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南征,西征,为什么到了北边就成了“北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本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本来东征、西征、南征和被罚在意义上是不同的,虽然说我们经常对向北方发起的战争叫做北伐,但是并不代表着北征不存在的。

相反在记载中使用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只是在常见的古代故事中采纳北征的比较多,二者的区分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东征,南征,西征,为什么到了北边就成了“北伐”?

“征”的含义

“征者,上伐下也”,这是《孟子》中的解释。

所谓上和下,简单理解就是上级和下级,而在历史战争中指的是天子和诸侯,是天子讨伐反叛的逆臣。

征字有正当的远行的意思,延伸一下就是距离远的战争的意思,所以征战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是正当的行为。

是正义的上级对做错事情的下属的一种惩处,在道义上是讲得通的。

在我国历史封建时期,尤其是自汉朝以后经过了儒家文化近两千年的熏陶,在儒家文化中崇尚天、地、君、亲,君仅次于天、地,君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所以“征”这个字代表的是正义的战争。

在秦始皇嬴政时期焚书坑儒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和当时统一六国的行为是相悖的。

二者区分最明显的时候是在春秋时期。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战争的发动和参与是需要巨大的决心的,出师有名的征总是要多过声其罪的伐。

东征,南征,西征,为什么到了北边就成了“北伐”?

“伐”的含义

而伐这个字,有击打和击杀的意思,是一个蕴藏攻击性的词,相反征有种征服,点到即可的感觉。

本来伐可以代表一切的战争,但是深究的话会发现伐这个字深深的体现了在战争中利益搏斗。

伐这个字在战争上代表的并不是战争的意义。

战争讲究出师有名,在这一点上征的战争名义是被大家认可的。

而伐的战争名义是由伐的主动方决定的,战争的名目是由讨伐的主动方决定的,是不是具有正当的意义这就不一定了。

战争是国家之间利益的较量,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话语权永远掌握在胜利方。

伐具有明显的攻击性,有维护正义讨伐失格一方的意思。

所以讲到伐,自然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伐是涵盖征这个概念的。

在儒家思想上来说征和伐的区分明显,但是在其他地方二者并没有巨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二者互换使用也是说得通的。

东征,南征,西征,为什么到了北边就成了“北伐”?

古代上著名的北伐战争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本来是讨伐中原,刘备为汉室后人,一代奸雄曹操当作汉室重臣却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汉室江山。

当作汉室后人的蜀汉,讨伐曹魏,匡扶汉室。

汉朝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策略以来,更加推崇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对臣子的要求是忠,孝。

一代奸雄曹操当作汉朝臣子,挟天子为不忠不义之士,所以刘备命诸葛亮出兵讨伐,更为名正言顺。

诸葛亮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虽然战争中蜀国收获颇丰,但最后依然由于各种因素退兵,而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首次北伐,第五次北伐。

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而刘备当作汉室后人,诸葛亮北伐以匡扶汉室诛灭曹贼的名义出征,师出有名,是为正义之师。

所以被称为北伐而非北征。

东征,南征,西征,为什么到了北边就成了“北伐”?

宋太宗时期的雍熙北伐

北宋时期雍熙年间公元986发动的北伐战争本来是一次失地收复的北伐战争。

后晋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为保疆土完整,人民安康,宋太宗宋太宗赵光义毅然决定出兵北伐,夺回失地。

雍熙三年,宋太宗集二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开始了伐辽之路。

因为出师有名,为收复大宋疆土而发起的战争,将士们士气高昂,一路北上,为国家收复了不少失地,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导致宋军伤亡惨重,宋太宗命北伐大军急速撤退。

最后宋太宗的雍熙北伐也不了了之。

当然宋朝时期北伐失败真相诸多,其中就有宋太祖两次杯酒释兵权导致宋朝的武力削弱,而后过度的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宋朝的军队实力进一步削弱的真相。

后期的宋朝不管是军队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无法支柱长期的北伐战争。

而后宋朝的目标开始转向西夏,北伐战争也就此罢休。

东征,南征,西征,为什么到了北边就成了“北伐”?

南宋高宗时期的岳飞北伐

靖康之耻后,北宋时期覆亡,金兵铁蹄涤荡中原。

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飞怀揣精忠报国之志,奉宋高宗赵构之命,挥师北伐。

此次北伐战争的重要目的是驱逐金兵,收复中原故土,一雪靖康之变,也是一次师出有名,抵御金兵入侵的正义战争。

岳飞率军一路北上。

由于岳家军的良好素养和岳飞的声名远播,岳家军受到基层百姓的大力支持,一路北上势如破竹,一举为南宋收复多个被金兵侵占的城池,其中有随州,唐州,信阳等地。

也是南宋建国以来,收复失地最多的一次北伐战争了。

但后期因为争一些真相,岳飞被迫放弃北伐,最后含冤而亡。

综上,从诸多著名的北伐战争可以看出来,之所以后期“北伐”较“北征”而言被人接受的程度更高。

首先是由于国内多次著名的侵略战争都是由北向南倾进。

其次是由于古代上几次著名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北伐战争,都是属于讨伐范畴的。

东征,南征,西征,为什么到了北边就成了“北伐”?

结语

所以传承到现世,人们才会对“北伐”印象更为深刻。

总体而言,不管是东征、西征、南征、北伐,都是劳民伤财,将士们用性命和鲜血铸就的战争故事,无论最后失败或者成功,受苦的依然百姓。

愿,太平、安康。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出自唐代:杜甫的诗的《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生活初中古诗感激初中 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羌村三首·其三》杜甫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注释1.正,一作“忽”。

斗争,争斗;搏斗。

一作“正生”。

2.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

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

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

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

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3.问,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

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4.榼(kē),酒器。

浊清,指酒的颜色。

5.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

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

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

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

苦,一作“莫”。

黍(shǔ),黍子。

6.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童,一作“郎”。

7.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

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艰难”句就是歌词。

“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

来处不易,故曰艰难。

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

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8.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不得不叹,不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

《羌村三首·其三》杜甫 古诗赏析这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

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

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

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

“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

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

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

“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

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

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

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

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一体,而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显得丰富深厚。

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诗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文功底。

《羌村三首·其三》杜甫 古诗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

次年,长安陷落。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

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

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

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杜甫名句推荐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作者:杜甫:出自《重过何氏五首》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作者:杜甫:出自《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作者:杜甫:出自《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作者:杜甫:出自《宿赞公房》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作者:杜甫:出自《宿赞公房》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作者:杜甫:出自《野人送朱樱》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作者:杜甫:出自《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作者:杜甫:出自《燕子来舟中作》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作者:杜甫:出自《禹庙》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作者:杜甫:出自《九日寄岑参》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出自唐代:李白的诗的《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友情古体怀念 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注释⑴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⑵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⑶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⑷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⑸“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鲁、齐: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⑹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⑺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古诗创作背景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时李白四十五岁。

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见了已经三十三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

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

第二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

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

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

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

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古诗鉴赏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

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

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

“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

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

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

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

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

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

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

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李白名句推荐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作者:李白:出自《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作者:李白:出自《君子有所思行》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作者:李白:出自《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作者:李白:出自《君子有所思行》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作者:李白:出自《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作者:李白:出自《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作者:李白:出自《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作者:李白:出自《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作者:李白:出自《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

作者:李白:出自《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东征,南征,西征,为什么到了北边就成了“北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