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历史原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近期世界上两个似乎不是很起眼的两个小国家爆发了严重的军事冲突,这两个国家便是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

在近期这两个战争爆发之前,我几乎在国际上很少能听见这两个国家的声音,但是这两个国家矛盾多年来却并没有停止过,很显然是一个长期一来的矛盾激化所爆发的战争,并且由于土耳其加入阿塞拜疆一方使得战争冲突更加严重。

那么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到底有哪些历史冲突呢?下面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历史原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一、这第一个原因首先就要是宗教矛盾了。

亚美尼亚属于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国民中大多数都是信仰天主教的。

而阿塞拜疆则是个穆斯林国家,国民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

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矛盾已经是持续了有千年之久了,自古以来就从未停过,矛盾很难进行调和。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历史原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二、这第二个原因就是纳卡地区的归属问题,这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而且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极其复杂,因此两国也爆发了多次战争。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都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的,在纳卡地区活动的大多数是亚美尼亚人,信奉基督教。

在1923年之前,纳卡地区是由亚美尼亚所管辖的。

自从1923年7月7日之后,纳卡地区便成立了自治州,并且由联盟中央政府确定划分给阿塞拜疆进行管辖。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历史原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在苏联统治时期,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都属于加盟国,苏联强大的中央政府使得纳卡问题弱化,所以苏联时期并没有什么矛盾,但这绝对是一个隐患。

随着苏联的影响力慢慢变弱,纳卡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1991年苏联解体,纳卡地区便马上宣布独立,成立了纳卡共和国。

但是这三个国家,只有亚美尼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不过两个之间却也同时爆发了战争,直到1994年在俄罗斯的调停下,两国停火。

但是纳卡的归属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解决,有因此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就纳卡归属问题又往后多次爆发冲突。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历史原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三、第三就是土耳其加入阿塞拜疆使得矛盾更加激化了。

土耳其也属于穆斯林国家,国民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与阿塞拜疆的文化、历史都有着极高的认同度。

同时土耳其语亚美尼亚也是存在着很多历史矛盾的,可以说亚美尼亚与土耳其也算是世仇了。

国家刚成立,还没开始建立外交关系,这俩国之间就之间将边界地区处于封闭状态。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历史原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要知道在历史上,土耳其曾经专门针对亚美尼亚人进行过残酷无比的血腥大屠杀,这起屠杀造成了150万的亚美尼亚人死亡,可以说是让亚美尼亚人刻骨铭心。

近年来,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越来越亲密,很显然引起了亚美尼亚的极其不满,这次土耳其又直接加入到了冲突当中,很显然战争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停止的。

探索高句丽王朝的历史,它与汉族之间有哪些矛盾冲突?

的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高句丽的历史很复杂,本文的高句丽是指高句丽,与918年建立的高句丽不是一回事,除了名称相同,没有任何继承关系。

限于篇幅,本文简略地给大家梳理一下高句丽的历史,以及它与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

高句丽王朝的起源 秦汉以前,东北大地上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比如秽貊、沃沮、扶余等。

大约在建国前后,扶余族出现了一个牛人,叫东明,他建立了,并统一了包括辽宁、吉林和朝鲜等地。

西汉末年,扶余族又兴起了一个分支,首领叫高朱蒙,有专家考证说,高朱蒙就是扶余王室后裔。

高朱蒙的势力强大后,就开始不安分,他于公元前37年,在今天的辽宁新宾县成立了高句丽王国,与扶余国分庭抗礼。

经过几百年的长期战争,在公元494年,高句丽终于灭了扶余国。

高句丽与汉民族政权的矛盾 高句丽与汉民族政权的矛盾,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威胁到了汉政权的安全。

扶余国时期,一直对汉政权臣服。

公元前108年,在东北设立了汉四郡,其中玄菟郡就负责对扶余国的管理。

高句丽建立之初,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扶余,采取了臣服汉政权的策略。

末年,中原大乱,根本无暇估计东北,高句丽乘势坐大。

公元244年,高句丽入侵辽东,拉开了它们与汉政权冲突的帷幕。

西晋末年,中原迈入三百年的混战史,高句丽获得了自由发展的“国际空间”。

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袭取辽东西安平;永嘉七年(313年)高句丽入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建兴二年(314年)它们又南侵带方郡,占领朝鲜半岛北部。

