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李祎有哪些成就?如何评价李祎?
【千问解读】
李祎简介记载他是皇室成员,也是一位名将,但是作为历史人物却鲜有人知。李祎简介指出他是神武军的创始人,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吴王之孙,张掖郡王李琨的儿子。
李祎少年立有志向,曾经担任过诸州刺史,治理的很好;后来被授予帅印,立下过赫赫战功。
729年(开元十七年),李祎在石堡城一战中打败吐蕃,这一战使得两国好几年之间无战事,出现了百平相处的局面。
他的军功还使先人受到恩泽。
到了732年(开元二十年),他在白山之战中大败奚和契丹,俘获敌军首领,将叛逆驱之千里。
743年李祎成为太子太师,当年的十月初三,李祎患病,后来病死,终年八十多岁。
他去世以后,十分痛惜,满朝文武更是纷纷叹惋。
网络配图李祎在少年时就有相当大的志向,他尊敬长辈,与家人的关系很和睦,他因为抚养弟弟李袛,被世人作为友爱的典范,著称于世。
到了710年,李祎成为了太子仆,兼任徐州别驾,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身为长子的李祎,本应顺理成章继承爵位,但是他坚持让给弟弟李袛,很欣赏他的品质,所以特别把他封为嗣江王以视表率。
李祎后来还继承了李嚣的爵位。
通过李祎简介人们可以了解到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个拥有高风亮节的人,他的事迹值得后人学习。
李祎的成就李祎一生经历过很多战斗,李祎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外作战方面。
网络配图李祎的成就有很多。
732年正月十一日,唐玄宗任命李祎为河东、河北的行军副总管,把他从西北调到东北,率领部队进攻奚和契丹。
二十八日他任命户部侍郎裴耀卿为副总管。
到了三月,李祎率领裴耀卿、赵含章等兵分多路进攻,含章军团率先和奚、契丹兵想遭遇,奚、契丹望风逃跑。
平卢先锋将军乌承玼向赵含章说:奚、契丹,是不可小看之敌人。
日前撤退,并不是因为怕我,而是想诱敌深入我,我们最好的办法是静观其变。
但赵含章仍然固执己见,依旧率领部队追赶,之后与契丹和奚的部队在抱白山(今辽宁自治县东境)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可是敌军伏兵突然出现,唐军大败而逃。
幸好乌承呲率领本部的兵马从西向契丹的军队发动袭击,契丹与奚的部队无法抵挡,开始向后败逃。
二十六日李祎率领主力大军赶到,奋起直追,大败奚、契丹,斩杀和俘虏了众多的敌人。
可突于却率残部突围逃走,其残余兵力流窜于山谷。
奚酋李诗琐高带着5000余人投降,李祎凯旋。
唐玄宗封李诗琐高爵位,并将和他一起投降的五千余人安排在幽州归义县(今北京房山东南)并且重新设立了县置,李诗琐高被任命为义州都督。
李祎的成就在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维护了民族之间的团结。
李祎的评价李祎是唐朝皇室成员,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大将,世人对李祎的评价很高。
网络配图由于李祎居功甚伟,经常遭到其他人的嫉妒,他有很多的功劳朝廷其实不知道,不能通过赏赐评价他的功勋,这些难以考证,非常可惜。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祎成为兵部尚书,朔方节度使。
同年李祎因国家物资短缺不能满足生产,建议放任私铸,但是因为仓部郎中韦伯阳的反对被搁置。
后来因为这件事的牵连,被贬为衢州刺史。
此后又担任过滑(今河南滑县)、怀(今河南沁阳)二州的刺史。
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六月,李祎被封为太子师。
743年(天宝二年),晋升为太子太师;同一年的十月初三,时任太子太师的李祎因病去世,死在任上,终年八十余岁。
唐玄宗知道消息后惋惜良久,追赠他为太尉。
史料文献中对李祎的评价有很多。
唐玄宗评价他:器能之美,宗室所推。
才堪应务,久当於任委。
唐朝徐浩评价他:代济盛德。
后晋、远对李祎的评价是:少有志尚,事母甚谨,抚弟祗等以友爱称祎…既有勋绩,执政颇害其功,故其赏不厚,甚为当时所叹…居家严毅,善训诸子。
北宋等人认为李祎少有志尚,事继母谨,抚异母弟祗,以友称…祎功多,执政害之,赏不雠,为当时所恨…治家严,教子有法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信是如何死的 全族被诛的可悲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整理兵书,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网络配图 韩信(?~前196),秦汉之际的著名军事家。
韩信原本是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归附刘邦,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明修栈道,,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奋勇争先,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各个击灭。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
司马光《》中称“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刘邦也盛赞韩信的功劳。
西汉建立后,他分析楚汉成败原因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号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百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然而,这位百战功臣却不能,在汉高祖十一年,被、萧何设计诱杀,他全族也遭诛,落得一个可悲的结局。
对于韩信的死因,有人说他是因谋反而遭杀戮的,罪有应得;有人说是刘邦不容人,他是含冤而死。
那以真实情况如何?目前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谁是谁非,暂难解决。
持谋反说法的人主要有以下佐证高祖四年,平定齐地后,韩信派人对刘邦说“齐人伪诈多变,是一个易于反复的国度,如果不设王位来镇守,大局难稳定,希望你委派我当个假王。
”网络配图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日夜盼望韩信前来增援,见到韩信使者带来的信,震怒异常,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早晚盼他来援救我,他竟然想自立为王!”身旁的张良和见势不妙,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困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不如做个人情,就此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让他为我们守一方之地。
否则……”刘邦经提醒,顿然醒悟,连忙改口,说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后就是真王了,又何必还要当假王!”于是,他派张良赴齐,立韩信为齐王。
