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手握五十万大军最后结局如何?
【千问解读】
手握五十万大军最后结局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而其中最经典,最不可思议的一次,无疑是的。
去世后,继任的建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开大规模削藩。
最终,朱棣起兵造反。
他本就是皇子中最有威望,也是建文帝最担心的。
在他起事后,建文帝调集了全国的军队围剿他,而朱棣起兵时手里只有数千将士。
在这么大的差距下,朱棣却最终取得了胜利。
燕王最终的胜利,是有诸多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建文帝用人不当,比如他委派围剿朱棣的主将李景隆,在这场战争中奉献了堪称卧底级的表演。
李景隆是明初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其父李文忠不仅是朱元璋的外甥,更是朱元璋麾下能与等人相比的猛将。
李文忠年少成名,遗憾的是他很早就去世了。
李文忠的早逝让朱元璋非常悲痛,因此他对李文忠的子嗣格外看重。
偏偏李景隆从小就展现出了很好的军事天赋,不仅喜读兵书,言谈举止更是非常像李文忠。
朱元璋便格外重视对李景隆的培养,还经常把他与自己的皇子们放在一起照顾,李景隆就是在此时,与燕王朱棣成为了好友。
后来,承袭父亲爵位的李景隆,被朱元璋放到部队里培养。
他相继在各地练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朱元璋看李景隆成绩不错,便把他放到太子府。
自此,李景隆成为太子一系的核心人物,他与皇太孙朱允炆的关系非常密切。
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大量启用自己的心腹,由于朱允炆在军中的威望不足。
他缺乏可靠的心腹将领,于是李景隆就受到他的重用。
燕王朱棣起兵后,没过多久就打败了老将,朱允炆无奈之下,就想到了李景隆。
于是他破格提拔李景隆,将中央的主力部队与耿炳文原本的部队全部交给李景隆,就这样,李景隆一下子成为坐拥五十多万大军的主帅。
为了让李景隆能放开手脚,朱允炆还给了李景隆许多特权。
此前,李景隆从未单独带领大军作战,他就能领导这么多的军队,不禁让人想起了他的父亲李文忠。
不过,他虽然像他的父亲,但俩人的真实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朱允炆做梦都没想到,这个决定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政权。
李景隆率领大军北上攻打燕王,没想到战争从一开始就打得非常艰难。
朱棣征服北京周边地区后,兵力也只是增加到了数万,与李景隆率领的主力军队相比,差距实在很大。
朱棣却不以为然,一开始就走了一步险棋。
他留世子守卫北京,自己率军在外。
李景隆见此机会集中兵力围攻北京,可仗打了许久,李景隆的部队始终没能拿下北京,自己的损失反而非常大。
在围攻的过程中,李景隆曾有过多次攻破北京城的机会,可他临阵指挥失当,多次错过良机。
就这样一直拖着,部队的士气越来越低,随着朱棣得到大宁等地的精锐后,一路南下与北京城的部队里应外合。
最终,李景隆率领的大军被打得大败,他只能带着残余部队先撤回去。
朱允炆见他在这么大优势的情况下,居然被打得大败,不仅没责怪他,反而还继续给他增兵,甚至还继续加强了他的权力。
就这样,李景隆在真定又汇集了数十多万军队,继续北上与朱棣决战。
双方在白沟大战,这一仗李景隆再度惨败,几十万大军被打得几乎,还丢失了无数的辎重。
自此,靖难之役的局面被彻底扭转,朱棣经过这两次的胜利,彻底巩固了在北方的优势。
李景隆前后损失了数十万军队,使得朝廷的精锐被几乎送光,建文帝再也没能力主动发起进攻,也没能力短时间平定叛乱。
