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齐国为何不支援?
【千问解读】
长平之战当作赵国古代的重大转折点,对于赵国甚至对于整个战国时期的局势来说,都是非常主要的。
然而在长平之战期间,赵国面对强悍的秦朝,可以说是苦苦支柱,但是同为抗秦联盟里面的齐国却对此视若无睹,齐国为何会这样做?毕竟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秦朝,赵国失败对齐国来说可以说是每有一点好处,那为何齐国还不去支援赵国呢?难道是因为两国之间关系不有用吗?这中间还有什么真相,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赵国和秦朝展开了一场关于国运的战争。
秦朝和赵国百万大军对峙于长平达3年之久。
长平之战期间,无论是赵国还是秦朝都被深深拖入这场战争中。
最后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秦朝,战胜了赵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死、坑杀总兵力达到了45万人。
长平第一次世界大战,赵国精锐尽失,东方最强大的诸侯国被彻底打趴下。
长平之战后,秦朝东出函谷关的大道被彻底打开。
长平之战后,秦朝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山东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秦朝再也没有任何敌手。
长平之战中,当时最强大的两大诸侯国展开厮杀,奥秘的是其他诸侯国都没有参与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拼到最终,本来就是拼综合国力,秦赵双方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如果这时候,其他五国联合攻秦,则赵国会取胜;如果联合攻赵,秦朝会取胜。
但是山东五国硬是袖手旁观了三年,甚至割让上党郡的韩国,也选择袖手旁观。
最后赵国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秦朝。
不仅韩国没有出兵帮助赵国,当时的齐国也没有出兵帮助赵国。
由于山东六国没有联合起来,赵国最后失败,山东六国失去了最终战胜秦朝的机会。
如果山东五国帮助赵国,说不定最后能够击败秦朝。
一旦秦朝在长平中战败,战国七雄有可能重新回到相对均衡的情况。
可惜山东六国没有把握住机会。
长平之战时的齐国已经不是当年的齐国。
齐宣王和齐湣王时期的齐国是山东强国,一个足以和秦朝抗衡的大国。
当时战国形势为秦齐争霸,秦朝曾经称西帝,齐国曾经称东帝。
当时的齐国确实足够强大,也有可能调解秦赵之战。
长平之战时的齐国,经过了五国伐齐。
齐国曾经被打到只剩下两座城池。
最后田单力挽狂澜,打败了燕军,使得齐国转危为安。
齐国虽然复国,但是国力已经大不如从前。
齐王建在位期间,齐国已经是山东小国。
齐国本身的国力非常有限,齐国能自保已经不错了,又怎么会援助他国呢。
齐国自身实力衰落,使得齐国不愿意再干涉诸侯国的事务,只想自保,更不想得罪赵国或者秦朝。
秦昭襄王时期,确定了远交近攻的基本策略。
我个人觉得秦朝的远交策略要好于近攻。
秦朝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成功地稳定住了齐国。
齐国在秦朝的一通忽悠之下,真得“配合”了秦朝的“远交近攻”。
齐王建在位的四十年时间内,认为自己远离秦朝,只要不得罪秦朝就不会有危险。
齐王建在位期间,不少诸侯国向齐国求救,但是齐国始终没有给其他五国提供任何帮助。
齐王建谨慎地侍奉秦朝,不帮助其他五国,袖手旁观的策略,确实为齐国带来了四十年的和平。
史称: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
齐王建虽然为齐国带来了四十年的和平,但是却也失去了联合其他五国抗秦的机会,也免不了被秦朝攻灭。
当齐王建反应过来的时候,齐国已经面临孤军奋战的境地。
齐国灭亡之后,齐王建被活活饿死。
长平之战时当时最强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秦朝和赵国的实力超出其他诸侯国一大截。
赵国和秦朝之间的战争,等于是神仙打架。
山东五国自然不敢得罪两国中的一个,一旦战争结束,战胜的国家将会更强,难免会找其他山东五国算账。
山东五国既得罪不起赵国,更得罪不起秦朝。
