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英国十字军巡航坦克有什么优势?
【千问解读】
说起二战时期英国的十字军巡洋坦克,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了,在北非的战场上叱咤风云,是英国在二战期间长期配备的一种坦克。
在早期的北非战场上,十字军坦克表现出了它出色的续航能力以及强大的火力,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英国的十字军巡洋坦克!
十字军式坦克于1938年开始设计,当时的英国总参谋部想要一款更加轻巧和便宜的坦克,所以当时的英国纳菲尔德机械化与航空有限公司就直接提供了图纸,军方在审查图纸之后,直接就批准生产了这款坦克。
也成为了英国早期几款在没有提前制作原型坦克的情况下得到许可走下图纸的坦克之一。
十字军巡洋坦克长度为5.97米、宽度为2.77米、高度为2.24米,在装甲上,比之前的坦克都提升不少,装甲厚度在24~49毫米之间,炮塔为多角形,两侧倾斜出来的炮塔,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在尺寸有限的炮塔内部,为车长及炮手提供更大的空间。
这款坦克在炮塔上设计了一个安装有潜望镜的平舱口盖,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车长的安全。
为了推动这20吨的坦克,英国设计师给它装上了能输出340匹功率的诺非尔德Liberty L-12发动机,能将这款坦克推到42公里/小时的平地速度和24公里/小时的越野速度,续航里程更是达到惊人的320公里,所以十字军巡洋坦克的机动能力在当时的战场上是非常给力的。
以至于后来参加北非的战斗时,德国人和意大利人都对十字军式坦克的机动性羡慕不已,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陆地巡洋坦克了。
火力方面,主炮是一门配备65发炮弹的57mm口径QF 2磅炮,是当时主要的反坦克炮之一。
副武器为1挺备弹4590发的贝莎机枪,当时主武器发射的穿甲弹和高爆弹威力略低,作为坦克的主炮,比当时的德国坦克火力上差的太远了。
研发出来之后,十字军巡洋坦克在1941年6月在北非沙漠投入实战,反击隆美尔的进攻。
但是北非的气候非常干燥炎热,虽然十字军式坦克的速度高,悬挂系统优良,依然抵挡不足过热的问题,和风沙入侵,造成十字军坦克经常趴窝,产生很多的故障。
当年因故障而落入敌手的坦克比被打坏的坦克还多,虽然十字军比它需要面对的任何坦克都更快,它的实力却被一杆较轻的QF 2磅火炮,纸装甲和一些机械问题给大大的拖下水。
直到被德国完虐了一番后,英国人才把它的主炮换成了口径更大的52mm的QF6磅炮才勉强在火力上有点起色。
在北非战役结束后,更好的谢尔曼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开始投入战争,十字军坦克慢慢的被转变成防空或作为牵引炮的牵引车来使用,而后以这些角色继续活跃在剩下的战争中直到退役。
阿拉伯史上英雄萨拉丁:驱逐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
他的父亲艾尤卜早年从第比利斯(今格鲁吉亚)举家迁到今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受塞尔柱苏丹马立克沙之封,成为当地的统治者。
1138年,艾尤卜被解职,被迫投奔摩苏尔的赞吉王朝。
这一年,他的儿子尤素福在提克里特诞生。
他为儿子取了“萨拉丁”的名字。
8岁的时候,萨拉丁跟着父亲来到了大马士革,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动荡的生活促使萨拉丁变得少年老成。
赞吉王朝牢牢地控制着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它最主要的敌人是控制着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的基督教十字军和以埃及为中心、奉什叶派为国教的法蒂玛王朝。
年轻的萨拉丁立志要在埃及恢复逊尼派的统治,以及推进对十字军的圣战。
26岁时,他受赞吉王朝苏丹的派遣,跟随自己的叔父施尔科出征埃及。
尽管将近3年的征战以失败告终,但他第一次在战场上得到了锻炼。
1168年,十字军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利克率兵进攻埃及。