公元404年,高句丽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

公元494年,高句丽灭扶余;公元551年起,高句丽南侵,企图消灭百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至此,西汉在东北设立的汉四郡及辽东郡,全部落入高句丽之手。

野心膨胀的高句丽再接再厉,不断向西边的汉地扩张。

开皇十七年(597年),高句丽第十九代王阳王高元,联合靺鞨突袭大隋辽西军事驻地。

这件事成了汉政权,对高句丽展开大反攻的导火索。

只是谁也没料到,这场拉锯战,整整持续了71年,横跨隋唐两朝。

高句丽与汉政权的百年战争史 随着南北朝结束,中国又进入大一统的时期。

由于南北朝时期的多民族融合,北方对汉地的危害已经大大降低,而高句丽的,成了隋唐地缘安全的心头之患。

1.开皇东征 袭击辽西的第二年,隋文帝调动30万大军,从水路两路,分头夹击高句丽。

水路由周罗喉任水军总管,从东莱出海,目标直指高句丽国都平壤。

不幸的是,隋军不熟悉海战,在大海上遇上了大风浪,战船倾覆殆尽。

陆路由汉王杨谅和上柱国王世积为主帅,大军刚走到山海关,就遇上了大麻烦。

连绵不绝的大雨,把行军大路变成了沼泽,后勤补给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导致前军粮草紧缺。

还没抵达目的地,大军又染上瘟疫。

一仗没打,隋军水陆两路就损失了八九成兵力。

无奈之下,隋文帝下令撤军,第一次东征,高句丽人一根毫毛都没伤着。

不过,高元惮于的反击姿态,宣布臣服于大隋,并给隋文帝上了一份降表,谦虚地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2. 大业六年,隋炀帝给高元下了一道圣旨:既然臣服了,赶紧来给我下跪行礼,来了一切好说,不来我就派人到你土地上巡视!高元哪敢来,他本就不想臣服,还给隋炀帝回了一封傲慢无礼的国书。

隋炀帝一怒之下,发动了三征高句丽的惨烈战争。

①大业八年一征高句丽 这一次隋炀帝动用了113万大军,从涿郡集中出发。

隋军因为指挥失误,导致战机贻误,渡过辽河的30万大军,仅仅2700人生还。

水路4万人马,在平壤城下也遭遇灭顶之灾,也只有数千人生还。

②大业九年二征高句丽 一年后,隋炀帝再次高句丽。

大军刚到辽东,还没开打,隋炀帝就接到杨玄感造反的消息。

为了避免腹背受敌,隋炀帝下令秘密撤军,刚刚运达的大量战略物资,全部丢弃。

高句丽反应过来后立刻追击,杀数千隋军殿后部队。

③大业十年三征高句丽 大业十年,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再次亲征。

在连续打击之下,高句丽也有点顶不住压力了,高元提出投降,并将杨玄感的同谋斛斯政,送交隋炀帝。

隋炀帝,同意高句丽投降,令大军撤退。

来护儿曾经劝隋炀帝,高句丽不是真心投降,不能撤军,可是隋炀帝不听。

当大军撤回后,隋炀帝诏高元入朝,高元原形毕露——不去!恼羞成怒的隋炀帝,差点四征高句丽,可惜的是,国内叛乱不止,他再也无法组织起远征大军了。

客观讲,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推手。

3.唐太宗贞观东征 时间来到三十年后的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在长安接见了新罗使者,使者向哭诉:我们想向您尽孝心,无奈被高句丽阻断道路,面临亡国之危,请天可汗做主。

于是李世民给高句丽末代王高藏,下了一道命令:停止对新罗的入侵!高藏仗着多次击败汉政权的巨大心理优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天可汗的命令。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令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4万大军从莱州出发,从海上进攻平壤。

令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率军六万大军出辽东,从陆路进攻高句丽。

这一次出征,唐军连战连捷,以死亡了两千人和八千匹马的代价,先后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虏获辽、盖、岩三州户口7万人,并斩获敌首4万余,马匹、牛羊、铁甲无数。

比较遗憾的是,随着冬季的来临,唐军只能暂停军事行动,班师回朝,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

