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唐太宗立储的关键因素:国舅长孙无忌的支持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的图谋败露,皇太子的地位不保,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是挑选什么人来取代他,让唐太宗很费思量。

唐太宗一度倾向于魏王,朝廷中岑文本、刘洎也公开提出这个建议。

唐太宗还把这种想法当面告诉了李泰。

第二天,唐太宗对大臣们谈起这件事,说:“昨天,李泰扑进我的怀里,对我说:‘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从现在开始,我才真正称得上陛下的儿子。

我只有一个儿子,将来我死的时候,要把他杀了,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晋王。

’父子天性,李泰能对我说出这种话,实在让我怜爱。

” 褚遂良不以为然,说:“陛下的看法不对。

魏王的想法不成立,陛下传位给魏王,将来魏王再杀死自己的爱子,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天下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当初陛下立承乾为皇太子,却在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犹移不定,嫡庶不分,魏王享受的一些待遇甚至超过了皇太子,造成的混乱一直沿续到现在。

如果陛下一定要立李泰,请先妥善安置好晋王,才能保全他们。

” 唐太宗听了褚遂良的一番话,立刻,哭着说了三个字:“我不能。

” 选择李泰的另一个障碍是,在两个亲外甥当中,长孙无忌倾向于晋王,唐太宗无法逾越他这个障碍。

但李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就是性格过于柔弱。

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李治,李治仁懦,让我为国家社稷担忧,怎么办?” 李泰知道舅舅长孙无忌不站在自己的一边,干脆自己出面,直接去找五弟李治,希望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中,他对李治说:“你和汉王好,不怕将来受连累吗?” 李泰的话里隐含着一种威胁,李治是一个胆小的人,因此整天忧心忡忡。

唐太宗询问缘由,李治把哥哥李泰的话告诉了他。

唐太宗因此明白,四儿子李泰也是一个冷酷之人,一旦他得到至尊的地位,只怕没有李治的活路。

据说此前在太原发现了一块奇石,石头上面自然形成了三个字“治万吉”。

唐太宗把这看成是一份图谶,转而又想立李治,犹豫不定。

选择继承人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唐太宗考虑最多的,是哪一个选项对他的家族造成的伤害最小,而不是哪个选项对管理国家更有利,哪个儿子更适合这个位置,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有一天唐太宗在两仪殿与群臣议事,结束之后他单独把长孙无忌、房乔和李勣几个重臣留下来,商量皇太子的事。

唐太宗伤心地说:“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

究竟选择哪一个做皇太子,还不能确定,我的心中没有依靠啊。

” 说罢,唐太宗一头扑到榻上,拔出腰间的佩刀,对准自己就要刺下去。

众人吓得魂飞天外,一齐跑上去抱住唐太宗,用力把佩刀从他手中夺下来,递给一旁的晋王李治。

然后大家问唐太宗为什么要做这种吓死人的傻事?不就是要立皇太子吗?他想立哪一个? 唐太宗心目中其实早有了合适的人选,说:“我想立晋王。

” 皇帝的话,不可违逆,况且又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所以长孙无忌第一个表态:“尊旨。

谁有异议,斩!” 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是几位嫡皇子的舅舅,他一开口,没有人再敢说一个“不”字,况且这个选择本身也没有大毛病。

唐太宗等的就是长孙无忌的这句话,立刻转头对晋王李治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为皇太子,还不快谢谢他!” 晋王赶快拜谢长孙无忌。

唐太宗还有几分顾虑,问大家:“你们的想法与我一样,可是天下的臣民会怎么样看待此事?” 几个人一齐说:“晋王仁义孝顺,天下久已闻名,不会有异议。

如果我们欺骗皇上,百死不辞。

” 唐太宗在几位重臣面前流露悲伤,又拿刀自向,感觉有一点表演的成份,目的是逼他们顺从自己的意志,其中最主要的是长孙无忌。

唐太宗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常常表现出性格中犹豫、迟疑的一面。

好在他的身边集合了一群精英之材,总能帮助他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这一次也不例外。

到此,唐太宗终于下定决心,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李承乾谋反的案件也可以结案了。

四月,皇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发往黔州安置。

汉王李元昌被赐死,兵部尚书、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被处死。

侯君集到底是一条汉子,临刑之前对监刑的官员说:“我稀里糊涂,沦落到如此地步。

其实我怎么会造反呢?当年我也做过将军,为国立过大功,请求皇上给我留一个儿子,让我长享祭祀。

” 唐太宗听说之后,留下侯君集的妻子和一个儿子,流放到岭南,其余的家人处死,家财抄没入官。

废掉李承乾的第二天,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承乾身边的许多官吏都受到处罚,于志宁却是例外,唐太宗不但没有惩罚他,又让他到李治身边,依然担任太子左庶子。