应埃及的请求,赞吉王朝派施尔科和萨拉丁叔侄驰援。
1169年1月,获胜的施尔科被法蒂玛王朝哈里发阿迪德任命为宰相。
两个月后,施尔科暴毙身亡,他所率领的叙利亚军队陷入争吵之中。
阿迪德选择萨拉丁继任宰相。
1171年,萨拉丁在埃及站稳脚跟,开始筹划改变埃及什叶派占主导的局面。
他将什叶派的法官换成逊尼派,清除埃及本地的将领。
9月10日,他在开罗的清真寺里开始以阿拉伯帝国第二王朝哈里发阿拔斯的名义讲道。
第二天,他在开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共有147个方阵接受检阅。
史书记载:“看过的人都认为,没有一个伊斯兰的国王拥有可与之匹敌的军队。
”两天后,法蒂玛王朝的末代哈里发阿迪德病逝,法蒂玛王朝就此终结。
此时的萨拉丁仍然保持着赞吉王朝附庸的地位。
1174年春,他的宗主努尔丁派人到埃及清查账目、收缴贡赋。
萨拉丁向努尔丁的使节出示了整个军政机构的详细账目,表示维持这样一个机构需要大量的金钱,因此无法向努尔丁缴纳贡赋。
恼怒的努尔丁准备对萨拉丁发起进攻,却突发急病去世。
萨拉丁摆脱了宗主的阴影,并取而代之,成为抗击十字军的领袖。
继承努尔丁的是他年仅11岁的儿子萨利赫,赞吉王朝处于分裂之中。
萨拉丁开始向叙利亚和伊拉克扩展势力。
叙利亚地区的众多将领邀请萨拉丁赴叙利亚主政。
10月,萨拉丁从埃及来到大马士革南方的门户布斯拉。
布斯拉地方长官沙姆斯丁认为萨拉丁带的人太少。
他对萨拉丁说:“只要大马士革的驻军抵抗你1个小时,周围的村民们就能把你干掉。
但是如果你带着钱,事情就简单了。
”萨拉丁的随从回答:“我们带了5万第纳尔。
”10月28日,萨拉丁兵不血刃进入大马士革。
途中大批的大马士革守军出城加入他的队伍。
萨拉丁为了安抚大马士革而花了大量的钱财。
据他手下的大臣法迪勒说,他把埃及的钱全花在征服叙利亚上了。
萨拉丁一路北上,先后占领了霍姆斯和哈马,12月30日抵达重镇阿勒颇城下,萨利赫就在城里。
阿勒颇人出钱请著名的杀手集团阿萨欣派暗杀萨拉丁。
一天晚上,萨拉丁在军营和诸将进餐,13名阿萨欣派杀手突然出现。
由于众将保护,萨拉丁安然无恙。
一年后萨拉丁再次遭到阿萨欣派的袭击。
一名杀手刺中了萨拉丁的脸颊,但随即被萨拉丁的部将劈死。
另外几名杀手则被剁成肉酱。
萨拉丁胸前的铠甲被刺穿,脸颊淌着血走回自己的帐篷。
1181年,据守阿勒颇的萨利赫病死,萨拉丁加紧了围攻。
1183年,萨拉丁与守城的将领赞吉谈判,提出用5座城市交换阿勒颇。
6月11日的夜晚,阿勒颇打开了城门。
萨拉丁让守军带走了所有的财宝,自己则表示只要阿勒颇的石头。
他将阿勒颇视为“大地的钥匙”。
在给弟弟图格特勤的中,他说:“阿勒颇是叙利亚的眼睛,阿勒颇城堡则是她的瞳孔。
”他嘲讽放弃阿勒颇的赞吉说:“我拿了一枚金币,给了他一枚银币。
”1174年萨拉丁进兵叙利亚的时候,认为可以像挤奶一样轻取阿勒颇(阿勒颇在阿拉伯语中是“鲜奶”的意思)。
这个愿望历经8年半才得以实现。
随机文章发生在06年真龙吃人的照片真相,疑似神秘生物活吞游客为什么来了美国就发胖,为什么在美国喝水都胖/你是不是有胖人基因未确认生物之猛犸鱼,战斗力与两头虎鲸相当/鼻子像猛犸尾巴像虾黑洞到底有多重,无法测量重量/能测量黑洞质量(看不见的天体)会爬树的螃蟹你了解么?在中国的海南三亚也有椰子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63岁慈禧太后迷倒29岁英国军官?慈禧太后真实面貌解析
向斯在《中国第一女人的奢侈生活》中披露了一个惊人的资料,在六十几岁的时候,迷倒了一个二十几岁英国军官。
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科教观察》节目中,报导了这段持续6年的跨国恋。
现在有关慈禧的照片、画像都让人感觉,慈禧似乎相貌平平,其实慈禧是一个美丽非常、魅力非凡的女人。
慈禧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她的眼睛,是画家画不出来的。
据向斯说,牛津大学一个图书馆的负责人透露,他们那儿有一个特别珍贵的手稿版,那里面详细记载了慈禧的这段忘年恋:与慈禧发生恋情的这位军官叫埃德蒙·拜克豪斯,当时29岁,慈禧已是63岁。
资料记录了慈禧和这个年轻军官第一次发生关系的详细过程。
这个外国军官长得非常漂亮,后来,慈禧还送给他一册刘仁写的《渔樵二十咏》。
刘仁当时是时期的大学士,这本书是用泥金写的。
向斯副馆长说,后来我翻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确实有埃德蒙·拜克豪斯这么个人,他是1873年出生的,1899年到北京1902年,慈禧6月份的时候,正式召见外国的一些公使和公使夫人,那么他作为-个重要的中国通,肯定是进入了宫里,这个时间上也是吻合的。
