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意大利为何没啥事?受到了哪些惩罚?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三个法西斯国家共同挑起的战争,这3个国家自称是世界的轴心,也因此被称之为轴心国。

虽然意大利在轴心国中的存在感最低,但是作为一个欧洲大国,意大利对二战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法西斯”这个词就是出自意大利的国家法西斯党。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意大利为何没啥事?受到了哪些惩罚?

不过在二战之后,意大利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实质性惩罚,甚至没有被当作战败国来对待。

例如在二战结束后,国际奥委会赶紧恢复了奥运会的举办,到1948年伦敦举办了战后首届奥运会。

在这届奥运会中,因为是二战策源地,德国和日本被惩罚性的排除在奥运大门之外,但意大利却是顺利参加了这届奥运会,甚至还夺得了8金、12银、19铜的好成绩,位列金牌榜第五名。

同为战败国,为啥意大利就如此得宠呢?难道意大利是英美打入轴心国的卧底?

其实,意大利早在战争结束之前就已经为摇身一变,成为反法西斯盟国了!

没错,在1943年7月,美英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意大利内部发生政变,奉行法西斯主义的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到了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新政府随即高举反法西斯大旗,转而与德军作战,将墙头草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

正是由于早早就投降了,二战后英美居然还保留了意大利在非洲的意属索马里殖民地。

而在随后的冷战期间,英美还破例允许意大利建造了一艘航空母舰,要知道德国和日本可是没有这样的待遇。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意大利为何没啥事?受到了哪些惩罚?

(加里波底号航空母舰)

当然,意大利的结局虽然比德国和日本要好很多,但也是接受了一些惩罚的。

在1947年2月,苏联、英国、美国、中国、法国、捷克、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亚等19个国家与意大利签署了《对意和约》。

根据该和约规定,盟国对意大利进行了以下处罚:

意大利将战前意法边界东侧的小圣伯纳德山口等四小块地区割予法国。

意大利接受1946年四国巴黎外长会议关于建立的里雅斯特自由区的协议,并将除该区以外的伊斯特里亚半岛及其以北地区割予南斯拉夫。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意大利为何没啥事?受到了哪些惩罚?

意大利将佐泽卡尼索斯群岛割予希腊。

意大利放弃对意属北非殖民地的一切权利,此等殖民地的处置由苏、英、美、法四国在和约生效后一年内协商解决。

(意属索马里不在其中)

意大利向苏联、南斯拉夫、希腊、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交付战争赔偿。

在《对意和约》中,意大利赔了不少钱,也割了一些地,但相比于德国和日本,盟国对意大利的惩罚简直微不足道。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意大利为何没啥事?受到了哪些惩罚?

(图中为意大利所割让的领土)

总的来说,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奠基者,意大利在战后受到的惩罚是极为轻微的,意大利人对于战争也没有多少负罪感,二战的锅基本都让德国给顶了。

对此意大利人非但没有默默地感谢德国人,反而总是跟德国作对。

当年两德统一时意大利就公然跳出来,坚决反对德国统一,还怂恿英法和苏联出兵镇压。

如今德国试图入常,意大利又站出来坚决反对,甚至牵头成了一个“团结谋共识组织”,抱团反对德国入常,气得德国政府直吐血。

夷陵之战后,汉嘉郡太守黄元为什么会造反?结果如何样?

是时期蜀汉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

同年,刘备以为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

秋七月,刘备被东吴将领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战死。

刘备退至永安,因为年龄本来就比较大了,再加上夷陵之战失败的刺激,刘备陷入到病重之中。

因此,刘备没有办法再回到成都,而是将原本在成都辅佐的召到永安白帝城。

不过,正是因为刘备病重,蜀汉内部发生了叛乱,叛军趁机逼近成都,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不是此人沉着应对,蜀汉真的要休矣了。

一 《·杨洪列传》中记载:“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

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

” 众所周知,在夷陵之战中,蜀汉的5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并且刘备还病重,无法回到都城成都。

因此,对于汉嘉郡太守黄元,趁机造反。

就黄元造反的原因,是因为平时和诸葛亮关系比较差,担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大权,自己肯定不会有好日子过,于是选择了造反。

至于黄元造反的兵力,则来自于其执掌的汉嘉郡。

汉嘉郡,治汉嘉县(今四川芦山县)。

属益州。

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雅安、芦山、名山、天全、荥经、汉源等市县区。

因为蜀汉内部空虚,兵力一部分损失在夷陵之战中了,另一部分还要镇守汉中、南中等要地,所以,黄元起兵之后,非常顺利,尤其是“烧临邛城”的记载,说明叛军已经逼近蜀国都城成都了。

临邛城,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一带,邛崃市距成都市区75公里,因此,当时的成都,显然是非常危险了,如果有诸葛亮坐镇成都,自然还不用担心,但是,诸葛亮、已经去了永安,在之前就被手下杀害了,远在汉中,自然是。

基于此,史料记载“元益无所惮”,也即黄元更加无所忌惮,认为拿下成都应该不成问题了。

而一旦成都被攻占,曹魏和东吴必然趁机犯难,蜀汉很可能在公元223年前后就灭亡了。

二 在这个危急时刻,本文的主角杨洪站了出来。

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山县东)人。

作为益州本地人士,杨洪曾经是益州牧的手下,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杨洪为曹。

诸葛亮向他征询意见,他认为汉中为益州咽喉,无汉中则无蜀,甚合亮意,擢为蜀郡太守,又转益州治中从事。

在黄元起兵造反后,杨洪当机立断,做出了应对。

《三国志·杨洪列传》中记载:“洪即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

” 在黄元起兵的时候,太子刘禅还在成都。

于是,杨洪当即启奏太子刘禅,派遣他的亲兵,将军陈曶、郑绰讨伐黄元。

当时,因为杨洪的积极应对,黄元一时间无法围攻成都,所以,杨洪的手下认为黄元会由越巂而占据南中。

但是,杨洪认为黄元想沿江东下,命令陈曶、郑绰只在南安峡口堵截便可抓获他。

”陈曶、郑绰按照杨洪所言去作,果然生擒黄元。

由此,在刘备、诸葛亮、赵云等人都不在成都的背景下,杨洪顺利平定了这场直指蜀汉都城的叛乱,并生擒了叛军的首领黄元。

三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在刘备病逝后,后主刘禅即位。

对于平定叛乱有功的杨洪,后主刘禅自然要进行封赏。

于是,杨洪被赐爵关内侯,再次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来担任越骑校尉,继续治理蜀郡。

