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蒙决战时,金国有百万军队为何还是一败涂地?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5-2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说到金国那个时期其实真的是很有故事的一段时间了,再和蒙古国打得你来我回的时间里面,金国其实国力真的很强盛,拥有百万军队,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在蒙古人面前不堪一击,简直就是一败涂地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军队打仗不行,还是蒙古铁骑太过于的强大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金蒙决战时,金国有百万军队为何还是一败涂地?

金军自己作死,神也救不了。

女真和蒙古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两只游牧武装,他俩的对抗可以说是火星撞地球。

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女真由此开始崛起。

此后女真以极快的速度灭掉了辽和北宋,建立了东亚地区的第一强权——大金国。

金国在坐稳中原之后,经过上百年的休养生息,统治已是十分牢固。

特别是多次击败南宋的北伐,在军事上压服了南宋,保证了南方边境的安全。

但是,让金人想不到是,其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来自南方的汉人,而是一支来自北方的恐怖组织——蒙古人。

蒙古人和契丹人应该是同宗同源,在辽代契丹人对漠北地区的游牧部落采取极为苛刻的羁縻政策,严密封锁对草原的贸易。

辽政府曾多次下令:寸铁不得北贩。

严禁铁器进入草原,断绝北方游牧部落的武器来源。

但是在辽国灭亡之后,取而代之的金国对于北方的控制却远不如契丹人那么严密。

相比于辽国,金国的版图整体向南平移了很多。

特别是金初,金军全力攻宋,无暇北顾,导致草原上的蒙古部趁机坐大。

金国在结束南方的战事后曾派遣大军前往北方清剿蒙古部。

但面对蒙古部的游击战,金军多事无功而返,最后不得已册封蒙古部首领合不勒为蒙兀国国王。

此后,金庭对于蒙古高原诸部采取远交近攻,分而治之的策略。

拉拢塔塔尔部、汪古部、乃蛮部,打击蒙古部。

金熙宗时,蒙古部首领俺巴孩遭塔塔尔人诱捕送往金国,然后被钉死在了木驴上,也让金与蒙古结为了世仇。

而到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部再度崛起之时,金国已在中原立国百年,经济文化都十分昌盛。

但女真人贵族却在常年的歌舞升平中逐步骄奢淫逸,战力衰减严重。

有人说女真人战斗力的衰退是因为汉化造成的。

对于这个观点我只想说:一派胡言。

汉化如果导致战力衰退,那汉人岂不是早灭亡一万次了。

女真人战斗力减弱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其本身的腐败。

女真人入主中原后,广占田地,坐收赋税,奴役汉人,不劳而获。

腐败安逸的生活让军事训练日渐弛备,女真人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几乎崩溃,不得已之下金军只得大量招收汉人入伍。

此时的金军早已不是当年“女真男子满万,天下无敌”的虎狼劲旅了。

公元1210年,在闻听一代绝世废柴完颜永济成为大金皇帝后,铁木真断绝了与金国的关系,并在次年统兵10万南下伐金。

金蒙决战时,金国有百万军队为何还是一败涂地?

探知蒙古人南下后,金国也随即调集45万大军前去迎战。

金军前期主帅独吉思忠在为针对蒙古的骑兵优势,在内蒙古一代组织70多万民工挖掘了一条长300公里的界壕,试图阻挡蒙古人。

界壕是由土墙和壕沟组成的简易长城,其墙高有5到6米,壕沟宽约30米,看似工程量很大,但是这个工程是修在一马平川的大草原上的,更本无法阻挡蒙古人优势兵力的突防。

而金国派去谈判的契丹使者也早被蒙古人收买,金军的布防蒙古人已是了如指掌。

此后,铁木真分兵三路向金军发起进攻,其中两路佯攻,他本人则率主力进攻乌沙堡方向,轻松突破了金军的界壕,对此金兵只能迅速回撤。

金主完颜永济在得知战况后大为震怒,立即派遣完颜承裕代替独吉思忠担任统帅。

完颜承裕接任大军后,放弃了抚州以北的所有据点,将决战地点选在了今天河北燕山一代的野狐岭。

这里山脉高耸,是限制蒙古骑兵的绝佳之地。

很快,金军以胡沙虎主军、完颜兀奴为监军、定薛为前锋、完颜承裕继后,合军30万,外加15万机动部队,一共45万精锐部队,完成了至野狐岭的部署。

但可能是吃错药的缘故,完颜承裕将40多万大军分置在各个要地把守,致使金军兵力分散,让蒙古人可以在局部形成了对金军兵力优势,而此时周边山地反而成为金军互相支援的阻碍。

瞅准敌方弱点的铁木真率先发起进攻,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不断向前突进,但由于山地限制,蒙古人只能下马步战。

