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对武则天的成功是有推动作用的,最后为何被开馆戮尸?
【千问解读】
说到徐茂公这个人其实大家也应该清楚他真的很厉害,而且他看事情也看得非常的通透,话说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持反对状态的,但是徐茂公就选择了中立其实也算是支持了,对武则天的成功其实是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最后武则天还是把徐茂公给开馆戮尸挫骨扬灰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徐茂公作为武则天的大恩人,帮了武则天很多,不想死后被武则天开棺戮尸,只因为他生了一个败家的孙子。
作为能与战神李靖并称的李绩,原名徐茂公,徐世籍。
早年参加瓦岗寨,成了《隋唐演义》中智谋无双的军事徐茂公。
但其实历史上的李绩要比小说中的徐茂公厉害的多。
李绩能征善战,英勇无双。
最主要他眼光毒辣,能够在政治斗争中总能站在对的一面,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而不倒。
玄武门之变时支持李世民,唐太宗末年继承人问题支持李世民,高宗李治继位支持李治。
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李绩再一次说了一句这是皇帝家事,武则天成功上位。
而后打击关陇门阀,李绩再一次闭口不言。
不受波及。
所以直到死,李绩都是一生平稳得意。
真是唐初不倒翁。
七十六岁死后李勤册赠太尉,谥号"贞武”陪葬昭陵,这是何等荣耀。
可不倒翁也有问题就是他有个惹祸的孙子。
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李绩孙子徐敬业伙同于那个《鹅鹅鹅》的骆宾王几人起兵于扬州,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反对武则天当政。
结局自然没什么可说的。
无论徐茂公孙子还是《鹅鹅鹅》作者全部被干掉。
但这事武则天大怒,愤恨之下将死了几十年的徐茂公老人家开棺戮尸。
爵位一撸到底。
所以,生前再大的荣耀又如何?生了不省心的子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早知如此,当初剩下就该掐死!
三国刘备的成功除了诸葛亮还该感谢谁呢?
这其中自然功不可没,但除了诸葛亮的原因外,还有别的原因了吗? 三个霸主,每一个霸主都有他们的成功故事和成功经历。
靠的是自己,靠的是父兄。
刘备靠的是谁呢? 是诸葛亮吗?没错,是诸葛亮。
但是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有很大关系。
我们分析历史的走势,看看刘备是从什么时候起家的。
就是在诸葛亮出山之后。
但是往往大家只看到了内因,就是诸葛亮出山带给刘备集团自身的好处。
而忽略了外因,就是他的对手是不是也有变化呢? 刘备的最大对手是谁?曹操。
诸葛亮出山,刘备的实力大增。
这个时候曹操集团内部也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他的首席参谋长去世了。
此消彼长,刘备这边增加了个顶级CEO,曹操那边损失了一个顶级参谋长。
弱的一方实力变强了,强的一方实力变弱了。
这也是刘备为什么没有被曹操歼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郭嘉那么重要么?对的,郭嘉对于曹操那就相当于手下的,手下的刘基。
曹操能够顺利平定北方靠的是什么?基本上全是郭嘉给出的计谋。
如果把三国谋士排一个名词的话,郭嘉至少也要排进前三。
甚至很多历史学家把郭嘉的地位排进了三国谋士中的第一位。
是上天安排也好,目中注定也好。
历史就是历史,郭嘉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享年37岁。
据史料记载,郭嘉平生在生活上有点不太检点。
平时好喝酒,再加上身体基础有点差,常年跟随曹操东征西讨,有点。
这也是他去世的主要原因吧。
可见,身体还是最大的本钱啊! 所以说刘备的成功。
靠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出山,一个就是郭嘉的去世。
赤壁战败,曹操自己也说,如果郭嘉在,我怎么会有如此大败呢?可见郭嘉对于刘备的对手曹操的重要性。
随机文章魏晋南北朝轶事:文青颜值不高如何成“男神”?最震撼的广西河池金城江机场,建在300米悬崖上蘑菇定律是什么意思,新人不被重用还可能背锅(每人必经阶段)水母死了会变成水吗,水母死了还有毒吗(死后会溶解在水里/有毒)火龙卷和水龙卷撞一起,小概率事件/火龙卷造成1000人死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女皇武则天的人生最后岁月:武则天禅位真相
病中的武则天得到了妥善安置,她被迫将国政交给李显监国,并在不久之后禅位给李显,成了“大圣”。
继承人风波 一 武则天花了50年的时间让权力竞技场接受了一个女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当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为时,这位的女皇已经为这一天的到来付出了包括青春年华和三个子女(两子一女)的性命在内的惨重代价。
谁料,登基仅仅是一系列更加错综复杂的矛盾爆发的开始。
武则天的周朝在肇建之初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她左右支招、惨淡经营,其王朝也仅仅存在了15年。
