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

【千问解读】
哈默顿学院(Homerton College)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其中一个学院,最早的学术历史可以追溯到1695年,但直到1976年才被批准成为剑桥大学的一个正式的学院,其建筑物建于1824年,位于剑桥学院群落的最南端,在希罗道(Hills Road)上;学院的建筑以红砖为主,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吃饭厅,门房(Porters Lodge)1997年由爱丁堡公爵奠基。
和学院氛围相得益彰的是这里精湛的古典风格建筑群,红色砖墙的维多利亚大厅,是整个剑桥最优雅的建筑之一。
剑桥大学哈默顿学院的学生以学习文科居多,尤其是教育学,商业管理、计算机、电子、建筑等多种学科,是剑桥大学一个非常大的综合性学院,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传教士从这里诞生,学院内有美丽的草坪作英式橄榄球的训练场地,因而学院的橄榄球队的成绩十分令人瞩目。
博士后/访学项目介绍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访学项目是面向亚洲地区以及中国高级管理者、国内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等参加的高端研究性教育项目,专门针对系统接受过博士或博士相当的教育人士而开办的;项目以个人课题研究与教授指导相结合、注重研究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参加博士后所取得的研究经验和成就,从而极大地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学术视野。
博士后是建立在传统的硕博学位教育之上,是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升华出的高层次教育研究与实践专题项目,该项目注重研究性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和创新,为终身学习奠定和提升个人更大的新格局,并搭建国际化的大视野平台。
博士后项目分为两个阶段
1、国内研学阶段: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后录取通知后正式开始,为学员匹配专属导师,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期间将有来自剑桥大学、剑桥科技园等世界知名大师莅临现场,为您传道授业解惑, 聆听和感悟当今最前沿的智慧与观点,为您的学习研究增添无限精彩。
2、国外研讨阶段:学员亲赴英国,步入名校殿堂,近距离感受世界顶级学府深厚的历史底蕴、人文积淀和学术氛围;期间将安排一系列学术研讨和高端讲座,现场聆听大师的声音,直观世界前沿思想交锋利剑,让您醍醐灌顶,品味精髓,感悟真谛、启迪智慧,追寻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西学东渐的重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
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
1、传教士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艾儒略、等人。
在19世纪的西学东渐中,基督新教的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天主教士也随口岸的开放来往各地,他们成立教会学校、医院,并开设印书馆、设立期刊、并译著大量各种书籍。
对于西学的传入有很大贡献。
2、其他来华西人 除了传教士之外,许多来华的官员、探险家等也成为传入西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将领戈登对于中国洋务时期军事的影响。
主持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对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译介书籍、最早西方军乐队的引入都有影响。
出洋中国人 1、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 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但早期都没留下相关文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不大,最早有记录的是樊守义(1682-1753)在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不少影响,许多对利玛窦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国学者,观点开始有了转变。
年间的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海录》则更广为人所知,记录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更多,1840年代商人林针的《西海纪游草》,记述其至欧洲及美国的记游。
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1879年出游日本,影响其各种主张思想,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人中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
而清政府也因的推行,在1866年派官员斌椿等人考察欧洲12个国家,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年由满人志刚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
此外,早年同斌椿考察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之后多次出游欧洲,著有《航海述奇》共七部,对欧洲社会学术文化的描写更加深入。
年间开始设立驻外公使之后,有更多重要官员和知识分子出使欧美并撰写游记,且由于公使较一般旅行者停留较久,因此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能更加深入,其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包括郭嵩焘、刘锡鸿、黎庶昌、曾纪泽、徐建寅、薛福成等人。
甲午战争以后,中外交通大开,出洋变成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不赘述。
2、留学生 近代中国的留洋学生起自于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的留学生,多为港、澳地区教会学校的学生,进一步出外发展,1850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读书的容闳,1848年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黄宽等, 即为早期留学生的代表之一。
容闳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不足,因此回国后,即希望能有更多人出国学习西方事物,在他的争取提议下,终于在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并有第二批,他们在中学毕业后,主要以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等学习为主,虽然在1881年被改变政策的清政府招回,但他们对于西学的传入有所贡献,也影响往后的留学生的留洋,他们之中最著名的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梁谕等。
另一方面1875年开始,福建船厂及学堂的学生也陆续被派至欧洲各国学习,对于晚清对西方海军的学习有所贡献,但其中最著名的严复反而不是在军事而是其他西学的传入有重大的影响。