造成这一严重结果的首要责任人,无疑就是李景隆了。
前后两次,李景隆动用了上百万的军队,得到了全国的物资支援,更是不断被建文帝授予专权行事的特权。
结果,李景隆却两次惨败,此事引起朝中的震动。
一时间,无数人纷纷问罪,要求杀掉李景隆。
建文帝不想杀他,可还是撤了他的职位,强行帮他把此事给压了下去。
可建文帝怎么都没想到,前面他错误的使用了李景隆,导致自己平叛的绝对优势局被打输了。
这次他又一次错误使用了李景隆,直接要了他的命。
被撤职后的李景隆没有失去一切,在燕王朱棣一路南下之后,建文帝还是让他去守卫南京城。
当时,南京城的兵力不足,但南京城城防水准极高,朱棣仓促南下又没有足够的攻城设备。
若是坚守一段时间,等外地的援军过来,朱棣的处境还是非常危险的。
偏 偏就在此时,李景隆开门投降了,他与谷王朱橞献出了城门。
就这样,朱棣兵不血刃就进入南京城,建文帝甚至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火烧宫廷,自此下落不明。
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的一系列表现,确实是古往今来都少见得烂,因此后来人们回顾这段历史,都笑着说李景隆才是靖难中朱棣的头号功臣。
更是有很多阴谋论出现,比如说李景隆其实是朱棣在建文帝手下的内奸,毕竟俩人从小关系就很好,李景隆可能早就投靠朱棣了。
围绕在李景隆身上的一切争议,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表现太差。
当然,做实这些观念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朱棣对李景隆的态度。
朱棣称帝后,对李景隆是非常不错,《明太宗实录》中记载: 以公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加封景隆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曹国公,增禄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孙世世承袭,赏银四百两、彩币四十表里、钞四千贯。
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可以看出,李景隆无疑得到了最高的礼遇,不仅爵位没变。
朱棣还给他加官进爵,又送了大量的财物,甚至在朝中,李景隆的地位非常高。
朝中有重大事务的时候,李景隆居然能位列大臣榜首,这是宰辅级别的待遇。
因此,朱棣这番赏赐,让很多靖难之役中有大功的臣看不下去了,觉得给得实在太多。
那么李景隆到底是什么立场呢?他在靖难之役中,诸如投降开门等一系列诡异的举动,真的是因为他在卧底吗? 其实,李景隆显然与卧底没什么关系,他也不可能一早就投靠朱棣。
因为李景隆虽然获得了这么好的待遇,但后来一切就变了。
仅仅到了永乐二年,李景隆就在朝中受到弹劾,而主导弹劾他的人,正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代表朱能。
他们连番攻击,让朱棣决定罢黜李景隆,还剥夺了他的一切官爵。
自此,李景隆被囚禁在家里,不仅被罢黜,还被抄家,他就这样凄惨地度过余生。
如果说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内线,一开始就是自己人的话,他绝不可能落得这个下场。
朱棣是一个非常护犊子的人,靖难之役上台后,他给予那些功臣极高的封赏。
哪怕是底下功臣犯错,他都能护就护,除非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否则朱棣都不予追究。
因此,靖难之役的功臣无疑是历史上过得最舒服的功臣了。
李景隆起初受到朱棣的礼遇,转眼间就被群体攻击,最终遭到清算。
这怎么看,都像是先稳住他,安抚人心,等时机成熟再去处理他。
从朱棣对他的处理方式,大致就能看出他在靖难之役中的立场了。
