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手握四十万大兵为什么不谋反?鳌拜在忌惮谁?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简介:手握四十万大兵为什么不谋反?鳌拜在忌惮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了解最多的一个朝代,其中也有很多事情令人不解;就像

【千问解读】

手握四十万大兵为什么不谋反?鳌拜在忌惮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了解最多的一个朝代,其中也有很多事情令人不解;就像是小时候那样,当时朝廷动荡鳌拜野心勃勃,同时他又手握重兵,但他却一直未曾谋反,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只是因为一个女人得人存在。

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不但是一员骁勇战将,而且也是皇太极的心腹。

由明将率军守卫的皮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满清的兵力,使后其背受敌,是嵌入满清后方的一颗钉子,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满清一直欲除之,无奈不能成功。

1637年太极命率军进攻,鳌拜随从出征。

清军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

鳌拜主动请缨,率轻舟突袭。

但明军并没有中计,而是早有准备。

万箭齐发,火炮轰隆,清军进攻受挫,偷袭变成了强攻,一时间大有溃退之势。

见情势危急,鳌拜奋起大呼,率先冲向明军阵地,与守军展开肉搏。

其它清军见状大受鼓舞,蜂拥前进,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一举攻克皮岛。

战后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

1641年,鳌拜随清军进攻锦州,在增援失利的右翼清军时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

随后鳌拜又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

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

在随后的系列战斗中,鳌拜都勇敢善战,果断机敏,逐渐小有名气。

1643年皇太极死去后,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

鳌拜是黄旗的重要代表,反对自立,坚决拥立皇太极后人,在稳定清朝内部的继承秩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1644年清军入关,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

1646年鳌拜出征四川大西军,在南充大破大西军军营,斩张献忠于阵,因此以首功被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皇帝司令),擢,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教习武。

自此,鳌拜参议清廷大政。

1661年顺治驾崩遗诏,封鳌拜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虽然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曾是多尔衮旧属与其他几位大臣不睦,所以大权逐渐被鳌拜掌控。

而让鳌拜忌惮的这个女人就是孝庄皇后--大玉儿,当然在康熙继位时,此时的大玉儿已经是孝庄了。

这个女人对于清朝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相当的深远,康熙也常常怀念自己的祖母,他说没有祖母就没有他今日的成就。

皇太极死后由于他并未指定继承人选,因此与多尔衮都想要争夺皇位,但二人都拥有两旗的支持,一时间矛盾重重。

这时是孝庄站出来,她运用了一些策略最终打消了二人的念头。

在这场皇位的争夺中,孝庄身为幕后策划者,手段十分灵活,可以说能在这样的权力斗争中全身而退又保住大局,实在是需要大智慧。

要知道多尔衮也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他南征北战,政治能力与手腕都很强硬,这样一个人能按照孝庄的计划来,可见其腕力。

等官员也是她劝降的。

洪承畴等人在日后清朝的发展中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想必大家都知道,所以孝庄这一举又为日后清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孝庄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她却不愿垂帘听政,而是为大清培养了两位明君,真的是令人佩服。

康熙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帝,这其中孝庄功不可没,孝庄此时已经是太后,她经历了许多的大风大浪变得十分沉稳。

再教育小皇帝的时候她也没有像一样,而是让他去处理政务。

也正是这样,康熙才没有成为一个傀儡任凭鳌拜摆布。

虽然鳌拜手握重兵,但是古代的正统思想还是很严重的,因此除了直接以外,他还可以选择将皇上当做傀儡,自己摄政。

而且宫中还有孝庄坐镇,鳌拜深知与她对着干自己也会元气大伤,因此他选择了把康熙当傀儡。

不过康熙当时虽小,确是假装听命于他,暗中壮大自己。

要说这也是孝庄教导有方,所以年纪不大的康熙才懂得如何对付鳌拜,最终收复权力,成为千古一帝。

所以说哪怕鳌拜拥有再大的兵权也不敢轻举妄动,有一个连多尔衮都不怕甚至还能参与他们权力斗争的女人在,谋权篡位不亚于自取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开国帝王是李渊 但掌握实权的为什么是唐太宗李世民?

话说,如果我们说起历朝历代的开国,诸如,、、那可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且,在历史上知名度非常高。

然而,当我们细回首,却会发现,唯独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老是显得是。

这是咋回事呢?原来虽然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但掌握实权的却一直都是李世民。

那么,这又是咋回事呢?下面且听老吕慢慢道来。

网络配图 首先,说起大唐王朝其实早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当时的朝廷上的大臣们就已经开始各自寻找自己的靠山了。

虽然,李渊是皇帝,但因为他已经老了,毕竟也没有几天皇帝可以当了。

试想,这种情况下,又会有那个大臣愿意站在他的一边?所以,事实上,当时的朝廷之上按照各自的势力,其实早已分成了二派。

一派是李世民,另一派就是太子,因而,当时的大唐实权其实就在他们俩人的手里。

当然,按理说,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代贤君,不但才华盖世,还励精图治,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由他掌握实权也是个好事。

然而,话虽如此,但他当初能够狠心杀掉他自己的亲兄弟的,在我看来,也绝非善类。

网络配图 另一方面,想当初,李世民在末年时期,跟随他父亲造反打天下的时候,就因为其个人的人格魅力,曾经结拜了很多异姓兄弟,而这些异姓兄弟后来,很多都成为了当时领兵打仗的将领,手握兵权,威震一方。

