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如何度过的?

【千问解读】
中宗李显复位,却依旧厚待其母武则天晚年的武则天,估计也是年纪太大,逐渐沉湎享乐,终日与、兄弟作乐,与外界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少,作为面首的兄弟,逐渐插手朝堂之事。
二人倚仗武则天的宠信,愈发跋扈,满朝文武畏之如虎,而这引起了武周的不稳。
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称麟台监张易之与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进军诛除张氏兄弟,随即包围集仙殿,与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等人联合起来,逼武则天退位。
宫变次日,武则天下诏让李显见过,第三天正式皇位给李显。
同年二月初四,恢复国号“唐”。
当年李显被武则天废除贬谪,在庐陵受罪多年,但是这回李显夺回帝位之后,却对自己的生母并无任何苛待,退位之后的武则天,虽然失去了权柄,但供养依旧。
退位后的武则天,迁居上阳宫。
地处洛阳紫微城西部的上阳宫,兴建于高宗年间,面积大约8平方公里,规模宏大奢华程度丝毫不逊正宫,此外,上阳宫环境清幽,是个绝佳的养老场所,当年高宗每每病痛,也大多居住在上阳宫养病修道。
虽然退位,李显还是保留了其母亲的尊荣,给了其一个极其尊贵的称号“则天大圣皇帝”,这也是后来人称其为武则天的主要来源。
虽然“皇帝”的名号是虚的,没有任何的实际权责,但是如此一来,就同时有两个皇帝,这也是中宗给母亲的极高尊崇。
此外,中宗复位之后,每十天就会率领文武百官前去观风殿向武则天叩首行礼,过问武则天的饮食起居,尽嘘寒问暖之能事,谈血脉相连之温情。
虽然子孝,但武则天却骤然衰老原本,登基时的武则天已67岁高龄,这在古代已是很多人的生命尽头,然而武则天却还做了皇帝,而更惊人的是,原本高龄的武则天非常善于妆容打扮,虽已近七旬,仍旧风华尚存不见老态,在宫闱之中,豢养诸多面首,设置控鹤监如若后宫一般。
然而退位之后,武则天仿佛一夕老去。
迁居上阳宫的武则天,深居不出,自娱自乐,除了日常的接受问安行礼之外,几乎不再见人,即便是其武家的子嗣后人也不见。
对于皇权的掌握曾达到顶峰极致的人,骤然丧失的大权,如此这般的打击仿佛被抽空了脊骨筋脉一般,或许也是这个缘故,本来很喜欢打扮自己的武则天,连日常的沐浴也懒得再去,形容愈发憔悴衰弱。
一族,尊荣仍旧当年离世,诸吕被杀伐殆尽,几乎一个不留,然而武则天退位之后,武家人却并没有受到多大牵连,相反,武氏一族在中宗时期依旧繁盛不变。
李显复位之后,与过从甚密的武则天的侄儿,不仅没被铲除,反而被提拔成一品的司空,武家的另一名重要人物成为司徒,同时,中宗下诏“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可得犯”。
通常,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本朝对于前代臣子的各种清洗,像武氏一族这般身份特殊的,一般就更加难以幸免。
然而中宗非但没有,反而更加重用优待,而这也是中宗为了挽回母子情分所作出的努力。
武则天离开人世,消散恩怨神龙元年十一月,82岁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上阳宫离世,临终留下遗诏。
《旧唐书》载: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感令复业。
这道遗诏,仿佛将一切又打回了起点。
一,恢复皇后身份。
高宗时期,武则天与二圣临朝,分别称天皇与天后,而后武则天登基称帝,其临终留下遗诏,要求中宗去掉其皇帝名号,恢复皇后的真正身份,与高宗同葬乾陵。
二,消除昔日旧怨。
从当年重新回宫,设计成为高宗妃嫔、皇后,武则天一路过关斩将,、、褚遂良等人皆受其杀伐身故,其家族亲眷也都受到了牵连,而今武则天将死,都是要下黄泉的人了,一笑泯恩仇便也罢了,当年获罪诸人皆得到了宽宥。
中宗复位,武则天失去了所有的权力,但是其生活供养依旧优厚,子孙待其仍然恭谨,并未人走茶凉,只不过武则天自身受不住突如而来的打击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敬晖拥立唐中宗李显复辟,最后为什么没善终?