在汉末三国时期,虽然关内侯是侯爵中最低的一个档次,但是,能够封侯拜将,已经是比较高的待遇了。

比如定军山之战时,立下了斩杀的战功,之后被刘备封为关内侯。

四 最后,建兴五年(227年),丞相诸葛亮北上驻守汉中,打算任命张裔为留府长史。

在做出决定之前,诸葛亮还特意询问杨洪的意见,对此,杨洪尽管和张裔的私下关系比较好,但是他依然指出了张裔的缺点,并建议诸葛亮以向朗为留府长史。

由此可见,杨洪是一个大公无私之人。

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杨洪乃心忠公”。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是比较高的评价了。

建兴六年(228年),杨洪在蜀郡太守的任上去世。

总的来说,在蜀汉最危险的时候,杨洪力挽狂澜,立下了大功。

但是,因为在公元228年就去世后,杨洪没能留下更多的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什么燕国还被赵国打的丢盔弃甲?

说起,很多熟读战国历史的朋友应该很熟悉吧。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为此,先后投入了50多万大军,秦国更是先后投入了将近75万大军。

最后,长平之战以赵军而告终。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失去了将近50多万的大军,元气大伤。

而当时的之一的,就以几十万大军攻击赵国,想趁机瓜分和灭亡赵国,可令人奇怪的是,最后这毫发未损的燕国被元气大伤的赵国打的丢盔弃甲,还甚至签下了。

这就让很多人奇怪,为何赵国还是那么强?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并没有当场被燕国补刀,而是在1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51年。

当时,派相国栗腹拜访。

当时,栗腹在邯郸街头看到赵国街头都是老幼,很少见到年壮年,就回国禀告了燕王喜:赵国的青壮年都已经战死长平,现在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可谓是灭赵最好的时机。

于是,燕王喜派栗腹为统帅,率领几十万燕军灭赵。

而这结果却是让很多人意外。

赵军在的带领下,斩杀了栗腹,打的几十万燕军丢盔弃甲,甚至攻入燕国,逼得燕王喜被迫割了五座城池给赵国求和。

这就让人非常的奇怪,为何赵国这么强呢? 其实,当时燕王喜想趁火打劫,趁机瓜分和灭亡赵国的时候,他就已经错误估错了形势了,就注定输给了赵国了。

第一:赵国将星云集 在长平之战时,赵国是以全明星阵容廉颇、蔺相如、乐毅、田单、李牧、赵括等等。

即使赵括带着45万赵军在长平之战全军覆没,但廉颇、李牧等人尚在,他们都有扭转乾坤的能力。

而燕王喜就以为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国内已经没人了,这就造成了盲目的自信。

第二:赵国的士气 在长平之战后,爆发了邯郸之战。

在邯郸之战中,赵国平原君赵胜等人,更是变卖家产,投入保家的事业,让整个赵国上下陷入了,士气一点就着。

而燕国想趁着长平之战,赵国还没恢复元气的契机,想趁机灭赵,就太了。

燕国严重忽略了赵国的决心和士气。

第三:赵国国力远胜燕国 赵国自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后,军事力量已经可以和秦国比肩。

即使经过长平之战的元气大伤,国力也远胜燕国。

而燕国国力一直在位列战国七雄之末,燕军战斗力远在赵军之下,更不能与之正面争锋。

燕军长期被赵军和齐军压着打,燕王喜严重高估了燕军的实力,而自以为赵国没人了,这就是一个大错。

第四:赵国内部空前的团结 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部队全军覆没,赵国随时可能面对亡国的危险。

正在这个时候,赵国的精英层们空前的团结。

赵孝成王带领廉颇、蔺相如、乐毅、田单、李牧、赵胜等人,他们放弃了之前的隔阂,一致对外,把赵国所有能团结起来的力量都紧紧的团结起来。

特别是一代名将李牧,他在赵国北方统率着赵国北方军团,时时配合赵国朝野上下,一致对外。

赵国这种团结是空前的,是燕王喜万万没有想到的。

燕军一旦深入赵国,随时都可能找到毁灭性打击。

第五:燕王喜的大意 燕王喜一直想趁着赵国元气大伤,趁机瓜分和灭亡赵国,可他忘记了燕国一直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弱小的国家。

不管是,还是赵国,他们都始终凭借这综合国力始终压制燕国。

燕国在北方安逸了长达了百年,而疏忽了赵国始终是个战斗中的国家,整个赵国民风彪悍是向来不容易征服的,这是燕王喜最大意的地方。

燕王喜的盲目自信,已经想趁火打劫的想法让自己吃了大亏,也幸亏当时的秦国出兵赵国,否则燕国真的被廉颇打的可能就亡国了。

在战国末期,赵国之所以和能秦国抗衡,凭的又何尝不是全国上下的决心,而这种决心又不常不是燕王喜疏忽的地方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意大利为何没啥事?受到了哪些惩罚?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g

17

2025-02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