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汉文帝刘恒是如何让周勃交出丞相位的?
【千问解读】
死了,丞相的位置便空了出来。此时的逐渐熟悉了朝政,知道此时天下是动不如静,而自己又刚上任,干劲满满,丞相这个位置有没有能力并不重要。
反正底下有十三曹等官员分任着国家机器的每个零件,有他们在,这个国家就不会停止运转。
但是丞相这个位置也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坐的,还必须要找一个有足够威望的人才行。
刘恒想了想,跟着自己从代国来的一群人明显威望不够,资历太浅。
所以刘恒只能从元老中找,刘恒看了一圈,还是老臣最合适自己啊!论起威望,朝中无人能及,而且还啥事不管。
,现在的周勃正是最需要的“人才”,所以刘恒决定,让周勃回来继续接任丞相一职。
周勃接到诏命后,又傻呵呵的回来了。
你瞅瞅,皇帝果然还是需要我的。
周勃这次回来重任丞相一职,便打算痛改前非,绝对不能像原来那样不作为了,要好好地尽丞相职责,成为百官的楷模。
可周勃重任丞相一职后,发现自己有劲没处使。
为什么?因为下有十三曹各司其职,上有皇帝自己宠的人,有啥事根本也不跟自己商量。
自己这丞相当的,活生生把一实职当成了一虚职,成了摆设。
而此时在中央混的风生水起的人,就是刚进朝廷几个月的毛头小子。
此时的贾谊,可谓是意气风发,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报答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了,天天脑子里就想着该如何帮皇帝治理好这个国家。
就在这一年,也就是二年,贾谊提出了《论积贮疏》,文中所书,在当时是极为正确的政治观点,也是中国古代各朝盛世时的基本国策。
在生产力低下,农业科技不发达的当时(相较今日而言)。
重农抑商,鼓励生产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这篇《论积贮疏》我就不全写下来了,不然有水的嫌疑。
文章大体意思就是: “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
’我活这么大还没听说哪个朝代不让老百姓吃饱就能天下稳定的。
古人不是说了么,一个男的不种地,就得饿着;一个女的不纺织,就得冻着。
你知道古人咋治理天下不?人家古人就很明白粮食的重要性啊!人家都知道像仓鼠一样存粮食啊! 古人都明白咋现在人就看不透呢?嗯?你瞅瞅,现在的人还有几个老老实实种地的?一个个不是玩手工就是当商人了!天下人那都等着吃饭,这样没人种地早晚都得饿死。
而且奢靡之风渐长,一个个都不知道节俭!我都整天愁的睡不着觉,你咋就不发愁呢?老百姓卖孩子这种事你也不是不知道,你咋还整天跟个没事儿人一样?咱大汉建立四十多年了,还穷的跟个啥似的,我想想都脸红。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啊!既要鼓励生产,还要储存粮食啊!不然这国家万一哪天有个头疼脑热的你手里没点粮食可咋整啊,我都替皇上你揪心啊!” 汉文帝看了贾谊的《论积贮疏》后,简直感动的不行了,当即下诏,表示自己要以身作则,带头耕种,为天下做表率。
而百姓中暂时没有收成或者收成不够的,也都一率免了! 除了亲自带头耕种,汉文帝也做到了带头节俭,平日里缊褐瓢箪,连帷帐之类的刺绣都免了。
大家一看连带头大哥都这样,也都上行下效,开始了节俭的风气。
老板开富康,你好意思开奔驰? 同时,贾谊还有一个条建议。
这条建议,可是得罪了京城内所有的显贵。
贾谊认为,那些被封侯的人不回自己封地,整天在京城待着实在是浪费资源,加重京城的负担。
一个个因为有封邑,不用从事生产,在京城实在也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不如让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封邑去。
对于这条建议,刘恒听了深以为然。
像刘恒这种就害怕给别人增添负担的皇帝,也觉得这么多人都窝在京城,给那些负责京城补给的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压力。
于是便同意了此建议。
所以没多久,刘恒便下令:所有诸侯都回到自己的封邑,除了在京城任职或者特批需要留在京城的人不用,但这些人也要派太子回去。
诸侯们听完这个诏令后一个个都炸了毛,得知此意出自贾谊后,更是恨透了贾谊。
