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夸奖大臣经常用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千问解读】
夸奖大臣经常用的一个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中国的文化中,文字组成的词语中,有许多成语、俗语、歇后语等等,诸如“三人成虎”“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霜打蔬菜分外甜”等等,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里面有经验和故事,大大方便了后来者。
流言有多可怕,我们完全可以说“三人成虎”,不必再去费力解释,这就是成语的好处,内中有典故,四个字就是一篇故事,其他俗语歇后语亦然。
当然,因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每个时期人们的说话、做事、思维等不一样,所以一些词的意思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完全背离本意。
比如“朕”这个字,先秦时期,不管是君主、士大夫、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称呼。
但是,自称“”只有,他把这个字圈了起来,认为只有皇帝能用,于是乎,直到,“朕”都只有皇帝能用了,其他人用就是大不敬。
但到了如今,大家又可以自称“朕”了,没人会管你。
有一个成语叫“”,意思是指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性,稚嫩可爱,听话懂事。
但这种意思,和其最初的意思完全不同。
从字面意思来说,依人是指依靠别人,不是依偎着别人,小鸟为什么会依靠别人呢?原来,这里的小鸟是指,他们寻找食物不如鹰隼等,所以常常到有人家的地方,这样能找到人类剩余的或者撒漏的东西吃。
雀,依人小鸟也。
从小隹。
读与爵同。
——许慎《说文解字》 依人小鸟,小鸟依人,意思一样,最早出自《说文解字》,读音和爵一样。
这是因为,人们见麻雀身子小巧可爱,所以依据其形造出了爵,所以二字读音相同。
早年的时候,麻雀因为“棲宿于人堂宇,有似宾客”,还备受人家欢迎,完全不是四害之一。
第一次用“小鸟依人”(严格来说是)这个成语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当时李世民正在和大舅子闲聊,聊着聊着开始点评当朝的人物。
说到褚遂良时,李世民用到了“飞鸟依人”。
太宗尝谓无忌等曰:……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 李世民的意思是,褚遂良很有学问,性格很刚正也非常忠诚,他总是跟随者自己,就像鸟儿依附于人一样,忍不住让人怜惜疼爱。
其实褚遂良比李世民还大两岁,而且是个大老爷们。
不过他精通楷书,对书法颇有造诣,李世民每次得到书法作品,都要请教褚遂良。
这里,“飞鸟依人”还是说鸟需要依靠人,本意还未变。
李世民贵为皇帝,一呼百应,他的话比今天马云效果还大,所以大臣和文人墨客们也都跟风,还造出了“飞燕依人”等新词 这里可以发现,“飞鸟依人”是两个大男人之间,和女人无关。
褚遂良明明是男的,又不矮,怎么会像小鸟一样依靠李世民呢?这其实是两人等级不同造成的,褚遂良是臣,李世民是皇帝,哪怕褚遂良两米五,在李世民面前也得矮一头。
今天的“小鸟依人”则是女人依靠着男人,显得娇小可爱,这是由身高比例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在老爹在世时都敢造反 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儿晋阳公主为什么未笄而逝?
是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女儿,母为文德皇后长。
贞观十年(636年)去世后,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晋阳公主为人聪慧善良,性情温和。
每次李世民因故发怒,她都能明晓父亲心理,慢慢劝解,对大臣等起到了很好的庇护作用。
由于自幼由李世民亲自带大,晋阳公主学了一手好书法,尤其是飞白。
她所写的飞白书和她父亲的相比,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晋阳公主十二岁时因病去世,唐太宗十分悲痛。
晋阳公主入葬后,下令在公主墓旁营建佛寺为女儿追福。
名字含义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
明达一词,是常用词汇,明指三明,达指三达。
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则叫做三达。
象征智慧,对世事了悟通达。
太宗为公主取字“明达“许是公主聪慧伶俐,另一方面也是父亲对女儿的寄望。
网络配图 “兕“在古文中被认为是与犀牛并列的另一种动物。
《》曰:“兕在舜葬东,湘水南。
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具体说来,兕就是小独角犀,十分凶猛壮硕。
唐太宗夫妇为女儿取“兕“为小名,必是出自父母爱女之心,希冀爱女能够远离一切不测和疾病,象兕一样顽强,健康成长。
封号晋阳 晋阳对初唐而言有着特殊意义,《·地理志》记载:北京太原府……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
“可知晋阳乃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亦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