不过,向斯也指出,外界对于埃德蒙的评价不-,有的说埃德蒙确实是英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权威,也有人认为埃德蒙很多东西都属编造。
向斯还指出,根据手稿记载,英俊多才的埃德蒙为了慈禧隐居在北京,埃德蒙描述的慈禧都特别美。
向斯说,慈禧平日喝人奶保养,服用自制珍珠粉,还敷用以胭脂、蛋白调和自制的“面膜”。
以这种保养方式,年近七旬还散发女人魅力,就不足为奇了。
慈禧很美确是不假,据说,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之名,用炸药打开了慈禧陵地宫,当士兵们将棺盖打开时,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奇异的景象,只见棺裹中一具栩栩如生的女尸,仰卧在无数的金玉珠宝中,光滑的皮肤吹弹可破,一头乌亮的青丝盘绕在头上。
这个妇人正是慈禧,虽然她死的时候已经有70多岁了,可是样子看上去就像四十几岁。
照顾慈禧的德龄格格,在她的回忆录《御香缥缈录》当中也有记载,说慈禧老年的时候,皮肤依然白嫩光滑,就像少女一般。
美国女画家卡尔是这样描述慈禧的:“我看眼前这位皇,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40岁,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秀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
” 被慈禧容貌折服的还有诸多外国的公使夫人。
向斯说,在西方人眼里,都觉得是一条母龙,是一个非常丑陋、非常恶毒的女人。
事实上,1902年,这些外国公使夫人第一次见到68岁的慈禧时,被这个女人的美貌和气势震撼了。
她的美丽征服了众人。
慈禧真实面貌揭秘:七十岁还被称为 近日对外开放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代绥远大将军署衙内展出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一部分陈列讲述的是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在绥远城(现呼和浩特市)生活的情况,这一情况至今鲜为人知。
将军署衙大堂西侧原为官房,是将军以外的官吏处理公务或休息的场所,目前这里辟为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家庭生活的展室,展出慈禧手绘的两幅国画及家庭生活用品铜盆、铜壶、银锭等。
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人,惠征由安徽的后补道台升任归绥兵备道台,便带着15岁的女儿兰儿(慈禧小名)及全家来到绥远城,先后在庆丰街(呼和浩特现有东落凤、西落凤街)等三处生活居住。
从一些历史资料上看,少女时代在绥远城居住的慈禧对文学、书画和历史非常有兴趣,她在此读书、学画、下棋、弹琴,且经常骑马射箭。
对于少女慈禧的长相史书中并无记载,野史中描绘她:"每一出游,旁观者皆喃喃做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
二十世纪初,荷兰画师华士胡博创作此画时,慈禧已经七十一岁,但画上的慈禧看来仍旧年轻貌美。
据参与修复的艺术史专家安德霍格伟斯特说,是慈禧在见到头像小样后,要求去掉脸部阴影,眼睛加大,嘴唇加厚。
其实慈禧一生爱美,古稀之龄也未稍减。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年近七十的慈禧其实真的还是个美女 在慈禧的卧室里,东南角有一个精致的梳妆枱,里面存放着各种慈禧的化妆品,有些是各地进贡来的,有些则是她自己研制的。
慈禧常常教她的宫女们如何选择新鲜的玫瑰花瓣,按照书上的方法做胭脂,这些胭脂有时会发给后宫的各位娘娘。
她常说:“一个女人,没心肠打扮自己,那还活个什么劲!” 除了护肤之外,慈禧对服饰也十分在意。
她的衣服都是由如意馆的御用画师画出小样,反复修改直到她满意后,才能送到江南织造制作。
路途遥远,却非此不可。
慈禧身材娇小,穿着朝服和礼服的时候,脚下便是十厘米左右的花盆底鞋,她最爱的是粉色缎绣竹蝶鲤鱼纹花盆底鞋。