英雄的暮年,往往更容易让人看清楚,折射出英雄的毕生奋斗轨迹。
705年,武则天改年号为“神龙”,这一年就被称为神龙元年。
也就在这一年,暮年武则天以非常方式被迫离开了权力竞技场,后人称其中的变故为“神龙政变”。
在李唐皇室看来,15年的武周历史是拿不上台面的。
后代李唐朝廷对此避讳至极,绝口不谈,仿佛从690年到705年的历史是一片空白。
因此,原始典籍中留下的有关神龙政变的资料非常少,为我们还原神龙政变设置了重重障碍。
以《旧唐书》为例,《武则天本纪》中对于这次政变的描写大而空洞:“神龙元年春正月……麟台监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
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
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
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这段记载以白描手法讲述了皇太子李显率领羽林军官兵冲入禁宫诛杀佞臣张易之、,并趁机夺取政权,迫使武则天传位给他的经历。
而《李显本纪》中的记载则透露了更多的息:“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
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监国,总司庶政。
大赦天下……乙巳,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宫,大赦天下,唯易之党羽不在原限。
”李显的传记相当程度上与武则天的传记是矛盾的。
在传记中,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主谋并不是皇太子李显,李显只是被动参与者实则是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等几位重臣策划了杀奸臣逼宫的行动。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是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五个人的合传。
《敬晖传》只说他有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功劳,对过程毫不涉及;《袁恕己传》则只说他参与了诛杀奸臣的谋划活动,参与了政变;《崔玄暐传》也只简单地说他有诛贼拥立之功,却不提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劳。
《桓彦范传》是五个人的传记中,也是《旧唐书》所有章节中对神龙政变描述最为详细具体的,联系其他的枝节内容,以下将尽可能地还原这个重要政变的真实面目。
二 698年,武则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被贬放的李显的回京问题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问题,其原因在于皇帝武则天的性别。
武则天是女皇,皇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的李显或,还是传给同姓的侄子等人呢?在西欧政治上,这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封建礼法观念的中国,这是有关国体国运的根本问题。
皇帝姓氏的变更意味着王朝的更替:武则天,由武三思等人继承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显继承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现在大臣们集体亮出观点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这无疑是对政权无声而的反抗。
武则天花费了比其他帝王要重得多的代价才攀登上权力的顶峰,所以她异常珍惜手中的权力。
自从登上帝位之后,她就一直思考着继承人的问题,到了晚年更是时刻没有忘记。
在她内心深处,李家和武家难以取舍—跃跃欲试的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同代;李显、李旦两个儿子憨厚老实、为人谨慎,而且都做过皇帝,大臣们心中对李唐王朝的感情难以磨灭,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够恢复李姓。
大臣们用各自的方式纷纷劝告武则天应当将帝位传给儿子,因为只有这样,武则天在升入天国之后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孙后代的供奉。
如果将帝位传给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即位者则会去供奉、祭祀自己的祖父牌位,到那时候,作为姑母的武则天的地位是尴尬的。
武则天自然知道这样的可能性,但将天下拱手还给李姓,自己结束武周王朝,她又于心不忍,难以下手。
“为什么天下只能由男子来做帝王?”继承人问题也好,宗法制也好,最根本的思考又回归到了这个问题。
武则天不得不哀叹,武周王朝仍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导的天下。