许多人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当然,也有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留在京城,或者能拖一天是一天。
京城多好啊,帝国的中心,花花世界,有美酒有,谁想走? 从此,众显贵对贾谊的愤恨更是摆在了明面上。
毕竟,被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摆一道”,没几个人能咽的下这口气。
虽然诸侯对贾谊恨得咬牙切齿,可刘恒却对贾谊越加的欣赏了。
刘恒觉得,以贾谊之才只做个智囊实在浪费,应该给他个实职做做。
于是刘恒便将此事在上朝之时跟丞相周勃说了。
待刘恒刚把话说完,下面的人就都疯了。
一个个坚定的表示,贾谊绝对不能做公卿。
刘恒奇怪了,平时有啥问题也没见你们这么上心过,就问为什么贾谊不能做公卿。
结果大臣们什么理由都有,什么“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总之,只要是屎盆子,就往贾谊头上扣。
而这些往贾谊身上泼脏水的人,不止有周勃及众大臣,还有自己十分信任倚重的。
刘恒听完心里就明白了,贾谊已经犯了众怒,就算他什么都不做,大臣们都能找借口给贾谊撸下来。
自己因为贾谊,已经隐约地和大臣们站到了对立面上。
刘恒并不想对朝政做出大的改变,不需要一个人来为自己挡箭,刘恒也不忍心将贾谊推到众人面前成为众矢之的。
刘恒是个平和的人,更不想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与众人翻脸。
刘恒知道,就目前来说,贾谊这个年轻人在朝堂的路已经完蛋了。
还未进门,便已被门里人堵在了门外。
虽然如此,刘恒却并没有放弃贾谊。
因为在刘恒心中,贾谊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虽然目前进入朝政的路子堵死了,可贾谊毕竟还年轻,就算十几二十年之后进入朝堂,也并不晚。
于是,刘恒便将贾谊保护了起来。
刘恒对贾谊的保护很有智慧,刘恒知道,群臣对贾谊的不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自己过分的信任贾谊。
如今之计,刘恒只好暂时地与贾谊保持距离。
虽然周勃成功的带领着群臣打压了政敌贾谊,但这并不值得高兴。
因为此时的,还不是后来那些君弱臣强的时代。
虽然贾谊当公卿的路被周勃堵死了,可那毕竟是暂时的。
而周勃在刘恒心中的路,却是永远的被堵住了。
文帝二年,发生了难得一见的自然现象——日食,而且还是连续两次日食!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一次,十二月十五又发生日食。
好吧,一个月内发生了两次日食确实有点诡异。
不过放在今天,大家对日食并不感觉有什么不对。
就是月亮小兄弟抢了太阳大哥的镜头,在地球和太阳你侬我侬聊表情愫的时候强行冒头而已。
那时候的人可不知道这是什么天体运转三星一线,一有这种情况,最紧张的就是皇帝。
皇帝认为,日食这种特殊现象是在表达对人君的不满。
当刘恒看到日食景象后,立马就慌了,赶紧反省自己哪里做错了。
就像是女人生气了问男人“知道错了么”,男人想不明白也要硬说个错来表示忏悔。
刘恒此时就是如此,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对,没办法,只能各种往自己身上揽错。
刘恒写了一道诏书:“朕听说,天生民。
为百姓设立君主来安抚治理他们。
如果君主不贤,政令不公。
那么上天就会显示灾相以示警告。
十一月最后一天刚发生过了日食,现在又来了,哪有比这个更惨的。
朕有幸侍奉宗庙,以微渺之身立于诸侯和万民之上,天下的治或是乱都在我一人,唯二三股肱之臣。
我下不能安抚百姓,上有愧于日月星辰。
我真是缺德到家了。
各地接到我的诏令后,都一起来想想我的过失和不足。
也希望各级管理都能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量减少徭役和开支,以便于利民。
我既不能用恩德感化远方,又总担心外族侵略,才使得边防战备未停。
现在既不能撤回边防部队,那就不能再让军队来保护我了。
现在我下令撤除卫将军手下部队。
还有太仆所掌管的宫中御马,只留够用的就行!其他的都给驿站用!” 这封诏书写的真是诚恳之至,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看的出来。
