老家襄州养病。
李显下旨任命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为他祭路神,百官出定鼎门相送。
别以为这是一次正常的退休程序,如果你看到其他四王的经历,就会不寒而栗。
与张柬之同时,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都被罢职,改任地方刺史。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对政变功臣的一次集体清洗! 原来,李显登基后,朝局迅速进入新一轮的政治斗争,在这一次斗争中,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们,遭受了新势力的打击。
这场斗争由三个矛盾引起,并因张柬之的决策,导致功臣派失利。
第一个矛盾:功臣势力与后族势力的矛盾 随着李显的登基,有一派势力迅速崛起,他们的核心骨干分子,包括、和,我们姑且称之为后族势力。
韦皇后跟着李显生活了一辈子,不过这个女人不一般,野心勃勃,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学习婆婆好榜样”。
安乐公主是李显的女儿,武三思的儿媳。
这个妮子也不知道哪来的胆气,居然跟老爹理直气壮地提出要求:废掉太子,我要当皇太女!太子不是嫡出,因此安乐公主与韦后一个鼻孔出气,都想干掉李重俊。
武三思本来跟李家不对付,由于武则天确定还政于李唐后,一心撮合李武两家和平相处,所以令两家相互结亲。
就是在这个机缘下,武三思与韦后成了亲家。
武三思眼见失去了成为皇储的机会,见风使舵,一头扎进了后族势力。
《》还给武三思与韦后的亲密合作,备足了理由:这二人发展成了情人关系,甚至说李显睁一眼闭一眼。
李显熬了半辈子,终于解放了,后族势力当然不甘心,将朝政大权“旁落”于张柬之他们手中。
由此爆发了双方一系列矛盾。
为了搞倒功臣派,武三思炮制了两起冤案,加在“五王”头上: 第一起,王同皎谋反案。
王同皎是李显的女婿,也是神龙政变的功臣,由于不满韦后、武三思的夺权,计划发动政变干掉武三思。
结果被大诗人兄弟告密,失败了。
崔玄暐等人被武三思以参与谋划的罪名,被流放外地,后惨遭杀戮。
第二起,韦后与武三思奸情案。
武三思四处散布自己与韦后的奸情,并将这个罪名强加到“五王”头上。
张柬之后来就是因为这个罪名,被流放泷州。
第二个矛盾:功臣势力与皇权的矛盾 史书中的李显很不堪,其实那是刻意丑化了他。
张柬之等人与后族势力的矛盾,本质上是功臣与皇权的矛盾,是李显故意扶植后族势力,对付功臣派。
神龙政变居然瞒过玩了一辈子鹰的武则天,请问哪位皇帝不害怕?上台之前李显是获利者,上台之后,他就是跟老妈一样,受到张柬之等人威胁。
政变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张柬之通过敬晖、袁恕己、李多祚、等人,掌控了。
禁军本来是保卫皇帝的,反过来威胁皇权,李显怎么可能纵容? 所以,李显必须将他们连根拔起,换做自己的心腹。
韦后他们本来就没有势力,可以说,他们是在李显的支持下,新培养起来专门对付功臣势力的。
禁军是北衙军,南衙军也不在李显手上,而是在手上,这就导致第三个矛盾的产生。
第三个矛盾:皇族势力内部的矛盾 从史书表面看,张柬之是神龙政变的老大,其实那都是假象,只能说张柬之是台前总指挥,幕后老大另有其人——相王李旦。
限于篇幅,不能详细列举证据,只说几个简单的结论。
当初狄仁杰和姚崇,之所以竭力推荐张柬之出任宰执,其实那时候就已经在为政变做准备,这些人大多都曾经在相王府任职。
张柬之就是李旦、的幕后老大,姚崇是中间串联人,张柬之是行动总指挥。
张柬之利用宰相身份,及太平公主的暗中支持,将敬晖等人安插进禁军。
同时另一支武装,南衙军就在李旦手中,袁恕己就是奉李旦之命,率南衙军配合张柬之行动。
所以,张柬之与皇权及后族的矛盾,本质上是皇族内部的政治斗争,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李显之所以地干掉“五王”,不能单纯从道德层面,批判李显忘恩负义,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砍断李旦和太平公主的爪牙,保证皇权的安全,所以下手格外地狠。
在李显发展后族势力的时候,曾有人向张柬之建议,除掉武三思。
但是张柬之拒绝了,说想让李显自己看出危害,自己动手,而不是由臣子胁迫君主。
其实这话言不由衷。
首先武三思本来就是李显用来对付李旦、张柬之的,其次除掉武三思,就代表李旦、张柬之与皇帝撕破了脸,风险太大。
作为一名靠政变走向顶峰的臣子,张柬之恐怕早就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好,他本来就是皇族内部斗争的棋子,哪有他自主行动的空间?“五王”李旦能保则保,保不住只能让他们当牺牲品。
由此,包括张柬之在内,“五王”的下场已经注定。
神龙二年,被流放到泷州(《》作新州)后,在忧愤交加中病故,享年八十一周岁。
相对于张柬之,其他“四王”等人就惨了,崔玄暐病逝于流放途中;桓彦范受尽酷刑后惨死;敬晖被凌迟处死;袁恕己被灌毒,十指磨光后被击杀。
当然除了他们,还有一批神龙政变功臣先后遇难! 两年后,由太子李重俊联合李多祚等人,发动了景隆政变,干掉了武三思,逃过了韦后和安乐公主。
又三年后,由太平公主和导演的爆发,这一次韦后与安乐公主余党,被全部剿灭,相王李旦登基,总算替张柬之等人报了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