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的福禄宴真的是把福王煮了吃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的福禄宴真的是把福王煮了吃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自古以来,皇家出生的贵族丰衣足食,身体自然也会比贫民老百姓更加的健壮一些。

有些皇子懂得节制,能够保持良好的身材。

而有些则是海吃胡吃。

落下个臃肿不堪的身子。

一位王爷就是后者,他体重多达360斤,生得是福命,但最终也因这一身膘肉令自己下场凄惨。

此人就是第三子,人称。

皇帝执掌皇位时,明朝天下以破乱不堪,尽管崇祯是个好皇帝,他也竭尽全力整治江山,但最终还是没避免亡国命运。

明朝贪污风气十分严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驿站官员贪污,崇祯便下令裁撤驿站。

他这已决定初衷是好的,然而实际行动起来就导致了大批人失业,给社会增加了负担,这批无业人群中有一个就是李自成。

无所事事的李自成选择了造反,崇祯十四年,他攻破洛阳,恰巧这位胖福王就在洛阳。

守城士兵早就对这位福王深表不满,顺利投降李自成。

福王只得带着妻妾逃往郊外。

福王儿子身体灵活,很快逃走,但自己却因肥胖的身体寸步难行,逃跑途中可谓困难重重。

李自成的起义军很快将福王捕获,押解回城。

李自成看到这位300多斤的胖子也,尽管福王跪地求饶,李自成脑子里闪过一个歪招。

他把福王清洗干净放入一个巨大锅中,并把一只鹿也放入锅中,在里面放入葱、姜、蒜等调料,用大火烹煮,美其名曰“福禄宴”。

一个时辰之后,他令手下士兵享受这场筵席。

虽然福王穷奢极欲为人们所憎恶,但这种下场却骇人听闻。

一代枭雄李自成如此灭绝人道的做法难免令后人口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陈情表》李密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陈情表》李密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情表》李密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作品原文  陈情表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1],夙遭闵(mǐn)凶[2]。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4]。

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zuò)薄(bó)[6],晚有儿息[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9],茕(qióng)茕孑(jié)立[10],形影相吊[11]。

而刘夙婴疾病[12],常在床蓐(rù)[13],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4]。

  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15]。

前太守臣逵[16]察臣孝廉[17];后刺史臣荣[18]举臣秀才[19]。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20],寻蒙国恩[21],除臣洗马[22]。

猥以微贱[23],当侍东宫[24],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25]。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26],责臣逋(bū)慢[27];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28],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9],欲苟顺私情[30],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31],凡在故老[32],犹蒙矜(jīn)育[33],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34],历职郎署[3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36]。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37],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38]。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39]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40],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1],皇天后土[42],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43],听臣微志[4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45]。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46],谨拜表以闻。

  作品注释  (0)臣密言:开头先写上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

当时的书信也是这样的。

  (0)行年四岁:年纪到了四岁。

行年,经历的年岁。

  (1)险衅(xìn信):灾难祸患。

指命运坎坷。

  (2)夙:早。

这里指幼年时。

闵凶:忧患。

  (3)背:背弃。

指死亡。

  (4)舅夺母志:指由于舅父的意志侵夺了李密母亲守节的志向。

  (5)成立:长大成人。

  (6)祚(zuò作):福泽。

  (7)儿息:儿子。

  (8)期功强近之亲:指比较亲近的亲戚。

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月称“小功”。

  (9)应门五尺之僮:指照管客来开门等事的小童。

  (10)茕(qióng穷)茕孑(jié结)立:生活孤单无靠。

  (11)吊:安慰。

  (12)婴:纠缠。

  (13)蓐(rù入):通“褥”,褥子。

  (14)废离:废养而远离。

  (15)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16)太守:郡的地方长官。

  (17)察:考察。

这里是推举的意思。

孝廉:当时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

  (18)刺史:州的地方长官。

  (19)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由州推举,与后来经过考试的秀才不同。

  (20)拜:授官。

郎中:官名。

晋时各部有郎中。

  (21)寻:不久。

  (22)除:任命官职。

洗马:官名。

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

  (23)猥:辱。

自谦之词。

  (24)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

这里指太子。

  (25)陨(yǔn允)首:丧命。

  (26)切峻:急切严厉。

  (27)逋慢:回避怠慢。

  (28)州司:州官。

  (29)日笃:日益沉重。

  (30)苟顺:姑且迁就。

  (32)伏惟: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32)故老:遗老。

  (33)矜育:怜惜抚育。

  (34)伪朝:指蜀汉。

  (35)历职郎署:指曾在蜀汉官署中担任过郎官职务。

  (36)矜:矜持爱惜。

  (37)宠命:恩命。

指拜郎中、洗马等官职。

优渥(wò握):优厚。

  (38)区区:形容感情恳切。

  (39)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40)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所以常用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