虽然武则天花了十多年时间来树立女皇的权威,将政治制度涂抹上女性色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继承人问题的困扰就足以证明她十多年来的性别抗争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随着武则天的病重,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流传甚广的《狄公案》中记载有武则天的男宠、佞臣张易之向询问自保之策的内容。
作为一个坚定的支持者,狄仁杰建议张易之劝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
当时,武则天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
狄仁杰却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
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
后来又让庐陵王李显去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
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非庐陵王莫属。
”武则天听罢大怒,。
后来,武则天又向大臣提问:“朕常常梦见双陆不胜,做何解释?”在场的狄仁杰和王方庆同时回答说:“双陆不胜是无子的意思。
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就危险了。
陛下君临四海已经有十多年了,现在想立武三思为太子。
姑侄与母子关系,哪个更亲?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
”武则天终于有所感悟。
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回长安。
李显到长安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次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
狄仁杰敷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
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说:“还给你太子!”狄仁杰下拜顿首,说:“太子虽然回来了,可大家还不知道,人言纷纷,怎么取信他人呢?”于是武则天又安排李显公开出现,大礼迎还,朝野大悦。
三 当长安的使者心急火燎地来到房州李显的软禁地门口时,李显陷入了绝望之中。
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消极的反应呢?这要从他的坎坷经历中寻找答案。
李显是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在唐高宗的八个儿子中排序第七,先是被封为周王,后改封英王,似乎与皇位无缘。
680年,李显被立为皇太子。
3年后唐高宗病逝,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不客气地说,李显性格懦弱、胆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个做傀儡的好材料。
李显做太子时曾写过一首《石淙》诗:“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
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
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
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
”全诗水平一般,境界平常,但最后一句“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却很能表达出一个战战兢兢,不敢有所作为的懦弱皇子的感情。
武则天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的君主,唐高宗的第一个太子因为不是武则天所生,很快就被废黜杀死;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第二个太子,但在一些思想观念上冲撞了母亲,后来“暴薨”,原因不明;次子是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也因为不甘心做傀儡被废,4年后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杀。
有三个哥哥做榜样,李显自然知道轻重,所以他事事唯母亲命令行事,不幸的是,他很快就被母亲抓住了把柄。
即位不到一个月,不满足监国地位的武则天就以李显一句要给岳父授官的气话为由废黜了他。
被降封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
被软禁的李显明白,自己不论是在囚禁地暴薨,还是被赐死,都不是的事情,因此他整日战战兢兢、。
偏偏外面有很多反对武则天的人打出了“推翻武周”、“匡复李显”的旗号,这简直是将他往死路上逼,更加剧了其内心的恐惧,他越来越担心暴戾强硬的母亲会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权力威胁。