相较于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多为官派且人数少而零星,甲午战争之后,首先兴起了留日浪潮,大量官方资助及民间自行前往的留日学生出现,对于由日本学习西学有很大的助益。
此外,1900年以后,由于美国归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留美的经费,使留美的留学生人数大为增加。
留学法国则在1912年左右,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勤工俭学的运动,使许多人得以留法。
这些大量的留学生直接接触到西方的教育,使能更直接能将西学传入中国。
但后来这些留学生习惯了西方生活,相信天主耶稣并对清政府不满,于是清政府严令禁止中国学生留学。
书籍的出版流通 西学书籍的翻译和著述,是西学东渐相当重要的媒介,关于各种出版的书籍和简介,见于后面的书籍列表以及各学科的相关内容,这里主要探讨书籍的出版和流通。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虽然出现了大量的由教士及士大夫合著合译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未能受到当时一般社会的重视,未能打入晚明已十分发达的商业出版界,因此虽然西学书籍有刻印出版,但主要仍仅流通于少数有兴趣的士大夫阶层。
19世纪初以来,首先开始大量出版西学书籍的是西方的教会组织。
如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上海创建《墨海书馆》。
墨海书馆出版了一个批关于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如《新约全书》、《大美联邦志略》、《博物新编》、《植物学》、《代微积拾级》、《代数学》,还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是道咸年间译介西学最重要的出版组织,此外早期重要的西人出版社尚有美华书馆等。
1887年由传教事、外商组成的广学会是另一个重要的西学出版机构,其出版翻译的大量政治、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尤其在1895年以后成为维新派如康有为等人思想的重要来源。
另一类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是由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行下所成立的,其中1865年成立的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最多,影响最大,尤以科学技术方面书籍最多,北京的同文馆,则以国际公法、化学、法律方面的书籍影响最大。
除此之外,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天津机器局、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机构都设有翻译出版的机构。
中国民营的出版社始自于1897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由于商业性的考量,其出版重视较为通俗的知识介绍,以及配合新式教育的推而出版的新式教科书,同时由于其出版社分馆及销售点遍布全国,因此对于将西学新知传布于更广大的民众,有很大的贡献。
其后于1912年成立与商务竞争的中华书局亦扮演著类似的角色。
书籍的流通方面,除了书局书店之外,各式的图书馆也在时期开始推展,希望能改变传统中国官藏私藏书籍而不善加流通的情形。
最早是维新派人士在全国各地成立学会并藏书向公众开放借阅,其中藏书除传统学术书籍外,增加了许多西学书借。
公共图书馆则要到1902年清政府规定各大学堂要设立图书馆,而1905年才有第一座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湖南成立,收藏大量西学书籍。
其后各省也渐次成立。
至时期,公私图书馆事业都更加发达,对于传布新学于民间产生不小作用。
期刊 杂志报纸由于是定期出版,相较于图书而言,对于传播最新的西方知识有重要的角色。
第一阶段的西学东渐,尚无期刊的出现。
晚清早期的期刊多半是教会期刊。
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国耶稣会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于马六甲共同创立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不在中国发行,但有不少流传入中国。
中国本土则是1833年由荷兰教士郭士立在广州成立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纪传》,内容介绍西方文化、新闻、文学等。
其后数十年间陆续有传教士成立各种期刊,但大多延续时间不长(五年已算长),发行量影响力也都较小。
1853年理雅各和麦华陀在香港创办《遐尔贯珍》;1854年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在宁波创办《中外新报》;1857年墨海书馆伟列亚力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1862年英国耶稣会士在上海创办《中西杂述》;1868年由美国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成立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改名《万国公报》,广泛介绍西方各种知识,其延续时间长,发行量大,是晚清传播西学重要的媒介。
1872年京都施医院在北京办的《中国闻见录》是北京最早的期刊。
此外1876年由英国人傅兰雅(原名John Fryer)在上海成立的《格致汇编》,是第一部科学专门的期刊,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具有重大影响力。
1895年甲午战争的刺激,使得大量各种国人所创的期刊兴起,多用于宣传西方政治思想及学术,最早包括康有为1895年成立的《万国公报》(与林乐知所创同名),1896年成立的《强学报》,同年梁超成立的《时务报》等,这些刊物的发行量及影响力,都远超过早期的教会期刊,失败后,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之后1901年因火灾停刊,又创立《新民丛报》,同时革命派则在日本有《民报》,二报之间的互相争论,激发起读者们对于政治事务的热心参与以及许多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的认识。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晚清政治性期刊的热潮减低,1915年成立的《新青年》,代表著新的一种,以文化的讨论为主要目的期刊,《新青年》以及其他类似的期刊,对于民国时期西方思想的传入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报纸 报纸虽相较于期刊而言,多具有报导及商业性质而缺乏较深入的知识,但由于出刊时间快发行量大,有助于把西方知识和消息广传开去。
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中,最早的是1861年由英商匹克伍德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新报》,其内容除新闻、商务消息外,也有西方科学技术等的介绍。
1864年香港连续出版了《中外新报》、《近事编录》和《德臣西报》中文版《华字日报》。
其后,另一西商美查(Ernest Major)在1872年成立《申报》,之后成为晚清民国的重要报纸,其内容虽然以新闻、奇闻为主,但也包含对西方思想及消息的报导,以及在读者投稿中对于中西文化接触问题的讨论(著名的是铁路与风水的争论)。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日报,王韬自任主笔,写下大量鼓吹变法自强的政论。
在1895年以前,新式报纸的影响力仍然仅限于沿海口岸地区。
但在1895后以后,这些报纸的发行量大增,如《申报》增加版面,发行地区也增加之外,有更多的报纸开始出现竞争,包括上海的《新闻报》、《时报》,天津的《大公报》等,此外尚有革命派的报纸如《警钟日报》,且各报纸开始渐由早期以文言为主,转而以较多接近口语的文字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不少白话报也在晚清全国各地出现,这些对对于西方新思潮的传布产生重大影响。