  (41)二州:指益州和梁州。

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勉县东,二州区域大致相当于蜀汉所统辖的范围。

牧伯:刺史。

上古一州的长官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称刺史。

  (42)皇天后土:犹言天地神明。

  (43)愚诚:愚拙的至诚之心。

  (44)听:听许,同意。

  (45)结草: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他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

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

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

到了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

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

  (46)犬马:作者自比,表示歉卑。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闵通:悯茕茕孑立一作:独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祖母一作:祖母刘)  作品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

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

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写作背景  当时时局动荡,皇帝希望李密能出来做官。

因为李密是蜀国人,在蜀国又以孝著名,当过官很有名气。

所以皇帝希望他能出来做官来服民心,并且希望进一步扩充领土就更加希望天下人以为晋朝清明来进一步取得他国民心。

李密孝顺同样也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但他为了保全性命就写了这篇表。

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

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

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在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刘氏就去世了。

他在家守孝两年后,出仕官职很小,因为当时的政局已相当稳定,晋武帝不需要李密了,便不再重视他。

李密做了两年官后辞去职务。

  作品赏析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

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

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

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

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

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

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

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

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

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

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

《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

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

’于是刎颈而死。

”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

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

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

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

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

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

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

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

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

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

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分段赏析  第一段  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

“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

”贾逵《国语》注:“衅,兆也。

”“险衅”,险恶的兆头。

“闵”,病困,凶丧。

“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

什么“险衅”?什么“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小孩儿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竟然“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

《文子》:“慈父之爱子,非求报。

”可见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

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

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爱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较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

”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伧、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像得之。

《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

”“舅夺母志”典出于此,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

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躬亲抚养”了。

《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情,遂以成疾。

”“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

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竟是“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是又一种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

以上一句写“弱”,以下集中写“孤”。

尽管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不少,那还可以有若干圆通的余地,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孤”得够痛苦了,够奇特了,够长久了:一,从作者的父辈看,没有叔叔又没有伯伯。

二,从作者的平辈看,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

《诗经·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

”郑玄笺:“鲜,寡也。

”  作者借用《诗经》一句,但“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一种特殊词义。

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没有为堂兄弟、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单枝独芽寡人一个。

从经济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

最后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惨境。

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独生(无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刘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还可以有些周旋。

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刘氏经受不了许多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许多社会人心的冷遇,经受不了许多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

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尝废离”,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

《晋书·李密传》:“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

从“而刘”到“废离”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一个很重要的画面。

以下论列紧紧把这几句当作唯一的事实根据。

  第二段  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

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

“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

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

“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

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

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

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

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

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

“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

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

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

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

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

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第三段  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韩非子·说难》:“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

”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见《说难》)。

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却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

于是说出了“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词“尤”“甚”集中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是异乎寻常的特殊,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

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许可以认为提出“愿乞终养”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坏,因为“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还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都还没能进一步打开武帝的心扉。

聪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开一笔,索性刺刀见红,把情节推向高潮!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少”“仕”“历”职说明了仕臣之久,供职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

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

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

在武帝看来,皇君至高无上,降臣至卑无下,动不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压。

作者看准了这种心理状态,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一个“贱”字,仍旧感到不足,再加上一个“微”字和一个“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

与此同时,国恩深重是“过”蒙拔擢,是“宠”命“优”“渥”(“优”“渥”同义),前朝降臣恩荣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奋无已,效忠不二,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

接着用反诘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强陈情语气而不会激怒武帝,降臣对新主竟能如此措词这是少见。

也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说,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惨苦图,亦即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且是很快地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完足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

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聪明而又极其细心的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一般的孝敬长上为借口实在为的消极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一种意思,一种说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还是这种意思,但是另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

“区区”,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废远”,用“区区”又用“不能废远”,也是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

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前进了一步。

  第四段  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

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

“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

《尔雅·释诂》:“愿,欲也。

”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

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

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

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

“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

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

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

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可见李密是情真意切。

  作者简介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晋初散文家。

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xiǎn)马时,他写了这篇表。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里。

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

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

《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秦国丞相秦国丞相李斯能称的上是千古一相吗 秦国丞相李斯和赵高交手为什么赢不了

对丞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朝丞相李斯,是时期的重臣,为秦始皇立下了突出的贡献,先灭,打通天下咽喉的建议就是他提出的。

但是要真的把李斯上升到千古一相的高度,恐怕李斯承受不起。

第一,时,秦国的丞相是。

第二,李斯做出的重要贡献,基本都是统一之后,比如三公九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第三,灭韩以通天下的提议,其实在惠文王时代,就层提出过,李斯不过是重新强调了统一天下的重点罢了。

最后就是李斯的德性,完全配不上千古一相的称号,而且他也不是秦始皇时期的独相。

相比于王绾、两人,李斯就是占了名气大的光。

但是李斯从一个的小吏,一步一步走上大秦的丞相之位,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是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更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

