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壮族稻作文化是怎样的?
【千问解读】
中国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一直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得农业得到了高度发展,主要就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了。
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壮族了,因为他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同时在壮族文化中更是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美丽神奇的滇东南,世代居住着勤劳淳朴的壮家人。
古往今来,壮族人民由于在经济、文化上与汉族人民频繁交往,并且不断吸收汉族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经验发展创新,普遍使用牛耕铁犁精耕细作种植水稻,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农耕稻作文化,并融入宗教、饮食、建筑、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成为壮族文化的精髓和主流。
壮族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明清各代地方志均有大量记载。
由于壮族擅长种植水稻,故有的地方干脆把他们称为“水户”。
在耕作技术方面,壮族的水田比附近汉族地区耕作的更为先进精细,一般实行一犁一耙,有的地区甚至两犁三耙。
绝大多数地区已使用畜肥、绿肥施田,粮食产量也比较高。
云南省冠以“那(纳)”的地名近千个,细考“那”的含义,其实是壮语水田或稻田的意思,表明壮族的先民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
文山八宝出产的“八宝贡米”,品质十分优秀,可谓誉满神州。
由此可见,农耕稻作文化同壮族的历史渊源之深。
在壮族的宗教信仰中,对“竜”的图腾崇拜,根源于壮族的农耕稻作文化。
因为“竜”中流出的清泉,是稻作的首要条件。
“竜树”的萌发、荣、枯,传递着上天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物候信息,是安排水稻耕耘种植的时间表。
“竜”不仅能祛病免灾,保人健康长寿,而且是壮家儿女的幸福源泉。
因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都要祭竜。
对“竜”的崇拜,反映着壮族人民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
壮族善种糯谷。
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尤以糯米食品最具特色。
他们用红、黄、蓝、紫、绿、黑等天然植物色素加工的七彩糯米饭,不仅色彩斑斓,引人注目,而且香糯有加,十分可口。
它是壮家人节日的必备品,主要用来祭神。
壮族多居住在河谷平坝临水地区,依山畔水建山寨。
民居为干栏式建筑,既适应炎夏潮湿的气候环境,避免毒蛇猛兽侵害,又为农耕稻作创造条件。
一般为三层,顶层储粮,中层住人,底层放置农具和饲养牲畜,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一栋,有的还建有耳房和抱厦组为一套的。
在壮族的文学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生动具体反映农耕稻作的生活内容。
在其神话体诗歌《古歌》和故事体诗歌《谷子来源》等作品中,既叙述了谷种的来源,劈山造田的辛劳,洪水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又表达了他们战胜困难,夺取丰收的坚定信念和取得胜利后的欢欣。
诗句感情奔放,激昂动人。
壮族历史悠久的农耕稻作文化,已经成为壮族人民根深蒂固的生存理念。
它产生的巨大凝聚力,促使着壮族人民团结奋斗,生生不息,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