在流放地和软禁居所中的李显过着遍布危险的黑暗生活,承担着远比囚犯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甚至每一天都在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可怕的死亡随时都有可能来访,而它未到来的日子非但不能放松,相反是更可怕的煎熬。
李显多年来一直惶惶不安,常常在夜里被噩梦惊醒,睁着惊恐的眼睛看着星星落下,旭日升起。
现在,长安的使者终于来到了。
《旧唐书》中记载:“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
”每一次听到有长安的使者前来,李显就间歇性精神失常,惶恐地要找刀子自杀,这一次也不例外。
陪伴他的妻子韦氏横下一条心,劝慰丈夫说:“人生祸福无常,最后免不了一死。
我们是皇室贵胄,何苦这样呢?”于是这一次,李显夫妻俩手拉着手昂然出去迎接使者。
使者打开诏书开始宣读:“立庐陵王为太子,还于东都。
” 暗流汹涌 一 差一点儿自杀的李显突然间又成了太子,回归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回到长安后,李显除了继续夹着尾巴做人外,变得聪明了许多,他决心将自己“改造”成武家人,向武家靠拢。
他将一个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延基,成了魏王的儿媳,又将另一个女儿(安乐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
李显与武家联姻是想通过子女关系稳固自己的地位。
武则天内心中最留意武家和李家两家人在自己死后的关系,现在有意扶为继承人的李显主动与武家搞好关系,让她十分满意。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身后能够平缓转移权力,武则天大赦天下。
因为适逢武则天生病,所以这次赦免的范围很大,朝廷下令自文明元年(684年)以后获罪的人,除扬、豫、博三州及各案的魁首之外一律免罪。
武则天已经提前为身后事作准备了。
她环顾四周,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武家的子孙。
她已明确了李显的继承人地位,但怎么安抚武家人的情绪,怎么确保武家人日后的安全和权威呢? 之前北方边界的契丹部落起兵反叛,部落首领自号可汗(这就是日后建立辽国的契丹部落,只是此时尚未强大),这只能算是一场小叛乱而已,然而,武则天却任命多个武家子弟为将,采取了大张旗鼓的方式平定叛乱。
虽然许多大臣对此事颇有微词,但武则天还是迅速调集大军托付武家子弟出发征讨。
平叛事小,借平叛为武家子弟聚拢实力,树立军功事大,此时的武则天隐约为身后武家子弟的命运担心了,她希望李家和武家能够和睦相处,同保富贵。
晚年的武则天在潜意识中有两个隐约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一,她准确认识到自己死后武周王朝将被颠覆,李氏皇族将复辟唐朝。
第二,她意识到了武家子弟的权力基础完全建立在自己身上。
自己死后,在群臣中名声不佳的武家子弟失去了权力保障,命运堪忧,最坏的结果是:武周王朝被颠覆,武家子弟也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出现,最起码要保证武家子弟的安全,武则天要抓住任何机会来确保这样的目标,要抓紧有限的时间进行政治布局。
但是,武则天的布局被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严重破坏了。
二 所谓的男宠,就是面首,是以身体取悦权贵的男人。
武则天有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处理完繁重的政务后,她极需要有人安慰,有人陪伴在身边。
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则天被权力折磨得愈发孤独寂寞、心灵空虚。
这个时候,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填补了她的心理空白。
张易之是武则天晚年最大的宠臣。
他是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词,条件相当优越,具备做男宠的基本条件。
张家是官宦世家,原本不用走上做面首的道路。
起初,张易之以门荫担任了尚乘奉御,但这样的小官和他的野心很不相称。
不曾想飞来横福,推荐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入侍禁中”,后来,张昌宗又向武则天推荐了哥哥张易之。
张易之比弟弟会办事,懂得伺候女人,深得武则天的恩宠,受赐田宅、玉帛无数,官职也迅速蹿升,历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
张易之与张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宠信,专权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
同样地,他们的行为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李显的儿子李重润、永泰郡主兄妹俩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
武则天不仅责骂太子李显,还严令李显鞫问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女儿自缢。
接下来,张氏兄弟又将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