虽然都善于纳谏,但像汉文帝这样公开招骂的还是第一个。
一个领导能真心纳谏便已不易,一个有作为难以挑剔的领导还如此虚心就更是值得尊敬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刘恒此举不过是因为愚昧害怕自然现象,所以才装装样子而已。
可实际还真不是,因为当时的人们也这么认为。
虽然刘恒下令让天下人都来指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但并没有人敢真的说皇帝不好。
没过几个月,刘恒就急了。
刘恒下达了诏令后,天天等着人给自己纠错,结果一等就是近半年,还是没收到什么建议。
可见当时人们还是比较淳朴,不会给文帝纠错说什么“陛下您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而是天下百姓的,您这样披星戴月的日夜操劳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之类的话。
不过刘恒是真心想接受批评来改进自己,所以在没有批评建议后并不开心,而是倒过头来又反思了一下自己。
刘恒想了半天,觉得是不是因为大家不敢啊?虽然妖言令已经被给取消了,可大家还是不敢乱说话。
于是,刘恒又郑重其辞地告诉大家,朕有哪里做的不对你们就应该告诉我啊!你们不说我怎么能知道哪里做的不好啊!你们总希望君主贤明是不是啊!可又不指出错误啊!这你让我怎么贤明啊!以后凡是因言获罪的,都不要治罪。
同年三月,刘恒又封了几个王。
这次分封很有意思,之前说过了,就是把齐地划出了一大片地方分给了了和刘兴居两个人,直接地削弱了齐国的力量。
又把赵王刘遂的弟弟刘辟强封为了河间王。
最后,刘恒又分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对于自己儿子的分封,刘恒就没去占人家诸侯王的便宜了,将刘参封为了太原王,封为代王,刘揖封为。
由此可见,刘恒特别喜爱刘揖这个儿子,和平时期的梁地可不同于战国那种战乱年代,在战乱年代梁是个,每天畏手畏脚,伸个胳膊都搞不好会被人截肢。
而天下一统的和平年代就不一样了,梁地成了帝国的腹地,属于帝国最繁荣安全的几个封国之一。
再一看刘武和刘参,俩人紧靠着匈奴…… 哦,对了。
总是有那么多姓刘的皇室出现,可能把大家搞得有点云里雾里。
刘参记不记无所谓,但刘武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可是景帝时期的重要角色。
至于刘揖,最好也能记住,因为他的未来和贾谊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文帝二年真的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到了年末,刘恒为了进一步鼓励生产,让人们重视农业,刘恒又下令免除了百姓们这一年的田租。
转眼来到了文帝三年,刚一到年初十月末,又发生日食了。
仅仅过了一个月后,又出现了偏日食……刘恒这次崩溃了,我该做的都做了,你还想让我干嘛啊……刘恒也生气了,朕不管了!所以这次日食刘恒一点表示也没有。
虽然我刘恒比较好脾气,可也不能这么欺负人啊。
去年年初,刘恒就听从了贾谊的建议让诸侯各回各家,可诸侯中有很多想办法赖在京城不走的。
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居然还有一堆没走的,这就让刘恒很愤怒了。
毕竟为了这条政令连贾谊都“牺牲”了。
刘恒一想到这,就想起了当日周勃率领群臣在朝堂之上攻击贾谊的事。
本来让你重任丞相就已经够给你面子了,可你不但不知退还又在朝堂上拉帮结派,想上天还是怎么着啊。
既然你周勃凡事都喜欢当出头的,那这次也就你来出头吧。
刘恒找了个时间叫来了周勃,对周勃说:“先前我曾下过诏命,命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可有的人还赖着不回去。
丞相你可是我尊崇的大臣,就请您做个表率,带着诸侯们回到各自的封国去吧。
” 周勃听完简直憋屈死了,我才刚回到丞相位置待了一年,皇帝你怎么又要赶我走。
没办法,皇帝的话都说成这样了。
现在还是没撕破脸,等到撕破脸恐怕连这条老命都悬。
于是周勃只好无奈的卸任回到自己的封邑去了。
那些赖在京城不想走的诸侯一看我们丞相大人都回自己封国了,还有谁敢不回?于是随着周勃的离开,那些钉子户也都先后离开了京城。