一开始,李景隆毫无疑问是建文帝这边的铁杆,因为李景隆打仗确实卖力,他的失败是有诸多因素的,并不存在他纯粹要演戏。
比如李景隆在白沟之战中,他亲自率领中军与朱棣对上,而左翼的郭英成功压住了朱能等人负责的部队,右路也顺利打垮了薛禄负责的部队。
可以说,李景隆在这次对阵中所做得非常到位,那他为何会失败了呢?这就是他与朱棣之间的差距了。
李景隆缺乏实战的经验,而朱棣久经战阵,经验非常丰富。
因此,在一开始被全面压制后,朱棣临机应变,及时脱离本阵,率领部队快速穿插,迂回到李景隆大阵后方放火。
朱棣的冒险做法,多亏他麾下的将士训练有方,在不利的情况下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这才给朱棣争取了时间。
李景隆面对朱棣这种应变,没能给出更好的应对方式,他对于部队的掌控力又没有朱棣那么强,这才导致他最终的失败。
实际上,白沟之战对朱棣来说是非常凶险的,他的主力部队但凡坚持的时间少一点,他就彻底失败了。
朱棣在这次博弈中以豪赌的方式获得了胜利,他们打得这么凶险,李景隆自然不会是什么卧底了。
李景隆两度率军战斗,都以失败告终,除了运气因素之外。
还有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李景隆本就缺乏实战经验,临阵应对是他最大的问题。
从攻打北京到白沟之战,他的这个问题都被凸显出来。
这是很无奈的事情,李景隆在这次领兵之前,他很少能得到带兵出征的机会,更是从未得到过指挥大兵团与敌人作战的机会。
因此,李景隆很难避免这类的情况,只能说他在错误的时间,被放到了一个错误的位置上。
不是谁都能像徐达,李文忠那样,初出茅庐就能打得更好,李景隆显然不具备那么高的天赋。
其二,从建文帝任用李景隆统帅大军来看,建文帝在平叛中的准备不足,是李景隆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攻打北京失利的战斗中,王师失败的主要因素,就是部队准备不足。
李景隆的部队完全没有考虑天气的问题,随着气候变冷,王师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同样,在随后的战斗中,李景隆部又对气候了解不当,无论是风向,还是降温等问题,他的部队都没有应对的方法。
显然,朝廷在准备出征的时候,是非常仓促的。
因此,他们根本没有足够时间准备大军的后勤,也没功夫去考虑北地气候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李景隆的部队在攻打北京的时候,能用的设备都非常有限,即便兵力有绝对优势,可没有足够的设备,再多的兵力也很难打下北京这样的大都城。
因此,李景隆的失败确实有诸多因素,建文帝没有选择杀他,或许是考虑到这些原因。
那么李景隆为何要开门献城呢?显然,李景隆在当时已经开始为自己找后路了。
因为他与建文帝这条路已经走到头了,他在靖难之役中的两次大败,已经让自己彻底失去了在建文朝立足的资本。
即便建文帝最终取得了胜利,得势的也是手下这些文官。
他们本就对自己没好感,没准还会秋后算账,找机会清算自己。
因此,继续跟着建文帝走,无论皇帝输赢,他都是失败者。
可要是投靠朱棣呢?李景隆一开始没有跟随朱棣,他自然不可能成为朱棣的亲信,即便此时投降,也会被按一个建文旧臣的名号。
不过,朱棣没有攻打南京城的好办法,自己此时献出城门,无疑是帮朱棣一个大忙。
有了这份人情,即便投降后朱棣那帮手下再怎么恨他,朱棣也会碍于这种事情,留他一命。
事实也的确如此,朱棣并不想杀李景隆,哪怕后来群臣攻击李景隆,朱棣也还是保住了他的性命。
毕竟李景隆本就与自己的关系不错,再加上他在靖难之役中确实对自己有功,朱棣想拉拢建文帝势力里那些不够坚定的人,李景隆就是其中的代表,杀了他等于否定了这些人,那对自己的统治是非常不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江死后有另外三位好汉手握兵权 三人中为什么无人替宋江报仇
李景隆屡战屡败,为什么却被人称为“大明战神”?