不过,唐军并未就此罢休,而是采取了不断骚扰,破坏高句丽农业生产的策略。

贞观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李勣率军突入高句丽,前后发动一百多次大小战斗。

南边新罗,也,配合唐军行动。

在持续打击下,高句丽。

4.灭高句丽 高宗年间,唐军又连年对高句丽用兵。

①永徽五年(654年) 高句丽与靺鞨联合,攻打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打败联军。

②永徽六年(655年) 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率军攻击高句丽。

杀敌一千多人,焚烧了敌人的外城及村落。

③显庆三年(658年) 营州都督兼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攻打高句丽重镇赤烽,斩首四百余,捕虏百余人,又斩高句丽援军二千五百多人。

④显庆四年(659年) 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

⑤显庆五年(660年) 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水陆十万军队,攻破高句丽的盟友百济。

⑥龙朔元年(661年) 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分兵夺路进攻高句丽。

又令鸿胪卿萧嗣业,率领回纥等诸部兵增援。

七月,苏定方在浿江击败高句丽,包围了平壤城。

九月,契苾何力率军乘冰渡水,斩首高句丽军三万级,余部投降,守将泉男生孤身逃跑。

⑦龙朔二年(662年) 苏定方攻平壤失利,刘仁愿、率军攻克百济,打通了新罗运粮通道。

⑧龙朔三年(663年) 百济和倭国增援高句丽,刘仁轨在白江口四次击败倭军,焚烧倭船四百艘。

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两位王子投降,百济彻底平定。

⑨麟德二年(665年) 岌岌可危的高句丽终于服软了,高藏派遣太子福男到长安“侍祠”。

⑩乾封二年(667年) 前一年,高句丽权臣“泉盖”病逝,他的两个儿子泉男生、泉男建内讧,泉男生投降大唐。

李勣以辽东道大总管身份,统领灭高句丽的总决战。

当年唐军攻占二十余座城池,斩敌六万余。

⑪总章元年(668年) 薛仁贵攻破高句丽的扶余城,李勣又截杀泉男建的援军三万人。

泉男建率领残部,龟缩于高句丽亡国的最后一座城池平壤,唐军乘势发动最后的围攻战。

九月十二日,高句丽人僧信诚悄悄开城投降,唐军攻破平壤,俘虏了泉男建和国王高藏。

至此,历时700年高氏高句丽国正式从历史上抹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袁绍为什么敢跟董卓直接起冲突?董卓为什么没有直接除了袁绍?

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中平六年八月,乘之乱,强行带兵入京,又阴差阳错,挟持了逃难的少帝和弘农王。

从此,董卓仗着骄兵悍将,挟天子乱政,满朝文武在董卓的刀下战战兢兢。

袁绍与董卓的直接冲突,来自于董卓的废立提议。

董卓为何要废掉少帝刘辩?原因有三,一是清除何的影响,在世时缔造了“泛家族”势力,对董卓来说是威胁;二是刘协由董太后养大,董卓自称与董太后本家,刘协上台,他多少跟沾点边;三是借机树立个人威信,巩固个人势力。

袁绍当即表示反对,你废嫡立庶,大家未必心服,这事要跟太傅(袁隗)商量。

董卓大怒,手按宝剑大声呵斥:“你小子敢跟我顶嘴,天下大事,我想怎么做,谁敢反对?”袁绍不甘示弱:“天下英雄多得是,难道就你董卓一人!”说罢提刀拱手而出。

《演义》比《》描写得更精彩,说双方拔剑相向。

董卓说:你难道想试试我的刀快不快吗?袁绍针锋相对:你的刀快,我的刀未尝不锋利! 按当时的情形看,袁绍这么做,大有鸡蛋碰石头的意思。

董卓进京后,以西凉兵为依靠,完全掌握了军权和行政大权,袁绍虽然还掌握着司隶,可与董卓比差距悬殊。

那么袁绍哪来的胆子,跟董卓叫板呢? 首先这是袁绍心态失衡下的表现,不够理智,董卓顾虑太多,否则袁绍会因此付出生命代价。

“”是袁绍一手策划和推动的政治事件,假如他的计划顺利实施,结果就是:左右豪门士族集团的宦官势力彻底被清除,同时士族集团将完全架空皇权,连外戚都要附从于豪门士族集团。