所以山东各国,基本上都保持着沉默的态度。
齐国只是山东五国的中一个小国,齐国自然不敢轻易得罪赵国,更不敢得罪秦朝。
其他各国也大都保持这种态度,所以长平之战期间山东五国基本上都“袖手旁观”。
长平之战期间,秦朝最怕山东六国合纵攻秦。
所以战争期间,秦朝一方面积极支持长平前线,另一方面想尽各种办法离间六国。
长平之战期间,魏国和楚国曾经想帮助赵国,但是被秦朝得当的纵横策略阻止。
长平之战期间,秦朝利用赵国想求和的心理,礼遇赵国的使臣,向六国表明秦赵议和的态度。
史称:
“王不得媾,军必破矣。
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
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
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
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
结果赵国议和不成,其他诸侯国也不敢轻易帮助赵国。
其他诸侯国胆怯万一秦赵议和,秦军回过头收拾自己。
齐国君臣当然不敢随意帮助赵国。
如果山东六国能够拧成一股绳联合抗秦的话,估计秦朝也很难走出函谷关。
但是,山东六国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都并没有只把秦朝当成敌人。
山东六国之间,也多次出现战争,甚至拉拢秦朝对抗其他国家。
比如,秦齐两大国并立之时,秦朝联合其他四国进攻齐国,成功地将齐国打残。
齐国和楚国、楚国和魏国,都经常出现战争。
赵国当年也是参与灭齐的主要成员,齐国对赵国也颇有不满。
齐国和燕国也有矛盾,三晋之间也有矛盾。
正是由于山东六国内部不和,所有历次合纵攻秦,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山东六国一共组织了五次合纵攻秦。
除了第二次合纵攻秦,联军紧密合作之外,其余几次联军之间只不过是面和心不和。
第三次合纵攻秦,甚至没有发生战争便已经瓦解。
历次合纵攻秦中,齐国也就是参加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余对秦之战也极少参加。
对于齐国来说,赵国和秦朝都不是“好人”,齐国不帮助赵国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山东六国看着赵国在长平与秦朝孤军奋战,最后赵国惨败于长平。
长平之战后,秦朝统一天下的步伐加快,山东六国谁都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5万人 蜀汉为什么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之战只是战败,为什么刘备突然就病死了呢?
荆州的失守,对刘备是一个沉重打击,不仅使原来准备分兵两路北取中原的计划破产,而且失掉了一个重要战略地区。
刘备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决意夺回荆州,称帝后不久(同年七月),便亲率 五六万大军,东征。
01、东征孙权 对于刘备的东征,在蜀汉内部,有些人是持异议的。
如赵云就曾对刘备说: 国贼是,不是孙权;如果我们先灭掉曹魏,孙吴自然就会降服。
现在曹操虽死,但篡汉,应当利用人们对篡汉不满的情绪,早日出兵占据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凶逆。
关中、关东地区主张正义的人,一定会带着粮食赶着马车来迎接王师。
因此,不应把曹魏搁在一边,先和孙吴争战。
战争一起来,一时解决不了,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 赵云这一先进兵讨伐头号敌人曹魏的意见,是可取的。
但刘备听不进去,他夺回荆州的决心下定了。
这时的孙权,对曹魏则抱着靠近的态度。
曹丕称帝后,孙权立即派人祝贺,并将投降后落在自己手中的魏将送回许都。
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孙权称臣于魏,是为了争取时间,稳定新占荆州的统治,免得曹魏进攻自己;当蜀汉进攻时,希望曹魏能保持中立,防止两面受敌。
因此,当曹魏使臣携带吴王的印绶来到东吴时,孙权表示非常欢迎。
他对部下说:“以前也接受过的分封,当汉王,这是权宜之计。