慈禧在存世的照片中总是带着两副耳环,其中一副小耳环从未摘下,那是她刚入宫时帝赏赐给她的,是她曾经与恩爱的象征,另一副耳环却常换常新,象征与美丽,她全数都要。
可能是因为她的权势,也可能是因为她眼光独到,慈禧喜欢的衣饰常成为宫内的时尚潮流。
她十分喜欢流行于时期清宫内的杏黄氅衣,宫中便也多有女子模仿这件衣服的样式剪裁穿着。
据《宫女回忆录》中一位慈禧贴身宫女忆述,慈禧曾有一次对她说:“荣儿,你过来,你那辫梢梳得多憨啊,若把辫绳留长一点,一走路,动摆开了,多好看。
”此言可以视作慈禧审美观的参考。
一九零四年八月,美国女画家卡尔来到中国为慈禧画像,后来她在《慈禧写照记》中记录道:“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文中还有其它溢美之词,如将年近七旬的慈禧称为“至多不过四十岁”。
慈禧自己也十分满意自己的样貌,她曾经下旨将几张她得意的照片放大,每幅都长七十五厘米,宽六十厘米左右,镶在特制雕花金漆大镜框内,还专门配制了紫檀木匣盒,外加明黄色丝绣锦袱,奢华之极。
当时这些大照片都悬挂在她的寝宫内,她常常看看照片再照照镜子,找找有什么不一样。
她的照片中有一张是化妆扮作观音菩萨的样子,左手捧净水瓶,右手执柳枝,李莲英扮成善财童子站在她的右边,当年有着特殊历史身份的慈禧,仍保留着一抹人性化的色彩。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 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芳嘉园11号,有一座青砖灰瓦,朱漆大门的漂亮院落,门内建有照壁、水池,院内的两架长势旺劲的紫藤萝,以及一株尚在结果的秋海棠,和闲置在墙边的抱石门墩,废弃在屋角的剥落砖雕,似乎还能让人寻觅到这里昔日作为公爵府邸的遗迹。
在这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套院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由爱新觉罗·毓垣所书"桂公府"三个大字的匾额。
当年,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两位大清皇后,即慈禧和隆裕。
一门两皇后,两世皇国丈的特殊身份,也使居住在这座"桂公府"里的叶赫那拉家族,门庭显赫,后世清史专家也将这座"桂公府"誉为"清末两代皇后的凤凰窝"。
近日,笔者特意去了这座北京城里的"凤凰窝",并有幸见到了从这个"凤凰窝"走出来的一位家族的后人——慈禧的四世曾孙叶赫那拉·根正。
影视剧中的美貌慈禧 叶赫纳拉氏的起源与大清第一位皇后 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
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就赫那拉。
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那根正(叶赫那拉·根正现用名)先生告诉笔者:"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世世代代都是血统之亲,就是叶赫那拉氏所生,也是叶赫那拉氏家的姑爷,他的皇帝儿子也是叶赫那拉氏所生,在大时有一个世代说法,叫叶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
" 这里那根正所说的努尔哈赤的皇后,也就是皇太极的母亲,就是大清第一位皇后。
孝慈是叶赫部长杨吉努之女,在明万历十六年,她14岁时是作为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结军盟的条件嫁与努尔哈赤的,她与努尔哈赤生活了15年,仅生下皇太极一子。
她于29岁便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极追谥为太祖高皇后。
在孝慈与努尔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间,正是努尔哈赤积极向外扩张,统一女真各部,并收降一部纳娶一妃的辉煌时期。
据那根正先生讲,努尔哈赤是用36年的时间统一蒙古与东北其他各部之后,最后才向叶赫那拉氏宣战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叶赫那拉最强大;其二,叶赫那拉的汗是他的亲舅舅,各守关的将领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亲人。