但即便如此,蒙古军战力依然爆表,凭借高昂的斗志和锐气杀得金军大败,蒙古军前锋木华黎部一路冲杀,直向完颜承裕的中军大帐杀了过去。

而此时的完颜承裕已经基本丧失了对其他部队的调动能力,中路已然是奔溃。

对此完颜承裕只得放弃阵地,后退搜罗残兵,退至浍河堡一带。

铁木真当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给敌方已喘息之际,迅速驱兵杀到,蒙金在浍河堡展开了决战。

而这时的金军已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士气低落。

面对杀红了眼的蒙古人金军是全军覆没,完颜承裕仅只身逃脱,野狐岭之战以蒙古人的完胜而告终。

野狐岭获胜之后,蒙古军抄掠整个长城以北,并攻破居庸关进攻金中都。

不过在中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蒙古军受挫于中都城下。

铁木真眼见破城无望,为了避免遭到金国援军的包围只好就此返回草原。

金蒙决战时,金国有百万军队为何还是一败涂地?

野狐岭之战可以说是改变世界历史的一场战役。

经此一战,血腥、野蛮、残忍的蒙古人一举崛起,而在东亚唯一能制约蒙古铁骑的大金帝国也就此衰败,开始走向灭亡。

不过受死的骆驼比马大,金国立国百年,人口多达5500多万,并坐拥百万大军,绝对不是蒙古人能一口吞下的,蒙金战争前后也是打了20多年,金国才在蒙宋的夹击下灭亡的。

假设一下,若是金国不灭,对于东欧、西亚和南宋而言都是件莫大的幸事。

(注明:南宋联蒙伐金是迫不得已,也是金国一手造成的)

百慕大海底发现147年前美内战时期沉船

学家在百慕大群岛海底发现美国内战时期的“玛丽-西莱斯特”号蒸汽明轮船残骸。

147年前,这艘货船在起航后触礁,最后沉入海底。

2010年冬季,风暴卷走了沉船残骸身上的淤泥,在此之后,一支研究小组潜入海底,打捞沉船上的物品,其中包括瓶装香水和未打开的瓶装葡萄酒。

1.沉没的宝藏? 百慕大群岛海底,考古学家吉姆-德尔加多正在检查在“玛丽-西莱斯特”号蒸汽明轮船残骸中发现的油漆罐碎片。

1864年9月6日,约翰-维吉恩驾驶“玛丽-西莱斯特”号驶离百慕大南安普敦的港口。

与现在一样,当时的百慕大也是英国领土。

1864年,美国内战进行到第三年。

当时,这艘装满着南部同盟急需的步枪、弹药和其他补给的快船前往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

在开阔的大西洋海域行驶时,船身长大约255英尺(约合68米)的“玛丽-西莱斯特”号不幸触礁。

短短几分钟后,整艘船以及货物便沉入海底。

救援人员很快便将沉船上的补给打捞出海,“玛丽-西莱斯特”号的船头不久后被淤泥覆盖,掩埋深度达到60英尺(约合18米)左右。

在2010年的风暴将淤泥卷走前,船头一直处于不被打扰的状态。

2.4瓶葡萄酒 在对“玛丽-西莱斯特”号残骸进行勘察时,考古学家发现一个板条箱,内装4瓶葡萄酒,上面塞着木塞。

板条箱内装满稻草,被藏在船头的船员储物柜内。

葡萄酒正在百慕大进行分析,考古学家和研究小组成员多米尼克-里索罗表示它们可能是一种甜白葡萄酒,一种与马德拉类似的添加酒精的葡萄酒。

里索罗说,葡萄酒的香气飘出木塞,“气味十分强烈”。

里索罗就职于韦特研究所,与百慕大环保部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合作进行此次勘探。

3.内战时代的香水 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考古学家韦恩-鲁萨迪正在测量一个19世纪的古龙水瓶。

这个香水瓶是在“玛丽-西莱斯特”号沉船上发现的,里面装着柑橘味古龙水“佛罗里达香水”。

这种香水现在仍在生产。

此外,潜水员还在残骸中发现4瓶葡萄酒、1瓶香精、1个发刷以及一些鞋子。

同样就职于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德尔加多表示,这些私人物品的发现让我们感受到内战的人性一面。