瞬间京城不堵车也不限号了。
回到封邑后,周勃已经知道了皇帝对自己及其不满,但还不知道皇帝到底对自己不满到什么程度?起没起杀心?看这皇帝平时虽然温和仁厚,却又充满智慧令人看不透。
越是未知,越是恐惧。
在过分的恐惧之下,周勃做了一件傻事。
周勃回到封地后,在家里也经常披甲持戟,还令家人们也都如此。
因为周勃实在太害怕刘恒会派人来杀掉自己了。
实际上,如果皇帝真的要杀一个没有兵权的周勃,那周勃做什么也都是徒劳。
周勃的封邑绛县属于河东,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来巡察时,都会看到武装到牙齿的周勃还有他那略带恐惧的神情。
这幅场景,可就让河东的郡守和郡尉感到不对了,人家哪知道周勃这是因为害怕,在正常人眼里周勃如此作为肯定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一想,哎哟我的妈,难不成绛侯要反!郡守和郡尉二人想到此处便觉得自己实在太机智了。
没过多久,便有人上书说周勃要谋反。
当时已经距离周勃卸任一年多,廷尉是张释之。
关于张释之,我们以后再说,这也是个牛人,酷吏中的榜样。
刘恒将此事交给了张释之处理,结果张释之又把这事推给了长安的刑狱官。
刑狱官接了这活后,就开始了对周勃的审问。
刑狱官也懂得,先是询问了一下周勃,希望周勃痛痛快快地招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可怜一生沙场,征战无数的周勃,此时已经被自己内心恐惧折磨的半精神失常。
面对刑狱官的问题,周勃居然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甚至连替自己辩解都没有。
刑狱官还以为周勃是嘴硬,这简直令人恼火。
我虽然只是个刑狱官,但好歹也是这昏暗牢狱之中阎王判官。
于是刑狱官便开始对周勃各种酷刑欺辱。
周勃从来都没有料想到会有今日,无奈之下,周勃想办法拿出千金来行贿了一位狱吏。
那位狱吏拿了钱后,自然要替周勃办事,就找了块木简,上面写道:“让公主为您作证。
” 周勃一看木简,才想起来自己的儿媳妇可是当朝公主,皇帝的女儿!来不及埋怨自己的周勃赶紧托人找儿媳妇替自己作证,又将自己加封所受的赏赐都给了文帝的舅舅薄昭。
就这两个举动,终于算是将周勃的命保了下来。
薄昭拿到好处后,便去找到了薄,为周勃各种说情。
薄太后贤良德淑那是出了名,一听自己儿子把周勃抓起来,当场就不干了,立刻让人叫刘恒来见自己。
见到刘恒后,薄太后,抓起头巾就朝刘恒扔去,把刘恒吓了一跳。
还没等刘恒询问原因,薄太后就怒道:“当年绛侯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
他不在那时造反,现在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难道会反叛吗!” 刘恒一听太后是为周勃的事发怒,便觉得这周勃能量可真是大,下有公主说情,上有太后力保。
刘恒不敢违逆母亲,便只好向薄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已经查清楚,准备放他走了。
” 就这样,有薄太后的力保和公主的作证,周勃终于算是平安落地了。
不但性命保住,爵位和食邑也和以往一样。
当然,并不是每个替大臣说情的太后都是对的。
这种事也需要太后有十足的眼力和分析能力。
就像时,后赵的皇帝石遵想要杀掉,郑太后却阻止道:“当初李城起兵时,若是没有冉闵,岂能有你今天!”两个太后分别保下了两位有拥立之功的大臣,一个帮儿子免受污点,另一个却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周勃出狱后苦笑道:“我曾统领百万大军,却不知狱吏之贵。
” 随机文章杨广弑父夺位:只是因为杨广想得到后宫妃子陈氏?秦始皇虽然以法家制度虐待百姓.但是他终结六国.统一货币.文字.车同轨,所以他是暴君还是明君还是介于中间?传海底惊现12米巨型真龙,蛟龙号专家确认为未知生物解析人工智能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的利弊(未来可能毁灭人类)揭秘最有福气的10处胎记图片,屁股上长胎记竟然是大富大贵的象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大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熄了对朱棣的杀心?