当时,努尔哈赤带着他的,包围了叶赫城,但他没有马上宣战,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请求叶赫那拉氏投降,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政权。
可是叶赫纳拉家族认为,你是我们家的姑爷,你不听我的指挥,还要听你的,那哪行呀!坚决不同意。
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努尔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愿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禄,凡是反抗的不管是谁,我,一律尸首分家。
就这样,努尔哈赤向叶赫那拉宣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努尔哈赤最终杀进城去,杀了几万人,而叶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围的首领也纷纷自杀,宁死不降,直到最后,老一代的都死了,剩下年轻的看到大势已去,大势所趋,才向努尔哈赤投降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一直流传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为世仇,宫中后妃与秀女,不选叶赫那拉氏的传说。
不过,那根正告诉笔者,"其实这是荒诞无稽之谈,不仅高祖(努尔哈赤)的皇后、太宗(黄太极)的生母是叶赫那拉氏,太宗的侧妃和以后的圣祖()的惠妃、高宗(乾隆)的顺妃,亦都出于叶赫那拉氏。
不过,让叶赫那拉家族真正门庭显赫名扬天下的却是慈禧皇太后!" 两幅慈禧肖像留下的千古谜团 荷兰人华士·胡博用他的两幅慈禧油画肖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百年谜题。
这两幅画,容貌的细节不同,精神气质更是迥异,这是什么原因呢?哪幅画更接近晚年慈禧的真实面貌呢? 如果慈禧知道这位画家还另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她还会对他说“Good”吗?巴黎画廊展出的慈禧肖像(局部),让人感受到她强大的意志。
德和园保存的慈禧肖像(局部),神态安详,显得保养极好。
当一位荷兰画家把他绘制的肖像小样交给慈禧审阅的时候,太后地用英语评价道—“Good!” 这是1905年曾经真实发生的一幕。
慈禧讲出这句英语并不奇怪,此前,她曾多次问过当时担任外务部右侍郎的伍廷芳,英语中“好”字怎样说。
慈禧也曾向伍博士问过其他一些英语词汇的发音。
不过,也许由于潜意识的作用,她从来没有问过英语里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汇—“谢谢”和“对不起”。
不管怎样,说“Good”,证明慈禧对这幅画十分满意。
然而,对画家来说,令客户满意的作品,一定是最真实的么?至少,这位叫做华士·胡博(HubertVos)的画家心中,大概不作如是想。
如果说“Good”的慈禧太后知道他此时心中打的主意,只怕会改用满清十大酷刑来招待这位客人。
因为,这位荷兰画家还另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太后并没有见过。
如果到颐和园参观,在德和园里可以看到一幅镶嵌在落地镜框里的油画,高234.5厘米,宽144厘米,画中的慈禧坐在硬木靠椅上,透视合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显得保养极好。
2007年专程从荷兰赶来修复这幅油画的文物专家安娜·范·格里文森评价道:“几乎可以感到太后脸颊上脂粉的质感。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这是慈禧的油画肖像中最为真实准确的一幅。
能得到这样的评价,与华士·胡博的艺术造诣是分不开的。
华士·胡博,本名HubertVos,1855年生于荷兰,在中国期间一度用名胡博·华士,但被清朝官员提醒在中国在前,于是改而自称华士·胡博。
他是荷兰最出色的肖像画画家,曾为荷兰女王、朝鲜国王、、袁世凯等绘制过肖像。
他是欧洲最早开始重视有色人种肖像画的艺术家,也是唯一为慈禧画过像的男画家。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德和园里这幅画,并不是华士·胡博为慈禧所绘的唯一肖像。