这样一来,张氏兄弟将李家和武家子弟都给得罪了,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家各子弟在反对张易之兄弟一事上很快达成了共识,他们开始串联往来,暗中进行秘密磋商。
张易之兄弟并非政治白痴,为什么会下出这样的臭棋呢?其实,既然权力能够扭曲人性,自然也能让人丧失理智和判断力。
张氏兄弟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他们将自己放在了李、武两家的对立面,丝毫不考虑张家在武则天死后的命运。
三 武则天对张易之兄弟的身后事并不关心,他们对她来说只是男宠,不需要被安排什么出路。
武则天在忙什么呢?她要为自己身后挑选合格的丞相。
武则天挑中的人是因功进封为汉阳郡王的张柬之。
《张柬之传》中载:“及诛张易之兄弟,柬之首谋其事。
”武则天精挑细选的辅政丞相竟然成了神龙政变的主谋,不知道是武则天看走了眼,还是历史的必然性使然? 张柬之能够成为丞相,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奇迹。
张柬之虽然能力出众、资历老,但在神龙元年的时候已经80岁了。
80岁的老人在现在也算是高寿,在唐朝的时候简直就是“人瑞”了。
选择张柬之处理后事,武则天看重的可能是他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抱负—张柬之任职官场多年,人脉广、经验足、懂技巧、具备应对乱政的能力。
据说前丞相狄仁杰曾极力推荐张柬之接替自己。
狄仁杰是武则天最重要、最信任的大臣,武则天称帝后,李唐宗室大臣大多遇害,只有狄仁杰因忠诚、正直、能干而深得其偏爱。
狄仁杰也是少数几个敢于直谏并为武则天接受的大臣之一,他的许多建议都被贯彻为国家大政。
除此之外,狄仁杰还推荐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武周建立之初,武则天要狄仁杰推荐将相之才,于是狄仁杰郑重推荐了时任荆州刺史的张柬之。
张柬之一度入京为官,但不久就因违逆武则天的旨意被逐出京师,外放地方为官。
后来,武则天又要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仍推荐张柬之。
武则天说这个人我已经用过了啊,狄仁杰回答:“我为陛下推荐的是宰相之才,但张柬之还没有担任丞相啊。
”武则天又让姚崇推荐宰相之才,姚崇也推荐了张柬之,说:“张柬之沉厚有谋,虽然年老但能断大事,惟陛下急用之。
”武则天这才立即召见张柬之,任命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并很快升迁为凤阁侍郎,负责朝廷政事。
张柬之虽老,却一直感叹年华易逝,渴望着建功立业的机会。
他在《杂曲歌辞·东飞伯劳歌》中写道:“青田白鹤丹山凤,婺女姮娥两相送。
谁家绝世绮帐前,艳粉芳脂映宝钿。
窈窕玉堂褰翠幕,参差绣户悬珠箔。
绝世三五爱红妆,冶袖长裾兰麝香。
春去花枝俄易改,可叹年光不相待。
”所以,刚一担任主政大臣,他就地要有所作为了,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张柬之心怀李唐王朝,希望通过复辟李唐王朝来扭转武周的乱象,,也使自己垂名青史。
他已经80岁了,必须抓紧时间行动,所以他很快就联系了若干正直的大臣和部分羽林军将领,出面组织、策划了铲除二张、复辟唐朝的计划。
在所有的计划方案中,李唐遗脉、太子李显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李显出面不仅可以成为政变的号召人,同时他也是日后最理想的皇帝人选。
于是,张柬之暗中找到李显商议。
李显经过片刻的犹豫,同意参与政变。
一向懦弱怕事的李显为什么同意参与政变呢?因为在诛杀张易之兄弟的问题上,他和大臣们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大臣们拥立他复辟唐朝的远景也唤醒了埋藏在他心中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至此,一个以李显为名义首领、张柬之为主谋的政变集团迅速形成了。
以硬对硬 一 长安四年(704年)十二月,80岁的武则天因病避居迎仙宫。
武则天的病情很严重,迎仙宫中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进入,甚至连宰相也难见她。
史载:“则天不豫。
张易之与弟昌宗入阁侍疾,潜图逆乱。
”张氏兄弟有没有造反谋逆的计划,我们找不出确切的证据,但张易之二人极有可能害怕武则天去世后不仅权势不在,甚至大祸临头,所以结纳羽林军将帅和部分大臣以防不测也是可能的事情。
不管事实如何,总之,当时长安城中出现了“易之兄弟谋反”的传闻和帖子。
张柬之和桓彦范、敬晖等大臣决定乘机诛杀张易之,逼病重的武则天让位,复辟唐朝。
张柬之利用职权迅速安排桓、敬二人担任羽林将军,掌握禁兵,为政变提供保障。
当时皇太子李显在北门起居,桓彦范和敬晖利用禁军将军身份拜谒李显,密陈政变计划,得到太子的赞同。
因为张柬之早年在外地担任刺史时,曾与荆州长史杨元琰一同泛舟,谈起武周的乱象,两人相互约定:“他日你我得志,当彼此相助,同图匡复。
”于是,张柬之此时便推荐杨元琰担任羽林将军,共同筹划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在迎仙宫的消息越来越少,政变集团决定就此发难。
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联合左羽林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官兵五百余人向宫中进发,其中李湛、李多祚二人前往东宫迎接皇太子李显。
李显毅然出宫,走到了羽林军的前头。