那以后,唐太宗对皇太子李治不太满意,又想改立。

李恪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三,被封为吴王,兼任安州都督,唐太宗的二儿子李宽死得很早,李恪的地位就比较特殊。

李承乾被废掉,这种特殊性更加明显。

李恪的生母是,是的女儿,给李世民生下李恪和李愔两个儿子。

李恪虽然是庶子,但血统高贵,在大臣与百姓中间名望很高。

当初唐太宗早早让李恪到自己的王国去上任,对大臣们说:“我也不舍得让李恪离开,希望能经常见到他。

可我更希望他们这些庶子都能变得成熟一些,可以独挡一面,将来我死了,他们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做国家的籓屏。

” 唐太宗的一番话,显出他对庶子们的慈爱。

李恪临行之前,唐太宗又赐书给他,说:“你现在就要离开我,我不送你,只送你良言,你要体会我的苦心。

”唐太宗要求李恪“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

” 李恪擅长骑射之术,文武双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亲。

唐太宗打算改立李恪,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

唐太宗问:“你是不是嫌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这个孩子果敢英武,处处都像我,将来一样会保护你的。

” 长孙无忌说:“李治性格仁厚,是守成的君主。

凡事最怕举棋不定,皇储大事,尤其忌讳反复。

” 唐太宗明白,长孙无忌代表的外戚集团势力强大,只好放弃李恪。

长孙无忌从此对李恪充满敌意。

李治即位之后,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的时候,长孙无忌趁机把李恪归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绝后患。

李恪冤屈,也明白自己是被谁陷害的,临刑之前高喊:“天地有灵,将来一定族灭长孙无忌家族!” 皇权斗争中的失败者,性命往往比平民更脆弱。

贞观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另一个失败者李泰,先是被夺去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等职务,改封为顺阳王,关押在将作监,以后又被责令离开长安,迁居均州的郧乡县,政治生命到此结束。

唐太宗一直念念不忘这个胖儿子,曾经拿着李泰的奏章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喜欢李泰的文才,我时时惦记着这个儿子。

可是,为了江山的稳固,只能这样处置他,让他们兄弟们相安无事。

” 一番话,尽显一个老父亲的无奈。

唐太宗要让后代避免李承乾、李泰这样的问题,写下一份诏书,给后代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今以后,如果皇太子行为不端,其它的皇子企图取而代之,两人都要被废为庶人。

传之子孙,以为永制。

” 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死因不详。

随机文章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新疆楼兰美女干尸价值,超亿元(能购30多辆法拉利)蒙古现千年木乃伊身体完好,身穿裘皮母马陪葬(高端奢华)揭秘河南洛阳盗墓大案,疯狂盗墓贼用火药炸开皇后陵盗掘国宝新疆三十万镜像人事件真相,研究双鱼玉佩致使能量泄露出现复制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太宗李世民在老爹在世时都敢造反 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儿晋阳公主为什么未笄而逝?

晋阳公主(约633年-644年),其名于史无载,字明达,乳名兕子。

是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女儿,母为文德皇后长。

贞观十年(636年)去世后,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晋阳公主为人聪慧善良,性情温和。

每次李世民因故发怒,她都能明晓父亲心理,慢慢劝解,对大臣等起到了很好的庇护作用。

由于自幼由李世民亲自带大,晋阳公主学了一手好书法,尤其是飞白。

她所写的飞白书和她父亲的相比,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晋阳公主十二岁时因病去世,唐太宗十分悲痛。

晋阳公主入葬后,下令在公主墓旁营建佛寺为女儿追福。

名字含义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

明达一词,是常用词汇,明指三明,达指三达。

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则叫做三达。

象征智慧,对世事了悟通达。

太宗为公主取字“明达“许是公主聪慧伶俐,另一方面也是父亲对女儿的寄望。

网络配图 “兕“在古文中被认为是与犀牛并列的另一种动物。

《》曰:“兕在舜葬东,湘水南。

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具体说来,兕就是小独角犀,十分凶猛壮硕。

唐太宗夫妇为女儿取“兕“为小名,必是出自父母爱女之心,希冀爱女能够远离一切不测和疾病,象兕一样顽强,健康成长。

封号晋阳 晋阳对初唐而言有着特殊意义,《·地理志》记载:北京太原府……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

“可知晋阳乃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亦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