最终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取代侄子,登上了宝座,这一年距去世仅仅四年。
朱元璋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因此可以说他的能力绝对是卓越高超的,其政治能力更是突出。
这样一个英明睿智的皇帝,在生前为了给儿子、朱允炆铺路,可谓是、机关算尽,但是他死后仅仅四年,自己安排的政治格局就被打破,难道他生前没能料到燕王的危险性吗? 显然不是这样,朱元璋是何等的睿智,其实他在生前早就考虑到了燕王构成的隐患,而且在晚年长期谋划除掉自己这个”刺头“儿子。
在朱元璋的几十个儿子中谁的能力最高呢?很显然,就是燕王朱棣。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个优秀的儿子呢?网络配图 朱元璋在储君问题上肯定是有过缜密反复的考虑的,在他的长子朱标活着时,储君问题算不上问题,因为自己这个长子虽然性格柔弱,但他颇有能力,群臣也非常拥戴,而且明显是个未来的仁君,再加上他是儿子们中的长子,也压得住兄弟们,朱元璋全心全意的在为他除掉一切障碍,对儿子是否具备接班的能力从不怀疑。
但朱标的过早去世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接班问题立刻凸显出来。
此时最佳接班人无疑是两个:长孙朱允炆、四子朱棣。
论能力。
朱棣绝对没的说,十足的人才。
但是接班问题事关整个帝国政权的稳固,朱元璋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
那么朱棣为什么落选呢?首先,朱棣是四子,他的前面还有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虽然这两个人能力一般,但是各个手握重兵,再加上他们都是朱棣的哥哥,资历辈分在那摆着呢,将来如果朱棣上位,他们必然不服,藩王们的斗争必然白热化,这对帝国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古代社会,接班过程的稳定是重中之重。
再者,这是大明帝国的第一次接班,对未来”千秋万世“的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现在必须要树立稳定平稳的典范,否则将来皇位继承极易血雨腥风,这对一个封建帝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接班问题的核心是权力传承的”稳定“! 而长孙朱允炆,在宗法伦理上优势突出,长孙嘛,宗法传统绝对符合,再加上他与朱标极为相似,性格仁厚,而且极为孝顺,在朝廷众臣中口碑也好(毕竟大家喜欢好说话的仁君嘛),再加上他继位以后必然是个推行宽松政策的仁君,天下朱元璋已经打下来了,将来需要的自然是”守成之君“,柔善的朱允炆自然极为合适,所以比较下来,朱允炆是最合适的人选。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人多么,政治素养极为成熟。
政治接班人确定下来了,朱元璋就不得不考虑燕王朱棣构成的未来隐患了,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左右,朱元璋就有了解决朱棣的心思,于是朱元璋秘密在北平城和燕王府安插了大量的奸细,对朱棣的一言一行严密监控。
终于,在洪武二十六年,发生了一件事,给朱元璋带来了机会。
网络配图 这一年,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率领使团向明朝贡马,结果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朱棣相谈甚欢,两人甚至密谈了一夜,说白了就是在谈未来在政治上两人如何如何,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的亲信探听的。
李芳远这个人说来也是有趣,他跟朱棣极为相似,作为老五,他在兄弟中能力最强,在老爹建立朝鲜的过程中出力最大,结果老爹竟然打算传位给小儿子,他后来竟发动政变,杀弟弑兄,把老爹都逼跑了,人生经历与唐太宗李再详细说他。
两人不仅谈的投机,李芳远竟然将本来要贡献给朱元璋的马分出来一部分私下给了朱棣。
这下子朱元璋大怒,他决定以此为契机,诛杀朱棣,进而大行牵连,趁此机会除掉剩余的不可靠分子。
于是朱元璋跟大臣密谋这件事。
但是刘三吾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时机不成熟。
这个时候朱元璋冷静下来了,没错,时机确实不成熟,老二、老三可都活着呢,杀了老四,他们怎么办,现在他们好歹还能互相牵制呢,于是朱元璋收起杀意,暂时放过朱棣一马,打算时机成熟再动手。
两年后,洪武二十八年,老二秦王朱樉病死。
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感觉时日不多了,在他看来,假若自己死后,至少还有老三牵制朱棣,至少危险还是可控的,再加上人越老越容易犹豫,更何况是自己的亲儿子,于是解决朱棣的具体实施开始搁置。