一行人走到玄武门时,官兵们看到太子出面,山呼万岁,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就簇拥着李显冲向迎仙宫。
在宫门口,守卫与之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但众人簇拥着李显轻易斩关而入。
当时,武则天正在迎仙宫的集仙殿养病。
张易之、张昌宗二人在集仙殿内听到外面喧嚣,拿着兵器出来观看时,被汹涌而来的羽林军将当场杀死,其同族兄弟也分别被杀。
后来,张氏兄弟的尸身悬挂在天津桥南,长安的士庶百姓见了没有不欢叫相贺的,有的人还脔割他们的肉,一夕之间,张氏二人的尸身就只剩下骷髅架子了。
却说殿内的武则天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心知有变,于是撑起病体出来察看。
看到张氏兄弟横尸廊下,张柬之等人持剑而来,她大致知道了情况。
武则天毕竟是一个政治老手,只见她缓缓地坐回到病床上,聚敛精力厉声问道:“何人作乱?”张柬之推拥着李显,并示意武士们拥到武则天病床前,说:“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诛二逆,怕计划漏泄,所以事先没有禀报皇上……” 武则天强硬地打断张柬之的话,怒目瞪着李显,喝问:“这是你的主意吗?你怎么敢这么做!?现在张家两兄弟已经伏诛了,你还不快回到东宫去!” 张柬之同样强硬地回答:“太子不能再返东宫了。
以前高宗皇帝将太子殿下托付给陛下,现在太子年纪已长,天意人心都归顺太子。
臣等不忘太宗、高宗皇帝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诛贼,请陛下立即传位太子,上顺天心,下孚民望。
” 武则天这才明白张柬之此行不单是为了诛杀张易之兄弟这么简单,而是冲着自己的皇位而来。
突然间,她感觉到一阵晕眩,没有精力再跟儿子和大臣们理论了,只能默默地低下头。
见此情形,张柬之俯身跪下,朗声说道:“谢皇上恩准!” 二 神龙政变的血腥气只停留在当天的张氏兄弟之死上,张柬之和李显并没有大开杀戒。
病中的武则天得到了妥善安置,她被迫将国政交给李显监国,并在不久之后禅位给李显,成了“大圣皇帝”。
一年后,武则天逝世前,朝廷适时公布了武则天的遗制。
武则天在遗制中说要“祔庙”、“归陵”,也就是主动要求归附到李唐的宗庙,与丈夫高宗的陵墓合葬;她还主动要求去掉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之前朝廷公布的所谓武则天的遗制极可能不是她的意愿,但之后公布的赦免武则天的情敌王、萧两家及政敌褚遂良、韩瑗等人的子孙亲属的罪行,令他们复业的内容极可能是她真实的意思。
几天后,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去世,享年83岁,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祔葬于唐高祖乾陵。
一代女皇最终还是作为唐朝的皇后进入了乾陵。
三 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所以,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对于张柬之等人的政变行动,当时和后来的人都持支持肯定态度,唐人皇甫澈就在《赋四相诗·中书令汉阳王张柬之》一诗中写道: “周历革元命,天步值艰阻。
烈烈张汉阳,左袒清诸武。
休明神器正,文物旧仪睹。
南向翊大君,西宫朝圣母。
茂勋镂钟鼎,鸿劳食茅土。
至今称五王,卓立迈万古。
” 但是,张柬之等五人的下场并不好。
当初,敬晖和桓彦范等人诛杀张易之兄弟后,洛州长史薛季昶曾经对敬晖说:“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敬晖多次向张柬之提起,但张柬之都不同意,后来他解释说:“这应该是皇上的事情。
皇上还是英王的时候,以勇烈闻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够亲自锄奸立威。
”后来,敬晖也没有坚持,薛季昶曾感叹道:“我不知道日后会死在什么地方了。
”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勾结“内行相事,反易国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羽党仍当权用事,“为天下所患”。
后来,张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韦后谮毁,全部被贬官。
敬晖失掉权柄,受制于武三思后,每每捶床嗟叹惋惜,直至弹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害。
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张柬之等人死后,昏庸的唐中宗李显无法控制处于转折关头的唐朝天下,新的政变、新的叛乱又开始在长安城中酝酿。
随机文章埃隆马斯克spacex和NASA的关系是怎样的,spacex获取大量航天订单常见木桶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人要成为明灯而不是短板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赤道为什么是一条重要的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动植物长得更快更大揭秘飞机起飞降落为什么会耳鸣,耳内气压和外部不平衡所导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