1906年,他在巴黎画廊展出了另一幅慈禧的画像。
画中的慈禧完全没有德和园所存油画中的慈祥温和,而是带着的表情。
展出中曾有报刊评价此画—“最佳处就是双眼,让人直视片刻就不得不闪避开,仿佛这位东方的太后就在你的面前,肆意燃烧着她的权势和淫威。
”这幅画现存于哈佛大学福格美术博物馆。
颐和园和巴黎画廊,哪一幅肖像才是慈禧的真容? 那么,这两幅画中,哪一幅更接近真实的慈禧呢?华士·胡博虽然曾两次访问晚清的中国,但是他见到慈禧并为其画像的机会,只有一次。
华士·胡博第一次到中国,是1899年。
说来这次旅行颇有些浪漫,那是他环球结婚旅行的一站,他娶了夏威夷公主凯克拉尼(当时夏威夷在一位女王的统治之下,还没有并入美国)。
在中国,他曾经为庆亲王奕劻、李鸿章、袁世凯等画像,并曾提出想为慈禧和画像,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
不过这几张画还是为他带来了机遇。
1905年,慈禧命人邀华士·胡博来中国为自己画像,其原因据说是因为看到了胡博为奕劻所绘肖像,十分欣赏。
1905年6月,经伍廷芳邀请,胡博来到北京。
从6月20日开始,共画了四次,但他并不知道绘画的地点。
他的记述称,是从兵部衙门随同伍廷芳和载振前去画像的,“走入城关,看到荷塘环绕花园,乘小船进入,而后在殿宇中等待太后的到来。
”后人估计,胡博作画的地点是中南海,在当时慈禧经常居住的仪鸾殿附近。
胡博回忆当时“光从左侧射来”,这正是巴黎展出的那幅画很鲜明的特征。
在这里,胡博画出了肖像的小样,而后在酒店将作品完成,在获得酬劳后离开中国。
三年后,慈禧死去,胡博再不曾见过这位太后。
由此可以推断,两幅画像,描绘的都是1905年的慈禧,时年69岁。
显然,在巴黎展出的那幅慈禧肖像,更为符合这个年龄。
也有与此结论相反的证据。
首先,现存当时慈禧的照片中,其形象与德和园的画像更为接近。
颇有人回忆慈禧晚年保养得法,显得比真实的年龄年轻。
不过,考虑到当时的照片都要经过严格的修版,真人与照片相差很大的现象并不罕见。
其次,在胡博的回忆中,绘画现场宝座后面是竹林图案的帘子,慈禧身边有盛放苹果的盘子,两边还有孔雀毛大扇。
这些,都与德和园画像的背景更为一致。
然而,胡博在回忆中讲到,他最初试图绘制的慈禧肖像,是“希望画成背景较暗,略带神秘色彩的图画”。
在巴黎展出的慈禧肖像正是如此,一条龙在背景中似隐似现。
也许这幅画才是胡博心中理想的创造? 慈禧并不想要一张完全真实的画像 不妨再看看胡博关于绘画过程的详细描述。
他说,在巴黎展出的慈禧肖像,是离开中国后参照他在北京所画小样绘制的。
这个小样显然不是慈禧审阅过的那个,而是他当年6月20日第一次绘画后制作的另一个小样。
这是因为,在6月20日的绘画完成小样后,清廷方面曾提出一系列更改要求,包括:去掉眼睛上下、鼻子等处的阴影,眼睛加大,眉毛要直,嘴角要朝上,嘴唇要丰满。
据说,这是慈禧亲自提出的要求。
胡博正是根据这个要求完成了第二个小样,先经过载振等人的审阅,感觉满意后再次转交慈禧。
这一次,慈禧又提出眼睛要向上睁开一点。
这样,再次修改的小样才成为德和园保存肖像的蓝本。
可以看出,德和园肖像上,这些修改意见都得到了充分的响应。
胡博也明白了,慈禧并不是如自己所推测的那样想要一张完全真实的画像。
巴黎画廊中的慈禧,双眼上下都有明显的阴影,突出了眼袋的存在,而且明显画出了弯曲的眉骨,显示慈禧的眉毛是重新画过的。
鼻梁更加坚挺,突出了额头的川字文,嘴角很明显地向下弯曲,嘴唇棱角分明—在西方这或许都是表达人物具有强大决断力的一种手段,但东方人看来,是有一点女生男相,可能感到不舒服。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慈禧才要求进行修改。
由此可以推断,巴黎画廊的作品,与胡博的第一个小样更加接近。
换句话说,也就是与真实的慈禧更加接近,因为胡博在制作第一个小样的时候,目的肯定是尽量真实。
仔细端详这幅肖像,诚如胡博对慈禧的描述—“坐得笔直,显出坚强的意志,脸上皱纹也带着深意似的。
”也只有这样一个刁悍的那拉氏,才能够解释那个时代一件件令人惊怵的往事吧。
随机文章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造价,4000万美元一枚(与民兵3相当)霍金十一维空间的感悟,人类如同宇宙中的蚂蚁般渺小现代企业管理十大法则,上下级沟通/避免破产/激烈员工等技巧德国MG42机枪的威力,半天一把机枪杀死4000人(号称希特勒的电锯)揭秘河南洛阳盗墓大案,疯狂盗墓贼用火药炸开皇后陵盗掘国宝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