但是一件事的发生立刻使情况变得严峻,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老三晋王朱棡也病死了,这下子问题棘手了!我们要知道,朱元璋是这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去世的,也就是说,朱元璋离死只有短短三个月了!这个时候朱元璋越发感觉自己时日不多,而三子的去世更是使这个老人家伤心,身子的一半都埋在了黄土里,临死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多么凄伤悲痛,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极为清醒,他对驸马梅殷哀叹道:“燕王病矣!”(意思是:燕王这个人危险啊!)这个时候是他最真切体会到燕王这一隐患带来的严重危机!网络配图 但他这句话也透着深深的无奈,毕竟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真的快不行了,恐怕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对自己这个最信赖的女婿梅殷说,将来靠你了,你一定要辅佐好皇长孙!最终,一代传奇枭雄病逝。
他死之后的第二年,燕王便起兵“靖难”,最终该来的还是来了,历史就是这般无情。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如果朱元璋最终举起屠刀,大明朝走进的又将是另一个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不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私生子?
现如今的人们对秦始皇的看法不一,不过大部分人对秦始皇的看法都是千古一帝。
在历史上,能够媲美秦始皇的,肯定是非常罕见的,也许只有那些将大乱世一统的皇帝才能够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在秦始皇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辅佐他的人。
这其中包括、等等,总之这些人为秦始皇一统六国建功立业。
在秦始皇的身上,一直有一个谜团,就是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孩子。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两千多年的时间,时至今日,人们对此仍然存在争议。
争论的结果虽然无棺可盖,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秦始皇的身世,是越来越邪乎。
很多小说、戏曲等等,都对此进行了改编,这就让人们对秦始皇的身世更加好奇。
首先来说,可以根据秦始皇的DNA进行推断,但是是没有挖掘的。
因此想要断定秦始皇的DNA,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不过,虽然没有秦始皇的DNA,但是通过现代医学进行推断,可以完全证明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纯属谣传!最早的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孩子,流传来自,因为史记中的记载出现了“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 可是在的记载中,却有“秦庄襄王子也”,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现如今看来,这样记载,肯定是有目的的。
司马迁的记载错误,直接让后人对秦始皇的身世产生了怀疑。
根据现如今的医学进行推断来看,秦始皇肯定不是吕不韦的孩子。
古代的时候,医学知识缺乏,但也不是什么都不懂。
史记记载了“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遂立姬为夫人。
”这里说的“大期”是指12个月。
这严重违背生理常识。
但是司马迁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其中肯定有目的存在的。
古代早有怀孕超过正常生理期限之说,比如尧是怀孕十四个月降生的,其次汉昭帝十四个月。
这都是不可相信的,这样的记载有悖常理。
司马迁说怀十二个月,这其中肯定是有目的的。
现如今看来,正常分娩或者早产,肯定是无法与吕不韦有关的。
所以,孕期必须延长,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姬就会与吕不韦有关。
现如今的医学证明,怀孕的时间一般都在十个月,怀孕超过十个月没有分娩的,非常容易造成难产。
即使是现如今,怀孕的时间也不可能超过十一个月,否则孕妇就有生命危险。
那么司马迁之所以这样记载,肯定是有原因的。
就是古代医学不发达,出现了“假孕”现象。
现代妇科临床早有“假孕”一说,这是因为一些女子盼着有孩子,导致心情激动。
误以为自己有了身孕。
情绪的过分波动,使下丘脑及脑垂体功能紊乱,严重者便导致闭经。
由此说来,赵姬的十二个月的孕期也是“假孕”月份数与正常孕期月份数相加的数字,这样看来,赵姬生育孩子的时间与吕不韦没有一点关系。
司马迁地暗示赵姬未嫁先孕的一笔彻底写败了。
或者说,司马迁本身不是医学家,对女子的身孕肯定是不清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