现在曹丕封我为吴王,又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接受吴王的封号,定年号为黄武。
对于蜀汉的进攻,孙权是做了一些准备的。
他把都城从建业迁到长江中游的武昌(今湖北鄂城),以便于扼守荆州;又任为镇西将军,统领李异、刘阿等进驻巫县(今重庆巫山)、秭归(今湖北秭归),加强西线防务。
他还派使臣到蜀汉,要求重归旧好,刘备不同意。
刘备率军东下后,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孙桓等大将及战士五万人,西上拒敌。
02、张飞之死 刘备率军出发时,派人送信,调驻守在阆中(今四川阆中) 的车骑将军张飞,领兵万人到江州(今重庆)会合。
张飞虽然作战勇猛,有万人敌之称,但性急如火,而且对部下态度粗暴, 动不动就鞭打士卒,引起部下对他的不满。
刘备曾劝诫张飞说:“你刑杀过分,又经常鞭打健儿,还让他们不离左右,这是取祸之道。
”刘备要张飞改变对部下的态度和提防左右生变,张飞不听。
这次张飞领兵出发时,帐下将领张达、范强伺机将他杀害,带着他的首级,投奔孙权去了。
张飞被杀的消息传来,刘备更加震怒,继续领兵东进。
当刘备到达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时,孙权又派遣使者前来求和,诸葛亮的哥哥(字子瑜),当时任孙吴南郡太守,也写信给刘备,劝他解仇继好,停止用兵。
刘备不听。
蜀汉军队的先头部队,在将军吴班、冯习率领下,首先打败吴军李异、刘阿部于巫县,然后进兵秭归。
当刘备从秭归领兵出发时,治中从事黄权谏阻说:“吴人悍战,而且我们水军顺流东下,进易退难,我请求当先锋同敌人较量,试探其虚实,陛下应该为后镇。
” 刘备不听,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长江北岸诸军,防备魏军进击蜀军侧翼,自己亲率大军在南岸沿山势东进。
刘备还派到沅水流域 ”地区,争取他们出兵配合。
武陵郡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率众北上,协助刘备作战。
03、猇亭对峙 222年二月,蜀军进至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设立了大本营。
前部则到达夷道(今湖北宜都),将孙权侄儿孙桓率领的一部分吴军包围了。
当时,吴军的一些将领要求主动迎击,但陆逊考虑到蜀军来势很猛,数量又不少,强攻硬打是要吃亏的。
他对诸将说:“刘备举兵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借高处,据守险要,很难一下子攻破,即使攻破,也难以获得全胜。
如果出击不利,影响大局,问题就严重了。
现在我们可以奖励战士,多多出谋划策,等待形势的变化。
蜀军是沿山地行军的,兵力难以施展,自然要拖得很疲乏,我们可慢慢抓住他的弱点对付他。
” 于是,陆逊采取了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
他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几百里的让给蜀军,把部队集中在猇亭地区。
刘备对于陆逊这样的对手,没有放在心上,他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东西一线,安下了许多营寨,分散了兵力。
当刘备派兵挑战时,陆逊坚守营寨,就是不出战。
双方在猇亭对峙达六七个月之久。
蜀军被阻在猇亭夷道一线,一直找不到同吴军决战的机会,运输困难,天气渐热,斗志逐渐涣散,士气越来越低落。
这时,刘备放弃了“水陆俱进”的有利条件,将水军移到陆上,命令军队在山林中。
于是,陆逊决定反攻蜀军。
对于陆逊决定这时反攻,手下的一些将领困惑不解,说:“进攻刘备应当在他初入境的时候;现在已经让他深入五六百里,拒守已经有七八个月,一些要害的地方,他已经加固守备。
这时进攻一定是不利的。
“ 陆逊回答说:“刘备是一个狡猾的敌人,经历多,见识广,他的军队开始集结时,各方面考虑得很细致,士气也旺盛,我们不应该同他们硬拼。
现在他们在这里驻扎了很久,没有得到进攻我们的机会,兵士已经疲劳,斗志已经消沉,策划不出什么好计谋。
所以,现在正是我们发动进攻,打败蜀军的好时机。
” 诸将认为说的很有道理,决心在反攻中取胜。
04、 为了做到有把握,陆逊先作试探性的进攻。
他先攻蜀军一个营寨,结果失败了。
但是他却从这次交锋中摸到了蜀军的弱点,想出了打败蜀军的办法。
他命令战士每人都带一把茅草,到达蜀营外,在放火的同时,猛攻蜀军,结果很成功。