“唐太宗亲历隋乱,起兵太原,晋阳对于他而言自然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

慈父亲养 晋阳公主李明达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对于皇后所出子女唐太宗自然也是,各类偏爱事迹不胜枚举。

贞观十年(636年)晋阳公主“始孩“之时,长孙皇后离世了,痛失爱妻的唐太宗悲恸之下决定亲自抚养妻子留下的一双幼小儿女。

正因为唐太宗这一空前之举,史书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抹温情:“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亲自抚养的公主。

游地思母 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晋阳公主还在始孩,因年幼还不明白母亲去世是怎么回事,虽然有父亲和兄长的朝夕相伴,但时间长了,晋阳还是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父亲固然疼爱她,但也无法代替母亲的爱,年仅五岁的晋阳开始思念起了母亲。

唐太宗外出巡幸都会带上晋阳,每次经过皇后生前所游之地,便会告诉女儿,公主闻之,总是不胜哀泣。

网络配图 临摹父书 晋阳公主从小长在唐太宗跟前,父女感情非常深厚,互动也十分温情。

太宗是书法爱好者,自己也写得一手好字。

耳濡目染之下,晋阳公主对书法也很爱好,尤其是父亲最擅长地飞白。

晋阳宫中常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体,写字时便有了太宗的风格。

将太宗和晋阳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无法辨别。

文德之影 晋阳公主性情温婉机智,聪慧伶俐,因此即便还是个孩子,就已能做到“未尝见喜愠色“。

唐太宗脾气刚烈,一直在他身边长大的晋阳公主对父亲极为了解,大臣有时会触怒太宗,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晋阳公主便和她母亲一样,总是慢慢地消掉父亲的怒气,再为挨训的人徐徐辩解。

在女儿的劝慰之下,太宗的怒气也消弥无踪。

因此,“省中“大臣们多蒙公主的恩惠,十分喜爱她。

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尚不识“,保护大臣,劝解父亲的方式却如出一辙,或许也是上天对太宗痛失爱妻的一种补偿。

舐犊之爱 晋阳公主与晋王自幼被唐太宗带在身边抚养,朝夕相处,兄妹俩感情自然深厚。

随着年岁渐长,李治慢慢长大,有时要出宫办事,每次晋阳都要送到虔化门,然后的哭泣道别。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治十四岁已是成人之年,尽管因为太宗的溺爱,一直不曾出宫居住,但也要开始上朝参政了,而眼看着穿上朝服的哥哥要离开自己,晋阳公主舍不得放开哥哥的衣角,哽咽着对父亲说道:“哥哥现在也要和大臣们一样站班,不能再留在我们身边了吗?“唐太宗看到一双儿女如此惜别,顿时忍不住涕泪满面。

未笄而逝 如无意外,公主的一生,原本应是这般,在父亲的疼爱兄长的呵护下成长,待到婷婷玉立再成就一段良缘。

然而世事无常,身在富贵宠爱之中的晋阳公主,却在金钗年华,未及良人到来便病殁了。

或许这就是诗歌所言:“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文皇思女 日数十哀网络配图 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唐太宗悲痛异常,连续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进食,每日要哭上几十回,哀伤无法抑制,身体急速消瘦,文武大臣见状非常担忧,纷纷进谏劝慰皇帝节哀。

唐太宗对来劝勉的人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

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无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

“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太宗深切念女之情昭然可见。

北宋的庄绰在《鸡肋编》评价说,太宗见长孙顺德因丧女而生病,认为他无刚气,因而嘲笑他,而到了自己身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忘了当初的“无刚气“之语!“岂不以儿女牵爱乎“一语道破,道理一直都懂,却永远学不会,此时的唐太宗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千古一帝,而是痛失心爱女儿的普通父亲而已。

建寺祈福 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唐太宗下诏给有关官员,命令他们用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公主的往生祈祷。

据史书记载,初唐公主封邑上的实封只能在出嫁时才能得到,但从此处可知晋阳公主一早就有了实封。

云“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说的就是晋阳这样的公主。

人物评价纵观晋阳公主一生,虽然幼年丧母,但却有父亲的抚养,兄长的爱护,成长之路受尽尊宠。

而晋阳公主自身又是温柔伶俐的性格,不曾因皇帝父亲的骄宠而任性妄为,观其思念亡母,临摹飞白,解围大臣,可知其才行智慧。

公主如若长成,必会是一耀眼的皇室。

虽然天不假年,但晋阳公主如此顺遂幸运的人生,出众的品行智慧,也可稍稍弥补了早逝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决定唐太宗立储的关键因素:国舅长孙无忌的支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