但是在他的晚年,却是昏招迭出,与的三次交锋,纷纷落败,最后被处以“俱五刑”。

第一次交锋,沙丘之变 李斯被赵高牵着鼻子走,赵高对李斯一顿威逼利诱,拿他跟做比较,击破了李斯的心理防线。

最终放弃气节,与赵高一起篡改遗照,逼死长公子,拥立为帝,第一次被K.O。

第二次交锋,与赵高争宠 继位后,一心只想享乐,不理朝政。

就问赵高,“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就想一心享乐,秦二世的想法获得了赵高的高度支持。

在秦二世想获得李斯的支持的时候,李斯很不知趣的多次劝谏,甚至还写了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治国思想,以求取悦胡亥,结果被胡亥狠狠责问了一波,第二局K.O。

第三次交锋,生死相搏,身死族灭 赵高想踢开李斯这个专权道路上最后一块绊脚石。

就一直在胡亥面前说李斯的坏话,先是说李斯想裂土封王,然后又诬告李斯和有勾结,又说李斯丞相的权力过大,威胁皇帝。

李斯得到消息后,同样开始揭发赵高的劣行,但是秦二世更相信赵高,还把李斯的信件给赵高看。

赵高抓住机会,罗织李斯的罪名,秦二世批准抓李斯后,赵高亲自审问,把李斯屈打成招,最后李斯受尽“五刑”而死,全家都被处死。

那么李斯身为当朝丞相,位极人臣,为何会被赵高处处压制呢? 第一个是自身的原因,李斯本身就是追求权力的人 李斯早期的一则故事,流传极广,他在上蔡做掌管文书的小吏,有一次在厕所看到吃大便的老鼠,看到人或者猫狗过来,就赶快逃走。

而在米仓中,看到老鼠吃得又肥又大,看到人过来也不怕。

李斯受到发,立志要做“米仓中的老鼠”,于是他刻苦求学,到拜荀子为师。

学成之后跑到秦国,受到的重视,后来又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从客卿成为了秦朝的廷尉,走上人生巅峰。

李斯在获得秦始皇重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黑历史的,比如秦始皇看到他的同门师兄韩非的《说难》《孤愤》两篇文章后,如获至宝,不惜派兵围攻韩国,就是为了得到韩非。

结果没成想,秦始皇刚和韩非聊得投机,准备重用的时候,李斯十分嫉妒他的师兄,就跳出来诬陷韩非,说他一心是为韩国,在秦国就是为了做间谍。

秦始皇轻信了李斯的话,把韩非关起来,李斯就趁机毒杀韩非,令始皇帝错失良才。

可以说李斯是一个为了上位无所不用其极的人,这样的人,他在看到扶苏和蒙恬关系更好的时候,反水和赵高同流合污,其实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这就是他的本性罢了。

而且他也是诬告别人上的位,最后被人诬告而死,不过是天道轮回罢了。

第二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秦国更是如此 秦国从变法开始,秦国的相位,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连坐两任国君的。

尤其是来自山东六国的士子,唯有识时务的自己离开,才能获得善终。

商鞅独揽大权后,被诬告谋反,死后受车裂之刑。

张仪同样是,惠文王死后,不被信任和重用,黯然离开秦国。

被秦武王重用,在时期,同样不受重用,不得不逃到齐国。

吕不韦自恃功高,迟迟不肯还政于秦王,结果被一封信逼迫自杀。

所以在秦国做丞相,必须要自己识趣,上一任信任你,下一任是不待见你的。

李斯完全就看不到这一点,当然他应该是被权力迷住了眼,他的死其实不过是步了前人的后尘罢了。

第三个原因,李斯始终不过的一个臣子,帝王的鹰犬罢了 秦国其实发展到秦始皇时代,随着宗室的多次分化和夺位争斗,宗族的权力明显被减弱,尤其是李斯创立三公九卿制后,帝国的权力大幅度地向官僚集团转移。

李斯自己创立的制度,他却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相权此时已经极为强大了。

在他出任丞相的时候,他是有能力进行自保的,甚至用相权诛杀赵高,废。

或者是他被秦始皇的强势震慑,还没有从皇帝的权威中走出来。

或者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做鹰犬的料,给了他权力他还不太会用。

但是赵高就完全不一样了,赵高是一个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赵高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僭越,以防臣子夺取皇帝的权力,所以他就跳出了臣子的条条框框,利用秦二世胡亥的信任,行使皇帝的权力。

这样他从心理和手段上就彻底压制住了李斯。

同时,赵高当了半辈子奴才,他可能比李斯更能够抓住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他找李斯的心理弱点就找得很准,一击必中。

如果是蒙恬处在李斯的位置上,恐怕赵高就没有那么好过了,蒙恬就是不信邪,他就要跟皇帝当面对质,问问为什么要处置我,一力降十会。

其实说赵高为什么总能搞定李斯,用一句老话,就是最能搞定阴谋的一定是阴谋,而最能击破阴谋的光明正大。

李斯本身就是一个阴谋者,当然总是被更高的阴谋者赵高压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闯王李自成的福禄宴真的是把福王煮了吃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