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什么意思?
【千问解读】
东山再起是一个我们日常中比较常见的成语,意思是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很多朋友好奇,这个成语中的“东山”究竟指的是什么地方,那今天就位大家做个简单的解释。
东山再起最早出自《晋书·谢安传》,谢安是东晋著名政治家,淝水之战中就是谢安率领晋军以少胜多,击败了前秦。
此前谢安已经辞官归隐,但看到国家有难便决定东山再起。
下面就来讲讲背后的典故,一起了解看看吧。
一杯茶,一部手机,一份好心情。
经典散文精选美文,我们一起品读。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小故事。
或跌宕起伏、或含蓄优美、或扣人心弦。
比如,成语“东山再起”,指的是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重新得势。
但“东山再起”里的“东山”到底指的是哪座山?其背后的文学故事,却很少有人知晓。
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其背后的故事也与谢安有关。
谢安,字安石,河南太康人。
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
谢安出身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谢缵曾是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
他的祖父谢衡曾为太子少傅,他的父亲谢裒任吏部尚书。
谢安祖上几代都是官宦出身,由此他的出生可谓是官四代。
据《晋书》记载,谢安从小聪慧灵敏、智慧过人。
他4岁时,有个叫桓彝的名士看到后赞叹道:谢安眉清目澈,秀外慧中,长大后肯定比王东海(晋初第一名士王承)还要出名。
果然,谢安童年时期就以沉着老练、书法惊人出类拔萃,得到名士王濛、宰相王导的赏识。
后来朝廷征官(当时是举荐制),招谢安为司徒府著作郎(协助国史编写)时,却遭到谢安强烈拒绝。
当时谢安一门心思只想隐居山林,游山乐水。
东晋时期盛行隐逸之风,很多有才学的人物往往不齿官场,大家熟知的陶渊明就是典型代表。
谢安出身名门,锦衣玉食,不上进已然丰衣足食,由此他多次拒绝为官,隐居在会稽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为友,整天游山玩水乐此不疲。
这样一直到了41岁,谢安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弟弟谢万也因北伐失败而被革职,谢家朝中势力开始衰微,家道也开始中落,没有办法谢安开始重整旗鼓,准备出山。
公元360年(升平四年),东晋大将军桓温找上门来,邀请谢安出任司马,这一次谢安没有拒绝。
谢安复出之后,从司马到中书,再到司徒,步步攀升,也让“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谢安出山后的主要成就有两件:
一、挫败桓温篡位之意;
二、成功指挥淝水之战。
桓温当时官拜大将军,位极人臣。
他与曹操一样,有奸雄之象。
其曾有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
后来拥护小皇帝司马昱像篡夺皇位,谢安沉着智慧,从容周旋,最后一己之力维护了皇权,避免了内乱,其功劳无疑是巨大的,由此青史留名。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
晋国危难之际,皇帝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领兵拒敌。
谢安临危受命,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势必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不久,符坚的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过江,东晋难保,谢安明知凭东晋的八万官兵跟符坚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是他坐阵东山,排兵布阵,临危不乱。
后来竟将侄儿谢玄派到前线,谢玄临走前都不知道如何应战,问及谢安,谢安只说了一句话 “朝廷自有安排”。
一直到了晚上,谢安只是下棋,只字不提打仗的事。
正当谢玄疑惑之际,谢安才掏出将帅名单,摆出“八卦阵”,众将士依计行事,最后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谢安的故事,与战国时期的楚庄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何其相似。
隐居时就好好的隐居,乐享其间;为官时,就大放异彩、青史留名。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故事,谢安出山之前隐居的山被称为“东山”,也为后世流传下了“东山再起”的成语。
谢安,这个名字在写入史册之际,也开始成为文人们的形象楷模。
比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中的谢,指的就是东晋名相谢安。
现代文史考证,当年谢安隐居的东山,准确位置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西南上浦镇内,南距上虞市区约13公里。
在东山脚下,西边是绍兴最大河流曹娥江,由南至北而流最后注入杭州湾,东山有一巨石悬伸江中,江边有谢安钓鱼台。
这一处地方山清水秀、钟灵毓秀、风景绝佳,真可谓是归隐山林的第一选择地。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