同时,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他本人在后来执政的过程中,总是喜欢任人唯亲,也许在他看来,外人是很难靠的住的。

所以,他的三个儿子在朝中的势力就越来越大,并最终超越了他的实际势力。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如果我们纵观历史,就会不难发现,无论是那个朝代,它的忠臣良将其实都是外人,而统治者的家里人反而倒是经常的互相倾轧,奸臣辈出。

网络配图 所以,李渊如此用人,其实就是自寻死路,为他未来的倒台埋下了难以避免的祸根,直到最后导致骨肉相残,拔刀相向。

总之,既然开国皇帝是李渊,但掌握实权的为什么是李世民呢?那就是,因为当初大唐王朝的兵权实际上在李建成被杀之后,就已经彻底掌握在了李世民的手里,李渊已经彻底沦为了空架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时期有一个官职叫做右威卫 他到底掌握多少兵力

对大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代拥有60多万大军,一个主力右威卫,到底拥有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聊唐代十大节度使的兵力,以及对手大军的编制情况。

今天,我们聊聊唐代中央部队的编制情况。

在影视剧《神探》中,契丹部落侵犯武周边境,命令自己的爱将王孝杰,率领右威卫10万大军出战。

结果,10万大军,王孝杰率领2000多残兵败将突围。

那么,一个主力右威卫,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唐代大军的总兵力。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的疆域面积最大,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谁是第二,则存在很大的争议。

因为唐代和的疆域面积相当,由于唐代的疆域经常发生变化,并不固定,因此出现了很多争论。

是历代正统王朝中,疆域面积最小的政权。

但宋代大军的兵力很多,宋代的、厢军、乡军和番军,加在一起,在鼎盛时期有180多万。

的大军兵力更多,在时期,明代的边塞军和卫所军加在一起,足足有200多万。

清代的疆域辽阔,清代大军分为了军和军。

绿营军总计90多万,则分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总计有20多万。

所以说,清代大军的数量大约有110万到120万之间。

至于唐代的大军,很有意思,唐代的疆域面积辽阔,大军数量却少得可怜。

在唐代统治时期,大军一直在50多万到60多万之间,从来没有超过70万。

唐代虽然大军数量少,但并不担心。

第一,唐代大军,经常上演以少打多的战例。

此外,唐代拥有大量的,也就是仆从国。

一旦大规模战争爆发,唐代大军兵力不足的时候,能够号召各个仆从国集结部队,有点类似于美国集结多国部队的模式。

例如赫赫有名的,在天竺国吃亏以后,从和尼泊尔借了几千人马,上演了“快速打天竺、双面打天竺、激光打天竺”的传说。

我们具体看一下唐代大军的情况,唐代大军分为了边塞部队和中央部队。

为了方便作战,唐代在边境地区设立了10个节度使,被称为天宝十节度。

分别是: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

其中,10大节度使下辖的大军数量不一样,范阳节度使下辖91400人、平卢节度使下辖37500人、河东节度使下辖55000人、朔方节度使下辖64700人、河西节度使下辖73000人、安西节度使下辖20000人、北庭节度使下辖20000人、剑南节度使下辖39000人、陇右节度使下辖75000人、岭南经略使下辖15400人。

由此可见,仅仅是唐代的边塞部队,就达到了40多万。

至于唐代中央控制的大军,总计只有20余万。

唐代中央的部队,分为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

北衙六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至于南衙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

由此可见,右威卫仅仅是南衙十六卫之一。

每个卫设立了正三品的大将军,例如右威卫大将军、左威卫大将军等等。

在影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契丹部落进攻武周的边境地区,武则天命令自己的爱将王孝杰,率领右威卫10万大军迎战。

结果,在中,右威卫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王孝杰率领2000多残兵败将逃回武周。

按照影视剧的说法,一个右威卫就拥有10万大军,南衙十六卫应该有160万大军才对。

其实,唐代中央部队总计只有20多万。

按照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的编制,右威卫的实际兵力,只有1万余人,远远达不到10万大军的规模。

我们顺便聊一下武周与契丹的战争,在历史中,武周政权与契丹部落的战争是真实的。

当时,契丹还远远没有发展成为后来的大辽国。

武则天上台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清洗李唐的众多。

以至于李唐王朝的很多名将被杀,还有很多名将提前退休。

与周边政权的战争中,武周政权经常战败。

与契丹的战争中,王孝杰率领的大军,确实在东硖石谷与契丹大军展开了大战,也确实全军覆没。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王孝杰没有率领残兵败将突围,而是被契丹大军包围。

为了不被俘虏,王孝杰选择了跳崖自杀。

至于武周政权联合了突厥,共同夹击契丹部落,才瓦解了契丹的进攻。

所以说,影视剧和真实的历史存在差异。

其实进入时期,唐代中央的部队战斗力,就已经开始逐步下降了。

到了在位时期,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基本上都是吓唬人的花架子部队,战斗力并不高。

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发动了叛乱。

安禄山拥有将近20万大军,而且属于久经战阵的边塞军,战斗力很强。

再加上招募的草原游牧,安禄山的叛军南下以后,唐代根本就无力阻挡。

无论是大军数量,还是大军战斗力,都不如对方。

唐代唯一的希望就是从河西、安西、陇右等地调兵回防。

由于唐玄宗的错误策略,坚持要求剩余的部队主动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结果,唐代大军一败涂地,全面扩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鳌拜手握四十万大兵为什么不谋反?鳌拜在忌惮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