作为豪门集团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袁绍及其家族,将成为帝国无冕之皇! 可惜何进固执,导致计划走形;可恨董卓霸道,不顾皇命强行摘桃子;可恼自己,引狼入室搬起石头砸伤自己的脚! 说实话,“十常侍之乱”名不副实,应该叫“袁绍之乱”,是他的野心和昏聩,一手推到了摇摇欲坠的帝国。

本质上,袁绍与董卓之争,是狗咬狗! 袁绍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像一条抢食的野狗,咬得精疲力尽,累得呼哧带喘,一扭头发现自己的果实被另一条野狗叼走了。

尤其可恨的是,这条狗比他凶悍,惹不起。

所以,袁绍只能以呜呜狂吠,表达自己的愤懑,宣示自己的存在。

董卓如果想杀掉袁绍,其实很轻松,可是他有顾虑,想拉拢袁绍,而不是消灭,袁绍准确把握了董卓的这个心理。

那么董卓的顾虑何在?为何要拉拢袁绍呢? 这就是袁绍敢跟董卓叫板的第二个原因:家族的实力太强大。

袁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开口自称“四世三公”。

所谓四世三公,是指袁绍以上四代,有五人出任朝中的“三公”,即司徒(丞相)、太尉(大司马)、司空(御史大夫),是东汉末期,最牛的豪门士族,也仅有一族可以与他们媲美。

这种大家族,借助朝中的影响力,四五代之后,发展成庞大的政治势力,从地方到中央,到处都是家族子弟、姻亲关系和门生故吏。

一句话,袁家人到走哪儿,都是当地势力吹捧的对象和天然的领导核心。

董卓虽然靠武力控制了朝政,可是要想让人心服口服,靠刀把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得当朝主流政治势力的支持,比如袁氏。

历史把董卓描绘成土匪,其实有失公允。

董卓也是读书人,士族家庭出身,只不过其父只是个县里的都尉,算不上豪门。

董卓文武兼备,尤其尚武,他为人豪侠仗义,在西羌部落中声望极高。

东汉时期,与西羌摩擦不断,始终无法根治,出了董卓这么一位牛人,政府乐得授予他一个职位,靠他个人影响力摆平西羌。

董卓就是这么走向政坛,并成长为凉州军阀的。

作为士族阶级一员,董卓很清楚,要想控制朝局,比的是谁背后的政治势力更强大。

随着宦官势力、外戚势力的覆灭,毫无疑问关东士族集团,才是左右帝国走向的势力。

董卓吃亏就吃亏在他是西凉士族,在洛阳是少数派,所以必须想方设法建立统一战线。

董卓知道这一点,袁绍何尝不知。

他与董卓叫板时,,废立大事你说了不算,要请太傅做主。

太傅袁隗就是袁绍的叔叔,那意思就是,我袁家不点头,你算老几? 事实也是如此,董卓后来虽然诛杀了袁隗及所有在京的袁氏族人,可是失去关东豪门士族支持的他,被迫迁都,企图把政治中心,迁徙到离西凉集团更近的长安。

可惜的是,西凉集团也不支持董卓,这就是董卓失败的根本原因。

袁绍叫板董卓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他已经做好了逃离京城,走武装割据反董之路。

董卓乱政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他破坏了围绕皇权,几大政治势力之间的“文斗”规则,从此全国各地都演变为军阀势力的“武斗”,彻底打碎了政权的统一。

你董卓可以借西凉兵作乱,我袁绍何尝不可?以袁氏家族的实力,这还不是毛毛雨! 袁绍跟董卓顶完牛,不敢作停留,挂印出城,出逃冀州。

不久,袁术如法炮制,也出逃南阳。

离开京师董卓的势力范围,袁家兄弟如同龙入大海,依仗家族势力,在地方招兵买马,吸纳朋党势力,迅速变身为地方军阀。

到这时候,董卓后悔得直跺脚,他对关东士族集团的拉拢彻底破产了!其实这就是董卓败亡的教训之一,他对关东士族集团心存幻想,误了大事,又不能团结西凉集团,让自己成了浮萍。

讲到这里,就很清楚了,董卓走向历史前台就是火车开进了岔道,它所代表的地方军阀势力,与关东豪门士族不可能兼容。

袁绍作为关东士族集团的,虽然受制于董卓的刀锋威胁,可是他的实力,远非董卓可比,况且他已经做好了下一步的打算。

袁绍对董卓叫板,只是提前发布的战书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历史原因是什么?为何爆发战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