被称为大明战神的李景隆,是因为他很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因而得此誉称吗?李景隆,开国将领之子,但丝毫没有继承其父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而是自负妄为,胆小怕事,毫无领兵之才,由于逢战必败因此被讽刺笑称“大明战神”,网友纷纷惊呼高端黑。
李景隆承袭了其父的爵位,却丝毫没有继承其父李文忠的军事才能,丝毫不了解兵法,掌兵却不会用兵,带军却不会打仗,屡败屡战,最终拜于靖难之战,南京陷落。
著名的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曾跟随舅舅四处征战,协助他打天下,成为一代开国功臣,被赐封为公。
而李景隆正是李文忠之子,即朱元璋的外甥孙。
李景隆,小名九江,继承了父亲的曹公之位,由于其父的名声与威望,朱元璋去世后,一上位,他便得到重任,曾于都督府管辖军事,官位最高时升至太子太傅。
但李景隆为人并无才能,在官位上吃闲饭,被讥称为。
靖难之战时,李允炆撤下大将,命令李景隆担任将军带兵与燕王抗敌。
谁知李景隆为人自负,毫不把老将放在眼里,不懂得用人,最终大败而归。
李允炆过于信任李景隆,自以为其兵败归咎于将士不足,于是赋予其大军令其再次上前线,谁知李景隆屡战屡败,最终降燕,失守南京。
朱棣上位后,重用降臣李景隆,但最终由于群臣不满,将其弹劾,软禁在家中,连续十日不进食还未能死,大致在永乐末年离世。
李景隆运输大队长 除大明战神外,李景隆还有一个称呼,即“运输大队长”,这又是个什么职位呢? 李景隆,虎门将子出身,承袭了父亲的曹国公爵位,借父亲威名,他一上任便极受赏识。
建文帝在位时十分重用李景隆,高位官职予以加封,可惜李景隆没能负起他的优待与厚望。
此时燕王起兵发动叛乱,欲谋权。
可惜朱元璋晚年杀尽贤臣大将,朝中已无可上阵杀敌之人。
朱棣,起兵不久便扫荡了北平外围。
无奈之下,建文帝只好派幸存的年老大将耿炳文出兵,谁知首战不利,被敌军偷袭大败,建文帝大怒,使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对抗燕军。
李景隆本是膏粱子弟,不仅不懂带兵还不懂谦虚,既无谋略也不骁勇,为人嚣张自负、又胆小羸弱,甚至将军中的有用之人全部替换下来。
起初朱棣听闻李景隆的作战部署便心生欢喜,令属下只守不攻。
李景隆见状便,见卢沟桥都无人驻守更是,不料此时便中了朱棣的埋伏,城内有严密部署,其屡屡攻城皆被击退,永平未能拿下。
随后,朱棣拿下大宁进攻李景隆,吓得李景隆连夜潜逃,丢兵弃粮。
此后,朱棣一举反攻,李景隆带兵北伐逢战必败,一退再退,最终还京。
1402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开门投降相迎,最终朱棣即位,李景隆任朝中大官,后被群臣弹劾罢官。
李景隆身为建文帝钦点的大将军,平定叛乱时其兵力远远超过燕军,但他屡战屡败,被戏称“燕军运输大队长”,喻指其逢战必败,每每潜逃为燕军送兵,更被奚落成叛徒,可见其人废柴之至。
李景隆卧底 李景隆,自靖难之战后,其战无不败、临危逃难、开城迎敌、投降做官的一系列举动使其被讽刺为“大明战神”,更因其逢战必流失一大批军队被敌军所劫,因而被挖苦为燕军的“运输大队长”、朱棣赢得靖难之战的首席大功臣,那么李景隆真的是燕王卧底吗? 俗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而李景隆正是堂堂的虎门将子出身,由于其父的开国威名,他一继任曹公之位,便受到了皇上的极大信任与赏识,即便本人丝毫未做出什么贡献也肩负重职。
朱棣发动靖难之战时,耿炳文首战不捷便被朱允炆撤下,令李景隆担任将军带兵与燕王抗敌。
谁知李景隆为人自负,又丝毫不懂用兵,不把老将放在眼里,撤下良将,没有谋略,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却最终大败而归。
朱棣为人深谋远虑,他深知李景隆的实力,因此在得知对方战略部署时便心生暗喜,懂得以守为进,最终攻其不备,一举击溃。
其实朱允炆的战败是必然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李景隆,李景隆只是导致战败的直接因素,由于先帝诛杀功臣,此时朝中已无可用之将,因此朱允炆的不具识人眼力属无奈之举,但换下耿炳文也是战败原因之一。
但想必李景隆定然不是什么卧底,他不过是实实在在的纯废柴,既无智谋也不骁勇,不善带兵打仗又胆小怕事,因此使得燕军几乎不费什么就取得了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