“唐太宗亲历隋乱,起兵太原,晋阳对于他而言自然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
慈父亲养 晋阳公主李明达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对于皇后所出子女唐太宗自然也是,各类偏爱事迹不胜枚举。
贞观十年(636年)晋阳公主“始孩“之时,长孙皇后离世了,痛失爱妻的唐太宗悲恸之下决定亲自抚养妻子留下的一双幼小儿女。
正因为唐太宗这一空前之举,史书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抹温情:“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亲自抚养的公主。
游地思母 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晋阳公主还在始孩,因年幼还不明白母亲去世是怎么回事,虽然有父亲和兄长的朝夕相伴,但时间长了,晋阳还是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父亲固然疼爱她,但也无法代替母亲的爱,年仅五岁的晋阳开始思念起了母亲。
唐太宗外出巡幸都会带上晋阳,每次经过皇后生前所游之地,便会告诉女儿,公主闻之,总是不胜哀泣。
网络配图 临摹父书 晋阳公主从小长在唐太宗跟前,父女感情非常深厚,互动也十分温情。
太宗是书法爱好者,自己也写得一手好字。
耳濡目染之下,晋阳公主对书法也很爱好,尤其是父亲最擅长地飞白。
晋阳宫中常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体,写字时便有了太宗的风格。
将太宗和晋阳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无法辨别。
文德之影 晋阳公主性情温婉机智,聪慧伶俐,因此即便还是个孩子,就已能做到“未尝见喜愠色“。
唐太宗脾气刚烈,一直在他身边长大的晋阳公主对父亲极为了解,大臣有时会触怒太宗,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晋阳公主便和她母亲一样,总是慢慢地消掉父亲的怒气,再为挨训的人徐徐辩解。
在女儿的劝慰之下,太宗的怒气也消弥无踪。
因此,“省中“大臣们多蒙公主的恩惠,十分喜爱她。
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尚不识“,保护大臣,劝解父亲的方式却如出一辙,或许也是上天对太宗痛失爱妻的一种补偿。
舐犊之爱 晋阳公主与晋王自幼被唐太宗带在身边抚养,朝夕相处,兄妹俩感情自然深厚。
随着年岁渐长,李治慢慢长大,有时要出宫办事,每次晋阳都要送到虔化门,然后的哭泣道别。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治十四岁已是成人之年,尽管因为太宗的溺爱,一直不曾出宫居住,但也要开始上朝参政了,而眼看着穿上朝服的哥哥要离开自己,晋阳公主舍不得放开哥哥的衣角,哽咽着对父亲说道:“哥哥现在也要和大臣们一样站班,不能再留在我们身边了吗?“唐太宗看到一双儿女如此惜别,顿时忍不住涕泪满面。
未笄而逝 如无意外,公主的一生,原本应是这般,在父亲的疼爱兄长的呵护下成长,待到婷婷玉立再成就一段良缘。
然而世事无常,身在富贵宠爱之中的晋阳公主,却在金钗年华,未及良人到来便病殁了。
或许这就是诗歌所言:“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文皇思女 日数十哀网络配图 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唐太宗悲痛异常,连续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进食,每日要哭上几十回,哀伤无法抑制,身体急速消瘦,文武大臣见状非常担忧,纷纷进谏劝慰皇帝节哀。
唐太宗对来劝勉的人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
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无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
“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太宗深切念女之情昭然可见。
北宋的庄绰在《鸡肋编》评价说,太宗见长孙顺德因丧女而生病,认为他无刚气,因而嘲笑他,而到了自己身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忘了当初的“无刚气“之语!“岂不以儿女牵爱乎“一语道破,道理一直都懂,却永远学不会,此时的唐太宗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千古一帝,而是痛失心爱女儿的普通父亲而已。
建寺祈福 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唐太宗下诏给有关官员,命令他们用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公主的往生祈祷。
据史书记载,初唐公主封邑上的实封只能在出嫁时才能得到,但从此处可知晋阳公主一早就有了实封。
云“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说的就是晋阳这样的公主。
人物评价纵观晋阳公主一生,虽然幼年丧母,但却有父亲的抚养,兄长的爱护,成长之路受尽尊宠。
而晋阳公主自身又是温柔伶俐的性格,不曾因皇帝父亲的骄宠而任性妄为,观其思念亡母,临摹飞白,解围大臣,可知其才行智慧。
公主如若长成,必会是一耀眼的皇室。
虽然天不假年,但晋阳公主如此顺遂幸运的人生,出众的品行智慧,也可稍稍弥补了早逝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