敬晖在晚年与宰相张柬之等人一起发动了,逼着武则天下了台,让李显恢复了李唐神器。
他是有功之人,也是五王之一,但他结局并不好,其实不仅是他,包括当年有功的四位,他们五位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被贬到了外地,敬晖贬为崖州司马,并剥夺封爵,后来又被禁锢终身。
但他还是没有逃脱悲催的命运,最终被假传圣旨杀死了。
敬晖早年是以明经入仕的,累迁至卫州刺史。
能够作为一方刺史,官也不小了。
后来因为他为官清廉,受到武则天的嘉奖。
从他的经历来看,虽说他得到过武则天的亲信,但他还是拥唐老臣。
到了武则天晚年,武则天病了,避居迎仙宫。
她宠信的二张侍奉左右,把持宫门,不许大臣探视。
对于太子来说,当时的局势还是很危机的。
所以宰相张柬之便联合了敬晖等拥唐老臣,发动了神龙政变,诛杀了二张,还逼着武则天让位给李显。
从政变来说,张柬之和敬晖等人功劳是很大的,他们在李显登基后都获得了巨大的赏赐,敬晖被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升任侍中,赐爵平阳郡公,不久又进封公。
后来他更是被封了王。
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是明升暗降了。
李显昏庸无能,当了却啥都不管。
把大权放给了自己的老婆韦后,而韦后与武三思等人勾结起来,祸乱朝政。
韦后是想做第二个女皇的,那么对于张柬之等五王来说,就是最大的威胁了。
所以她是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这五人的。
至于武三思,本身人家就是武则天的人,他们五人这么对待武则天,还建议皇帝铲除家族,所以武三思也看不上这几位,必是除之而后快。
那么不受待见的五人,就遭到了韦后和武三思等人的构陷,他们被诬陷为要谋反,所以便一个个的被多了爵位,贬到了外地。
但这个还是不够的,他们处心积虑的要除掉五人,所以继续构陷他们,导致这五位的下场都非常惨,其中敬晖就最终被凌迟处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楚怀王为什么宁愿客死在秦国也不愿回楚国复位?
假如说有人不希望他回去话,此人应该是他的儿顷襄王芈横。
楚怀王就是个历史大笑话,的楚国,在他的“努力”下,迅速滑落,不光被秦国人百般蹂躏,丢城失土,还丧失了在中原的带头大哥地位。
楚怀王芈槐即位之初,正赶上耍酷,被大鼎压死,秦国内乱,而楚国则经过十几代君主的努力,达到最鼎盛时期。
不过,昭襄王即位后,秦国迅速安定,缓过气来的秦国,重新面露狰狞,挥师东向。
公元前318年,对秦国恨之入骨的居中串联,六国合纵攻秦,楚怀王就是这次军事行动的带头大哥,一时威震天下。
鉴于秦国的,诸国形成了以楚齐为核心的反秦势力,一旦秦国稍有行动,两国立刻动员其它几国,对秦国形成围攻,这个格局让秦国吃尽苦头。
秦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储备,各种大牛级的人物荟萃,任你魔高一尺,人家总能道高一丈。
面对困局,的高徒站出来:楚国人不是想把我食肉寝皮嘛,让我去。
不忍,张仪满不在乎:放心,楚王杀不了我,说不定我还能给您带回来惊喜! 张仪是楚怀王一辈子的苦主,就是他“成全”了楚怀王的昏君之名,也一手把楚国推向深渊。
张仪一到楚国,大肆贿赂结兰、子椒、靳尚、等楚怀王的佞幸。
凭借这些人的保驾护航,楚怀王忘了疼,不光没杀张仪,还被他忽悠瘸了。
张仪说,我们秦王一心想跟您交好,可惜您却被诱惑,让人非常不解。
咱们是近邻呐,您跟齐国结盟,跟秦国为敌,一旦发生战事,楚国首当其中受害,齐国躲在后面享福,这分明是齐国人的阴谋嘛。
相反如果秦楚结盟,咱们两面出击,天下谁是对手? 楚怀王心动了,想想也是这个理,每次大战,战火都烧不到齐国,人家动动嘴而已,还阻碍了自己向中原扩展的通路。
张仪,及时抛出一枚香喷喷的诱饵:如果大王您愿意跟齐国绝交,我们秦王愿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为见面礼,割让给楚国! 六百里!天呐,那得牺牲多少将士的命才能换来?更关键的是,商於位于秦岭向东,武关一带,是中原心脏地带,占有此地,楚国北上、西进都有了重要支点,这种战略要地,等同于国家安全的命脉。