他说:“它们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大的图画。

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人在内战中的经历。

它们提醒我们可怕战争人性的一面。

” 4.明轮残骸 一幅档案照片,在百慕大海底拍摄。

照片中,一名潜水员正在检查“玛丽-西莱斯特”号沉船的明轮残骸。

德尔加多表示,这艘船在设计上速度超过北部联邦的炮艇,可偷偷穿过封锁线,安全抵达南部同盟的港口。

借助于巨大的锅炉和蒸汽机,“玛丽-西莱斯特”号的时速可达到15英里(约合每小时24公里)左右,在19世纪中期来说已经很快了。

这种快船的效益极高,有时候,建造或者购买这种快船的成本运两次货便可收回。

5.揭秘历史 在一大块煤的右侧,德尔加多正在测量在“玛丽-西莱斯特”号沉船上发现的锡盆。

美国内战期间,百慕大人非常同情南部同盟,美国领事查尔斯-艾伦甚至无法在7月4日这一天升起星条旗,因为有人会将旗杆砍断。

“玛丽-西莱斯特”号沉没后,有传言说艾伦收买了维吉恩,唆使他故意让“玛丽-西莱斯特”号触礁沉没。

艾伦从未予以否认,他在写给的上司的信中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他与维吉恩之间有的秘密。

6.沉船残骸 在海底度过了近150年之后,“玛丽-西莱斯特”号留下的残骸大部分都是明轮和其他机械装置。

在1864年沉没后不久,救援人员潜入海底,将步枪、弹药和肉罐头打捞出海。

这些补给原本要运往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的南部同盟港口。

随机文章古代洛阳简介宇宙10大神秘谜案,宇宙中暗能量96%看不见摸不着(懵逼)缺一不可的安泰效应,没有他人帮助你永远不可能最成功众神之王宙斯的故事,杀父成为天界主宰/风流成性处处留情变形金刚是硅基生命吗,不是硅基生命/并且是人为制造出来机械生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欧洲作战时穿的盔甲有哪些特点呢?

脚部和腿部护具的历史相当之古老。

虽然脚不是致命的部分,但是一旦脚部受伤,战士就会失去机动的能力,无论是步行还是操纵坐骑,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公元前8世纪的时期,已经出现了被称为保护脚部的装甲部件。

可惜的是,和当时的青铜铠甲所有的部件一样,这些防护部分全部是依靠青铜本身的弹性来‘箍’在使用者的肢体上。

在那个铰链还没有实用化的情况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但是无可避免的,这样的穿着方式必然会压迫到血管和肌肉,导致无法长期地穿着,并且影响到机动性和作战的持久能力。

尤其是脚部的装甲更是有如字面意义地穿着小鞋。

甚至不止是脚掌,光是胫甲和大腿甲就足以让人感到下肢不快,大大地降低行走和奔跑的能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希波战争时,斯巴达的真爷们们为了能缩短弓箭杀伤距离冲锋的时间,采取所谓奔跑战术……壮汉们排队狂奔,然后一头撞进波斯人的步兵队列,用五十排纵深的方阵横扫一切线型队列。

为了达成这样的战术,他们干脆豪迈地连胫甲都一股脑儿地放弃了。

不过这不代表脚部的防护就从此一蹶不振了。

尤其当骑兵开始大量运用于战场之后,小腿和脚更是成了步兵针对骑兵重点攻击的危险区域。

公元前4世纪的波斯阿萨巴里(Asabari)穿有覆盖着整条腿的扎甲套裤子,而斯基泰骑兵也穿有厚实的胫甲。

甚至可以说,除了致命伤之外,腿脚对战士来说甚至重要超过双手。

历史上并不缺少失去一手依然可以拼杀的猛人,但是古今中外一切武艺,根子几乎都在双脚。

若是腿脚受了难以恢复的重伤,无论是古代的勇士还是现代的体育健将,基本都只能自己的战斗或是运动生涯挥泪告别。

所以,在流行的电子游戏中,那些无法出外冒险,只能站站岗的卫兵,用“我曾经和你一样是个冒险者,直到我的膝盖挨了一箭”来形容自己,无论是事实还是委婉的说法,都是个非常合理的理由。

不过,有趣的是一旦防御力和机动性发生矛盾,最先被舍弃的,也是腿部装甲。

公元前4世纪初头,雅典的就在雇佣兵队长伊非克拉特斯(前415-前353)的提议下,将重装步兵彻底轻量化,而放弃了胫甲。

虽然同一时期马其顿的方阵步兵依然保留了胫甲,但在去世后,方阵步兵由于过度的重装化而进一步失去了机动力,导致了最终败于更加轻便,更加合理的罗马军团手中。

罗马军团也是从共和时期的希腊式装备,逐步减轻四肢防御而将防御重量集中在躯干部分,而以盾牌防护四肢。

结果他们在吃了达西亚(Dacia)人装备的,足以劈开塔盾,从盾的边缘钩割四肢的镰剑(FALX)的苦头后,重拾已经沦为角斗士装备的臂甲和胫甲,才挽回了局势。

相比于躯干致命部分的保护,四肢的防护总是跟随着需要而被取舍着,这也成为了整个铠甲发展历史上非常有趣的,无数次重复的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金蒙决战时,金国有百万军队为何还是一败涂地?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