新式学校 明末清初,教士艾儒略所撰的《职方外纪》中,曾对欧洲国家的学校制度加以介绍,但未受当时士人的重视,也未影响中国的教育。
在晚清这波西学东渐中,西式的新学堂才开始逐渐建立,并成为学习西学重要媒介,早期的西式学校多为西方人,尤其是教会所设。
最早的学堂为1839年在澳门成立的玛里逊学堂,其后在的口岸广州也有类似学堂成立。
鸦片战争之后,教会学校才广泛成立于各个口岸,天津条约之后进一步发展至内地,成为早期西学在民间传布的重要管道。
1876年徐寿、傅兰雅在上海创立的《格致书院》,是较早的一所教授西洋自然科学的学院。
在洋务运动中,为培育相关人才,清政府也开始成立新式学校,最早的是北京的同文馆以及上海的广方言馆,其后在全国各地成立天文、电气、医学、军事等专业的西式学堂,教会学校也在这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淡化学校的宗教色彩,都对西学的传播产生重大作用。
甲午战争的刺激和戊戌维新的鼓吹,使得新式学堂大量出现,大量传统的书院改为新式学堂,而1905年的废除,更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晚清新政中并正式采用西方学制来规范各级学校,其学习西学的内容也更为广泛。
随机文章杨广弑父夺位:只是因为杨广想得到后宫妃子陈氏?西安活死人墓能下去吗,金庸小说中活死人墓真实存在韩国萨德部署完成了吗,萨德部署完成(中国一半国土在美军监视内)布雷路怪兽吃人图片真相,与熊相似体型巨大(专家称是虚构生物)宇航员太空遇难为什么不能回地球,害怕未知病毒/遗体被投向大气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初中毕业生能不能报考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的3+3学制?
那么,初中毕业生是否可以报考该校的3+3学制?本文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的3+3学制的特点及其适用群体。
什么是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的3+3学制?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的3+3学制是该校为符合特定条件的学生设立的一种学制安排。
通常,3+3学制指的是三年初中阶段的学习和三年高中的学习相结合的一体化学制。
这一学制主要针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基础教育,并通过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就业做好准备。
初中毕业生是否可以报考3+3学制?根据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政策,初中毕业生是可以报考该校的3+3学制的。
但是,报考的前提是该生需要具备相应的特殊需求,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智力状况以及其他评估标准来决定是否接纳学生。
因此,只有在特殊教育需要的情况下,初中毕业生才有资格申请报考该学制。
报考条件与流程如果初中毕业生想要报考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的3+3学制,首先需要进行相关的评估。
这些评估可能包括身体健康评估、智力评估以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
这些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进入学校接受特殊教育。
通常,学校会安排专业人员对报考者进行综合测试,并依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接纳学生。
在报名的流程上,家长和学生需要准备相关材料,提交个人及家庭情况的资料,参与学校组织的面试或评估环节。
通过评估后,符合条件的学生将进入该校接受特殊教育,并参加相应的课程和活动。
3+3学制的教育内容和特点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的3+3学制不仅涵盖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学业的同时,逐步掌握适合他们的生存技能和工作能力。
这种学制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性和个性化,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发展,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的“一刀切”方式。
适合哪些初中毕业生报考?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报考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的3+3学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首先,学生需要有符合条件的特殊教育需求,这些特殊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自闭症、听力障碍等。
这些学生通常在普通学校的学习中可能遇到一定的困难,而特殊教育学校提供的个性化教育模式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次,报考的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日常生活。
虽然学校会提供必要的辅助和支持,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生活能力。
家长和学生在报考时应认真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以免后期产生不必要的困扰。
入学后的支持与保障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报考3+3学制的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除了常规的课程教学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辅导和心理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得到关怀。
此外,学校也会定期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提升其生活和工作能力。
学校的教师队伍通常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学校还与一些社会企业或机构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准备好进入工作岗位。
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是否能够报考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的3+3学制,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特殊教育的需求。
通过评估后,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完成教育,并为将来的独立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如果你的孩子有特殊教育需求,那么这所学校的3+3学制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时,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招生政策、教育内容以及后期的支持措施,确保孩子能在最适合的环境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