楚怀王被贪念冲昏了头,他也不想想,商於对楚国重要,对秦国更重要,秦国凭什么会拿战略要地做交易?张仪就吃准了一点:只要加码够重,不怕贪嘴的鱼不上钩! “憨厚”的楚怀王为了表示诚意,不等商於之地到手,率先派使臣出使齐国,当面把齐王羞辱一番,断绝了齐楚联盟。
当楚怀王满心欢喜,等待着接管六百里雄关时,张仪一脸无辜:我哪有权利拿秦国的土地上作礼品?您听错了,我是说把我的封地六里,送给您! 被当猴耍了的楚怀王,血往上涌,昏招迭出,不顾失去齐国支持势单力孤的现状,对秦国发动了战争。
结果,楚国连败数仗,丢失了中原大片土地,葬送了楚国十几代君主的成果。
五年后,楚怀王品尝到背盟的恶果,齐国联合韩魏,在垂沙大败楚军。
秦国人又,侵占了楚国西部大片土地,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就在楚怀王最后一点血腥被磨光的时候,秦昭襄王又给他抛来橄榄枝:老芈啊,以前都是误会,咱哥俩该喝一顿,消除误会,重新结盟,顺便把占领你们的八座城池还给你们。
一辈子贪得无厌的楚怀王再次咬钩,他不顾等人的劝阻,义无反顾地和昭襄王撸串去了。
结果嘛,酒席上他见到的根本不是昭襄王,而是秦国大将:我们大王在咸阳等你吃烤全羊! 就这样,楚怀王成了秦国人的俘虏! 估计楚怀王恨得直跺脚:报应呐,当年老祖宗,在盟会上抓走,几百年后子孙来还债了。
楚怀王当了一辈子国际笑话,最后关头硬气了一把,面对昭襄王割地的无理要求,他轻蔑地撕碎了秦国人的协议书。
昭襄王没想到,鱼儿会有不咬钩的时候,一时束手无策。
楚国人更绝,你不是拿我们的君主要挟我们嘛,对不起,从今以后他不再是我们的国君了。
楚怀王的儿子芈横即位,是为楚顷襄王。
楚怀王,不,准确地说他此时叫前楚王芈槐,不甘心在秦国当囚徒。
秦国人因为芈槐成了鸡肋,放松了对他的看管。
两年后,他逮着机会,逃出秦国。
秦国得知楚怀王逃跑的消息,第一时间封锁了通往楚国的关隘。
楚怀王傻眼了,只好调转马头,逃往。
他满以为赵国跟秦国势不两立,应该可以收留他,可惜在赵国人眼里,芈槐毫无价值,犯不着为他得罪秦国,生生将他挡在境外。
楚怀王欲哭无泪,只好当起鲁滨逊,跑到撞大运。
当然,魏国人的想法跟赵国人一致,无处可去的他,半路上碰上了,只好老老实实坐上“专车”,又回到咸阳作客。
此后一年里,楚怀王陷入绝望和愤懑之中。
想当初楚国是何等的威风,自己统帅六国之军,打得秦国人缩在龟壳不敢探头,如今被秦国人戏耍。
自己的儿子似乎也忘记了他,没有人来跟秦国人谈判,把自己迎回去,难道我还不值几座城池? 就这样,楚怀王郁闷死在了异国他乡。
所以,并非楚怀王不想回楚国,而是回不去。
那么,假如楚怀回到楚国,他还能重新当国君吗? 芈横坐上王位后,肯定会向秦国讨要父亲,虽然打心眼里恐怕有点不愿意。
王位这东西绝不是父子两人的事,更不是靠亲情和感情就能摆平的事,其背后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角逐。
因此,只要楚怀王回国,无论父子俩谁坐王位,矛盾和冲突少不了。
其实秦国人做得不够明智,企图掐着楚怀王能榨出油水,反而帮楚国解决了楚怀王回国后,楚国内部必然面临的政治内乱。
芈横有没有明里公开讨要父亲,暗里想办法阻止父亲归国?史书没写,不好猜测,反正秦国没得到实惠,囚住楚怀王不放,芈横多少有点心里偷着乐。
客观说,楚怀王想回国,也算不上明智。
也许他想,在秦国当俘虏太过耻辱,回到故国,哪怕从此当个田舍翁,总比阶下囚幸福吧。
可是,环境不同人会变,一旦他回到楚国,他岂能摆脱得了政治漩涡? 就算楚怀王回国能战胜儿子,重登王位,楚国给自己挂了一块尿布当门帘,难道楚国人就那么不害臊?难道楚怀王可以那么恬不知耻地嗮太阳? 说来说去,从他被虏入秦国那一刻起,楚怀王的政治生命已经终结,甚至作为人的尊严已经塌陷了一半。
好在他绝不与秦国人妥协,不出卖楚国利益,帮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既然如此,自己做的孽自己受,何必再回国当害虫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