接着,他率领诸军,全线出击,用同样的办法,连破四十余营,杀死蜀将 冯习、张南和 蛮族”首领沙摩柯。
蜀将杜路、刘宁等被追得无处可逃,只好投降。
在夷道包围孙桓的蜀军,也溃逃了。
刘备率领残兵败将,登上夷陵西北的马鞍山依险据守。
陆逊不给他喘息时间,集中各路兵将,四面围攻,结果蜀军溃败,被杀死一万多人。
刘备带领少数人马,乘黑夜冲出重围,逃归白帝城。
这一仗,刘备人马大部分损失掉,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丧失殆尽,元气大丧。
刘备又是羞愧、又是怨恨地说:“我竟至为陆逊所折辱,岂不是天意!” 不久,在江北的黄权,由于道路被截断,回不去蜀汉,被逼之下,率众投降了曹魏。
蜀汉有关官员请求扣押黄权妻子。
刘备说:“不是黄权辜负了我,是我辜负了黄权,没有接受他的劝告。
”对待黄权家属,仍如同往常一样。
战争结束后,孙桓见到陆逊,称赞说:“以前我被包围时,埋怨你不派兵相救,如今,才知道你的指挥调度,实在有方啊!“孙权当然更高兴,加封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
05、 刘备逃回白帝城之后,吴军的一些将领如、潘璋等主张乘胜追击,捉拿刘备。
孙权询问陆逊的意见,陆逊考虑到曹魏虽然外示友好,内里实有奸心,很可能乘机袭击东吴后方,不宜深入蜀境,便建议孙权下了退军的命令。
刘备逃归白帝城后,改鱼腹(县治白帝)为永安,自己驻在这里,命赵云来这里守护。
刘备惨败的消息传到了成都,诸葛亮大为震动,他叹息说:“如果(字孝直)不死,一定能够劝阻主上(指刘备)东征,即或东征,也不致遭到这样的惨败。
” 这说明诸葛亮原来在伐吴的问题上,并没有持坚决反对态度。
因为荆州的丢失,影响他的整个战略部署,他是不甘心的,他不能以放弃荆州为代价,来维持吴蜀联盟关系。
他以为,刘备的东征是可以取得胜利的,没想到结果竟造成这样的局面,于是想起法正,来了一个事后叹息。
结束后不久,曹丕果然发兵进攻东吴。
原来曹丕想利用孙权有赖于曹魏的时候,加强对东吴的控制。
他要求孙权送儿子到洛阳作人质,以表示忠心,还索取大量等贡物。
孙权对曹丕物质上的要求尽量满足,索要的贡物,一一凑足奉献。
但对送子入质,孙权则以“孙登年幼,不宜入洛”为辞,婉言拒绝。
222年九月,曹丕以孙权不送质子、不听命令为由,亲率大军南征。
面对曹魏大军的进攻,孙权一方面调兵遣将,分路迎击;一方面派使臣到蜀汉求和。
兵败之余,无能为力的刘备,既担心孙权的继续进击,又担心曹魏灭掉东吴,对自己不利,便同意了孙权的和议,派使者往东吴复命。
虽然吴蜀双方讲和了,但猇亭之战的惨败,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不仅荆州没有夺回来,而且使蜀汉的元气大伤。
忧心忡忡,加上年老和过度劳累,终于使他一病躺倒了。
223年二月,刘备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派人去成都将丞相诸葛亮请到白帝城来,安排后事。
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干,比曹丕高十倍,必定能够安定国家,成就大业。
假如嗣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嗣子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
“ 诸葛亮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
“ 刘备又告诫刘禅和另外几个儿子说:“我死之后,你们要把丞相看作父亲一样,和他共理蜀汉。
“四月,刘备死于白帝城永安宫,终年63岁。
刘备还给刘禅留下了一个遗诏,其中有这样的话:“人活50岁就不算是短命,我已60多岁,死了没什么可遗恨的,只是非常挂念你们兄弟。
你们一定要奋勉,不可懈怠。
凡事不能以为是小恶就去做,也不要以为是小善而不去做。
你们要努力学习,可阅读《汉书》、《礼记》;闲暇时要看诸子及《六韬》、《》,可以增长人的智慧,锻炼人的 意志。
听说丞相已把《申子》、《》、《》、《六韬》等书抄写了一遍,你们可以向他请教。
” 刘备这样的托孤,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这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器重和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