之后,征调韩信的部队与项羽会战于垓下,大破项羽。
结束后,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徙封他为楚王。
从此埋下了对韩信的戒心。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
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
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
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
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
”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
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
”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
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
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后面的副车上。
韩信说“果然就像人家说的,‘;;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所以我也应该死了!”高祖刘邦却说“我抓你是因为有人告你谋反。
”说完就给韩信戴上械具。
回到洛阳,刘邦没有马上杀掉韩信,而是赦免了他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让他寓居长安整天无所事事。
韩信怏怏不乐,常常称病不上朝。
网络配图 韩信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
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叹道“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
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
”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
后来陈豨果然谋反。
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
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与叛将陈豨里应外合。
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
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事。
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
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
”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诛灭三族。
持冤杀观点的人认为,韩信无意反汉,他是被屈杀的功臣。
一些学者指出,所谓韩信密谋假传诏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并试图与叛将陈豨里应外合,都是没有实据的。
首先,告发者是韩信准备处死的一个罪犯的弟弟,有挟怨诬告的嫌疑,即使韩信确有密谋,也不可能让这个人知道;其次,当年韩信雄踞齐地,握有重兵,有人劝他反汉并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韩信却认为刘邦待他不薄,不忍心背叛刘邦。
在绝对有利条件下尚且不反,而在闲居长安,既无兵权,又无武装的情况下,韩信为什么又要造起反来?再次,韩主被擒之后,未经审讯,立即被斩于长乐宫钟室。
假设谋反有证据,为什么不昭示群臣?最后,刘邦平定陈豨是在高祖十一年年底,而韩信“谋反”却在第二年春正月,此时陈豨已经兵消瓦解,韩信又怎能与他里应外合?刘邦平叛归来后,对于韩信的死,“亦喜且怜之”。
所喜者,心腹之患已经除掉,所哀怜者,大臣无辜遭诛杀。
从这种心情也可以看出,刘邦本人也并不认为韩信真会谋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尚香一生的凄惨命运 她为什么如此想不开?
而历史上真实的孙尚香,无疑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的一生可谓命运凄惨!历史上为政治联姻嫁妹子给刘备做夫人,是赤壁大战结束后的事儿,因而电影《赤壁》中本不应该有太多孙尚香的戏。
,发生于公元208年冬季,孙刘联姻却是第二年的年底。
当时刘备的甘夫人病故,孙权便想到通过政治联姻共同抗曹。
正是这桩联姻注定了孙尚香一生的凄惨命运。
网络配图 孙尚香下嫁刘备时是年方19的妙龄女郎,而刘备已是年近半百、数婚再娶的半个“糟老头”。
这孙尚香不仅容貌端庄,而且才思敏捷,心情刚猛,有她几个兄长的风度。
因此,让她嫁给刘备实在是很委屈,完全是出于被迫无奈所接受的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并非小说演义上说的“美人爱英雄”那么浪漫。
史书上说这孙尚香的宅中是“侍婢百余人,皆执刀侍立。
备每入,心常凛凛。
”平常喜欢舞刀弄枪的孙尚香,竟在自己宅内安排百余名手执利刀的侍女,让刘备每次进入内宅,心里都感到很恐惧。
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孙尚香对这桩婚姻的抵触情绪,婚后夫妻间的感情便可想而知了。
网络配图 孙尚香与刘备谈不上恩爱的夫妻情分只维系了两年,公元211年刘备亲率大军西进益州,夫妻俩自此便天各一方,永不相见。
当时,孙权闻知刘备西征的消息,便派遣舟船来接走孙尚香,并让她将年仅四岁的刘阿斗带回东吴,其目的自然是将刘备唯一的宝贝儿子当人质,为东吴讨回南郡之地。
后来、“勒兵截江,乃得禅还”,可见当时是强行从孙尚香处夺回阿斗的。
从此,孙刘联姻不欢而散。
返回吴国的孙尚香才21岁,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均无孙尚香再嫁的只字片语记载,也就是说正富青春的她自此开始“寡居”生活。
在此后的岁月中,孙尚香一方面承受的是寂寞孤苦,另一方面则背负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压力。
网络配图 在东吴人眼里,她始终是敌对方元首刘备的夫人;在蜀汉方心中,她是里通东吴,有劫持人质之嫌。
因此,刘备在蜀地称帝后,并未给她什么封号,而是册立偏将军吴懿的妹妹为皇后。
刘阿斗继位后,也没追赠她为皇,蜀汉的史官仅称她为“夫人”,并未给她单独立传。
孙尚香虽贵为破虏将军之女、孙权之妹、蜀先主刘备之妻,但其人生遭遇却相当凄惨,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作为刘备的妻子,从未得到丈夫刘备的爱,后也一直没有给孙夫人正式的名分。
作为妹妹,哥哥把她当作政治婚姻的筹码,好象孙权称帝也未得到册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